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巡哨

等到諸將散盡,信陵君才緩過勁來。剛纔芒卯發出的指令,他都聽在耳朵裡,但卻完全不理解其中的含義——儘管每句話都是明明白白的。這讓信陵君內心感到一絲不安:“芒卯眼看就要返回大梁,這攤活自己要怎麼擔!”他下意識地掃了晉鄙一眼:“難道要把軍中一切事務都交給他嗎?”想到這兒,信陵君心中升騰起無奈和不甘:時不我待啊!

作爲魏國王子,信陵君接受的教育中,就包括軍事教育,而他本人也深愛軍事,平時即勤加留意,門下門客多是武士,平時耳濡目染,無非戰事。但這千軍萬馬的指揮,平時的那些玩藝兒竟用不上一絲一毫,不,幾乎完全不搭界!

芒卯下完命令,也略略定一定神,轉頭看向信陵君,禮節性地問道:“臣之發配可稱公子之意?”

信陵君急忙回禮:“將軍胸懷全局,一絲不紊,無忌佩服!”

芒卯忙回道:“臣不敢。今日帳中既已合符,臣即不再是將軍,臣一舉一動均爲公子之令。”

信陵君道:“無忌年幼無知,深望將軍相助一二。”

芒卯道:“公子相召,自不敢不從,唯大王有令,交接後即當起程!”

信陵君又向晉鄙掃了一眼,晉鄙仍然無動於衷地坐着,並無表示。信陵君只能對芒卯道:“交接之中,尚望將軍賜教!”

芒卯回禮道:“臣怎敢!前後將軍方纔已經見到;中軍將率在移營時交接吧!目下是朝食之時,公子屈尊在帳下勉進些戰飯吧!”

信陵君拜道:“怎敢叨勞!”

芒卯道:“公子不棄,臣有榮焉!就這麼辦!”

晉鄙插話道:“離飯熟還有些時候,可否在營中巡察一番!”

芒卯道:“臣正有此意,但顧念公子勞頓,未敢請耳!不意大夫先說出來了。”說完站起身來,撣撣膝上的泥土,向兩人揖讓道:“公子請!”兩人回禮,三人前後走出帳門。出帳後,自有一些持戟衛士走到身後。芒卯對他們說:“備車,到各營巡查一番!”衛士們心領神會,幾個人到後面備車。

芒卯似乎瞭解信陵君對軍中基本常識一無所知的現實,在帳門口四下指點道:“軍中五人爲伍,十人爲什,各推伍長、什長。安營後,十人共一火堆,故也稱‘夥’。五夥爲伴,兩伴爲卒,也稱閭,蓋因閭中多爲百人。伴可推一人爲長,卒伯則依上命。五卒爲營,營有司;兩營爲校,校有率;五校爲偏,偏有裨;兩裨爲軍,軍有將。總而言之,軍中之制既如人有兩手,手有五指一般,這麼一五一十地編出來。驅動大軍也如同揮動兩手,或前或後,或左或右,或分或合。”

信陵君頓覺心中一亮,讚道:“將軍之言,無忌領教!敢問安營之法?”

芒卯道:“安營安營,自然以營爲先。營者,各樹柵欄,營內各卒則以柴草爲界。卒以道分左右,左右各一伴爲五夥。五卒或方或圓,或前後分列,各依地形而定。兩營之間隔百步,耳目相接而不相往來。軍校之間則應依山傍水,各託緊要,不可預定。或三裡五里,或十里二十里,總需料得先機。臣總領三軍,連營三十里。從頭至尾,非一日可達。令下,非得輕車驛傳不辦。”說到這兒,芒卯也似有似無地瞟了晉鄙一眼。

這時,幾個衛士駕着三輛馬車到了。芒卯第一個登上第一輛馬車,站到馭手的位置,接過轡繩,對信陵君和晉鄙道:“臣來引路!”然後又對衛士們說:“大將行營,要加斧鉞!”

衛士們進帳,取出一柄銅鉞。這時信陵君和晉鄙已經登車,一左一右站在芒卯兩側。衛士將銅鉞在車左呈上,信陵君接過鉞,持在手中,頓時一種沉重感從手上傳到心中:“這就是要擔起的負擔嗎?”他神情嚴肅地回敬一禮,正立在車上。芒卯輕抖繮繩,戰車平緩駛出。

芒卯兩眼平視前方,一邊駕車一邊說:“軍中不可急馳,只能緩轡而行。三軍左右兩偏,左偏爲武卒五千,右偏則爲民兵,一偏怕有一二百里。民兵與武卒不同,各按裡邑,自依裡邑長,但派一武卒或偏裨爲尉。

“中軍左偏五校十營,依水草結營,前後兩軍均在中軍左側,各依水草。三軍結三才陣,相距十里,緩急可相互照應。今日軍情緊急,巡營不可久,只沿河邊巡視十營即可返回。”

芒卯駕着車,出了自己的軍營,拐到一條小河邊。遠遠望去,兩座營盤夾河相對;馳近了,可見河面上架着一座五步寬的木板橋。

營盤離河五十步。信陵君他們順着岸邊走,可以清楚地看清兩岸營盤中軍士們的行動:這時他們大部分都很專注地用石片磨着粟粒,準備自己的早餐。營盤內道路縱橫,區分出卒和伴。

一營佔地大約一里,五校下來,也有六七裡了。雖然坐着輕車,但並未急馳,只是緩轡而行。一路上,芒卯耐心地講解着營中發生的一些事,比如糧草與甲杖如何安放,帷帳、橋板如何準備,還有哪個營盤安放或有可改進之處,均一一點評。這樣一路走下來,五校巡畢,已經過了大半個時辰。

