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拜訪孟子

當晚,待蒙仲將「拜訪孟子」這件事稟告過家司馬蒙摯與少宗主蒙鶩後,便跟着惠盎乘坐馬車踏上了前往鄒國的旅程。

“此事不需稟報大王嗎?”期間蒙仲很好奇地詢問道,畢竟據他所知,惠盎乃是宋王偃身邊的重臣,雖說宋王偃也不至於一刻都離不開惠盎,但按理來說惠盎也不至於做出“恃寵而驕”的事,理應稟報宋王偃。

而對此惠盎則解釋道,其實他這次是專程爲拜訪孟子而來,原因在於孟子有弟子二度前往彭城,求見宋王偃,懇請宋王偃停止攻打滕國的行爲。

其實早在兩年前時,就有孟子的弟子「萬章」、「公孫丑」、「陳臻(zhēn)」等人求見宋軍軍司馬景敾,勸景敾停止繼續攻打滕國,當時,景敾將這些人打發到彭城去見宋王偃,當時出面接待萬章等人的,即是惠盎。

據惠盎所說,那次孟子的弟子希望宋國停止攻伐滕國的行爲,是孟子的弟子公孫丑、陳臻等人發起,孟子本人並未表態——即並沒有支持,但也沒有反對。 шωш¸ тt kan¸ co

瞭解到這件事後,惠盎便與萬章、公孫丑、陳臻等人做了一番辯論,表示宋國攻伐滕國的舉動,乃是爲了更好的施行王道,這才勉強打發走孟子的那些弟子。

但是,由於滕國的激烈反抗,宋滕兩軍的廝殺日漸升級,牽扯到了滕國的一般平民,這讓儒家尤爲不喜,直到數月前,也就是在宋王偃再次下令徵兵攻伐滕國的那會兒,儒家再次派人前往彭城求見宋王偃。

在這次前往彭城的儒家弟子隊伍中,出現了兩位不尋常的人物,即孟子的獨子「孟仲」,以及獨孫「孟睾」。

孟仲、孟睾出現在“勸阻宋王偃”的儒家弟子隊伍中,這豈非意味着孟子亦越來越不能忍受宋國軍隊在滕國的舉動?

雖然這一次惠盎還是出面勸退了這些儒家弟子,但他卻覺得,有必要親自拜會孟子,聽聽後者的想法,或者將後者解釋一下,畢竟孟子在中原各國都有着非同尋常的名聲——簡單地說,孟子的一句話,或就可稱爲齊、魏、楚等國討伐宋國的“名義”。

所以,與孟子處好關係是非常必要的。

至於帶上義弟蒙仲,那就是惠盎自己的私心了,或者說,是他作爲兄長對弟弟的照拂。

“阿兄,你是孟子的弟子麼?”

蒙仲好奇詢問惠盎道,因爲據他所知,這位義兄學的特別雜,道、名、儒、法、墨等學派皆有涉及,但從治理宋國的策略就能看出,惠盎其實是偏向儒家的“仁治”的,而“仁治”,恰恰就是孟子的主張。

惠盎笑着搖了搖頭。

惠盎是惠子(惠施)的族人,宋國商丘人士,作爲宋國人,他首先接觸的即是《老子(道德經)》與《論語》,即道、儒兩家的思想。

後來,他那位在魏國擔任國相的族叔惠施因爲被張儀奪了相位,返回宋國,惠盎才因爲這位族叔的關係,開始接觸名家的思想。

而待等惠盎用“仁”說服了宋王偃,受後者器重參與治理國家政務時,他又開始接觸法家、墨家等學術思想,以補充自己在治國方面的不足。

至於惠盎與孟子的關係,惠盎曾多次向孟子請教,但也僅僅只是請教——就好比他也一樣向莊子請教過,並非是孟子的弟子,論其中原因,非常複雜,比如說那時作爲宋國國相的他,已不適合拜入孟子的門下;比如宋王偃對儒家多多少少抱持成見,不允許惠盎那樣做。

聊了一陣後,惠盎便向蒙仲簡單介紹了孟子的生平。

孟子,姬姓孟氏,名軻,鄒國(邾國)人,其祖上是魯國「三桓」之一的「孟孫氏」,在魯國公室與三桓長達百餘年的內鬥中,孟孫氏逐漸勢微,且最終落敗,無奈之下從魯國遷到了作爲魯國附庸國的鄒國,並在鄒國安居下來。

