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四)

韓岡是辛苦做事,積功走上來的。所以一直以來,看那些走言官路線的大臣,並不是很順眼。

舊年黃河決口,改爲東流,致使水患頻頻。朝廷準備整修河防,向羣臣徵求意見。司馬光連番上奏,朝廷見其在水利上說得頭頭是道,便決定讓其都大提舉河防工役,按他本人的提議去主持修築河防工事。然後呂公著便說,這非是優待儒臣之法——“非所以褒崇近職、待遇儒臣”。而司馬光卻也沒有主動自請上陣,倒是之後接下了檢視河防利害的差事。

也就是說,所謂儒臣只需要叉着腰說話,不需要做事。監督可以,做事就免了。要是一定要派他們去做實事,那便是“非所以褒崇近職、待遇儒臣”。

但新黨的幾位核心皆是做實事出身的。王安石、呂惠卿、章惇都沒做過御史,韓岡也是一樣。都不是靠嘴皮子罵人出頭的。

這就是爲什麼他對新黨多有認同的緣故,好歹是做事的。不做事永遠都不會有錯,更是可以站在幹岸上笑罵由心,但做事的官員,怎麼都能被挑出刺來。

韓絳聞言也是怫然不悅:“非是爲商人,而是爲國事。否則我等又何須勞動聖駕,在崇政殿中爲此事議論?!”

李清臣張口便道:“難道這幾日齊雲、賽馬兩社裡爭的不是國事?”

李清臣徹徹底底地不給宰相面子,韓絳臉色發青:“那是商人無知,難道讀了聖賢書後還不知道以何爲重?!”

“可不只有商人!”李清臣駁得更快。

李清臣與韓絳一爭起來,韓岡也就好說話了。他站了出來打圓場,“相公,臺丞,且聽韓岡一言。”

韓岡開口,李清臣立刻退了一步,不再跟韓絳爭執,只是暗罵韓岡狡獪。他也不想頂撞宰相,而且要是蔡京事後說願爲國事犧牲一下,他到時可就是要枉做小人了,但韓岡特意當衆點出蔡京的官職後,他就必須要出來維護御史臺的權威,否則便無法服衆。

韓絳則很直接地皺起眉頭,方纔韓岡將李清臣逼出來,殿上的宰輔可都看出來了。

他轉身對向皇后一揖,“殿下,以臣之見,這一回除非是宰執出使,否則耶律乙辛也只會見上一面。遣出來商談的,當也不過家奴一流的人物。雖爲國事,遣一良臣去應對家奴亦未免過當。終究還是得讓商人去談。商家的事讓商人談最爲合適,就算失敗了,或是傳出去,也不損朝廷體面。”他看了看殿中的宰執,“至於取信遼人,不如遣一老成穩重的貴戚,任職厚生司,讓李明德作陪,去一趟遼國就可以了。”

殿上誰都知道李明德是誰,專爲貴人家子女種痘的痘醫,在京中名氣極大。而所謂貴戚,本指宗室,但也可擴展到外戚的行列。宗室肯定是在考慮之外,當然就只能是外戚,其實也就是向家人。在厚生司掛個名,能得個好名聲。而且厚生司遣人去遼國,即有前例,也不會惹來議論,而且比任何朝臣更能取信於耶律乙辛——縱使宋人有何詭計,也絕不至於把垂簾的皇后的孃家人丟出來當犧牲品。

可向皇后猶豫了。本來於遼人打交道的商團中,就有家裡人蔘與其中,但那畢竟是向家另一邊的姻親,好歹不傷顏面。但現在明着要向家人出面,被勾引得壞了門風怎麼辦?而且韓岡是提舉厚生司,外戚絕不可能跟他並肩,同提舉都不可能,該安排什麼職位爲好。

她望向宰輔們,希望聽一聽他們的意見。只是兩府諸公卻都陷入了沉默。

韓岡已經就此事明確表態,還是堅持他之前的主張。西府的兩位自然不會去反對,而東府的三人,在李清臣一棒子打掉了所有近職文臣去遼國的可能後,更不打算去冒惹怒整個文官系統的風險。哪個文臣不認爲自己很重要?李清臣的話纔是他們愛聽的。既然如此,沒必要將髒水往身上攬——一個是士林清議傳些怪話,一個是惹怒朝中文臣,孰輕孰重?誰會想不明白——讓韓岡自己應付去!

