第600章 核心問題

陳海松是從翁照垣、廖承志等人口中知道老同盟會員、民國元勳、孫先生的老朋友何子淵老先生退休鄉居,正在梅州參與安置難民。並得知此人乃是客家領袖,早年熱衷教育,20歲起創辦多所新式中小學,開風氣之先,宣傳革命思想,培養出大批有思想有知識的人才。

甲午戰爭後投身反清事業,成爲梅州洪門大佬,創辦實業資助族人、學生遠渡日本尋求富國強兵之路,許多人成了最早一批的同盟會員。1905年在他的學生何天炯介紹下參加同盟會任梅州主盟人,堅定追隨孫先生投身民主革命,先後組織參加黃岡、梅州、黃花崗起義。

辛亥革命後繼續傾盡家財資助孫先生支持同盟會、國民黨和北伐軍,籌建大型地方國營股份制企業琯坑鎢礦,規模日益擴大源源不斷支持國民革命,粵軍上下對他十分敬重。其門生遍及南粵大地,兄弟兒婿散佈軍政商界,以其威望調解民間衝突、制止族羣械鬥,倡議振興山林、開辦實業、禁鴉片、禁賭博,促進社會改良,粵東百姓對他感恩戴德。

不過此人信奉三民主義,雖然國共聯合時期和廖仲愷、周恩來、葉劍英等左派人物關係良好,卻是著名的國民黨右派,在大革命失敗後支持蔣介石積極反共,與張發奎關係密切,對我黨頗多成見和誤解,要想和平接收梅州做通此人工作至關重要卻是難度最大。

沒想到此人竟然不顧年老身殘親自迎接,讓陳海松非常感動,聽他的話語似乎是以退爲進,忙謙遜的說:“晚輩不敢,先生是革命前輩。從滿清時起就爲國家振興民族獨立而拋家棄業、捨死忘生,數十年來不慕虛名、立足鄉村、興辦實業、振興教育、爲國爲民奔波勞頓,造福鄉梓功德無量呀!先生‘宣揚革命,始終一節’的精神,永遠值得晚輩敬仰。”

此時華振中已經下車和第二輛車上下來的一個少將湊到近前。何子淵被陳海松的真心讚美說得有點不自在,忙一手撐着柺杖一手指着他們介紹說:“哈哈哈,咱們就別相互吹捧了,來來來,我給你介紹兩個19路軍的抗日英雄,獨立21旅長華振中、副旅長吳履遜。”

按說陳海松的職位軍銜都比他倆高。理應是下級向上級行禮致敬,可陳海松卻沒有矯情,雙腿一併立正行禮,鄭重地說:“晚輩後進陳海松向兩位抗日前輩致敬!”唬的兩人忙立正回禮,伸出雙手與陳海松緊緊相握,相互致意真誠問候。又在陳海松的介紹下與一旁的馬文剛致禮握手,場面相當和諧溫潤,完全出乎雙方原先劍拔弩張、尖酸刻薄的預料。

一旁的何子淵對這個年輕的共產黨好奇心更濃,跛着腿挪到近前,笑着說:“海松啊,你雖然年輕許多,畢竟是戰區上將司令長官。怎好向下級行禮呢?軍中規矩不能廢呀!”

“淵公教訓的是,只是海松平生最敬佩爲國爲民的英雄豪傑,敢打敢拼的抗日英雄,在第七戰區時我也是主動向張自忠、陳明仁等將領致敬的,今天能見到死守吳淞口,彈傾蕃寇戎,睡獅驚夢起,拒敵力無窮的華將軍和吳將軍,自然要表達欽佩之意、仰慕之情。”

吳履遜沒想到這個年輕長官對國軍將領同樣尊重,還記得自己吳淞戰後寫的小詩很是開心。謙虛地說:“我等慚愧,比起長官九江、馬公的功勳,我們那點戰果真的算不了什麼?”

