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豪強

武卒繼續前行,門客們跟着搜索可疑之物。仲嶽與夏侯跟在後面,似乎隨意地交談着。

仲嶽道:“行前君上何決?”

夏侯道:“糧者,軍之要也,必得完備,勿得爲他事所擾也。”

仲嶽道:“行刺之事,先生何解?”

夏侯道:“行刺之人,當爲豕三、管季輩無疑,他人無此力耳。唯主使之人尚未顯也。”

仲嶽道:“非復仇之舉乎?”

夏侯道:“管季刺君上失利,割面剔腸而亡,必非等閒之輩。其後,小城外荒野又見二人割面剜目。先生盡知。”

仲嶽道:“必爲俠義之士,事敗身死,猶不顯身後之人。君上爲之三嘆。”

夏侯道:“先生尚憶得此數人之行跡乎?”

仲嶽道:“此數人雖持銅劍,惟無羊羶,蓋關東人,非秦人也。”

夏侯道:“因以關東人持秦劍,此必有陰謀,而欲引禍西向。”

仲嶽道:“君上即不願深究,蓋心下洞明也。”

夏侯道:“禍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仲嶽道:“豕三亦出蕭牆之內?”

夏侯道:“恐但爲人所用耳。”

仲嶽道:“先生何以如此決斷?”

夏侯道:“管季,城中豪強也;唐氏,滎陽豪強也。得城中商旅及滎陽豪強之助,決斷何難。”

仲嶽道:“先生必有所察。”

夏侯道:“天下有王,國有公,鄉有侯,裡有長,此大勢也。編戶齊民,以備賦稅,以徵勞役。民則有兄,有父,有老,蓋以其德而爲鄉里所望。復有豪強者,財能濟窮,力能任事,登高一呼,而應者集。此布衣卿相也。治國者往往遺之,良可嘆也。”

仲嶽愣了愣,恍然道:“非先生何能致此。願先生深言其詳。”

夏侯道:“其謀有三:欲唐氏近君上之身,伺機下手,一也;大梁尉驅軍急鬥,欲君上懼而回國,豕三擊之於道,二也;軍無糧,暗使唐氏等輩蠱惑,令軍亂,乘亂擊之,三也。”

仲嶽道:“此必從唐氏而得。然唐氏究何人也?”

夏侯道:“如依族望,唐氏,丹朱之後也,或唐叔之後也。滎陽唐氏則不然,非有血親,蓋道相合而志相投也,舍業棄家,立命天下,相與爲兄弟,指唐爲氏,故稱唐氏也。其長者,即唐叔也。”

仲嶽道:“引曰,其名爲且,蓋此人也。”

夏侯道:“且者,祖也,長者之謂也,非其名也。引者,張弓待擊也,凡戮力諸事者,皆名引。”

仲嶽道:“如此,引則行刺者乎?”

夏侯道:“非但此也,鼓喧散軍,乘亂取事,內務外聯,均由之也。”

仲嶽聽說,目瞪口呆,道:“此非大敵乎?……何以與先生相友如此?”

夏侯道:“非與吾相友也,實感於君上之仁義也。”

仲嶽以手加額道:“微仁義,吾何以歸!良有以也。”

夏侯道:“所謂德不孤,必有鄰是也。”

仲嶽道:“君上大仁大勇,避衆人,獨與唐叔同室……非如此,何能得唐氏之心。是真吾主也。”

夏侯道:“唐叔當晚即聚諸唐,明言歸君上。諸唐無一異議。”

仲嶽道:“吾聞俠者,受人之託,忠人之事。何唐叔獨異?”

夏侯道:“諸唐氏言,唐者,成湯之本字也。指唐爲氏,蓋欲效成湯弔民伐罪,救民水火。義之所在,雖歿身不顧。”

仲嶽道:“吾以爲唐者,啺也,大言也。”兩人相視而笑。仲嶽隨道:“如此,唐氏以爲義之在君上乎?”

夏侯道:“然也。唐氏言,君上言民之疾苦,則唏噓泣出;道世之離亂,則義激於色;結天下義士,則禮下於庶人;酒色財氣,無一沾身;禮樂射御,無一不通。實翩翩公子也。非秀氣獨鍾,何能致此!”

仲嶽道:“唐氏所言,雖不中,不遠矣。亦獨具隻眼者也。”

夏侯道:“唐氏雖歸,而難局未解。此所以望於圃田者也。”

仲嶽道:“九公子遇難,君上何置?”

夏侯道:“此欲君上出營而刺之也。”

仲嶽道:“然則豕三果何人也?”

夏侯道:“豕三者,樑西豪強也。管季事敗身死,豕三欲有所爲,而爲人所乘。”

仲嶽道:“所乘者何人也?非唐氏乎?”

夏侯道:“何人則不知,唐氏則非。”

仲嶽道:“是人一手而挑唐氏、豕三兩家之任,真好胸襟也。”

夏侯道:“非但好胸襟,亦耳目通達,朝中軍中,無一不寓於目也。直鼓吾等於掌股之間。”

仲嶽道:“非王者,何能至此。”

夏侯道:“此正君上之所忌者也。”

仲嶽道:“君憂臣勞,君辱臣死。吾等臣僕,正當爲君上分憂。”

夏侯道:“吾與君上,君臣也;君上與王,君臣而兄弟也。卑不謀尊,疏不間親,禮也。奈何?”

