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十一)

是不是覺得僅僅是跟太后一問一答太過單調,所以事先也跟李清臣約好了?

就是章惇也在懷疑韓岡與李清臣之間是不是有默契存在。

雖然其他朝臣,不比他早一步就與韓岡就此事進行過討論,所以早已深悉其中的內情,但他們即使不畏懼韓岡的權勢,也應該早就瞭解韓岡的爲人,不會自大地覺得自己能夠在韓岡深思熟慮的計劃中,找到如許大的破綻。

以韓岡的頭腦,不可能想不到軍州戶口多寡的問題,以韓岡脾性,既然在他的計劃中出現這麼顯眼的破綻,那就絕對是他故意留下的陷阱。

章惇自問,若是自己遇到這種情況,肯定也要多猶豫一陣。

但章惇並不知道,太后正緊皺眉頭,怒視着下方李清臣模糊的身影。被打亂了問對的節奏,這讓她的頭疼變得更加劇烈了起來。

剛剛出班,李清臣就心中暗叫糟了。

自己一時衝動,倒是忘了韓岡是什麼樣的人,說不定就是搶了太后的話頭。但既然出來了,李清臣也知道,他必須把話說下去。

“……若四百軍州無論緊望,皆有兩人爲大議會議員,豈是公平之舉?”

以州中戶口來確定議員份額,新闢疆土和邊疆州郡肯定吃虧,但誰也不能說不對。一兩千戶的下等州郡,怎麼能與一二十萬戶的大府相提並論,難道讓開封、京兆、河南、應天、大名這等大府,也只有兩個議員在朝廷中發話?

提出了自己的疑問之後,李清臣默默地看着韓岡,等着他的迴應。

韓岡也的確是一派早有準備的樣子,“誠然如此,但北地一戶多人口,祖孫三代不分家乃是常例,一戶常四丁、五丁,而南方則一戶兩口、三口所在多有,浙江一路近三成是單丁戶,江南東西兩路也大略如此。若以戶口來劃定議員數量,未免過屈北地軍州。”

聽了韓岡的回答,李清臣更加迷惑。

韓岡不爲戶口稀少的下等軍州辯護,卻把話題扯到了北方和南方的戶口之別上。

韓岡的話的確有理有據,僅僅江南東西加上兩浙、福建四路,就有六百萬戶,而整個北方,包括河北、河東、陝西、京畿和京東京西,戶口總數也只多了兩成而已。

但南北之分,猶如鴻溝。北人對南人的敵視,南人對北人的不屑,貫徹國朝始終。在殿上如此直接放言,分明是要挑起事端,這是宰相該說的話嗎?

這完全不像韓岡的爲人,也不符合他一直以來始終盡力彌合南北之分的態度。

更重要的是,即使是依着韓岡的口風說下去,結果終究還是不利於他。

對韓岡的提防,讓李清臣變得更加謹慎,謹慎到了太后忍不住說話,他也沒有再開口。

向太后的確是等得不耐煩了,她現在只想早點解決殿上的時候,回去休息,“即使不按戶計算,亦可按丁口數量來計。”

李清臣搖了搖頭。

如果都是按照丁數來計算,南北家戶大小的差異也就毫無影響了。可即使這麼做了,北方依然還是要吃虧,不論是按照戶數、丁數、還是人口數量來計算,現在都是南方佔優。

提出召開大議會的韓岡,怎麼可能讓北方吃這個虧?

“大宋以孝治天下,六旬以上的老者雖不再列名稅簿之上,但治家、問政,豈能將他們排除在外?”