作爲宰輔,需要考慮的是權衡內外。韓岡的提議真要計較起來也不損國家顏面,正如韓岡所說,與商人們坐下來談的只會是耶律乙辛的家奴,朝廷沒必要去爲商人的行爲負責。逃亡遼國的百姓、士兵年年都有,朝廷倒是可以去怪罪地方上是否治政過苛,但商人們跑去遼國賺錢,朝廷對此又沒有下文主張,士林再議論,罪責也加不到兩府的頭上,韓岡得先出來爲他的提議頂缸。

整件事最關鍵的就是這默認二字!

也就是說,在局勢轉變時,朝廷可以一聲招呼都不打便將繩索收緊。既然已經將繩圈套在商人們的脖子上,宰輔們自然沒有二話。縱然會有些雜音,可哪項政策會沒有反對者。兩府諸公幾乎都是新黨,當年舊黨幾次反撲的海嘯都撐過來了,難道還會擔心一些小風浪不成?

向皇后等了半天,見等不到宰輔們的爭辯,想想,覺得他們應是覺得韓岡的意見是正確的,所以纔會默認。既然宰輔們也沒了意見,那麼也必要再多想了。

“這厚生司中任官,是勾當,還是管勾?”她問着韓岡。比起提舉或同提舉厚生司,以管勾爲前綴就差了一等,勾當則更低一等。跟韓岡平級或相近的提舉、同提舉既是不可能,那麼也就能在勾當和管勾兩個銜頭中選。

“此事自由殿下和相公們裁斷。”

韓岡前面已經插手到人事任免,若是再插手具體官職上,可就是侵犯職權。裡子都攥到手了,臉面好歹得給人留下。

向皇后和東府的三位宰執討論了幾句,很快就做出了假借管勾厚生司的差事和去遼國出使的人選。

讓自己的堂兄出馬,向皇后算是解決了一樁大事。歇了口氣,她又開口:“商人與遼人交易,需要大量的絲絹,朝廷是不是和買一部分,提供給他們?”

“不可!”蔡確和章惇同時反對。和買已是惡事,而且好處還給商人們得去了,朝廷中誰是傻瓜!?

章惇出來辯解:“由那些商人自行處理,該收的稅要收,犯了法後要罰,除了與遼人的貿易,其他概不干涉。萬一官府插手進來,那些商人甚至可能會採取向百姓和買。比如兩浙貢絹,定例乃是和買。舊年定價合乎人情,而且是官府預先出錢,故而百姓人人踊躍。這是便民之法。但直到市易法施行前,市面上的絹綢價格比百多年前增加了一倍,而和買的價格卻絲毫未變,甚至有不給錢強行取絹的做法,這就失去了便民的本意。”

“既然是商人,就要遵循商人的做法。該從哪裡買就從哪裡買,不能借着朝廷的聲威來魚肉百姓。”

韓岡也怕好事變成壞事。家中有天下聞名的大商行,但韓岡從不相信商人的操守。尤其是與權力結合的商人,他們往往更爲貪婪而不知收斂,行事肆無忌憚,必須要壓制住他們。

而且他對這一次的任務看得沒外人想象得那麼重。想靠經濟手段收買耶律乙辛,進而影響到遼人統治根基,這不是不可能,只是太費力氣。難道還要把希望寄託在敵人的愚蠢和貪婪上,這跟韓岡的性格完全不合。

