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開河之議

bookmark

下午

議事堂換了一個風格,上午穿梭於堂中的歌姬舞女、僕人美婢都不見了蹤影,反而是一名名披堅執銳的甲士,立於堂中兩側,給人一種威嚴的感覺。

上午放浪形骸的文武們,此時也換了畫風,一個個衣冠楚楚,臉色莊重而肅穆,看起來就不是一般人。

“文長,可將開河之策,向諸位細細道來”

劉備細數了一下文武,發現並無人缺席後,便擡手示意魏延,開始他的高談闊論。

“還教主公,軍師,以及諸位知曉,開河之策,就是在長沙與湘江支流間,開闢出兩條一高一低的河流,以便灌溉和泄洪使用,以解屯田所需。

兩條河流總長四十餘里,按在下估算,在人力充沛的情況下,兩條河流同時從起點、中部、終點四處開挖,在不耽擱春耕、秋收的情況下,僅需要一年的時間,就可開掘成功”

魏延話音一落,整個議事堂先是一靜,然後瞬間嘈雜起來,連關羽也咋舌不已,真是大手筆啊,開河之事,不管人工河再短,哪個不是盛世完成的。

魏延仔細傾聽衆人的議論,發現多數的大臣,對於開掘人工河都不反對,相反還很支持。

因爲他們都是南方人,或者是在南方生活多年,知道每到仲夏時節,南方就多暴雨,很容易發生內澇災害,而堂內的衆臣,都是學富五車、有理想、有抱負之人,做些利於百姓的事,他們還是很願意做的。

而衆文武糾結的點,並不是如何開掘人工河開河,而是在開河的時間點上,產生了巨大的分歧。

衆多大臣認爲,主公剛得荊州不久,民不過百萬,而每逢大興土木,就一定會反覆徵發勞役,如此一來,恐怕會引起民怨,對主公的統治不利。

假如先將此事擱置幾年,等到荊州民心歸附,民力蓄養足夠,屆時再來開掘人工河,豈不美哉。

反正就一個意思,開河他們不反對,但不是現在。

“諸位,還請靜一靜,聽在下說完再決定也不遲。

今年仲夏剛過,長沙便連續兩天遭到暴雨侵襲,在低窪之處,積水超過兩尺半,如若不是長沙軍民上下一心,團結奮進、冒雨疏通溝渠,將雨水導入河流,恐怕今年長沙之地,會有很多農戶要絕收。

而根據當地老農之言,像這樣的天時,基本每過一兩年,就會遇見一兩次,河流泛濫之下,淹沒水稻與小麥,導致顆粒無收,爲求得生存,百姓紛紛棄家而走,流離失所。

我想請諸位想一想,假如我們這次袖手旁觀了,一旦明年暴雨再次來襲,猝不及防之下,糧食一定會大面積減產,屆時我們又該如何處之。

選擇救,則要將多年積存的糧秣,分發到幾十萬百姓手裡,屆時主公多年積攢的家底,都將會被消耗殆盡,與曹賊的實力差距,只會越拉越大,何談復興漢室。

不救,則百姓流離失所,紛紛逃離荊州之地,前往揚州、中原或者交州求存,此消彼長之下,我等敗亡不過時間問題”

