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入室(二)

原以爲被莊子召到屋內,或有機會成爲前者的弟子,沒想到莊子一開始就把這個機會給打死了,縱使是蒙仲,亦難免會因此感到失望。

足足過了十幾息,蒙仲才從這個打擊中回過神來,深吸一口氣,開始思考莊子爲何不肯收他爲弟子的原因——這也是莊子正在反問他,或者說正在考驗他的問題。

是因爲方纔頂撞了莊子,被莊子記恨了?

這個猜測僅僅在蒙仲心底閃過一瞬,就被給他否決了。

畢竟莊子乃道家聖賢,心胸豁達,若非蒙仲方纔加上了「道家將亡」這四個字,倘若他只是單純說「莊周不樹」,都未必能讓莊子停下腳步等他解釋。

至於記恨那更是無稽之談,眼下的蒙仲,有什麼資格被莊子記恨?

在排除掉這一條後,其實答案就已經很明顯了。

於是蒙仲低聲回答道:“可能是夫子覺得小子功利心太盛。”

聽聞此言,莊子微微點了點頭。

事實上就目前來說,莊周對眼前這個叫蒙仲的小子頗有好感,也頗有興趣,但蒙仲身上有幾點,是他所不喜歡的。

其一,蒙仲小小年紀,心機太重。

所謂心機,即人垂涎自己本不應該得到的事物而費盡心力去算計的心態,因爲受慾望所驅使,往往會造成害人害己的結果。

就比如今日這件事,蒙仲爲了今日向莊周發難,事先準備了足足三個月,這份心機、這份忍耐,在小輩當中實不常見。

因此莊周覺得,假如他今日遂了蒙仲的願,收他爲弟子,就等同於助漲了蒙仲的心機,坐視他走到歧路。

既然已決定要‘教’,那麼莊周當然會從最根本的心性入手。

其二,蒙仲功利心太強。

所謂功利心,往嚴重了說那就是「爲達目的不擇手段」的輕重程度。

就比如蒙仲爲了成爲他的弟子,不惜算計長輩,這種爲達目的而算計他人的行爲,是莊子非常厭惡的。

不過讓莊子稍稍有點意外的是,此子非但聰明,而且有自知之明,竟然能懂得他爲何不肯收他爲弟子的原因,既然如此,他亦不妨‘挽救’一下。

不過在此之前,莊子先要弄清楚一件事,即蒙仲爲何執意要成爲他的弟子,是爲了名?爲了利?還是爲了別的什麼。

於是,他在另外一塊竹牌上寫下了這個問題:你想成爲我的弟子,是爲了名利麼?

蒙仲想了想回答道:“小子希望成爲夫子的弟子,並非全然爲了名利。……小子也知道,人一旦出名,是非就會多,到時候有人阿諛、有人攻殲,或有可能終日被流言所困擾。昔日周武王過世後,周公(姬旦)輔佐幼君之時,縱使是周公這樣的厚德之人,亦難免被流言困擾,更何況他人?……也並非是爲了利。地位、財帛,不過與身外之物,地位再高,人仍然只是人,百年後亦不過一捧黃土;財帛雖美,但盈餘也不過只能堆於家中……”

莊子捋着鬍鬚,眼眸中閃過幾絲意外。

他沒想到蒙仲小小年紀,居然還有這樣的思想覺悟。

那是爲何?

莊子用眼神詢問着蒙仲。

此時,就見蒙仲舉起雙手,攥成拳頭,目視着莊子說道:“夫子,我有兩隻手,左手可以持盾,保護我所珍視的親人;右手可以持劍,將試圖侵害我親人的敵人殺死。但是,我只有兩隻手,當試圖侵害我親人的敵人太多的時候,我便無法再保護他們。……我想成爲夫子您的弟子,是想借此得到重視,而不會被隨隨便便犧牲掉。……昔日宋國與魏國打仗,有一名宋卒失了戟而從敵軍手中繳獲了一柄戈,戰後他回到營中,詢問保管兵器的小吏,問「此戈可能抵償失去的戟」?小吏搖頭言不能,說既然失去的戟,那就得用戟來抵。宋卒聽罷,便手持那柄戈再次回到戰場,途中遭遇宋魏兩軍的戰爭,他不幸而亡。事後,那名小吏得知此事,對左右說,此人因我而死,我又豈能視若無睹?於是他亦手持兵器,參與到宋魏兩軍的戰事,最終不幸戰死。……小子以爲,那名小卒與那名小吏,皆乃忠義之士,只可惜盡皆犧牲,論其中原因,是因爲他們皆沒能得到更高的地位,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

