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懿,自不用多說,雖然他沒有張鬆獻圖、迎蜀之功,但他特殊的身份地位,就決定和其他的降將不一樣,更何況,現在益州文武誰人不知,劉備和其妹吳覓兩個人正眉來眼去,郎情妾意的。
所有人都知道,吳懿這個半路降將,未來的仕途,肯定比他們走得更遠,現在他們比較好奇,劉備會怎樣安排他。
而劉備糾結的就是這個,嚴格來說,吳懿對自己取益州,非但沒什麼功勞,反而在綿竹攻防戰,給他們造成入蜀以來最大的傷亡。
現在投降的武將,甚至是未來想投降的武將,都在看着劉備如何處理吳懿,是高官厚祿待之,還是棄之不用。
假如高官厚祿以待,可以安降將們的心,不用擔心被清算,但這樣一來,參與過綿竹攻防戰的軍士們,心裡肯定有怨言,畢竟多少相熟的兄弟,都永遠沉睡在那裡。
而棄之不用,雖然會讓入蜀軍士滿意,但對降將們來說,就有點難以接受了,畢竟除去被迫投降的人以外,主動投降的誰不是爲了高官厚祿而來,至於劉備口中的復興漢室,嘖嘖,說出來誰信啊。
糾結啊!!
“文長,備能取得益州,全賴你的謀略,既然如此,對於諸位將軍的安排,就由你來決定吧”
劉備瞥見出神的魏延,眼中突然一亮,對啊,他怎麼把魏延給忘了,隨即將魏延叫醒,然後將這個燙手山芋扔了出去。
魏延:(¬_¬)。
他就知道會這樣,遇事不決就問臣子,真不愧是劉邦的後代,還好他早有準備。
“主公,雖然我們取得益州,但目前的局勢對於我們來講,仍危如累卵。
在荊州,孫權近十萬大軍日夜攻伐,妄圖奪下富饒的長沙;
在雍涼,自剿滅韓遂後,曹操非但沒有撤軍,還將合肥一帶的五萬大軍調至長安,在下認爲,曹操將在不久之後,會入侵漢中,將益州的進出口拿下;
在巴郡,巴西有龐羲盤踞,巴中還有部分叛軍尚未撲滅,在下認爲,這些頑固不化的勢力,應該是曹操伸入益州的觸角,爲了益州的安定,這些勢力必須最先剿滅;
在南中,受限於道路閉塞等問題,導致當地很多蠻族,對於大漢的政策一竅不通,極其容易被奸詐小人蠱惑,從而發起叛亂,讓我們不能集中精力應對外敵”
魏延先將黨爭放在一邊,不管怎麼說,能參與黨爭的人,都是熟讀經義,學富五車之輩,知道外敵未滅之時,不會輕易挑起鬥爭,不然遲早淪爲階下囚。
當然,大慫除外。
“從目前的局勢看,我們應該先北後南,將巴西、巴中等地握在手中,構築一條牢固的防線,預防張魯投曹,偷襲我益州之北。
所以,可令偏將軍趙雲領五千兵馬,北上抵達白水關後,立刻向巴西進軍,先同張南軍匯合,再攻打盤踞在此的龐羲。
待攻滅龐羲後,和張飛、龐統軍一起,圍攻巴中的殘餘勢力,收復曾被張魯侵佔的土地,如此巴郡可定。
當全取巴郡之後,可令龐統爲巴郡太守,負責統轄趙雲軍、張飛軍、糜芳軍、張南軍,以及廣漢屬國的鄧方、劉邕軍,合計三萬餘兵馬。
同時,給予龐統軍師臨機自決之權,一旦漢中有變,可視情況選擇出擊或防守”
巴西的龐羲、巴中的殘敵,魏延沒放在眼裡,派趙雲跑一趟,也是爲了快點平定叛亂,好騰出精力去應對曹操,這纔是大敵。
按魏延的估算,曹操應該會在開春之際,待雍涼之地回暖後,纔會對漢中發起進攻,畢竟北地的冬天,懂的都懂。
對於即將到來的漢中之戰,魏延也表現出足夠的重視,不但有三萬餘兵馬,還有軍師龐統,大將張飛、趙雲,以及張南、鄧方、劉邕等將校。
當然,如果漢中戰起,劉備肯定會領兵支援,像法正、黃忠、陳到、李嚴、劉封等文武也會參與其中,蜀漢拿出這樣的陣容,曹操還能否拿下漢中,還是個未知數。
“在荊州方向,其實臣一點都不擔心,有關將軍、孔明軍師在,僅憑江東一己之力,也想謀奪我荊州之地,簡直是癡人妄想。
但江東放棄平定山越,調集近十萬大軍攻我荊州,很明顯圖謀不軌,再加上北方的曹操,江東的陰謀呼之欲出。
所以,我們必須儘快將江東擊退,這樣才能騰出精力,陳兵當陽長阪坡,威脅襄樊之地,使曹操投鼠忌器,不敢冒然攻取漢中”
這只是原因之一,另外一個原因,則是魏延不想打持久戰,因爲春耕即將來臨,在湘江平原上,有近百萬畝良田,必須要屯田兵協助才能耕種,而這一部分糧草,是荊州免除賦稅的底氣。
一旦前線戰事焦灼,耽誤了春耕,那秋糧產量一定會大跌,而爲了供應大軍消耗,劉備只能提高價錢,從世家大族手中購買。
屆時好不容易穩定的糧價, 恐怕會飛漲,讓安定下來的荊州再生波瀾。
這樣的後果,別說看了,魏延連想都不敢想,所以,爲了保衛荊州的成果,必須從益州派出大軍前去支援。
至於支援的人選嘛,那當然是吳懿,以及在雒縣投降的一衆將校和三萬降卒。
“主公,在下認爲荊州之戰不可久拖,我們必須在北方回暖,以及在春耕之前將其結束,不然恐有大禍。
所以,臣認爲,可拜吳懿爲討逆中郎將,並領中護軍,整編雒縣投降的三萬餘兵馬,然後沿長江水道東進,馳援荊州戰場。
在抵達荊州後,可先同關將軍合兵一處,再沿長江進軍益陽,如果魯肅膽敢領軍應戰,可將其擊退之,然後沿長江水道向江夏一帶進軍,奪取江夏郡,讓荊州版圖盡歸主公。
如果魯肅不敢應戰,退守巴陵防禦,可讓大軍轉向進入湘江,向長沙挺進,支援諸葛軍師作戰。
若大軍抵達長沙後,孫權仍不知悔改,繼續攻伐我長沙、桂陽等地,待我們將之擊潰後,可趁勢進軍豫章、廬陵二地,屆時孫權定不能擋”
後半段,都是魏延的空想,在他看來,當孫權得知自己領兵三萬回師荊州時,孫權就在撤與不撤之間糾結。
當自己領兵同關羽匯合後,孫權就會考慮,如何撤退,才能保住自己的顏面。
當自己屯兵益陽時,想都不用想,孫權一定會撤軍,並派出使者來和談,修復兩家關係,至於漢中的曹操,只能隨他去了。
如此一來,荊州之危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