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四)

兩刻鐘之後,耶律懷慶已經從神火軍的靶場,回到御帳營地。

隨着馬蹄下的地面由牧草茵茵的墨綠,變成光禿禿的灰黃,周圍的皆備明顯的森嚴了起來。

御帳周圍兩裡之內,不見任何一頂帳幕。超長攻擊距離的火炮的出現,讓原本簇擁在御帳周圍的臣子們,不得不遠避嫌疑,免得哪天有人將火炮藏在他們的帳幕中炮擊御帳。

正是牧草旺盛的時節,御帳周邊卻被清理得寸草不生,這同樣是防備奸人作亂,半人高的牧草藏起一門徵南將軍,跟藏在帳篷中一樣簡單。春夏之交的牧草雖難以燃燒,千萬只鐵蹄踐踏過後,也只見黃土。

兩艘氫氣飛船高懸在天空之上,一支支精悍的騎隊繞着中心處的金頂御帳來回巡視,不放過任何可疑的人和物。

御帳外側半里,更有四座臨時性的炮壘,分鎮四方。上面安設的輕重火炮,可以攻擊左右意圖侵襲御帳的敵軍,不過固定好的炮架,使得火炮唯獨不能向着御帳方向發射。

即使是以耶律懷慶的身份,也不得不將絕大部分的隨從都留在警戒線之外,只帶了兩個人過去御帳。

御帳之外的柵欄,周長千步之多,整整一個千人隊的宮衛把守。

看見耶律懷慶過來,正當着門口的宮衛們紛紛將原本就十分端正的站姿站得更加標準,挺起了胸,覥起了肚子,將插上刺刀的火槍拿得更穩。

耶律懷慶從他們身邊經過,視線也掠過他們手中的武器。

依然是火繩槍。

神火軍已經在換裝燧發槍,其中的精銳,用的還是工火監大工們親手打造的精製品,但宮分軍——依然是大遼最犀利的刀鋒的宮分軍——卻拿着更老式的火繩槍。

畢竟他們用不到。由輕甲和重甲的具裝甲騎組成的宮分軍,拿起火槍時,只是在充門面,最多也只能當做長矛來使。一旦跨上戰馬,用夾鋼法生產的精鐵馬刀,以及從小就用慣的短弓,纔是他們作戰時最好的朋友。風遺塵整理校對。

耶律懷慶安暗歎了一聲,誰讓現在都沒有一件合適的火器能配合馬背上的作戰。

工火監中,能在馬背上使用的火器被髮明瞭許多,可沒有一個擁有足夠的使用價值。

其中最好的兩種,也不過是將槍管造得又厚又重,以及乾脆將三根槍管用鐵箍合作一束。

臨敵先放槍,然後當做鐵鐗來使。看起來一物兩用,但其實還不如直接背上馬弓,再拿支鐵鐗來得實在。

這使得軍中許多老派人物,都對自己麾下的軍隊換裝並不怎麼感冒。在他們看來,契丹鐵騎的戰法,與南朝禁軍的戰法截然不同,貿然仿效,反而水土不服。日後大遼與敵人的戰爭,應該是神火軍打神火軍的,他們打他們的,看情況相互配合就是了。

如果是心懷野望之輩,肯定不會如此頑固,對火器的前途視而不見。因而這些幫人,還都能算是他祖父的忠臣,至少是能夠安於現狀,只是跟不上時代了。

都太老了。

耶律懷慶每次看見他們,都在這麼想。

不過這並不是他們頑固的理由。

在御帳之中,就有一個年紀雖老,卻一點也不頑固的皇帝,他總能接收最新的事物,引領大遼不至落後南面的鄰國。

一杆火槍,論其成本比一張好弓便宜許多。而拿上一把火槍,十歲的小孩子就能殺了練上二十年武藝的大將,弩弓還要靠力氣上弦,這火槍只要能抵得住射擊時的反衝,身上有多少子彈都能射出去。最後火槍會壞,人卻是累不着。

正是看見了這一點,明瞭火槍問世後,契丹對宋國的優勢將不復存在,而宋人人口上的強勢將充分發揮出來,耶律懷慶的祖父才利用自己的權勢和威望,強制性地推廣火器應用,希望能夠消弭宋遼兩國之間的國力差距。

即使不從孫子的角度來看,耶律懷慶也覺得自家的祖父,實在是大遼幾百年來數一數二的英主,只是脾氣越來越大了。

剛剛走到御帳外,就聽見裡面一陣低吼,“……真當朕老糊塗了?!”

耶律懷慶暗暗心驚。

遼陽郡王耶律孝傑病死,現在的大遼朝堂上,已經連一個能在祖父身邊說得上話的老臣都不在了。

一旦觸了祖父黴頭,哪個寵臣都沒好日子過。

借整理衣帽收拾住心情,耶律懷慶也不用人稟報,直接掀簾入帳,笑盈盈地問:“什麼事惹得皇祖父這麼大的火氣?”