“將軍此言差矣,軍人最可寶貴的不是軍銜職務,而是不畏強暴捨身報國革裹屍的豪邁精神和非凡勇氣。失去這樣的精神即使人數再多、裝備再好也只是一羣膽小鬼稱不上軍人。

一二八時自上到下都是妥協之聲,把國家的尊嚴寄託在國聯調停上,唯有裝備低劣、孤立無援的19路軍敢於反抗侵略浴血奮戰,一個多月的時間裡,擊退日本陸海空數十次進攻、使敵軍傷亡慘重三易其帥,何等的豪邁壯烈,用生命和鮮血書寫出中國軍隊應有的軍魂。

我那時纔剛剛參軍幾個月,從報紙上看到了將軍鼓舞士氣的《抗日歌》至今沒有忘懷‘睡獅不肯久睡受狗扼,翻然張牙威赫赫,中華好男兒,持槍向敵盡職責。’你們的精神鼓舞鞭策了無數的愛國青年立志要像19路軍、像將軍那樣爲國家民族尊嚴而戰,我也是其中之一!”

華振中當初是61師參謀長,親身經歷劣勢裝備下19路軍前有強敵後無援兵拿命相搏的慘烈戰場,想想此後19路軍被肢解、官佐們一路坎坷的境遇相當灰心,自嘲地說:“精神有什麼用?還是沒有保住吳淞口,現在連上海、南京、廣州、汕頭也丟了,慚愧的很!”

“將軍不必自責,這不是將軍的過失,是整個中國的恥辱和災難,我們國共兩黨、社會各界都有責任,試想北伐不要分裂,各黨派、各地方集團都能夠同心協力建設工業、發展經濟、振興教育、改善裝備、訓練士卒,日本人又哪裡敢心生鄙視、意圖吞併、步步緊逼。

現在經過拼死抵抗中日戰爭進入到了戰略相持階段,正是我國軍政各界認真反思、摒棄陋習、總結教訓、勵精圖治的關鍵時期。只要咱們都想着國家、民族,想着勝利、富強,就能夠圍繞着維護國家民族根本利益這個中心擺脫過去束縛國家強盛、民族進步的種種黨派之爭、主義之爭、地域之爭、利益之爭,團結起來、振作起來、行動起來,中國的面貌、國力,軍隊的形象、實力都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丟失的國土都會一塊一塊地收復回來。”

都知道此人不僅會打仗還特別能說,連蔣先生、何總長也常常被他駁的無話可說,他的這些觀點早在去年年底去重慶時就在各種公開場合表述過,各大報紙都有轉載,可以說在大後方颳起了一場民族出路的大討論、國家前途的大辯論。各界人士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有的指責他、有的攻擊他、更多的是思考他的觀點和意見,希望政府加以吸收借鑑。

可惜挑起人們對現行政治、經濟、軍事制度不滿後,他就開始出訪歐美,把陷入混亂的思想爭論、無數的指責、衆多的建議交給國民政府去收拾處理。從來都是隻顧眼前、反感別人說三道四的蔣先生不勝其煩,命令中央宣傳部下屬部門、媒體不再參與討論、評論、轉載,中央大員不再接受採訪、發表看法,這才平息了這場對抗日毫無意義的無聊討論。

可武漢失守後,一些民主人士小黨小派又舊事重提,說正是因爲沒有采納陳海松的各種建議纔會在形勢開始好轉的情況下被日本人攻下廣州、武漢。斷言如果不加快工業進程、整頓吏治、懲治貪腐、編練部隊、推行民主,國軍依然沒有實力與日本軍隊抗衡,重慶也得丟。

氣得蔣先生痛斥陳海松缺德、文人誤國,卻真正開始行動起來,據說跟在陳海松屁股後面率領中國政府代表團出訪的孫科與蘇聯、法國、英國、美國都達成了多項民間商業貸款意向,可採購回來的還是飛機、大炮、步槍、彈藥。汽車、輪胎、油料、藥品等製成品。朱家驊、馮玉祥、賀耀祖等人主持的西南大後方建設依處在勘察、調研、論證階段。

沒想到回國不久的陳海松再次搬出了這些觀點,要各方放棄主義之爭、利益之爭,集中精力搞經濟建設、軍隊訓練,話裡話外就是想讓粵軍服從中央、放棄梅州,怎麼可能?