真正的依靠依然是工業,縱然只是手工業,也比純粹的商業要強。韓岡對此很清醒。真正決定兩國勝負的是鐵和血,不是叮叮噹噹的金幣。

韓岡想做的是擴大利益的覆蓋面,將蛋糕做大。耶律乙辛在自己得利的同時,還能分出一份好處給其他人。他必然會全心全意地支持韓岡的方案。而在大宋這邊,貿易範圍擴大的榷場。其實可以吸引更多的遼人來做生意,有大遼尚父領頭,其他部族、豪門肯定也會擠上來分一杯羹。隨着兩國貿易範疇的擴大,說不定連戰馬都能買得到。對於遼人來說,搶來的好處比不上做生意,又有誰會去犯傻搏命?

整件事差不多敲定了下來,基本上計劃就是按照韓岡的想法來設定。最後的總結,向皇后正聽得聚精會神。石得一這時卻目不斜視地託着一份奏章在外告了罪,然後走到殿中央,掌心中有一塊金漆的令牌,“聖人,環慶遣金牌急腳急報,遼人十日前已經兵圍溥樂城。”

“兵圍溥樂城?!”好幾人同時開口驚問。這是準備要打了?!不,算一下奏報在路上的時間,溥樂城那邊應該已經打起來了。

“可是要遣人去援救?”向皇后急急問着,甚至坐立不安起來。

“殿下勿憂,溥樂城城主種樸乃種諤之子,精擅兵法,多有功績。麾下又有三千餘精銳。除非缺少糧秣兵械……”

章惇打斷了他的話:“溥樂城、韋州、鹽州、鳴沙城,關西的幾座與遼人鄰接的城池、軍寨,糧草兵械無不充裕。溥樂城的糧食更是足夠一年支用。”

韓岡搭配得很好:“這樣一來,那就更不用倉促發兵,讓宣撫司自選合適的時機。”

這樣的提案當然找不到反對者,陝西宣撫司便是爲此而成立。

看似解決了一樁事,向皇后卻仍心結難解,忍不住又問道:“萬一遼人真的開始攻打溥樂城,這使遼之事是否要緩一緩?”

韓岡搖搖頭:“依臣之見,組建使團的計劃不用停。只是何時動身,就要看看關西那邊的局勢究竟會變得如何。如果溥樂城破,一切休提。從此整軍備戰,爲死難的將士復仇。但若是守住了溥樂城,遼人敗退,那就可以照常派人去了。”

章惇一向與韓岡配合得好:“不攻打韋州,而選擇了溥樂城。可見遼人根本就沒有破盟的想法。只消再等上三五日。五天內不能破城,接下來再想破城,少說也要耗上一兩個月時間了。以遼國的攻城水平,恐怕就要等上太多時間也不一定能破城。”