十六至六十的成年男子爲丁,他們是最重要的生產者,也是朝廷稅收的主要對象,更是需要服役的唯一人羣,所以在朝廷稅簿上,只有他們,沒有老弱婦孺。朝廷對人口的統計,也都放在成年男丁上。

如果按照有效人口多寡作爲議員數量的標準,這比以戶口爲標準更有說服力。但既然話出自太后之口,韓岡當然就有應對,立刻就把“孝”字張掛起來——儒門弟子議事,把家中的老人丟到腦後,這怎麼都說不過去。

“或有人會說,”韓岡這一回沒讓太后再來一唱一和了,他自己跟自己說:“丁籍六十除名,但舊日簿冊上還是能找到姓名,只要確認還在世,這人數也能計點出來。可總不能只對父祖盡孝?”

對,當然不能只對父祖盡孝。母親、祖母膝下都得盡孝心。

可要是按照韓岡的說辭,這叫人怎麼計點?是把十六歲以上的女子都算進來,還是隻計算已婚婦人?

李清臣思忖着,韓岡這莫不是要把小孩子都算進來吧。

要當真是那樣的話,李清臣可就沒把握了。新生兒的數量,與種痘人數不會差太多,但這個數字完全掌握在厚生司手中,說不定這些年來,北方的幼子比南方多生了許多——說起來,南方溺嬰惡習至今猶在,比北方少也不是不可能。

就在李清臣左右猜疑的時候,吳衍心中的疑惑更甚。

沒有誰能比厚生司的主官更清楚各地的出生率和嬰幼兒人數了,更不用說吳衍現在也是議政會議的成員,天下戶口的統計數目,對他來說並不是秘密。

如果計算潼關以西的丁口數量,除非能把西域、甘涼、寧夏等各路的歸化夷人都算進來,那樣才能勉強達到六七百萬的樣子。

若是僅僅計算漢人,包括近幾年迅猛增長的兒童數量,人口估計已經超過一千兩百萬,可在籍丁口也纔將將四百萬,不到天下總數的十分之一。

不論是按照戶口還是丁口來確定議員的名額,對關西來說都是不合算的。

除非是按照韓岡的提議,以軍州的數量來決定議員名額。擴張到了蔥嶺腳下的土地,都能算是關西的一部分。這樣的一個勢力,才能做到在議會中舉足輕重。

但韓岡要想通過這一條,朝堂上有的是人跟他翻臉,尤其是福建出身的章惇……

吳衍瞪着眼睛,望着安然立於班中的首相,難道章惇在這件事上還是支持韓岡?他那麼有把握?

“他的確是該有把握的。”

熊本瞟着章惇,也在想。

身爲兩府中的邊緣人,儘管事先得到了所謂的通報,但熊本對韓岡今日發難的細節還是懵然無知。

熊本其實並不喜歡什麼勞什子議會。

將天子之權,授之於天下,韓岡弄個好名聲,不用擔心有人說他是權臣。但各地士人相互歧視情況很多,在議會中爲鄉里爭奪好處,怕是全武行都能開,天天罵架、打架,朝廷的威嚴到時候一點不見。

不過在韓岡提出了大議會之後,熊本吃驚之餘,他就已經下意識地在計算兩種議員推選制度,哪種更符合他的利益。同時還在“幫”韓岡、章惇計算他們的支持者。

大議會成員由地方推舉而出,鄉黨的情況必然更加嚴重。相形之下,新舊黨爭,道統之爭,在鄉黨面前,可謂微不足道。

宰輔之中,韓岡的優勢最大。他有關西,有河東,有京東京西,甚至還有京畿和河北,整個北方其實都支持他。

王安石之所以變法成功,終究還是因爲仁宗中期開始,南方進士的數量開始壓倒北方的緣故。這才保證了熙寧初年,王安石能拉起一波南方出身的“新進”來夯實班底,熊本就是在那時候投身進去的。

而韓岡這些年能坐穩宰相,並肆無忌憚地推行自己的那一套,來自北方官員的支持就是一個很大的因素。沒有基層官員的支持,政令不出宣德門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正是有了關西、乃至大多數北方官員的襄助,韓岡才能讓自己的權威擴張到了朝堂的每一個角落。

