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千古一帝(三)

第九十六章 千古一帝(三)

在爭取民心的同時,洪武帝還不斷網羅人才,特別是知識分子,洪武帝在應天還專門修建了禮賢館來接待洪武帝們。這些人在洪武帝統一全國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洪武帝十分尊重儒士,洪武帝曾在1358年召見儒生唐仲實,詢問漢高帝、漢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平定天下之道,這也表明洪武帝決心要開創一個新的皇朝。

洪武帝建立以應天爲中心的根據地,在長江上游有陳友諒,長江下游有張士誠,東南鄰方國珍,南鄰陳友定。方國珍、陳友定的目標在於保土割據,張士誠則對元朝首鼠兩端,沒有多大雄心;陳友諒最強,是洪武帝佔領應天后遇到的最危險的敵人。

可以說,洪武帝當時的情況比之秦始皇統一六國之艱難--不遑多讓。尤其是洪武帝沒有秦始皇那樣的有一個國家作爲他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等基礎和資本。

陳友諒本是徐壽輝手下大將倪文俊的部下。後來洪武帝殺死倪文俊,並於至正二十年(1360年)挾持徐壽輝,攻佔了太平、採石。於是陳友諒以爲應天唾手可得,就殺了徐壽輝,在採石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

接着,陳友諒約張士誠東西夾擊應天,平分洪武帝的領地,應天大震。洪武帝只好召集衆將商量對策,一時衆說紛紜。惟有劉基默不作聲,洪武帝於是徵求洪武帝的意見,劉基認爲目前最危險的敵人莫過於陳友諒,必須集中力量消滅洪武帝。雖然陳友諒勢力強大,但是洪武帝殺君自立,部衆離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難戰勝,只要等洪武帝們深入,再以伏兵擊之,不難取勝。洪武帝同意劉基的判斷,於是設計誘敵深入,製造戰機。洪武帝的部將康茂才和陳友諒是老朋友,於是修書一封,派人送到陳友諒營中,約陳攻擊應天,並說願意在江東橋作內應。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陳友諒率艦隊主力趕到應天郊外的江東橋,才發現橋是石橋而非木橋,方知受騙中計。但爲時已晚,洪武帝的伏兵奮起攻擊,陳友諒大敗。洪武帝收太平,佔領信州、安慶。陳友諒敗逃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慶,於是洪武帝率軍直取陳友諒的老巢江州,陳友諒逃往武昌,洪武帝攻克江西和湖北東南部。

正在這時,中原紅巾軍發生分裂,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張士誠乘人之危,派部將呂珍進攻安豐,劉福通向洪武帝求救。待到洪武帝率軍趕到安豐時,劉福通已被呂珍殺死,洪武帝只救出小明王韓林兒,把洪武帝安排在滁州居住。洪武帝率主力營救小明王時,陳友諒認爲反攻時機已到,於是率兵進攻洪都。洪武帝的侄子朱文正率領將士堅守八十五天。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洪武帝統兵二十萬,進發洪都,陳友諒獲悉後,撤出圍軍,迎戰洪武帝,雙方在鄱陽湖展開決戰。鄱陽湖水戰從八月二十九日開始,至十月三日結束,進行了三十六天。洪武帝的軍隊充分發揮小船靈活的長處,火攻陳軍,最終取勝,陳友諒被亂箭射死。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旦,洪武帝被百官推舉爲吳王,建百官司屬,仍以龍鳳紀年,以“皇帝聖旨,吳王令旨”的名義發佈命令。因1363年張士誠早已自立爲吳王,故歷史上稱張士誠爲東吳,洪武帝爲西吳。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洪武帝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陳理最終出城投降。在吞併了陳友諒後,洪武帝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張士誠。

張士誠早年販賣私鹽爲業。元末發動鹽徒起義,於1354年在高郵稱誠王,建國號爲周,建元天佑。1356年,建都平江。消滅陳友諒後,洪武帝於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進攻張士誠,一舉攻下通州、興化、鹽城、泰州、高郵、淮安、徐州、宿州、安豐諸州縣,將東吳的勢力趕出江北地區。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五月,洪武帝發表檄文聲討張士誠。同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後投降洪武帝,平江成爲孤城。於是洪武帝以重兵包圍平江,發動平江戰役。