孟子的授業之師,據說是「子思伋(jí)」的門人。

在儒家弟子中,有兩位非常著名的人都字子思,一位即「原憲」,姑且稱作「子思憲」。

子思憲是宋人,是孔子的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他出身貧寒,性格謹慎、潔身自好,一生安貧樂道,不肯與世俗合流——他的思想有點接近道家的思想。

據說孔子死後,原憲隱居在衛國,茅屋瓦牖,粗茶淡飯,生活極爲清苦。

此時,他的同窗好友,同爲孔子弟子的「子貢」,此時已在衛國當了上大夫。

有一日,子貢穿着華麗的衣服,乘坐着奢華的馬車,前呼後擁地前來看望原憲,見後者衣冠不整,子貢便關心地詢問道:“你是否是生病了?”

原憲誠實地回答道:“無財謂之貧,學道而不能行者謂之病,我沒有病,只不過是窮而已。”

子貢聞言慚愧地離開了,而子思憲則悠閒地在自己簡陋的家前歌唱宋國的民謠。

而另外一位字子思的儒家名人,則是孔子的嫡孫「孔伋(jí)」,也就是「子思伋(jí)」,他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子(曾參)」的弟子。

據說,孔子的兒子「孔鯉」早喪,孔子在他臨終前將孫子孔伋託付給曾參,使後者拜入曾參的門下——按照儒家“道統”之說,孔子傳曾參,曾參傳孔伋,孔伋的再傳弟子傳於孟軻,這即儒家的道統傳承。【PS:非“道統”的儒家內部學派,在悠長的歲月中陸陸續續都被同門打倒,像子張之儒、子思之儒(其實指原憲),包括子夏、荀子等人的思想,都曾被打成異端,有興趣的書友可以自行了解。】

是故,孟子即是儒家當代的“掌門”人物,也是“孟氏之儒”的創始者——在荀子還未“學有所成”的當下,提到儒家就勢必繞不開孟子。

再說鄒國,鄒國的國君,乃是黃帝的孫子顓頊的後裔,始祖爲「晏安」,爲曹姓之祖,周武王滅商後,將晏安的後人封在鄒,即鄒國的由來——鄒國的國君爲子爵,是故歷代君主皆稱“鄒子”。

最初的鄒國,並不弱小,是與「莒(jǔ)國」相差無二的國家,在泰山一帶的國家當中,僅次於齊魯兩國,但後來由於內亂,再加上與魯國敵對的關係,鄒國曾出現分裂,從此一蹶不振,成爲中原最弱的國家之一,被中原各國所忽略。

九月二十二日,在經過了短短兩日的路程後,惠盎便帶着蒙仲來到了鄒國,來到了這個現如今只有“一縣之地”的國家。

當然,“一縣之地”的說法確實有點誇張,畢竟鄒國怎麼說好歹也有兩三座土城,但不可否認,鄒國的全境確實沒有宋國的陶邑大,屬於一天之內就能繞着全國邊界走一圈的小國。

但是,雖然國土面積小,且國家也很貧窮,但鄒國上下都很和平,與僅隔兩日路程的滕國簡直就是天壤之別,不能不說,這是孟子的功勞——他的存在,讓齊、魯、宋等國家都不敢冒犯鄒國。

在進入鄒國後大約又過了半個時辰左右,馬車駛入了一座小莊園,據惠盎解釋,這即是孟子居住的地方——姑且就稱爲「孟子居」。

在馬車行駛的過程中,蒙仲從車窗觀察這座孟子居,他發現,孟子居的格局與莊子居其實也差不多,充其量就是周圍的房屋、田地多一些,與其說是一座居所,倒不如說像個鄉邑。

“孟子有很多弟子吧?”