“佛保回來了。”看見最寵愛的孫子,耶律乙辛登時便轉怒爲喜,兩句話打發了被訓斥的對象,就把耶律懷慶招到身前,詢問,“這一回的燧發槍測試結果怎麼樣?”

耶律懷慶忙回道:“回皇祖父的話,比之前有了不小的進步,但還是比南造的要差上一點。”

耶律乙辛本有幾分期待的神色,聽了之後,盡化爲失望,“此番神機營也來了,神火軍與其撞上怕是沒幾分成算了。”

耶律懷慶雙眉一軒,叫道:“神火軍絕不會敗。”

耶律乙辛不以爲然,“要是吼兩句就不會敗,朕早把嗓子吼壞了。打仗的事,不是你說不會輸就一定不會輸的。你喜歡的那支馬隊,士氣倒是不錯,輸了幾次了?”

所有臣服於大遼的部族,其貴胄弟子,都要在年滿十六歲之後,來到神火軍中服役。故而神火軍在民間也俗稱爲貴人軍。

耶律懷慶身份尊貴,執掌了一部神火軍。對手底下的這支新軍,他一向寄予厚望。只是被他祖父這麼一堵,他也不敢說什麼了。

“苻堅坐擁百萬大軍,投鞭斷流,還是輸了。曹操八十萬兵馬,長江天險與吳共有,也是輸了。秦人滅六國,何其威風,二十年不到,連老家都沒保住。”

耶律乙辛只剩下一半牙齒的嘴半張着,嗤嗤冷笑,彷彿從洞裡向外颳着陰森的腥風,“這世上,要是有人告訴你下一仗必勝,別信他,他是騙你的。祖父一生征戰,有戰陣上的,也有朝堂上的,哪一次開戰前不是戰戰兢兢,把勝敗後的應對都算好了才動手?”

耶律懷慶跪下來磕了一個頭,“孫兒明白,謝皇祖父教誨。”

“明白就好。”耶律乙辛有幾分欣慰,旋又感嘆,“要是你爹也能明白就好了。”

耶律懷慶這下又不敢說話了。

耶律懷慶是耶律乙辛的孫子,他的父親便是大遼國的皇太子,如今正在上京坐鎮,而他就跟在耶律乙辛身邊。

自從耶律乙辛奪位之後,遼國的重心便從上京道和中京道轉向了東京、南京兩道。

有着大量的人口和財稅收入,同時也集中了遼國幾乎所有的工廠,耶律乙辛都已經將延續了兩百年的四時捺鉢的位置,以及遷移路線,更多的放在南京道與東京道上。

但爲了保證上京道穩定,也爲了收攏各家部族的人心,耶律乙辛便把他所立的皇太子放在臨潢府坐鎮。

這樣安排雖然讓上京道穩定了,但父子遠隔數千裡,就不免給人離間的機會。

跟在耶律乙辛身邊,耶律懷慶時常夜中心悸。自家的父親還有好幾個兄弟,都在虎視眈眈地盯着皇位,要是哪一天皇祖父另選了其他叔伯爲太子,自己連性命怕是都保不住。

“好了好了,這些事佛保你就別多想。”耶律乙辛不快地打破帳中的靜默,“回頭想想怎麼指揮神火軍與神機營交鋒。”

“孫兒其實想過的。神火軍火炮多與神機營,如果交戰時,雙方兵力相當,神火軍就能借助火炮上的優勢,來剋制神機營。”

兩邊的編制雖小有差別,但一個千人隊的神火軍所擁有的火炮數量,是要超過神機營的兩個指揮之和。

這是細作從南朝打探來的情報,究竟準確與否,無從而知。

爲了保證同樣數量的軍隊中擁有的火炮數目不輸給宋人,以大遼的財力,終究是有些吃力。但爲了神火軍,大遼還是得咬牙堅持與宋人把錢燒下去。

對耶律懷慶的回答,耶律乙辛不置可否,對孫兒道,“宋使來了,祖父不想見他,佛保你代我見他一見,看看他有什麼話說。”

“孩兒明白。”耶律懷慶很爽利地把任務接下,“不過宋使這一回是打着邊境議榷事的名義過來,孫兒可以跟他說一說榷場上的事嗎?”

“想談就談。這一回都交給你。只要保證國中金銀不要再流到宋人那邊就行了。”

宋遼兩國這些年徹底斷了官方的外交往來,但邊境上的榷場則更加熱火朝天。來自大宋的各色貨物充斥遼國境內,而大遼的特產也大量被宋人收購。

不過賣出去的大遼特產,遠遠少於來自大宋的商貨,其中的差值,就是國中大量金銀外流的主因。

但這件事很難處理,各方面利益相關之人不計其數,耶律乙辛到現在也只能藉助宋使的身份來壓一壓。

耶律懷慶卻充滿信心,再一次行禮,“皇祖父放心,孫兒定不負皇祖父所託。”