在圍城的同時,洪武帝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韓林兒到應天來,但在瓜州渡江時悄悄將船底鑿漏,小明王沉於江底。接着,洪武帝宣佈不再以龍鳳紀年,稱1367年爲吳元年。

平江戰役開始時,洪武帝築牆圍城,並造有三層的木塔樓,高過城牆,以弓弩、火銃向城裡射擊,還設襄陽炮日夜轟擊。城內一片恐慌,張士誠幾次突圍都以失敗告終。張士誠反覆無常,貪圖享受,對部下也十分放縱。平江被圍困的最後一天,張士誠弟弟張士信在城頭督戰,仍不忘享樂,坐在銀椅上飲酒,左右侍奉的人遞桃子給洪武帝,結果桃子還沒到口,恰好一炮打來,腦袋被打得粉碎。洪武帝曾多次派人勸降,都被張士誠拒絕。張士誠死守平江,糧盡後,以老鼠、枯草爲食;箭盡後,以屋瓦爲彈。直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初八,洪武帝率軍攻入平江城,張士誠則展開巷戰相抵抗。最後,張士誠被俘,解往應天。洪武帝問話,洪武帝不搭理;李善長問洪武帝,洪武帝則破口謾罵。無奈,洪武帝只得命手下衛士以亂棍打死張士誠。當時張士誠47歲,東吳滅亡。

孟歆心想:曾國藩聽到了,是否汗顏?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洪武帝命湯和爲徵南將軍,討伐割據浙東多年的方國珍。後命胡廷瑞爲徵南將軍,何文輝爲副將軍,進攻福建。同年,方國珍投降。

至正二十七(1367年)十月甲子日,洪武帝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爲徵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爲副將軍,率軍25萬,北進中原。北伐中發佈《諭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來反元。洪武帝對北伐又作出了部署,提出先取山東,撤除元朝的屏障;進兵河南,切斷它的羽翼,奪取潼關,佔據它的門檻;然後進兵大都,這時元朝勢孤援絕,不戰而取之;再派兵西進,山西、陝北、關中、甘肅可以席捲而下。北伐大軍按計而行。徐達率兵先取山東,再西進,攻下汴粱,然後揮師潼關。洪武帝到汴梁坐鎮指揮。

更爲難能可貴的是--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

洪武元年(1368年),洪武帝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大封諸將爲公侯,部份追封爲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將、一大臣爲開國元勳。分別爲: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遇春、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而後又追封胡大海爲越國公、戰死的丁德興爲濟國公,湯和爲信國公、馮國用封郢國公。次年,洪武帝於雞鳴山立功臣廟,洪武帝親定功臣位次,以徐達爲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胡大海、馮國用、趙德勝、耿再成、華高、丁德興、俞通海、張德勝、吳良、吳楨、曹良臣、康茂才、吳復、茅成、孫興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虛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張德勝、桑世傑、耿再成、胡大海、丁德興七人配享太廟。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各路大軍沿運河直達天津,二十七日進佔通州。八月,明軍進逼北京,元順帝帶領三宮后妃、皇太子等開健德門逃出大都,經居庸關逃奔上都。棄城而走,全部逃往蒙古草原。其餘庫庫帖木爾、李思齊等手握重兵勇於內戰的軍閥,在明軍攻來時,全部逃跑。蒙古在中原98年的統治結束,明朝取得了在長城以內地區的統治權,中國再次迴歸到漢族建立的王朝的統治之下。同時丟失四百年的燕雲十六州也被收回。

有宋以來中華民族的恥辱盪滌於五洋。統一中國,千古一帝,榮耀千古。

洪武帝治下的大明--與民休息,輕徭薄賦,興修水利,移民山東、河南等地;重視教育、大興科舉,免費辦養老的--養濟院,免費辦就醫的--漏澤園(醫院)和免費公墓(養濟院)。並且詔曰:“天下大定,禮儀風俗不可不正。諸遭亂爲人奴隸者復爲民。凍餒者裡中富室假貸之,孤寡殘疾者官養之,毋失所。鄉黨論齒,相見揖拜,毋違禮。婚姻毋論財。喪事稱家有無,毋惑陰陽拘忌,停柩暴露。流民復業者各就丁力耕種,毋以舊田爲限。僧道齋醮雜男女,恣飲食,有司嚴治之。閩、粵豪家毋閹人子爲火者,犯者抵罪。”