蒙仲感慨地詢問惠盎道。

惠盎笑着說出瞭解釋,據他所說,孟子的弟子並不多,至少比不過號稱有三千弟子的孔子,但弟子歸弟子,隨從歸隨從——哪怕沒有被孟子收爲弟子,也願意跟隨在其左右的人,卻也不少。

這些隨從以及其家眷,再加上孟子的弟子以及其家眷,這就使得孟子居的規模彷彿是一座小型的鄉邑。

片刻後,馬車在一座彷彿宮殿似的建築前停了下來,旋即,惠盎帶着蒙仲下了馬車,邁步走進了這座建築。

之所以說這座建築彷彿宮殿,倒不是因爲它修建的奢華,而是因爲它佔地頗大,想來還是因爲孟子的弟子較多的關係。

走入這座姑且稱作府邸的建築,迎面便是一座門牆,門牆上用大篆字體寫着一個巨大的“儒”字——與蒙仲所瞭解的宋國的字稍有出入,大致還能辨認出來。

轉過門牆,迎面便是一片空曠的院落,非常大,似乎比整個莊子居還要大,而此時,孟子正在這片院子裡,向諸弟子以及那些願意接受他的思想的隨從們,講述儒家經義。

儒家是非常講究禮數的,這從座次就能體現出來。

孟子獨坐在一場矮桌後,面朝諸弟子與隨從,在其面前左右兩側,設有縱向的坐席,這裡坐的大概是孟子的弟子,人人面前有桌,桌上又有書簡。

而再往前,也就是越靠近惠盎、蒙仲所在的地方,卻是沒有桌的橫向席位,普通的弟子以及隨從們,一個個坐在一張草蓆上,面朝孟子,正襟危坐。

蒙仲粗略數了數,這才發現院內的人竟有兩三百人之多。

可能是注意到了惠盎、惠盎二人的到來,坐在最後的儒家門徒中,有一人回過頭來,做了一個噤聲的手勢,旋即又指了指一旁——順着他所指的方向看去,可以看到那邊擺放着一堆草蓆。