靜靜聽完蒙仲的話,莊子爲之動容。

倘若蒙仲方纔的名利之說僅僅只是讓他感到幾許驚訝,那麼,蒙仲那後來那一番話誠實而樸實的話,確實打動了他。

爲了更好地保護親人,不希望像小卒子那樣在這亂世中被消耗掉,是故想借他莊子的名聲得到世俗的重視,縱使莊子在這件事上‘扮演’被利用的角色,他也無法指責蒙仲什麼。

相反地,他在心底對蒙仲非常讚賞。

當然,讚賞歸讚賞,對於蒙仲這一番話,他也有不滿意的地方,比如說蒙仲直言「殺死試圖侵害我親人的敵人」,畢竟莊子是厭惡並且抵制戰爭、殺戮的。

忽然,莊子心中一動。

因爲他感覺面前這個小子的心性有點過於成熟了,目光也很長遠,已經有點居安思危的意味了。

而一般十歲的稚童,尚在心智開蒙階段,不應當具備如此成熟的心智。

『莫非其家中曾遭遇變故?』

莊周暗暗想道。

當然,這種事不好方面詢問,他會事後託莊伯去打探,他此刻想了解的是,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蒙仲居安思危,已早早地在爲日後謀劃。

片刻後,當看到莊子寫在竹牌上的字,蒙仲如實地回答道:“因爲宋國。”

莊子聞言一愣,左手捋着花白的髯須,右手對蒙仲攤了攤手,做了一個「詳細說」的示意動作——他也想聽聽看,蒙仲這個年僅十歲的小子,對他宋國又有什麼獨特的見解。

見此,蒙仲在思忖了片刻後說道:“衆所周知,宋國乃殷人之後,其餘諸國,除齊國發生了「田氏代姜」的變故,其餘諸國,若非姬姓之後,即姬姓之臣後人。周王朝本就是推翻了殷商後建立,周人對殷人本就有警惕,更何況十餘年前宋君稱王,此後數年,先後擊敗齊、楚、魏三國,使天下爲之側目,從此不敢小覷我宋國。……但小子以爲這並非是福,終歸我宋國雖非弱國,但也並非強國,稱王圖霸,又被齊、楚、魏三方所敵視,雖如今能得保一時,但日後恐生禍端。”

莊子微微點頭,在心底認可了蒙仲的見解。

由於他的摯友惠施的族人「惠盎」,此時就是宋王偃幕下的治國重臣,因此,他對宋國局勢的瞭解,自然要超過蒙仲——哪怕他此前對此並不是很在意。

莊子知道,宋君戴偃之所以敢稱王,那是因爲當時在魏國擔任國相的「公孫衍」,正在組織魏、趙、韓、燕、楚、齊、義渠總共七個參與國的「七國伐秦」之事,當時中原的焦點都在這件大事上,因此宋君戴偃稱王這件事,並沒有在世上引起太大的震動。

然而由於各國都有私心,「七國合縱伐秦」被秦國所擊破,繼而使天下呈現「秦與齊楚」對峙的局面。

此後,秦國、齊國、楚國三方皆在合縱連橫這件事上角力,爭奪霸主之位,當然顧不上宋國。

數年後,因燕國在「七國合縱伐秦」期間發生內亂時,齊國趁機派兵攻打燕國去了,此舉導致燕王噲被殺,燕國國相「子之」逃亡、被齊人抓住砍成肉醬——正是這場戰爭,給日後的齊國埋下了禍根,後來燕王噲的兒子「燕昭王」勵精圖治,重用「樂毅」率軍攻伐齊國作爲報復,先後佔領齊國七十多座城池,讓齊國只剩下「莒」、「即墨」兩座城池,幾乎滅國,此後齊國迅速衰敗。