仲嶽道:“家臣不敢知國,又何礙焉。”

夏侯道:“此必爲君上之不取也。說君上,何必曰利,仁義而已矣。”

仲嶽道:“先生高見,吾不如也。願聞其詳。”

夏侯道:“要者,其在豕三乎!豕三,鄙人也,得之不難……”

夏侯與仲嶽兩人齊聲道:“……所難者,在得其心耳。”言畢,相視大笑。

仲嶽道:“若服其心,非先生莫辦。吾即諫於君上。”

夏侯道:“吾少也賤,多能鄙事。既爲鄙事,直往行之可也,不必往諫。”

仲嶽道:“先生所需何物?”

夏侯道:“待與唐叔議之而後得。”

仲嶽道:“就請先生行之,臣等相助。”

夏侯道:“此事明日即可行,不勞多也。”

正言談間,忽見前衛派來軍使,兩人立下腳步,軍使報道:“巡哨五里,將至長城,請令而行。”

仲嶽對夏侯道:“至此長城在望,四野無礙,料無大難。吾等即此分手。”即對軍使道:“就地安歇一時。”軍使領命而往。仲嶽又對後伴發出就地安歇的命令。夏侯則領着車隊繼續往長城而去。

被保護在兩陣之間的諸門客,三五成羣地循着些痕跡追蹤。見前隊停下,也都陸續返回,圍在仲嶽身邊坐下,三三兩兩地彙報自己勘察所得,並無大的收穫。在仲嶽的追問下,有門客雲,受驚四散的馬,其蹤跡混亂,難以確定逃往何處。以常情論,或一二十里、三五十里亦不定,或爲鄉里所收,現下顯然不可能搜尋到如此距離,只得罷了。

第71章 吹臺第327章 夜守第346章 芒府拉攏第156章 過橋第88章 武卒第268章 秦人攻戰第222章 善後第190章 須賈訪計第42章 失機第141章 根基深淺第263章 密議第192章 信陵君門客第219章 夜襲第68章 城北驛第120章 俠士第32章 陷城(三)第189章 各方動作第354章 復建車行第117章 緊急軍情第325章 管邑之衆第52章 私議第271章 明勸賞罰第356章 訪圃田第184章 再入大梁第232章 逆襲之策第309章 啓封再會第29章 降服(三)第75章 陳留司士第268章 秦人攻戰第176章 晉鄙困窘第16章 巡哨第363章 韓警第212章 欲訪曾季第128章 階父第332章 薪資六金第120章 俠士第16章 巡哨第72章 節鉞第104章 夜訪第35章 計議第357章 管祭第213章 贈劍第349章 問俗管邑第280章 京中貴人第236章 後軍議事第251章 相持之道第332章 薪資六金第170章 遠迎第297章 會魏齊第151章 匯合第330章 入土爲安第169章 誘供第170章 遠迎第238章 議兵第151章 匯合第163章 船離啓封第129章 草舍第20章 行刺第202章 倉城第290章 氣候驟變第55章 段子幹第135章 打探第147章 尉氏第31章 陷城(二)第363章 韓警第45章 回朝第121章 豪強第141章 根基深淺第24章 調兵第301章 重歸故里第69章 芒氏大子第306章 另尋墓穴第88章 武卒第123章 豪傑鄉里第4章 信陵君第24章 調兵第280章 京中貴人第144章 訪老第11章 離城第326章 管邑之怨第275章 和議第292章 書名第47章 龍陽君第34章 又見屍身第274章 大梁之狀第158章 女閭第159章 啓封令尉第254章 啓封令、尉第333章 積竹柲第264章 擊公子以動魏王第286章 陳公之說第35章 計議第282章 疑雲第191章 左右爲難第66章 濮陽呂氏第256章 曾季截道第107章  一身擔之第269章 再訪須賈第28章 降服(二)第二章 戰警
第71章 吹臺第327章 夜守第346章 芒府拉攏第156章 過橋第88章 武卒第268章 秦人攻戰第222章 善後第190章 須賈訪計第42章 失機第141章 根基深淺第263章 密議第192章 信陵君門客第219章 夜襲第68章 城北驛第120章 俠士第32章 陷城(三)第189章 各方動作第354章 復建車行第117章 緊急軍情第325章 管邑之衆第52章 私議第271章 明勸賞罰第356章 訪圃田第184章 再入大梁第232章 逆襲之策第309章 啓封再會第29章 降服(三)第75章 陳留司士第268章 秦人攻戰第176章 晉鄙困窘第16章 巡哨第363章 韓警第212章 欲訪曾季第128章 階父第332章 薪資六金第120章 俠士第16章 巡哨第72章 節鉞第104章 夜訪第35章 計議第357章 管祭第213章 贈劍第349章 問俗管邑第280章 京中貴人第236章 後軍議事第251章 相持之道第332章 薪資六金第170章 遠迎第297章 會魏齊第151章 匯合第330章 入土爲安第169章 誘供第170章 遠迎第238章 議兵第151章 匯合第163章 船離啓封第129章 草舍第20章 行刺第202章 倉城第290章 氣候驟變第55章 段子幹第135章 打探第147章 尉氏第31章 陷城(二)第363章 韓警第45章 回朝第121章 豪強第141章 根基深淺第24章 調兵第301章 重歸故里第69章 芒氏大子第306章 另尋墓穴第88章 武卒第123章 豪傑鄉里第4章 信陵君第24章 調兵第280章 京中貴人第144章 訪老第11章 離城第326章 管邑之怨第275章 和議第292章 書名第47章 龍陽君第34章 又見屍身第274章 大梁之狀第158章 女閭第159章 啓封令尉第254章 啓封令、尉第333章 積竹柲第264章 擊公子以動魏王第286章 陳公之說第35章 計議第282章 疑雲第191章 左右爲難第66章 濮陽呂氏第256章 曾季截道第107章  一身擔之第269章 再訪須賈第28章 降服(二)第二章 戰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