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安排

對於魏延所獻的計策,劉備十分滿意,不但解決了降將的安排問題,也順便解了荊州燃眉之急,可謂一舉多得啊。

“文長,不知南中之地,我等又該如何處之”

劉備突然想起了什麼,卻發現魏延對南中之地隻字不提,彷彿已經遺忘了一般,那裡有什麼他心裡一清二楚,所以好奇的問道。

“主公,益州現在外敵環伺,我們沒有多餘的人力、物力、精力投入到開發南中來。

所以,臣認爲可以先將此事擱置,在解決荊州危局、漢中之困局後,再來討論如何開發南中,豈不是事半功倍”

魏延的意思很簡單,南中乃莽荒之地,在外敵未平之時,妄想開發南中,不過是白費功夫罷了。

“既然如此,那就按照文長之言行事吧,子龍”

“臣在”

“令你明日點齊本部人馬後,即刻啓程,按照文長之言,務必在最短的時間內,掃平巴西之敵。

還有,子龍代我轉告翼德,讓他多聽聽士元的建議,切忌魯莽行事,另外要保護好士元,切莫讓他出了什麼意外”

“末將遵命”

大帥哥趙雲領命而起,臉上盡是璀璨的笑容,相比於護衛劉備的安全,他更喜歡像雲長、翼德一樣馳騁沙場,建功立業。

所以,趙雲在看向陳到和魏延的目光中,充滿了感激之情,前者是來接替自己的,後者是頻繁給自己機會的。

對於趙雲的善意,魏延抱以微笑迴應之,他始終認爲,將趙雲從劉備身邊解放出來,可讓蜀漢陣營再多一上將。

而且別忘了,趙雲可是白馬義從出身,是珍貴的騎兵統帥,想要北伐中原,曹操的騎兵部隊,是所有人都繞不過去的檻。

所以,早點將趙雲派出去,讓他獨自領兵作戰,繼續保持對戰場的敏銳性,可不能在劉備身邊蹉跎歲月,浪費了一身統兵的本領。

萬一以後組建騎兵部隊,他可不想找不到合適的統帥,雖然這事連個影子都沒有,但古人有云: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

“文長,你剛纔也提到了,蜀中之地戰亂剛平,民生凋敝,立馬又要施行減稅民政,事務繁雜且至關重要。

所以,需要一文武兼備之纔來梳理益州民政,而文長,你就是不二人選。

至於回師荊州嘛,就由我親自跑一趟,去會會孫權,我倒要問問他,爲何要撕毀盟約!”

劉備越說越激動,到最後眼中的怒火都要噴涌而出,撕毀盟約沒什麼,畢竟之前魏延就預過警,他早有心理準備。

令他憤怒的,是孫權讓孫小妹回江東,而且是要帶阿斗一起,要不是趙雲及時阻止,恐怕江東已經得手了,所以他怎能不憤怒。

魏延有股淡淡的憂傷,他就知道會這樣,劉備一定不會讓他回荊州的,他只想回去瞅瞅,看看長沙怎麼樣了,革新鎮的百姓是否過得還好,李三是否有了後代,馬謖性子是否變得沉穩,以後能否擔當大任等等。

可劉備的理由無懈可擊,先不說益州民政到底需不需要他,就單單和孫權見面,他就找不到理由拒絕。

正所謂:王對王,將對將

再怎麼說,孫權他也是江東人主,劉備不去,孫權也一定不會赴約,所以,想要想要重修盟約,他必須走一趟。

“主公言之有理,只是益州現在缺乏治蜀人才,縱使在下有萬般之能,恐怕也有心無力。

所以,

還請主公從荊州調集些許賢才,入蜀來輔助在下,這樣才能更快的安定蜀中,使益州能早日成爲復興之基”

留在益州處理民政沒問題,相比較於馳騁沙場,他目前更喜歡種田,攀科技樹,默默積攢實力,最後暴兵,一路平A過去。

但是,你總得給點人吧,整個朝堂一眼望去,除了外派的張鬆以外,就法正和簡雍值得信賴,其餘人鬼知道心裡在想什麼,他用着不放心啊。

“可以,不知文長需要何人,我即刻將其調入益州”

就算魏延不說,劉備也準備這麼幹,沒有心腹幫手,他可不放心讓魏延一個人在益州,同這些千年的老狐狸鬥智鬥勇。

“秭歸令伊籍,監察使糜竺,還有通城守備馬謖,此三人可調入益州,協助臣處理政務”

魏延本來想將韓玄叫過來,可轉念一想,人家都快五十了,土都埋到脖子上了,再叫人家跑一趟窮山惡水的益州,這不變相的謀殺人家嘛。

伊籍,在劉表時期,治理荊州就表現出不錯的才能, 特別是在法度上,讓魏延眼前一亮,

讓糜竺來益州,還是讓他繼續幹監察使,在去年,糜竺監察荊州各郡時,懲戒了不下二十家的不法商人、世家豪族,手段之酷烈,讓荊州世家不寒而慄。

而益州的情況更爲複雜,世家勢力盤根錯節,稽查賦稅上,肯定會遇到很多困難,所以,必須要施以重刑,才能使其安定,讓蜀中之地迅速恢復。

而馬謖,魏延覺得經過多年的磨礪,又讓諸葛亮調教一年,又有在通城對敵的經驗,是時候委以重任了。

“我會立即下令讓機伯、子仲二人儘快入蜀,至於幼常恐怕要等荊州之戰結束,才能來益州相助”

劉備想了一會便同意了,隨着版圖的擴大,來投靠自己的人,也開始多了起來,只要不動關羽,諸葛亮,其他就隨魏延去吧。

“謝主公”

法正、李嚴、王甫、劉巴、伊籍、糜竺,再加上馬謖,有這些人在,魏延有信心,要不了幾年,他就能讓益州安定。

“念魏延取蜀有功,特拜爲偏將軍,益州別駕”

劉備對魏延的封賞,沒有出衆人的預料,文職領益州別駕,武職領偏將軍。

“另外,在我離開益州後,由魏延代行州牧之權,若有不從者,可持我手中利劍殺之!”