最遠的營被安排在河道的彎曲處,右翼有大片泥塘沼澤掩護着。

芒卯駕着車,繞過軍營,沿着軍營與溼地之間的道路往回走。溼地裡長着很高的水草和蘆葦,明顯地區分出溼地與旱地。

當車繞過蘆葦叢,眼前陡然出現一大片草地。草地上是一羣羣各色服飾、各種年齡、高矮胖瘦各不相同的人。他們在火堆旁圍成一個個圈坐着,用各種石片打磨穀粒。在他們中間,樹着各色旗幟,上面用各種顏色,畫着形形色色的符號和圖案。

看到這一羣人,芒卯有意無意地加快了車的速度,身後的武卒也從快步改成小跑。芒卯介紹道:“這是右偏的營地。他們都是一家一里聚集成軍,所以沒有定數。安營紮寨也只能大略指一個地方,人多佔的地方大些,人少的就小些。”

“那萬一起了爭執呢?”信陵君問。

“鄉里鄉親,一般少有爭執。萬一爭執起來,兩邊長老碰碰頭,就解決了。實在不行,就由偏裨或校率彈壓。”

巡營回來,餉飯已成。三人與士卒一起用過飯,開始拔營。而這時,各營選來的伍什長們也陸續趕來。芒卯讓他們盡在營前歇腳,等到齊後再一起行動。

第204章 賺華陽尉第309章 啓封再會第356章 訪圃田第329章 豕三入驛第330章 入土爲安第247章 魏使第28章 降服(二)第126章 傭車第150章 陳筮第292章 書名第291章 密書戰報第80章 司馬堂第107章  一身擔之第317章 與溫以和第352章 小四之心第13章 芒家父子第207章 多方敘事第264章 擊公子以動魏王第16章 巡哨第310章 囿中守備第321章 管令第312章 孰爲背盟第146章 黃人張氏第40章 勵士第286章 陳公之說第254章 啓封令、尉第109章 啓封籌糧第177章 點軍第311章 戰耶和耶第143章 夜行第257章 議論天下第9章 有刺客第220章 亂中取閒第246章 使命難達第15章 升帳第343章 祭祀前夜第204章 賺華陽尉第146章 黃人張氏第30章 陷城第330章 入土爲安第311章 戰耶和耶第365章 執帚第65章 梁氏賈米第255章 苦痛與安慰第276章 四公子家第264章 擊公子以動魏王第210章 江湖豪傑第260章 議連衡第320章 封賞第8章 管城第105章 夜談第360章 豕三複現第251章 相持之道第371章 司徒遂人第101章 信義所在第203章 說服韓不申第323章 訪夷門衛第177章 點軍第345章 除夕第39章 列陣(二)第367章 仲嶽親臨第80章 司馬堂第224章 司莽授機第316章 以溫易煮棗第88章 武卒第196章 張祿第50章 防民第132章 晉見第22章 俠客第333章 積竹柲第15章 升帳第184章 再入大梁第161章 啓封米鋪第58章 藍田玉第305章 再遇秦軍第21章 籌謀第238章 議兵第106章 破家爲國第363章 韓警第二章 戰警第210章 江湖豪傑第49章 庭議第277章 再探啓封第37章 點兵第133章 呂太公第313章 貪而致敗第348章 管仲明第175章 車氏之奇第149章 羊入虎口第254章 啓封令、尉第124章 華陽城第259章 陳公之言第263章 密議第27章 降服第141章 根基深淺第194章 追蹤第115章 評議三策第363章 韓警第64章 布衣第212章 欲訪曾季
第204章 賺華陽尉第309章 啓封再會第356章 訪圃田第329章 豕三入驛第330章 入土爲安第247章 魏使第28章 降服(二)第126章 傭車第150章 陳筮第292章 書名第291章 密書戰報第80章 司馬堂第107章  一身擔之第317章 與溫以和第352章 小四之心第13章 芒家父子第207章 多方敘事第264章 擊公子以動魏王第16章 巡哨第310章 囿中守備第321章 管令第312章 孰爲背盟第146章 黃人張氏第40章 勵士第286章 陳公之說第254章 啓封令、尉第109章 啓封籌糧第177章 點軍第311章 戰耶和耶第143章 夜行第257章 議論天下第9章 有刺客第220章 亂中取閒第246章 使命難達第15章 升帳第343章 祭祀前夜第204章 賺華陽尉第146章 黃人張氏第30章 陷城第330章 入土爲安第311章 戰耶和耶第365章 執帚第65章 梁氏賈米第255章 苦痛與安慰第276章 四公子家第264章 擊公子以動魏王第210章 江湖豪傑第260章 議連衡第320章 封賞第8章 管城第105章 夜談第360章 豕三複現第251章 相持之道第371章 司徒遂人第101章 信義所在第203章 說服韓不申第323章 訪夷門衛第177章 點軍第345章 除夕第39章 列陣(二)第367章 仲嶽親臨第80章 司馬堂第224章 司莽授機第316章 以溫易煮棗第88章 武卒第196章 張祿第50章 防民第132章 晉見第22章 俠客第333章 積竹柲第15章 升帳第184章 再入大梁第161章 啓封米鋪第58章 藍田玉第305章 再遇秦軍第21章 籌謀第238章 議兵第106章 破家爲國第363章 韓警第二章 戰警第210章 江湖豪傑第49章 庭議第277章 再探啓封第37章 點兵第133章 呂太公第313章 貪而致敗第348章 管仲明第175章 車氏之奇第149章 羊入虎口第254章 啓封令、尉第124章 華陽城第259章 陳公之言第263章 密議第27章 降服第141章 根基深淺第194章 追蹤第115章 評議三策第363章 韓警第64章 布衣第212章 欲訪曾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