廣東廣西、新疆、青海、寧夏就不歡迎國軍、共軍進入自己的地盤,你共產黨那麼愛國爲什麼還保持獨立的編制、執行獨立的作戰體系和作戰思想?你們幹嘛不交出兵權專心搞經濟建設?你犯得着往粵軍地盤裡鑽嗎?還不都是爲了生存、爲了本團體的利益嗎?

一觸碰到核心問題,梅州方面頓時失去了熱情。陳海松卻沒有放棄,指着坑坑窪窪、雜草叢生的跑道說:“諸位看看,好好的機場應該是保衛粵東的強大支撐,因爲內亂、因爲貧窮破敗成這個樣子,要是有一箇中隊的飛機駐守在這裡,也不會造成600多民衆的傷亡呀。”

華振中冷冷地說:“貴軍不是佔用了揭陽機場嗎?不是也有幾十架飛機嗎?怎門沒有擋住鬼子的進攻呢?據說潮汕兩地死了上萬人,難道也是因爲內亂、貧窮導致機場破敗?”

陳海松對此早有思想準備,看對方言語不善,笑着說:“確實是內亂、貧窮惹得禍!”

衆人不覺一怔,陳海松繼續說:“潮汕乃粵東門戶。離敵佔廈門、澎湖很近,按理說應該加強防衛,可是澄海、饒平的獨立第9旅調去廣州,64軍只放了一個戰損嚴重的187師、訓練未成的南澳守備旅。機場因華北作戰調去大部飛機,希望廣州空軍駐防揭陽。結果第5、9大隊誰都沒有來,高層對潮汕防務如此不當回事居心何在,不是內亂是什麼?

作戰中187師輕重機槍5、60多挺、迫擊炮12門,後來加強了一個12門山炮大隊,卻要面對鬼子一個航母編隊4、50架飛機,十幾艘炮艦上百門大口徑艦炮,一個照面就敗下陣來。鬼子一個輜重聯隊一個海軍陸戰隊四五千人就有兩百挺輕重機槍、幾十輛裝甲汽車,咱們一個軍也沒這樣的裝備實力吧!差距如此之大難道不是貧窮造成的嗎?”

PS:鞠躬感謝書友enigmayanxi的厚愛打賞、書友camel0205、施憲民的月票支持,十分感謝!祝全家龍馬精神馬年吉祥、祝事業一馬平川萬馬奔騰、祝工作一馬當先馬到成功。