魏延也不是亂說,在諸多大漢典籍中,不少都記載了荊州之地多發水患,百姓們沒有活路時,都紛紛逃離家鄉,向北逃難求存。

今年的暴雨有多大,所有人都清楚,畢竟下雨的那幾天,連長江的水位都上升了不少。

堂內衆臣,皆是熟讀經義,對於發生在荊州之地的慘狀,心裡都一清二楚,所以,不少人都開始細細琢磨,開河之策的可行性。

見衆人心思浮動,魏延打算乘勝追擊,一舉拿下衆文武。

“在暴雨結束後,由馬謖帶領工匠深入山林測繪,目前已經規劃出合適的開掘線路。

據匠人估算,如果有兩萬青壯參與,從四處同時開掘河道,只需要六個月,就能將一條河流開掘成功。

諸位不要只顧開河之難,也要看到開河後,給我們帶來好處。

在開掘人工河後,可在平原上廣修水利,引湘江之水,灌溉百萬畝良田,只要民力充沛,僅一年的時間,就能得糧幾百萬斛,屆時我等不再爲缺糧所憂慮。

百姓們也能安居樂業,更能吸引從各地逃難而來的百姓,再下發政令鼓勵百姓們多多生育,種種措施配合之下,不出二十年,主公可得民千萬,精兵百萬,屆時揮師北伐,光復漢室!”

畫大餅嘛,魏延也會啊。

“文長,開河之策固然好,可荊州民力薄弱,加之我等正在考慮攻取益州,並無多餘的精力啊”

劉備也覺得在理,可眼下的局勢讓他躊躇不已,攻取益州,好像更重要一些。

“主公此言差矣,益州固然重要,可荊州也不遑多讓,主公可知孫權爲何要遷都建鄴,爲何要交換南郡於主公?。

不過是減防守界壓力,將各地駐紮的兵力騰出來,用於處理山越問題,一但孫權平定山越,可得民數十萬,精兵數萬。

如果我等只顧攻取益州,而忽略荊州的發展,此消彼長之下,當孫劉聯盟破裂之時,就是荊州之地陷落之日”

魏延可不是危言聳聽,雖然東吳處理山越的速度,着實讓人看不明白,但架不住蜀漢會給機會啊。

魏延的話讓衆人如夢初醒,他們好像太過重視益州,而忽略了基本盤荊州。

“文長所言不錯,我等不該將注意力只集中於益州,荊州對復興漢室,同樣尤爲重要。

主公,正好劉刺史要從江夏返回,其麾下剛好有萬餘大軍,在配合臨蒸行營的五千兵馬,差不多有兩萬人馬,用來開河綽綽有餘,無需徵發長沙百姓”

諸葛亮輕揮羽扇,看來還是低估了魏延。

“那就依孔明所言,待劉琦返回公安後,由文長統轄大軍南下,總領荊南四郡屯田之事”

其實劉備早就被說動了,就等着來個人給臺階下,既然諸葛亮都開口了,他直接就同意了。

“臣,遵命!”