八次北伐蒙元也沒有勞民傷財。

洪武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君主。洪武帝最重要的功績是驅逐胡虜,除暴亂,拯救漢民族,平定天下,成功復國,廢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種族等級及壓迫政策,恢復了中華,帶領華夏復興。

他從天災人禍和飢寒交迫的鐘離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將所走的這條道路,不僅僅是爲私人和某個階級的利益,更是維護、爭取、奪回了中華民族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

當然了,人無完人。洪武帝因爲出身卑微、自幼貧寒,所以對大明朝的官員有一些苛責、嚴厲。有人就說對貪官--剝皮實草--有一些殘忍。我卻不以爲然。”

孟歆想了想,又說道:“中華民族從來沒有主動地去侵略過誰,我們不想、也不該被人侵略、奴役、屠殺、凌辱、糟蹋、欺凌。但是,我們卻被一個野蠻民族奴役、屠殺、凌辱、糟蹋、欺凌了97年、97年。97年裡,南所有的漢人被列爲--南人--是元朝整個社會四等人中的最下等人。極盡了的屈辱、無助、窩囊、可恥的97年。1368年--洪武帝帶領中國人光復了中華,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刻骨銘心、告誡子孫。

殿下,你的太爺爺功高千古、無可企及。儘管,漢武帝劉徹驅逐了匈奴。但是,那是他用光了他爸爸、他爺爺--漢文帝、漢景帝--的文景之治給他辛辛苦苦、積攢下了幾十年的家底。完了完了,漢文帝劉徹不是還是下了《罪己詔》。

而且,更爲高瞻遠矚的是洪武帝還寬宥了蒙元的降臣、降將、以及歸降的蒙元子民--這纔是亙古未有的胸襟。

用不了多久,到了1644年,建州女真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多爾袞就要打進北京。中華民族是不是還要再當267年的奴才?坐失全世界最最富饒、富裕、美好生活。再遭西方列強100年的凌辱?

這就是我孟歆魂遊千年以後,屢次三番冒犯成祖、太子和殿下的緣由吧。天地良心,我實在是不忍,我實在是不能。”