說完,劉備抽出腰間雌劍,遞給魏延。

劉備的舉動,讓所有人心中一稟,看來從明天起,益州正式進入魏延時間。

“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負主公所託!”

益州,本大爺來啦!!

第四十七章 張任第四十六章 突襲成都第三章 密謀第八十六章 先發制人第五十五章 鄧賢第一十九章 臨蒸策2第五十一章 綿竹攻防第三十六章 逃脫不得第八十四章 離別第八十四章 離別第八十三章 改國爲郡第三十一章 入公安第二十四 春耕—水稻第八十三章 改國爲郡第四十三章 攻蜀前夕第八十二章 戰雲密佈第十章 安排第八十二章 戰雲密佈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三十三章 入蜀之機第一十三章 諸葛亮第八十三章 改國爲郡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一十八章 臨蒸策1第三十一章 入公安第一十七章 屯田中郎將第八十四章 離別第一十六章 無恥的魏延第二十三章 春耕—小麥第七十五章 多了個媳婦第七章 釘子第七十二章 張魯第二十七 計議遷都第三十章 荊州安定第二十章 臨蒸策3第二十四 春耕—水稻第七十九章 人才困局第九十四章 驍騎軍第一十五章 超前的制度第八十二章 戰雲密佈第四十九章 局勢變化第八章 鑄劍爲犁第九十章 鬥將第一十七章 屯田中郎將第二十四 春耕—水稻第九十章 鬥將第二章 入獄第四十七章 張任第三十二章 開河之議第二十一 臨蒸策4第七十七章 工業萌芽第七十四章 攻略南中第九十二章 入關第三十九章 二派相爭第二章 入獄第九十二章 入關第八十一章 南中第二十一 臨蒸策4第三十八章 辯論第五章 革新第五十九章 荊州戰起第二十七 計議遷都第五十一章 綿竹攻防第二十二 農家肥第三十九章 二派相爭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七十五章 多了個媳婦第二十二 農家肥第二十五章 屯兵通城第七十三章 聯姻之事第七十五章 多了個媳婦第二十一 臨蒸策4第九十章 鬥將第二章 入獄第三十五章 政令第八十章 一眼萬年第三十四章 鐵礦現蹤第七十六章 張琪瑛第二十八章 秋收第六十章 益州民政第七十章 殺雞駭猴第六十章 益州民政第四十四章 荊州軍入益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三十八章 辯論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四十二章 取蜀之策第二十八章 秋收第八十六章 先發制人第一十七章 屯田中郎將第五十八章 劉璋第九十二章 入關第四十四章 荊州軍入益第九章 新的時代第八十二章 戰雲密佈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六十章 益州民政第六十六章 李嚴革職
第四十七章 張任第四十六章 突襲成都第三章 密謀第八十六章 先發制人第五十五章 鄧賢第一十九章 臨蒸策2第五十一章 綿竹攻防第三十六章 逃脫不得第八十四章 離別第八十四章 離別第八十三章 改國爲郡第三十一章 入公安第二十四 春耕—水稻第八十三章 改國爲郡第四十三章 攻蜀前夕第八十二章 戰雲密佈第十章 安排第八十二章 戰雲密佈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三十三章 入蜀之機第一十三章 諸葛亮第八十三章 改國爲郡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一十八章 臨蒸策1第三十一章 入公安第一十七章 屯田中郎將第八十四章 離別第一十六章 無恥的魏延第二十三章 春耕—小麥第七十五章 多了個媳婦第七章 釘子第七十二章 張魯第二十七 計議遷都第三十章 荊州安定第二十章 臨蒸策3第二十四 春耕—水稻第七十九章 人才困局第九十四章 驍騎軍第一十五章 超前的制度第八十二章 戰雲密佈第四十九章 局勢變化第八章 鑄劍爲犁第九十章 鬥將第一十七章 屯田中郎將第二十四 春耕—水稻第九十章 鬥將第二章 入獄第四十七章 張任第三十二章 開河之議第二十一 臨蒸策4第七十七章 工業萌芽第七十四章 攻略南中第九十二章 入關第三十九章 二派相爭第二章 入獄第九十二章 入關第八十一章 南中第二十一 臨蒸策4第三十八章 辯論第五章 革新第五十九章 荊州戰起第二十七 計議遷都第五十一章 綿竹攻防第二十二 農家肥第三十九章 二派相爭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七十五章 多了個媳婦第二十二 農家肥第二十五章 屯兵通城第七十三章 聯姻之事第七十五章 多了個媳婦第二十一 臨蒸策4第九十章 鬥將第二章 入獄第三十五章 政令第八十章 一眼萬年第三十四章 鐵礦現蹤第七十六章 張琪瑛第二十八章 秋收第六十章 益州民政第七十章 殺雞駭猴第六十章 益州民政第四十四章 荊州軍入益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三十八章 辯論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四十二章 取蜀之策第二十八章 秋收第八十六章 先發制人第一十七章 屯田中郎將第五十八章 劉璋第九十二章 入關第四十四章 荊州軍入益第九章 新的時代第八十二章 戰雲密佈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六十章 益州民政第六十六章 李嚴革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