第二十九章 坐感歲時歌慷慨(中)第八十三章 塵囂(十四)第一百五十一章 梳理(二十一)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五)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十一)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九)第二十一章 論學瓊林上(下)第二百零九章 變故(六)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三)第三十九章 太一宮深斜陽落(四)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三)第四十章 中原神京覆九州(中)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三)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九)第七章 飛將廟中風波起(上)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一)第七章 飛將廟中風波起(上)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一)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九)第二十三章 鐵騎連聲壓金鼓(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第四十五章 從容行酒御萬衆(三)第五章 聖賢需承傳人薦(中)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七)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七)第二百零三章 火箭(十一)第三十章 虛實(十)第四十八章 夢盡乾坤覆殘杯(六)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三)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六)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九)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二十)第三十六章 望河異論希(一)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二十二)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二)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八)第二十九章 坐感歲時歌慷慨(下)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五)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二十二)第四十一章 乍入危棲意欲迷(上)第四十八章 夢盡乾坤覆殘杯(一)第一章 坐忘渭水岸(下)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十一)第一百三十八章 梳理(八)第三章 牆成垣隳猿得意(上)第一十九章 此際風生翻離坎(中)第九章 舊日孤燈映寒窗(上)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一)第二章 凡物偏能動世情(五)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十)第二百九十八章 不悖(二)第四十四章 文廟論文亦堂皇(二)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一)第三百章 不悖(四)第一百二十三章 撲朔(中)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九)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十四)第一十二章 惡客臨門不待邀(中)第二十四章 虛實(四)第二百一十七章 變故(十四)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一)第一百九十一章 借款(五)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七)第二百四十三章 新議(九)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三)第二十三章 鐵騎連聲壓金鼓(三)第三百零五章 不悖(九)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第一百二十八章 後顧(上)第二百八十章 微瀾(上)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九)第一百五十章 梳理(二十)第一十九章 蕭蕭馬鳴亂真僞(十)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四)第二十五章 山水流連住多時(中)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十九)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溫春常早(四)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十)第二百三十五章 新議(一)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歲期行旅(三)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九)第一十六章 三載願終了(下)第一十七章 籍籍人言何所圖(上)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四)第四十七章 百戰功成朝天闕(中)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三)第二十六章 虛實(六)第二十九章 坐感歲時歌慷慨(中)第二十二章 虛實(二)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二十三)第二章 凡物偏能動世情(三)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五)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一)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二)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三)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三)第一百二十九章 後顧(中)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七)第九十二章 塵囂(二十三)
第二十九章 坐感歲時歌慷慨(中)第八十三章 塵囂(十四)第一百五十一章 梳理(二十一)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五)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十一)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九)第二十一章 論學瓊林上(下)第二百零九章 變故(六)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三)第三十九章 太一宮深斜陽落(四)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三)第四十章 中原神京覆九州(中)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三)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九)第七章 飛將廟中風波起(上)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一)第七章 飛將廟中風波起(上)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一)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九)第二十三章 鐵騎連聲壓金鼓(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第四十五章 從容行酒御萬衆(三)第五章 聖賢需承傳人薦(中)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七)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七)第二百零三章 火箭(十一)第三十章 虛實(十)第四十八章 夢盡乾坤覆殘杯(六)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三)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六)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九)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二十)第三十六章 望河異論希(一)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二十二)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二)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八)第二十九章 坐感歲時歌慷慨(下)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五)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二十二)第四十一章 乍入危棲意欲迷(上)第四十八章 夢盡乾坤覆殘杯(一)第一章 坐忘渭水岸(下)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十一)第一百三十八章 梳理(八)第三章 牆成垣隳猿得意(上)第一十九章 此際風生翻離坎(中)第九章 舊日孤燈映寒窗(上)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一)第二章 凡物偏能動世情(五)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十)第二百九十八章 不悖(二)第四十四章 文廟論文亦堂皇(二)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一)第三百章 不悖(四)第一百二十三章 撲朔(中)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九)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十四)第一十二章 惡客臨門不待邀(中)第二十四章 虛實(四)第二百一十七章 變故(十四)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一)第一百九十一章 借款(五)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七)第二百四十三章 新議(九)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三)第二十三章 鐵騎連聲壓金鼓(三)第三百零五章 不悖(九)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第一百二十八章 後顧(上)第二百八十章 微瀾(上)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九)第一百五十章 梳理(二十)第一十九章 蕭蕭馬鳴亂真僞(十)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四)第二十五章 山水流連住多時(中)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十九)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溫春常早(四)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十)第二百三十五章 新議(一)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歲期行旅(三)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九)第一十六章 三載願終了(下)第一十七章 籍籍人言何所圖(上)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四)第四十七章 百戰功成朝天闕(中)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三)第二十六章 虛實(六)第二十九章 坐感歲時歌慷慨(中)第二十二章 虛實(二)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二十三)第二章 凡物偏能動世情(三)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五)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一)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二)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三)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三)第一百二十九章 後顧(中)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七)第九十二章 塵囂(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