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十九)

天下大同。

天下爲公。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無處有徵戰,無人不飽暖。黎庶悉安,天下大治。

從孔聖開始,任何一位真正的儒者,又有誰不想着會有這樣的治世?

韓岡的夢想,又如何不是他們的夢想?

就像橫渠四句教一般,天下大同四個字,只要說出口,尤其是出自於在相對口中,輕而易舉就引得儒生們如吃了五石散一般興奮起來。

不過那只是單純的儒生,滿座的學會會員都是現實主義者,站在後面的官人、貴人們,也是現實主義者,沒有讀過多少書的記者們或許不是現實主義者,可他們並不太瞭解何謂天下大同。

而且氣學以樸實爲上,所謂大同,只是出自禮記中的一個理想之世,並無現實例證。以氣學格物之宗的身份如此說,似有不當。以宰相的身份,韓岡的話更是輕佻了一點。

但自韓岡演說開始,會場中的人心就被他的話語所牽動,一喜一怒,皆放大在衆人心中。

就像身處廟會,不免與人同喜,身處靈堂,不免與人同悲,無他,通感爾。

尋常人即使能保持自身一時的冷靜,也不免逐漸爲周圍的情緒所侵染。這是團體的力量,不僅僅針對於外,同樣能針對於內。

縱然天下大同是“丘之未逮也”,孔夫子都自承做不到,只能憑藉一點記載來遙想上古治世,但是被韓岡前一段以滅夏復土帶動起來的起伏心潮,再受“天下大同”四字煽動,便是浪濤涌涌,波瀾陣陣。

唐梓明心中一陣莫名的激動,更聽到身旁的官人,連呼吸都粗重了,儘管只是須臾剎那,很快就恢復了,可比之一開始的幾聲冷哼,早變了許多。

“《禮記》傳自先聖,然先聖亦爲之束手。數千年來,只見一治一亂,亂世人命賤如草,治世亦難見‘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何也?”

又是一揚一抑,韓岡的問題,將調動起來的情緒,重又壓了回去。

這是一個問題。

千百年來無人能解。

大同之世的確是好,可是誰能做得到?

孔子做不到,真要做到,那可是要比孔聖人還要厲害才行。

韓岡雖爲不世出的大賢,但沒人會認爲他能勝過萬世師表的孔夫子。

看着講臺上的韓岡,章回都在想,聖人都做不到的事,就不要爲難今人。

“只因太難!”

韓岡給出的回答,在情理之中,卻又在意料之外。

甚至唐梓明也覺得出乎意料,韓相公也覺得難?那爲什麼要這麼說?

不過韓岡接下來的話,就讓他沒辦法分心去想了。

“文景時,有七王之亂,貞觀時,有高麗之敗。雖爲千古治世,亦不免戰亂,百姓甘苦可知。莫說大同,戰亂之時,但求溫飽亦難也。先聖早已有言,‘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不飽不暖,黎庶不安。黎庶不安,何談大同?!故曰,欲得大同,必先致溫飽,欲得溫飽,必先求太平。”

唐梓明被韓岡的話說進了心裡。小時候因爲家貧,偷雞摸狗的事也做過,要不是他的父親去求了同族的族父,送進學校裡讀了兩年書,認識了幾百個字,如今不是被送去邊疆地墾荒,就是在橋邊賣着苦力。記者在報社裡雖難出頭,可到了外面,也能被當作讀書人了,收入也不差,吃飽穿暖之後,作奸犯科之事再也沒動過念頭。

太平,溫飽,現在其實也不差了。

章回想着,鄉里雖無大富大貴的巨室,但只要勤快節儉的人家,怎麼也不會窮。自家只有薄田百畝,在溫飽之餘,還能讓自己用心在格物之上。

比起幾十年前,可是要好了太多太多。

韓岡卻也這麼說,“試論今日天下,比之舊日如何?國土三倍於治平,戶口兩倍於熙寧。新生赤子一年千萬。大宋官軍,更是二十年不曾一敗,開疆拓土上萬裡!除卻北虜,已無外患。糧價十年未有大變,衣被布帛的市價則不斷降低。雖不敢雲太平治世,亦已是可望可及了。”

“此絕非韓岡一人之功!”韓岡提聲強調,這是應有之理。

“同列諸公,無不爲此耗盡心力。平章蘇公,鎮國十載,國之柱石。”

韓岡說着,轉向蘇頌,低頭致敬,蘇頌只笑着,同樣點頭回應。

“昭文章公,當國十年,嘔心瀝血。”

章援驕傲地仰起頭,爲他的父親。

“張邃明、李奉世、熊伯通、曾孝寬、沈存中,皆棟樑之才,朝中議政,亦率爲賢達。”

被提到的沈括、黃裳等人,半起身,向韓岡致禮。

“更有賢太后,虛心於下,用心於上,治國理民,進賢退奸,乃女中堯舜。正是上下同心同德,甘苦與共,方有今日之世。岡於同列之間,不敢稱功,亦不敢稱勞!”