見此,惠盎便帶着蒙仲各自取過一張草蓆來,坐在所有人的最後,靜靜聽着孟子授業解惑。

第302章:各自籌劃【二合一】第323章:泄露【二合一】第399章:秦軍後撤第276章:屈原(二)【二合一】第9章:籌謀第276章:屈原(二)【二合一】第212章:男大當婚【二合一】第333章:不可思議的轉折【二合一】第85章:再往邯鄲第63章:孟子第303章:第二次方城之戰【二合一】第293章:間隙第446章:趙國之行第412章:魏冉之退敵策第100章:一個月第408章:虛虛實實第155章:沙丘事變(三)【二合一】第173章:九月(二)【二合一】第79章:公子趙章第225章:摩擦【二合一】第265章:言和停戰【二合一】第425章:二人的交涉第365章:再回大梁【二合一】第334章:秦魏聯合【二合一】第284章:楚郢派兵【二合一】第378章:白起的考量【二合一】第112章:渡河之戰【上架第二更求首訂】第434章:分析局勢第18章:第二堂課第449章:兩極第123章:匡章(二)第204章:安撫傷兵【二合一】第356章:討封!郾城君!【二合一】第428章:蒙仲與樂毅與白起第353章:爾虞我詐【二合一】第321章:翟章抵達【二合一】第452章:諸國紛爭(三)第379章:夜襲【二合一】第25章:王欲興兵伐國(二)第366章:聯軍會議【二合一】第265章:言和停戰【二合一】第227章:針對【二合一】第120章:回營第291章:方城初戰(二)第317章:騎兵與騎兵的捉殺【二合一】第104章:攻高唐第407章:佯攻第19章:“僞”之辯第285章:楚臣莊辛【二合一】第362章:同時展開的遊說【二合一】第165章:蒙仲與廉頗(四)【二合一】第170章:前狼後虎【補更3/4】第141章:筵席間的爭執【二合一】第409章:突圍與阻截第250章:不退反進的秦軍【二合一】第229章:興師問罪(二)【二合一】第13章:入室(二)第232章:初會(二)【二合一】第107章:燕王職(二)第240章:反擊的開端【二合一】第414章:初議第202章:逼陽之戰(二)【二合一】第383章:糾結【二合一】第372章:出兵函谷【二合一】第229章:興師問罪(二)【二合一】第415章:各有謀劃第238章:轉折點【二合一】第229章:興師問罪(二)【二合一】第105章:蘇代第80章:辛秘第312章:破綻【二合一】第303章:第二次方城之戰【二合一】第406章:聯軍齊心第279章:諸事俱備【二合一】第137章:傍晚第224章:年末【二合一】第189章:雄主的末途【二合一】第317章:騎兵與騎兵的捉殺【二合一】第231章:妥協【二合一】第41章:惠盎(二)第425章:二人的交涉第279章:諸事俱備【二合一】第324章:宛城遭襲【二合一】第336章:陶邑之戰【二合一】第316章:赴約(二)【二合一】第287章:方城大概【二合一】第216章:宴請賓客【二合一】第79章:公子趙章第356章:討封!郾城君!【二合一】第383章:糾結【二合一】第324章:宛城遭襲【二合一】第265章:言和停戰【二合一】第301章:各退一步【二合一】第20章:“僞”之辯(二)第272章:初抵方城【二合一】第201章:互攻互守【二合一】第330章:深夜追擊【二合一】
第302章:各自籌劃【二合一】第323章:泄露【二合一】第399章:秦軍後撤第276章:屈原(二)【二合一】第9章:籌謀第276章:屈原(二)【二合一】第212章:男大當婚【二合一】第333章:不可思議的轉折【二合一】第85章:再往邯鄲第63章:孟子第303章:第二次方城之戰【二合一】第293章:間隙第446章:趙國之行第412章:魏冉之退敵策第100章:一個月第408章:虛虛實實第155章:沙丘事變(三)【二合一】第173章:九月(二)【二合一】第79章:公子趙章第225章:摩擦【二合一】第265章:言和停戰【二合一】第425章:二人的交涉第365章:再回大梁【二合一】第334章:秦魏聯合【二合一】第284章:楚郢派兵【二合一】第378章:白起的考量【二合一】第112章:渡河之戰【上架第二更求首訂】第434章:分析局勢第18章:第二堂課第449章:兩極第123章:匡章(二)第204章:安撫傷兵【二合一】第356章:討封!郾城君!【二合一】第428章:蒙仲與樂毅與白起第353章:爾虞我詐【二合一】第321章:翟章抵達【二合一】第452章:諸國紛爭(三)第379章:夜襲【二合一】第25章:王欲興兵伐國(二)第366章:聯軍會議【二合一】第265章:言和停戰【二合一】第227章:針對【二合一】第120章:回營第291章:方城初戰(二)第317章:騎兵與騎兵的捉殺【二合一】第104章:攻高唐第407章:佯攻第19章:“僞”之辯第285章:楚臣莊辛【二合一】第362章:同時展開的遊說【二合一】第165章:蒙仲與廉頗(四)【二合一】第170章:前狼後虎【補更3/4】第141章:筵席間的爭執【二合一】第409章:突圍與阻截第250章:不退反進的秦軍【二合一】第229章:興師問罪(二)【二合一】第13章:入室(二)第232章:初會(二)【二合一】第107章:燕王職(二)第240章:反擊的開端【二合一】第414章:初議第202章:逼陽之戰(二)【二合一】第383章:糾結【二合一】第372章:出兵函谷【二合一】第229章:興師問罪(二)【二合一】第415章:各有謀劃第238章:轉折點【二合一】第229章:興師問罪(二)【二合一】第105章:蘇代第80章:辛秘第312章:破綻【二合一】第303章:第二次方城之戰【二合一】第406章:聯軍齊心第279章:諸事俱備【二合一】第137章:傍晚第224章:年末【二合一】第189章:雄主的末途【二合一】第317章:騎兵與騎兵的捉殺【二合一】第231章:妥協【二合一】第41章:惠盎(二)第425章:二人的交涉第279章:諸事俱備【二合一】第324章:宛城遭襲【二合一】第336章:陶邑之戰【二合一】第316章:赴約(二)【二合一】第287章:方城大概【二合一】第216章:宴請賓客【二合一】第79章:公子趙章第356章:討封!郾城君!【二合一】第383章:糾結【二合一】第324章:宛城遭襲【二合一】第265章:言和停戰【二合一】第301章:各退一步【二合一】第20章:“僞”之辯(二)第272章:初抵方城【二合一】第201章:互攻互守【二合一】第330章:深夜追擊【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