但反過來說,如今的朝堂上,除了韓岡,北人找不到更好的選擇。不支持韓岡,南人宰相在制定政策的時候,絕不會多考慮北方人的利益。

不過在南方,韓岡也不乏支持者。兩廣雖是南方,可那正是韓岡的基本盤,氣學門人更是佔據了廣南兩路各州縣的學政之位。

蜀地也是南方,又被北人鄙視,所謂“閩蜀同風、腹中有蟲”,可他們也絕不會與江南合流,反而更親近交通往來更方便的陝西。不過熊本在蜀地多年,他有把握不會輸給韓岡。

有了整個北方,以及南方的兩三路,韓岡在宰輔中是一枝獨秀。

相較韓岡,章惇就差了許多,就算在新黨中,也不是隻手遮天,在鄉里同樣如此。福建出了太多高官,蘇頌、章惇、呂惠卿,各自立場不一,這就使得福建出身的議員必然分裂。

福建之外,荊湖兩路,尤其是湖南,章惇的勢力最大,兩廣,章惇的影響力僅次於韓岡。

若是按照戶口、人口來定,一路就佔了全國戶口十分之一、多達兩百萬戶的兩浙路能出的議員最多,但不論是章惇還是韓岡,在兩浙路上,都缺乏足夠的影響力。再加上江南兩路,接近五百萬戶的規模,都是他們難以染指的。

韓岡今日每州兩個大議會議員的提議,就是針對江左諸路而擬定的結果,章惇也肯定在其中摻了一腳。僅僅一個江南,就能佔去議政會議的半壁江山。

只是從韓岡和章惇眼下的態度上,他們並不是一定要強求每州兩議員這一條,相反的,這個章程應該是有商量討論的餘地。

也就是說,韓岡有成算。

而對熊本來說,韓岡的成算,就是他想要知道的關鍵。

韓岡當然有成算,最後大不了定成參議、衆議兩院。

今天先拋出來的只是個引子,本來只安排了太后開場,剩下就等人出頭來駁,在爭論中引出下文,可惜聰明人太多了,除了李清臣,就沒人咬鉤。

後世的那個超級帝國之所以定下了兩院制度,完全是因爲開國十三州相互博弈的結果,誰也壓不下誰,只能用這種辦法妥協。

所以韓岡就覺得,還是讓人吵上一通再決定章程最好。議會要開,這是韓岡的提議,但怎麼開,章程怎麼定,就不該由一個人說了算了,不然沒人會心服,縱然一時能壓制,日後也會鬧起來的。