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六)第三章 鞏州(下)第一百一十五章 慶雷(中)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十四)第一百三十六章 梳理(六)第四十五章 從容行酒御萬衆(一)第一十六章 千里拒人亦揚名(上)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一)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三)第三十九章 太一宮深斜陽落(一)第二十八章 夜鍾初聞已生潮(二)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八)第一十一章 廟堂(二)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七)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六)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十)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四)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五)第二百二十四章 變故(二十一)第四十五章 樊樓春色難留意(一)第二百九十章 飛信(下)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三)第四十八章 夢盡乾坤覆殘杯(七)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一)第五十二章 南北(十二)第八章 欲謀舊地重興兵(中)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四)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五)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十六)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六)第一十六章 晚來誰復鳴鞭梢(下)第二十三章 天南銅柱今復立(上)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一)第三十八章 天孫漸隱近黃昏(下)第四十章 雁度長空跡不彰(下)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七)第六十七章 宴火(九)第二百二十三章 變故(二十)第五章 九州聚鐵誤錯鑄(五)第一十五章 三箭出奇絕後患(下)第一十二章 大廈將頹急遣行(中)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六)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七)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六)第二十一章 涉川終吉黃龍鎖(上)第二百一十八章 變故(十五)第二百七十一章 長風(八)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三)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五)第四十一章 誹誹諫垣鳴禁闈(上)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四)第四十四章 本無全缺又何慚(上)第三章 鞏州(下)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三)第二十一章 山外望山待時至(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十五)第二百四十七章 新議(十三)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十四)第八章 君臣(中)第一十七章 夜顧茅廬訪遺賢(下)第一十章 霹靂絃動夙夜驚(下)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六)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二十三)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三)第四十五章 從容行酒御萬衆(七)第三十四章 雨澤何日及(六)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二)第一百四十八章 梳理(十八)第五十二章 南北(十二)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四)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十二)第一十九章 登朝惟願博軒冕(上)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八)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四)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十一)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二)第八章 戰鼓尤酣忽已終(上)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十四)第一章 一入宦海難得閒(三)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四)第二十五章 閒來居鄉里(一)第四十五章 儒生合在賢能舉(下)第四十四章 一言鎮關月燎輝(下)第一十七章 觀婿黃榜下(上)第四十八章 斯人遠去道且長(四)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八)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二)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一)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五)第四十五章 樊樓春色難留意(一)第二十四章 南國萬里亦誅除(五)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五)第三百二十七章 東行(上)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十)第一十章 彈鋏鳴鞘破中宸(中)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八)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五)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三)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三)第四十八章 浮雲蔽日光(下)
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六)第三章 鞏州(下)第一百一十五章 慶雷(中)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十四)第一百三十六章 梳理(六)第四十五章 從容行酒御萬衆(一)第一十六章 千里拒人亦揚名(上)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一)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三)第三十九章 太一宮深斜陽落(一)第二十八章 夜鍾初聞已生潮(二)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八)第一十一章 廟堂(二)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七)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六)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十)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四)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五)第二百二十四章 變故(二十一)第四十五章 樊樓春色難留意(一)第二百九十章 飛信(下)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三)第四十八章 夢盡乾坤覆殘杯(七)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一)第五十二章 南北(十二)第八章 欲謀舊地重興兵(中)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四)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五)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十六)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六)第一十六章 晚來誰復鳴鞭梢(下)第二十三章 天南銅柱今復立(上)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一)第三十八章 天孫漸隱近黃昏(下)第四十章 雁度長空跡不彰(下)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七)第六十七章 宴火(九)第二百二十三章 變故(二十)第五章 九州聚鐵誤錯鑄(五)第一十五章 三箭出奇絕後患(下)第一十二章 大廈將頹急遣行(中)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六)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七)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六)第二十一章 涉川終吉黃龍鎖(上)第二百一十八章 變故(十五)第二百七十一章 長風(八)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三)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五)第四十一章 誹誹諫垣鳴禁闈(上)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四)第四十四章 本無全缺又何慚(上)第三章 鞏州(下)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三)第二十一章 山外望山待時至(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十五)第二百四十七章 新議(十三)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十四)第八章 君臣(中)第一十七章 夜顧茅廬訪遺賢(下)第一十章 霹靂絃動夙夜驚(下)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六)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二十三)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三)第四十五章 從容行酒御萬衆(七)第三十四章 雨澤何日及(六)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二)第一百四十八章 梳理(十八)第五十二章 南北(十二)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四)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十二)第一十九章 登朝惟願博軒冕(上)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八)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四)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十一)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二)第八章 戰鼓尤酣忽已終(上)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十四)第一章 一入宦海難得閒(三)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四)第二十五章 閒來居鄉里(一)第四十五章 儒生合在賢能舉(下)第四十四章 一言鎮關月燎輝(下)第一十七章 觀婿黃榜下(上)第四十八章 斯人遠去道且長(四)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八)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二)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一)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五)第四十五章 樊樓春色難留意(一)第二十四章 南國萬里亦誅除(五)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五)第三百二十七章 東行(上)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十)第一十章 彈鋏鳴鞘破中宸(中)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八)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五)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三)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三)第四十八章 浮雲蔽日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