韓岡遣詞用句,皆短促而有力。正是在前面的壓抑之後,又開始掀動人心。

當韓岡最後說道,“如今當可自許,比之二十年前,距離大同之世,確是稍稍近了一點!”

大音希聲,韓岡的話聲不大,卻震耳欲聾,一段休止,廳中竟一時無聲。

韓岡扶着講臺,平靜地望着聽衆,淺淡的微笑,並不因沒有迴應而有所減退。

啪啪的鼓掌聲忽然響起,一名會員站了起來,用力地拍着雙手。

呼啦啦的一片椅子挪動聲,所有的會員都站了起來,就連蘇頌,也從座位上站起了身,爲韓岡的演說而擊節。

鼓掌叫好,只存於市井中。但韓岡昨日來學會,簡短的演說之後,聽人宣講論文,最後爲這一篇論文起立鼓掌,帶動了所有聽衆,也教會了所有的會員。

撼動樑柱的掌聲中,即使是唐梓明這樣的外人,也不由自主地爲韓岡的演說用力鼓動雙手,渾然不覺掌心變紅髮痛。

這本就是該叫好的。

這十年來,天下太平,百業興旺,這都是天下人看在眼裡的。

百姓的負擔日漸減少,而收入則不斷增多,更快的交通運輸方式,帶動了天下各路州工商業的繁盛,日子是一天過得比一天要好。

世間早已有人在鼓吹元祐之治,將之與文景和貞觀相提並論。

除了鬱郁不得志的一干人等,沒多少人能說這十年的不是。真正讓人起立鼓掌,不是韓岡的言辭,而是這十年來親身經歷到的事實。

這一段,不是自吹自擂。從韓岡的語調中,聽不出有半點自大的成分,甚至能聽得出其中猶有遺憾,只待下文。

韓岡雙手下壓,連連示意,掌聲漸漸收止,熱烈的氣氛平息下來,韓岡的聲音也隨之沉重起來。

“但以兩府之能,縱傾盡全力,鞠躬盡瘁,也僅止於此。大同之世,仍遙遙難以企及。溫飽尚不能普惠天下億兆元元,太平二字,有北虜虎視眈眈,更不敢自吹自擂。”

是的。

所有人都明白這個道理。

人力有時而窮,宰相們也不過是凡人,不可能心想事成。而且他們一個個都再變老,再過幾年,還能留在兩府之中的,就只有韓岡一個人了。

光靠韓岡一人,獨木難支。那時候,新進來的宰輔,是跟現在的宰輔們一般,與韓岡同心同德,共治天下?還是開始爭權奪利,如同狗咬狗一般,將朝堂弄得烏煙瘴氣。

更不用說還有遼國,據聞其國勢蒸蒸日上,篡位登基的僞帝卻是難得一見的明君,十年來,遼國兵強馬壯,財用豐沛,將國中所有部族全數統合起來,沒有哪家大酋還敢挑釁僞帝的權威。

有此百年死敵,宋人是如芒在背,韓岡雖賢,也不過是一個人,獨撐朝堂時,萬一遇上內外有變,必定捉襟見肘。

這又該用什麼辦法來解決?

廳中的人衆,越發地開始期待韓岡的答案。

“人力有時而窮,這是萬世不移的道理。一人之能,自難於衆人相匹敵。韓岡一人之力,不過一路稍安。得太后信用,兩府同心,議政共舉,則是十年的太平溫飽。若還能有更多的同仁共襄盛舉,全心全意一同爲用心用力,那天下又將會如何?”

韓岡俯視全場,自問自答,“肯定是大不一樣。市面會比現在更加繁榮,田產將會比現在更加充裕。天下黎庶,也會過上比現在更好的日子。距離大同盛世,也更加進了一步。”

唐梓明在點頭。如果新人們都能比得上當今的宰輔議政,相信他們能夠配合韓相公,將這個國家治理得更好。

章援則是撇了撇嘴,能比得上他父親的這世上也就一兩人,想要將之替代,哪有那麼容易的事?即使只是配合,也難有人能跟得上。更不用說日後新上去的人,肯定會與韓岡爭權奪利。

但韓岡並不覺得,他相信人多力量大,他相信付出都會有回報,他相信一個合格的團體必然會產生足夠的凝聚力,他更相信,日後的太平盛世,少不了自然學會的成員們。

“所以……就有了自然學會。”