只是……韓岡面北而立的時候,一直都關注着背後的動靜,但到此刻爲止,連個接話的都沒有。

如此大的利益,如此重要的制度改變,竟然變成了冷場,韓岡還指望氣氛能熱烈一點,爭執能更加激烈一點,這樣才能成爲一次圓滿成功的會議。

是過去欺壓得太狠的緣故嗎?弄得一個個跟小媳婦一樣怕見人。

以後還是收斂一點好了。

韓岡想着。

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四)第一十二章 廟堂(三)第三十九章 苦心難成事(中)第七章 儒統淵源遠(下)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四)第二百七十七章 長風(十四)第二十三章 虛實(三)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五)第一百一十章 微雨(十七)第四十六章 了無舊客伴清談(四)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五)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一)第一百零三章 微雨(十)第七章 君臣(上)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十五)第三章 豈得聖手扶炎宋(中)第一百七十八章 變遷(五)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七)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九)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三)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十二)第一百五十五章 梳理(二十五)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九)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五)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三)第九十二章 塵囂(二十三)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七)第一百一十章 微雨(十七)第五章 月滿完舊諾(下)第一十三章 已入蒼梧危堞遠(下)第六章 日暮別鄉關(下)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七)第二百七十八章 長風(十五)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二)第四十八章 辰星驚兆夷王戡(上)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九)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六)第一十八章 諸士孰爲佳(上)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第二十六章 西山齊雲古今長(中)第三十六章 駸駸載驟探寒溫(五)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七)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九)第三十三章 虛實(十三)第一十六章 夜涼如水無人酌(下)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七)第四十八章 夢盡乾坤覆殘杯(一)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一)第三十二章 榮辱憑心無拘執(上)第五十三章 南北(十三)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十)第一百四十四章 梳理(十四)第八章 破釜沉舟自專橫(下)第一十三章 羽檄飛符遙相系(五)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二十)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十二)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四)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二)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十一)第七章 蒼原軍鋒薄戰壘(六)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九)第八十四章 塵囂(十五)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十三)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五)第三百二十五章 反擊(中)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三)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十三)第二百八十章 微瀾(上)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四)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四十)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四)第一百八十八章 借款(二)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六)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賁(五)第一十六章 三載願終了(上)第九章 舊日孤燈映寒窗(下)第四十章 雁度長空跡不彰(下)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二)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六)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十一)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十六)第二十三章 鐵騎連聲壓金鼓(七)第一十九章 廟堂(十)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六)第一百六十四章 京師(六)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八)第三百章 不悖(四)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四)第二十一章 山外望山待時至(一)第一百六十八章 暗潮(三)第二百三十九章 新議(五)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三)第四十五章 千里傳音飛捷奏(下)第四章 力可迴天安禁鍾(中)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五)第一十四章 飛度關山望雲箔(八)第三十五章 把盞相辭東行去(三)第二百零三章 火箭(十一)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六)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九)
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四)第一十二章 廟堂(三)第三十九章 苦心難成事(中)第七章 儒統淵源遠(下)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四)第二百七十七章 長風(十四)第二十三章 虛實(三)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五)第一百一十章 微雨(十七)第四十六章 了無舊客伴清談(四)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五)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一)第一百零三章 微雨(十)第七章 君臣(上)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十五)第三章 豈得聖手扶炎宋(中)第一百七十八章 變遷(五)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七)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九)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三)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十二)第一百五十五章 梳理(二十五)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九)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五)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三)第九十二章 塵囂(二十三)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七)第一百一十章 微雨(十七)第五章 月滿完舊諾(下)第一十三章 已入蒼梧危堞遠(下)第六章 日暮別鄉關(下)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七)第二百七十八章 長風(十五)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二)第四十八章 辰星驚兆夷王戡(上)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九)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六)第一十八章 諸士孰爲佳(上)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第二十六章 西山齊雲古今長(中)第三十六章 駸駸載驟探寒溫(五)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七)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九)第三十三章 虛實(十三)第一十六章 夜涼如水無人酌(下)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七)第四十八章 夢盡乾坤覆殘杯(一)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一)第三十二章 榮辱憑心無拘執(上)第五十三章 南北(十三)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十)第一百四十四章 梳理(十四)第八章 破釜沉舟自專橫(下)第一十三章 羽檄飛符遙相系(五)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二十)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十二)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四)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二)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十一)第七章 蒼原軍鋒薄戰壘(六)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九)第八十四章 塵囂(十五)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十三)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五)第三百二十五章 反擊(中)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三)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十三)第二百八十章 微瀾(上)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四)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四十)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四)第一百八十八章 借款(二)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六)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賁(五)第一十六章 三載願終了(上)第九章 舊日孤燈映寒窗(下)第四十章 雁度長空跡不彰(下)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二)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六)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十一)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十六)第二十三章 鐵騎連聲壓金鼓(七)第一十九章 廟堂(十)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六)第一百六十四章 京師(六)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八)第三百章 不悖(四)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四)第二十一章 山外望山待時至(一)第一百六十八章 暗潮(三)第二百三十九章 新議(五)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三)第四十五章 千里傳音飛捷奏(下)第四章 力可迴天安禁鍾(中)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五)第一十四章 飛度關山望雲箔(八)第三十五章 把盞相辭東行去(三)第二百零三章 火箭(十一)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六)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