第638章 鎮海要塞第85章 演習3第90章 換裝第381章 奧保夫的謹慎第46章 民兵隊和無坐力炮第57章 特戰思想第638章 鎮海要塞第576章 日軍新戰略第58章 蔣介石永遠的痛第17章 抗聯往事第308章 最寶貴的資源第379章 夜不能寐第312章 楊家嶺第570章 無奈回撤第323章 執政經驗第14章 過河抗日第409章 南國故人第45章 國民革命軍第19軍第478章 顧頭不顧尾第67章 第一混成旅團第469章 地空配合第575章 文人的反思第292章 又壓又擡第188章 接受條件第653章 奪佔蕭山第388章 逼出來的毒計第547章 尋求逆轉第272章 蘇聯僱傭的推銷員第258章 陝北留守兵團第394章 援兵來了第51章 決戰1第364章 規模與素質第604章 阿爾山第30章 殺向山西第30章 統一戰線第619章 軍政分離第70章 各方反應3第610章 焦土政策第381章 奧保夫的謹慎第165章 後方建設委員會第507章 皇軍的出路第43章 惡魔發狂第595章 血債累累第582章 陳海松的戰略構想第575章 文人的反思第673章 斯大林的煩惱第561章 奪佔金華第583章 周邊狀況第455章 戰役部署第591章 八路軍的影子第12章 紅軍的主張第150章 岡村的建議第54章 決戰4第487章 緊急備戰第99章 星星峽2第556章 陳安寶犧牲第330章 陸上雄獅第572章 最後攻擊第6 百五十九章 並肩作戰第218章 兩島合作第457章 大難不死第654章 日軍後撤第67章 第一混成旅團第64章 蒙古自治大會第51章 決戰1第571章 東緊西松第426章 難以置信第364章 規模與素質第19章 繁忙的一天(3)第528章 粵軍不是孬種第388章 逼出來的毒計第55章 收編晉綏軍第411章 拼血本第416章 國軍也要地雷第598章 成功可期第67章 第一混成旅團第615章 藤堂入席第226章 戛然而止第24章 談心第25章 古剎高僧第662章 緊急召見第515章 日蘇比較第207章 送上門來的475部隊第88章 斯大林的疑惑第51章 幹部會議第180章 死保武漢第455章 戰役部署第50章 屯兵王家灣第551章 堅守玉山第267章 延安的反應第54章 出兵代縣第134章 揮出鐵拳第496章 指望不上的法國第490章 英法的智慧第251章 強軍的秘密第276章 日軍的檢討第378章 各打各的第438章 確實不同第656章 雷達站第三百五十部六章 小野部隊
第638章 鎮海要塞第85章 演習3第90章 換裝第381章 奧保夫的謹慎第46章 民兵隊和無坐力炮第57章 特戰思想第638章 鎮海要塞第576章 日軍新戰略第58章 蔣介石永遠的痛第17章 抗聯往事第308章 最寶貴的資源第379章 夜不能寐第312章 楊家嶺第570章 無奈回撤第323章 執政經驗第14章 過河抗日第409章 南國故人第45章 國民革命軍第19軍第478章 顧頭不顧尾第67章 第一混成旅團第469章 地空配合第575章 文人的反思第292章 又壓又擡第188章 接受條件第653章 奪佔蕭山第388章 逼出來的毒計第547章 尋求逆轉第272章 蘇聯僱傭的推銷員第258章 陝北留守兵團第394章 援兵來了第51章 決戰1第364章 規模與素質第604章 阿爾山第30章 殺向山西第30章 統一戰線第619章 軍政分離第70章 各方反應3第610章 焦土政策第381章 奧保夫的謹慎第165章 後方建設委員會第507章 皇軍的出路第43章 惡魔發狂第595章 血債累累第582章 陳海松的戰略構想第575章 文人的反思第673章 斯大林的煩惱第561章 奪佔金華第583章 周邊狀況第455章 戰役部署第591章 八路軍的影子第12章 紅軍的主張第150章 岡村的建議第54章 決戰4第487章 緊急備戰第99章 星星峽2第556章 陳安寶犧牲第330章 陸上雄獅第572章 最後攻擊第6 百五十九章 並肩作戰第218章 兩島合作第457章 大難不死第654章 日軍後撤第67章 第一混成旅團第64章 蒙古自治大會第51章 決戰1第571章 東緊西松第426章 難以置信第364章 規模與素質第19章 繁忙的一天(3)第528章 粵軍不是孬種第388章 逼出來的毒計第55章 收編晉綏軍第411章 拼血本第416章 國軍也要地雷第598章 成功可期第67章 第一混成旅團第615章 藤堂入席第226章 戛然而止第24章 談心第25章 古剎高僧第662章 緊急召見第515章 日蘇比較第207章 送上門來的475部隊第88章 斯大林的疑惑第51章 幹部會議第180章 死保武漢第455章 戰役部署第50章 屯兵王家灣第551章 堅守玉山第267章 延安的反應第54章 出兵代縣第134章 揮出鐵拳第496章 指望不上的法國第490章 英法的智慧第251章 強軍的秘密第276章 日軍的檢討第378章 各打各的第438章 確實不同第656章 雷達站第三百五十部六章 小野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