而楚國呢,則在數年後被秦國的國相「張儀」欺騙——當時張儀欺騙楚懷王,用秦國割讓六百里商於之地作爲條件,換取楚國與齊國解除盟約,楚懷王中計,便與齊國斷交,結果張儀卻說當時他說的是「六裡地」。

於是楚懷王大怒,舉傾國之兵攻打秦國,卻被秦國擊敗。

事後,韓魏兩國趁機奪取楚國在中原的領土,楚國亦由此衰敗。

總而言之,當時的齊、楚、燕、韓、趙、秦等強國,一個個都抽身無暇,而與宋國發生戰爭的齊國、楚國、魏國三個國家,齊國當時的重心在「伐秦」與「吞併燕國」這兩件事上;楚國是當時七國合縱的縱長,正在忙着討伐秦國;至於魏國,此時的魏國早已經是千瘡百孔,東邊被齊國打——馬陵一戰魏國十萬大軍全軍覆沒,西邊又被秦國攻打,無奈之下割讓河西郡向秦國求和,再也不是吳起執魏武卒時橫掃天下的那個魏國了。

在這種情況下,齊國、楚國、魏國哪裡顧得上與宋國的戰爭呢?

不得不說,若非是宋王偃看準了時機,那麼就是天佑宋國。

否則似宋王偃這般祭天稱王的,那是肯定會遭到周圍鄰國的討伐的,而且是名正言順的討伐。

而如今,諸國間的局勢又出現了不同。

但這些事,莊子暫時並不打算告訴蒙仲,畢竟,蒙仲就算知曉又能怎樣呢?