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一)第二十一章 涉川無咎黃龍鎖(下)第二章 搖紅燭影憶平生(下)第三十六章 不意吳越竟同舟(中)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十一)第二十一章 飛逐馳馬人所共(中)第一十三章 羽檄飛符遙相系(四)第一百六十四章 京師(六)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九)第一百四十一章 梳理(十一)第一十八章 廟堂(九)第一十一章 誅心惑神幻真僞(上)第三百零六章 不悖(十)第二百二十八章 變故(二十五)第六章 日暮別鄉關(下)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三)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三)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二)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六)第二十六章 惶惶寒鴉啄且嚎(下)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一)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七)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一)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五)第三十二章 營中紛紛難止休(上)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八)第九章 鬧市紛紛人不寧(上)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十四)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五)第二百七十六章 長風(十三)第一十八章 向來問道渺多岐(一)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四)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四)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八)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七)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二)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四)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一)第五章 平蠻克戎指掌上(四)第一十六章 山入四荒更鬱蒼(下)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二十四)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九)第一十三章 已入蒼梧危堞遠(下)第九十八章 微雨(五)第二十四章 虛實(四)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六)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五)第二百九十五章 並行(中)第八章 破釜沉舟自專橫(上)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五)第四十六章 正言意堂堂(下)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七)第三十五章 甘霖潤萬事(下)第四十七章 氣接瑤臺驂帝御(下)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五)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四)第二章 鞏州(中)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十三)第二百五十一章 新議(十七)第四十章 歲物皆新期時英(七)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二十一)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一)第一十二章 惡客臨門不待邀(下)第二十七章 舒心放意行所願(上)第二十章 千山紅遍好憑欄(上)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五)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五)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六)第四章 秋來暮色寒(上)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十)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十四)第六章 千軍齊發如奔洪(上)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十二)第七章 蒼原軍鋒薄戰壘(四)第一十三章 羽檄飛符遙相系(五)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一)第四十七章 豈意繁華滋劫火(中)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一)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六)第三十六章 駸駸載驟探寒溫(七)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八)第一百三十一章 梳理(一)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五)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九)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六)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六)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七)第五章 心念親恩思全孝(上)第九章 長戈如林起紛紛(六)第二十九章 君意開疆雪舊恥(中)第四十三章 百里河谷田一頃(上)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四)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三)第五章 流水(中)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一)第六章 仲尼不生世無明(中)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五)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七)
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一)第二十一章 涉川無咎黃龍鎖(下)第二章 搖紅燭影憶平生(下)第三十六章 不意吳越竟同舟(中)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十一)第二十一章 飛逐馳馬人所共(中)第一十三章 羽檄飛符遙相系(四)第一百六十四章 京師(六)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九)第一百四十一章 梳理(十一)第一十八章 廟堂(九)第一十一章 誅心惑神幻真僞(上)第三百零六章 不悖(十)第二百二十八章 變故(二十五)第六章 日暮別鄉關(下)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三)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三)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二)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六)第二十六章 惶惶寒鴉啄且嚎(下)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一)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七)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一)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五)第三十二章 營中紛紛難止休(上)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八)第九章 鬧市紛紛人不寧(上)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十四)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五)第二百七十六章 長風(十三)第一十八章 向來問道渺多岐(一)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四)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四)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八)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七)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二)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四)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一)第五章 平蠻克戎指掌上(四)第一十六章 山入四荒更鬱蒼(下)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二十四)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九)第一十三章 已入蒼梧危堞遠(下)第九十八章 微雨(五)第二十四章 虛實(四)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六)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五)第二百九十五章 並行(中)第八章 破釜沉舟自專橫(上)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五)第四十六章 正言意堂堂(下)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七)第三十五章 甘霖潤萬事(下)第四十七章 氣接瑤臺驂帝御(下)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五)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四)第二章 鞏州(中)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十三)第二百五十一章 新議(十七)第四十章 歲物皆新期時英(七)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二十一)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一)第一十二章 惡客臨門不待邀(下)第二十七章 舒心放意行所願(上)第二十章 千山紅遍好憑欄(上)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五)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五)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六)第四章 秋來暮色寒(上)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十)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十四)第六章 千軍齊發如奔洪(上)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十二)第七章 蒼原軍鋒薄戰壘(四)第一十三章 羽檄飛符遙相系(五)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一)第四十七章 豈意繁華滋劫火(中)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一)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六)第三十六章 駸駸載驟探寒溫(七)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八)第一百三十一章 梳理(一)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五)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九)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六)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六)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七)第五章 心念親恩思全孝(上)第九章 長戈如林起紛紛(六)第二十九章 君意開疆雪舊恥(中)第四十三章 百里河谷田一頃(上)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四)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三)第五章 流水(中)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一)第六章 仲尼不生世無明(中)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五)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