第五十一章 靖康恥,猶未雪第一章穿越第九十八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十二章 初戰告捷(二)第七十一章 坑蒙拐騙第五十二章 心驚肉跳第五十一章 靖康恥,猶未雪第九十九章 進退維谷第四十章 千頭萬緒(三)第九十四章 千古一帝(一)第100章 車到山前必有路第二十六章 法不傳六耳(一)第二十七章 法不傳六耳(二)第134章 近水解渴第五十七章 管中窺豹第六十四章 道天地將法第九十九章 進退維谷第八十二章 人傑地靈第123章 勉爲其難第九章 狐狸尾巴第135章 兄弟鬩牆第三章 仇穎第九十五章 千古一帝(二)第四十九章 殫精竭慮第118章 毫末累土第五章 總會有出路的第106章 奇正相倚第四十五章 羣策羣力第三十五章 蘿蔔和大棒(二)第七十五章 百尺竿頭第三十二章 專業......第116章 欺人太甚第121章 走出第一步第十一章 初戰告捷(一)第119章 漸入佳境第九十二章 深謀遠慮第123章 勉爲其難第十五章 初戰告捷(五)第六章 第一桶金第六十五章 靖康之恥(一)第133章 小康之家第117章 替天行道第七十九章 未雨綢繆第五十二章 心驚肉跳第二十四章 話裡有話第131章 雄心勃勃第十九章 初戰告捷(九)第128章 逼上梁山第七十三章 功虧一簣第九十九章 進退維谷第109章 盡忠報國(三)第五十一章 靖康恥,猶未雪第七十九章 未雨綢繆第七十二章 心比天高第一章穿越第六十二章 禮下於人第三十章 痛並快樂着第100章 車到山前必有路第110章 盡忠報國(四)第八十四章 勢在必得(二)第九十一章 喜出望外第七十五章 危機四伏(一)第二十一章 小有斬獲第117章 替天行道第三十四章 蘿蔔和大棒(一)第四十二章 依依惜別第132章 漸入佳境第一章穿越第六十九章 靖康之恥(五)第二十九章 開始編練新軍第110章 盡忠報國(四)第六十八章 靖康之恥(四)第四十三章 痛徹心扉第九十八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四十四章 千里順風耳第十七章 初戰告捷(七)第八章 牛刀小試第十二章 初戰告捷(二)第八十五章 勢在必得(三)第十一章 初戰告捷(一)第四十九章 殫精竭慮第100章 車到山前必有路第五章 總會有出路的第116章 欺人太甚第三十六章 指點江山(一)第七章 撿到了寶啊第122章 紮實推進第二十四章 話裡有話第九十三章 防患於未然第五十九章 戰略戰術(一)第132章 漸入佳境第九十五章 千古一帝(二)第八十二章 人傑地靈第116章 欺人太甚第四十三章 痛徹心扉第六十章 戰略戰術(二)第八十章 劍指包頭第八十八章 打遍天下無敵手第六十六章 靖康之恥(二)第三十一章 推銷產品
第五十一章 靖康恥,猶未雪第一章穿越第九十八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十二章 初戰告捷(二)第七十一章 坑蒙拐騙第五十二章 心驚肉跳第五十一章 靖康恥,猶未雪第九十九章 進退維谷第四十章 千頭萬緒(三)第九十四章 千古一帝(一)第100章 車到山前必有路第二十六章 法不傳六耳(一)第二十七章 法不傳六耳(二)第134章 近水解渴第五十七章 管中窺豹第六十四章 道天地將法第九十九章 進退維谷第八十二章 人傑地靈第123章 勉爲其難第九章 狐狸尾巴第135章 兄弟鬩牆第三章 仇穎第九十五章 千古一帝(二)第四十九章 殫精竭慮第118章 毫末累土第五章 總會有出路的第106章 奇正相倚第四十五章 羣策羣力第三十五章 蘿蔔和大棒(二)第七十五章 百尺竿頭第三十二章 專業......第116章 欺人太甚第121章 走出第一步第十一章 初戰告捷(一)第119章 漸入佳境第九十二章 深謀遠慮第123章 勉爲其難第十五章 初戰告捷(五)第六章 第一桶金第六十五章 靖康之恥(一)第133章 小康之家第117章 替天行道第七十九章 未雨綢繆第五十二章 心驚肉跳第二十四章 話裡有話第131章 雄心勃勃第十九章 初戰告捷(九)第128章 逼上梁山第七十三章 功虧一簣第九十九章 進退維谷第109章 盡忠報國(三)第五十一章 靖康恥,猶未雪第七十九章 未雨綢繆第七十二章 心比天高第一章穿越第六十二章 禮下於人第三十章 痛並快樂着第100章 車到山前必有路第110章 盡忠報國(四)第八十四章 勢在必得(二)第九十一章 喜出望外第七十五章 危機四伏(一)第二十一章 小有斬獲第117章 替天行道第三十四章 蘿蔔和大棒(一)第四十二章 依依惜別第132章 漸入佳境第一章穿越第六十九章 靖康之恥(五)第二十九章 開始編練新軍第110章 盡忠報國(四)第六十八章 靖康之恥(四)第四十三章 痛徹心扉第九十八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四十四章 千里順風耳第十七章 初戰告捷(七)第八章 牛刀小試第十二章 初戰告捷(二)第八十五章 勢在必得(三)第十一章 初戰告捷(一)第四十九章 殫精竭慮第100章 車到山前必有路第五章 總會有出路的第116章 欺人太甚第三十六章 指點江山(一)第七章 撿到了寶啊第122章 紮實推進第二十四章 話裡有話第九十三章 防患於未然第五十九章 戰略戰術(一)第132章 漸入佳境第九十五章 千古一帝(二)第八十二章 人傑地靈第116章 欺人太甚第四十三章 痛徹心扉第六十章 戰略戰術(二)第八十章 劍指包頭第八十八章 打遍天下無敵手第六十六章 靖康之恥(二)第三十一章 推銷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