徒增煩惱而已。

眼下莊子對蒙仲的期待,即後者去掉心機與功利心,能感悟到「清靜無爲」的道理。

只要蒙仲能做出這些改變,莊周倒也並不介意收前者爲弟子,用自己的名聲,庇護蒙仲與其親人,使其在這個道虧的亂世中免受兵禍之害。

第82章:三個月第193章:抵達逼陽【二合一】第23章:教導第144章:賭鬥(二)【二合一】第387章:相互算計【二合一】第121章:犒軍慶功第112章:渡河之戰【上架第二更求首訂】第393章:移軍門水上游第11章:辯論(二)第66章:孟子(三)第371章:晉鄙【二合一】第190章:返回宋國【二合一】第420章:戰爭的氣氛第286章:屈原的改變【二合一】第102章:年末第404章:誘說李兌第308章:攻勢暫止【二合一】第452章:諸國紛爭(三)第43章:宋王偃(二)第445章:百年同盟、三國共帥第238章:轉折點【二合一】第18章:第二堂課第131章:聊談(二)第363章:三晉抱團?【二合一】第215章:廣邀賓朋【二合一】第345章:趙國現況【二合一】第175章:攻城!【二合一】第55章:墨者與井闌(四)第332章:僵持【二合一】第353章:爾虞我詐【二合一】第417章:邊境摩擦第147章:事與願違【二合一】第13章:入室(二)第162章:蒙仲與廉頗(二)【二合一】第14章:授業第276章:屈原(二)【二合一】第89章:宮筵(三)第407章:佯攻第453章:秦白起、魏蒙仲!第334章:秦魏聯合【二合一】第265章:言和停戰【二合一】第281章:愉快合作第176章:圍城斷薪【二合一】第163章:虛虛實實第78章:七月第32章:喪禮第426章:停戰言和第280章:再會【二合一】第288章:莊辛力諫楚王【二合一】第162章:蒙仲與廉頗(二)【二合一】第338章:初陣【二合一】第379章:夜襲【二合一】第141章:筵席間的爭執【二合一】第108章:薛公客卿第311章:十月末【二合一】第279章:諸事俱備【二合一】第441章:拜訪孟子第390章:相互算計(四)【二合一】第1章:宋國蒙氏第117章:夜襲(三)第61章:戰後(二)第298章:初戰【二合一】第193章:抵達逼陽【二合一】第41章:惠盎(二)第444章:出使韓國第370章:戰前準備【二合一】第407章:佯攻第388章:相互算計(二)【二合一】第181章:負隅頑抗【二合一】第237章:伊闕山北夜襲之役【二合一】第454章:新時代!(大結局)第250章:不退反進的秦軍【二合一】第22章:名家第350章:再見樂毅【二合一】第94章:點兵(二)第216章:宴請賓客【二合一】第79章:公子趙章第212章:男大當婚【二合一】第217章:成婚【二合一】第256章:騎兵vs戰車【二合一】第385章:應對【二合一】第357章:聯趙之策【二合一】第294章:六月第373章:正面強攻【二合一】第178章:破城!【二合一】第385章:應對【二合一】第12章:入室第165章:蒙仲與廉頗(四)【二合一】第123章:匡章(二)第241章:升溫【二合一】第16章:出遊(二)第322章:翟章【二合一】第50章:人心第432章:蒙仲與宋王偃第238章:轉折點【二合一】第306章:火燒方城【二合一】第432章:蒙仲與宋王偃第8章:首日(二)第67章:入冬第259章:追至!【二合一】
第82章:三個月第193章:抵達逼陽【二合一】第23章:教導第144章:賭鬥(二)【二合一】第387章:相互算計【二合一】第121章:犒軍慶功第112章:渡河之戰【上架第二更求首訂】第393章:移軍門水上游第11章:辯論(二)第66章:孟子(三)第371章:晉鄙【二合一】第190章:返回宋國【二合一】第420章:戰爭的氣氛第286章:屈原的改變【二合一】第102章:年末第404章:誘說李兌第308章:攻勢暫止【二合一】第452章:諸國紛爭(三)第43章:宋王偃(二)第445章:百年同盟、三國共帥第238章:轉折點【二合一】第18章:第二堂課第131章:聊談(二)第363章:三晉抱團?【二合一】第215章:廣邀賓朋【二合一】第345章:趙國現況【二合一】第175章:攻城!【二合一】第55章:墨者與井闌(四)第332章:僵持【二合一】第353章:爾虞我詐【二合一】第417章:邊境摩擦第147章:事與願違【二合一】第13章:入室(二)第162章:蒙仲與廉頗(二)【二合一】第14章:授業第276章:屈原(二)【二合一】第89章:宮筵(三)第407章:佯攻第453章:秦白起、魏蒙仲!第334章:秦魏聯合【二合一】第265章:言和停戰【二合一】第281章:愉快合作第176章:圍城斷薪【二合一】第163章:虛虛實實第78章:七月第32章:喪禮第426章:停戰言和第280章:再會【二合一】第288章:莊辛力諫楚王【二合一】第162章:蒙仲與廉頗(二)【二合一】第338章:初陣【二合一】第379章:夜襲【二合一】第141章:筵席間的爭執【二合一】第108章:薛公客卿第311章:十月末【二合一】第279章:諸事俱備【二合一】第441章:拜訪孟子第390章:相互算計(四)【二合一】第1章:宋國蒙氏第117章:夜襲(三)第61章:戰後(二)第298章:初戰【二合一】第193章:抵達逼陽【二合一】第41章:惠盎(二)第444章:出使韓國第370章:戰前準備【二合一】第407章:佯攻第388章:相互算計(二)【二合一】第181章:負隅頑抗【二合一】第237章:伊闕山北夜襲之役【二合一】第454章:新時代!(大結局)第250章:不退反進的秦軍【二合一】第22章:名家第350章:再見樂毅【二合一】第94章:點兵(二)第216章:宴請賓客【二合一】第79章:公子趙章第212章:男大當婚【二合一】第217章:成婚【二合一】第256章:騎兵vs戰車【二合一】第385章:應對【二合一】第357章:聯趙之策【二合一】第294章:六月第373章:正面強攻【二合一】第178章:破城!【二合一】第385章:應對【二合一】第12章:入室第165章:蒙仲與廉頗(四)【二合一】第123章:匡章(二)第241章:升溫【二合一】第16章:出遊(二)第322章:翟章【二合一】第50章:人心第432章:蒙仲與宋王偃第238章:轉折點【二合一】第306章:火燒方城【二合一】第432章:蒙仲與宋王偃第8章:首日(二)第67章:入冬第259章:追至!【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