……

魏延不知道的是,他所憂慮的內澇,完全是杞人憂天。

因爲從東漢末年開始,正好是自夏商以來,古華夏文明迎來第二次小冰河時期,所以,在未來更長一段時間裡,從北到南降水會逐步減少。

所以,無心插柳柳成蔭,本來爲防止內澇而開掘的人工河,在未來卻變成解決乾旱的生命之河。

第九十章 鬥將第二十五章 屯兵通城第六十九章 平抑糧價第二十四 春耕—水稻第二十八章 秋收第五十二章 吳夫人第一十四章 南方疲敝第二十六像 窘境第九十四章 驍騎軍第九十八章 漢中臣服第一章 魏延第七十九章 人才困局第九十五章 曹操應對第十章 安排第二章 入獄第二十九章 星隕第四十二章 取蜀之策第一十八章 臨蒸策1第二章 入獄第五十四章 戰局第五十五章 鄧賢第二十九章 星隕第七十五章 多了個媳婦第三十二章 開河之議第三十章 荊州安定第三十三章 入蜀之機第二十八章 秋收第六章 農耕神器第五十二章 吳夫人第九十五章 曹操應對第二章 入獄第七十六章 張琪瑛第一十三章 諸葛亮第六十二章 安排第六十八章 糧價第十章 安排第八十二章 戰雲密佈第八十五章 名望所累第九十五章 曹操應對第三十二章 開河之議第三十四章 鐵礦現蹤第六十五章 大火第六十四章 民間凋敝第四章 歸劉第八十章 一眼萬年第七十三章 聯姻之事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八十一章 南中第八十二章 戰雲密佈第九章 新的時代第九十一章 雌劍之威第八十八章 魏馬有隙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九章 新的時代第五十六 綿竹第十章 安排第二十五章 屯兵通城第二十九章 星隕第七十三章 聯姻之事第九十二章 入關第九十七章 往事第一章 魏延第五十三章 雒縣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二十七 計議遷都第八十一章 南中第三十六章 逃脫不得第七十二章 張魯第四十六章 突襲成都第七十四章 攻略南中第四章 歸劉第七十四章 攻略南中第三十六章 逃脫不得第三十一章 入公安第五十一章 綿竹攻防第九十章 鬥將第七十五章 多了個媳婦第一十四章 南方疲敝第八十八章 魏馬有隙第八十章 一眼萬年第四十四章 荊州軍入益第五十四章 戰局第七十一章 效果顯著第六章 農耕神器第九十七章 往事第六章 農耕神器第五十一章 綿竹攻防第八章 鑄劍爲犁第二十九章 星隕第六十八章 糧價第八十三章 改國爲郡第二十六像 窘境第六十一章 益州軍政第二十章 臨蒸策3第一十四章 南方疲敝第七十六章 張琪瑛第一十七章 屯田中郎將第二十三章 春耕—小麥第一十一章 蜀漢隱憂第二十五章 屯兵通城
第九十章 鬥將第二十五章 屯兵通城第六十九章 平抑糧價第二十四 春耕—水稻第二十八章 秋收第五十二章 吳夫人第一十四章 南方疲敝第二十六像 窘境第九十四章 驍騎軍第九十八章 漢中臣服第一章 魏延第七十九章 人才困局第九十五章 曹操應對第十章 安排第二章 入獄第二十九章 星隕第四十二章 取蜀之策第一十八章 臨蒸策1第二章 入獄第五十四章 戰局第五十五章 鄧賢第二十九章 星隕第七十五章 多了個媳婦第三十二章 開河之議第三十章 荊州安定第三十三章 入蜀之機第二十八章 秋收第六章 農耕神器第五十二章 吳夫人第九十五章 曹操應對第二章 入獄第七十六章 張琪瑛第一十三章 諸葛亮第六十二章 安排第六十八章 糧價第十章 安排第八十二章 戰雲密佈第八十五章 名望所累第九十五章 曹操應對第三十二章 開河之議第三十四章 鐵礦現蹤第六十五章 大火第六十四章 民間凋敝第四章 歸劉第八十章 一眼萬年第七十三章 聯姻之事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八十一章 南中第八十二章 戰雲密佈第九章 新的時代第九十一章 雌劍之威第八十八章 魏馬有隙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九章 新的時代第五十六 綿竹第十章 安排第二十五章 屯兵通城第二十九章 星隕第七十三章 聯姻之事第九十二章 入關第九十七章 往事第一章 魏延第五十三章 雒縣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二十七 計議遷都第八十一章 南中第三十六章 逃脫不得第七十二章 張魯第四十六章 突襲成都第七十四章 攻略南中第四章 歸劉第七十四章 攻略南中第三十六章 逃脫不得第三十一章 入公安第五十一章 綿竹攻防第九十章 鬥將第七十五章 多了個媳婦第一十四章 南方疲敝第八十八章 魏馬有隙第八十章 一眼萬年第四十四章 荊州軍入益第五十四章 戰局第七十一章 效果顯著第六章 農耕神器第九十七章 往事第六章 農耕神器第五十一章 綿竹攻防第八章 鑄劍爲犁第二十九章 星隕第六十八章 糧價第八十三章 改國爲郡第二十六像 窘境第六十一章 益州軍政第二十章 臨蒸策3第一十四章 南方疲敝第七十六章 張琪瑛第一十七章 屯田中郎將第二十三章 春耕—小麥第一十一章 蜀漢隱憂第二十五章 屯兵通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