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 春耕—水稻

人多力量大,偉人誠不欺我。

整整一萬多漢畝的土地,摺合成現代的田畝,約摸兩千五百畝的左右。

在萬餘軍民的通力合作下,沒有使用任何機械,僅憑藉最原始的工具,僅僅耗時五天,就按照魏延的要求,將所有的土地全部播種完成。

在這個年代,已經算得上不大不小的奇蹟了。

而且,通過集體合力播種,讓一路逃難而來,久受兵災之苦的流民們來說,有這樣的軍隊守護,更容易獲得他們的認同,將這裡視爲他們的家,而不是短暫停留的地方。

爲了讓更多的人團結起來,魏延特意將一首紅歌,從千年之後的現代,搬到千年之前的大漢來,讓勞作之餘,唱首歌來振奮人心。

這不,剛走進鎮公所,陣陣歌聲便從廣場上傳來:

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

……

言歸正傳

提前幾天結束小麥的播種,魏延來不及歇息,直接下令開展水稻種植工作,趁着這股勢頭了,早日完成春耕。

“幼常,育苗區的情況如何,是否具備插秧的條件”

“將軍,育苗區情況正常,千餘畝禾苗生長正常,已經有十寸高,基本已經達到將軍所要求的耕種高度,如無特殊情況,現在就能開始插秧”

馬謖如數家珍,連竹簡都不用翻,記憶力果真恐怖。

“幼常辦事,果然讓人放心,那就不再耽擱了,早開始,早結束。

通知下去,所有生產隊長、屯田校尉,立即帶領麾下軍民,開展插秧工作,爭取在做月底之前完成春耕”

“諾!”

隨着衆人退去,魏延來到窗前望向北方,今年是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風雲激盪的一年。

在不久之後,孫權就會以聯姻爲由,妄想將劉備囚禁在江東,所幸得諸葛亮、趙雲相助,才得以脫險,返回公安。

一句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從此名傳千古,爲後人津津樂道。

而在此事發生不久後,在赤壁之戰中,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周瑜,周公瑾,因箭傷復發,病逝於巴丘,結束了他短暫而璀璨的一生,年僅三十六歲,令人扼腕不已。

也是在今年,劉備的另一個左膀右臂,“臥龍鳳雛”中的鳳雛,也會入劉備的懷抱。

天下風雲如此激盪,他還偏安一隅,好像也說不太過去,所以必須儘快完成春耕,看看能不能湊湊熱鬧。

……

有了種植小麥的經驗,在水田裡插起秧來,十分得心應手,幾乎不用魏延多做指導,軍民們便很快上手。

老弱扯線,固定行間距,青壯和婦女們,紛紛挽起褲腳,踏入水田中將一株株秧苗插好。

僅需五人配合,一天不到就能種植好幾畝水稻,所以,二十天的時間,足夠將水稻全部種植完成。

而對於這樣的盛宴,魏延又怎能置身事外,先從醴陵將正在督造關隘的馬良召回,又將窩在太守府的韓玄給拉了出來,再叫上李三夫婦,加上逐漸變得沉穩的馬謖,一共六人,組成插秧小隊,找了塊空地,有模有樣的幹了起來。

魏延、馬謖、馬良先將田地平整,然後韓玄、李三、李三媳婦共三人,負責拉線的同時,也要去搬運秧苗,扔在田裡,而平整完田地的三人,則有模有樣的開始插秧。

正所謂,從羣衆中來,就要回到羣衆中去,

只有體驗了農人的勞作之苦,以後爲官制定政策時,不至於一拍腦袋空想。

這也是爲什麼,魏延明明有親衛不叫,卻偏偏將馬良、馬謖、韓玄叫過來的原因。

馬良、馬謖二人,是未來蜀漢的頂樑柱,有自己在,馬良不會死於夷陵之戰,而馬謖經過自己半年的調教,性子也變得務實起來。

在未來,他們最低都得是一郡太守,假如成功復興漢室,一州父母官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關乎着幾十萬百姓的存亡大事,半點都馬虎不得,提前讓他們嚐嚐勞作之苦,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至於韓玄嘛,他只是一個附帶品,我蜀國官員上下一心,馬良都來了,不叫他說不過去,不然別人還以爲自己孤立他呢。

……

四月初,草長鶯飛,古華夏大地一片生機勃勃。

在長沙郡東北部山林間,一支大軍穿行其中,將成雙入對的鳥雀們驚起,各自紛飛。

從立於中軍的大纛上分辨,理應是駐臨蒸的大軍,然而,領軍之人卻不是風度翩翩的諸葛亮,而是本應在屯田的魏延, 以及副手馬良二人。

至於原因嘛,很簡單,劉備要討媳婦嘍,而女主角,當然是孫權的妹妹,孫尚香。

就在幾天前,先後從公安傳來兩封密信,將他的屯田計劃打斷。

第一封乃劉備所傳,言明江東孫權,看自己正妻之位空懸,不符合他人主的身份,爲了穩固孫劉聯盟,所以孫權欲將其妹孫尚香,嫁與自己結爲秦晉之好,共同抗擊曹操。

迫於形勢壓力,自己不得不去提親,加上孫權催的急,只能帶上趙雲和百餘衛士,先行帶着彩禮過江提親等等。

第二封信來自諸葛亮,他在信中言明聯姻之事,乃是周瑜、孫權之謀,其目的,就是爲了將主公扣押於江東。

所以,爲了讓劉備能安全離開江東,諸葛亮讓魏延立即出兵,北上通城一帶屯兵,廣樹旗幟,多起爐竈,若孫權稍有異動,則可領兵直擊柴桑,解劉備之圍。

對於諸葛亮的軍令,魏延向來是不折不扣的執行,所幸屯田已經進入尾聲,只剩下一些犄角旮旯裡的小田,根本不需要這麼多人。

所以,魏延留下一千兵丁,讓馬謖帶兵在各地巡視,防止匪盜襲擾,自己則領兵七千,假立諸葛大旗,浩浩蕩蕩的從臨湘出發,至指長沙的東北部的小城——通城。

至於爲什麼假立諸葛大旗,原因有二,一來迷惑東吳,讓他們以爲這是駐臨蒸的大軍,讓他們投鼠忌器,不敢輕易調動豫章之兵。

二來,既然要有威懾力,那還有什麼比諸葛兩個字,還要有威懾力呢?。

第七十二章 張魯第五十章 成都第一十八章 臨蒸策1第二十章 臨蒸策3第八十六章 先發制人第八十四章 離別第七十三章 聯姻之事第八十一章 南中第二十八章 秋收第九十一章 雌劍之威第一十三章 諸葛亮第三十七章 囑託第五十四章 戰局第七十七章 工業萌芽第三十章 荊州安定第七十九章 人才困局第五章 革新第一十九章 臨蒸策2第八十二章 戰雲密佈第八十七章 人選第六十章 益州民政第二十四 春耕—水稻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八十六章 先發制人第六十五章 大火第四十一章 糾結的劉備第九十章 鬥將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二章 入獄第六十三章 曹孫罷兵第六十七章 抄家第一十三章 諸葛亮第六十七章 抄家第五十九章 荊州戰起第五章 革新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九十四章 驍騎軍第六十八章 糧價第六十五章 大火第七十九章 人才困局第六十七章 抄家第七章 釘子第四十九章 局勢變化第一十九章 臨蒸策2第五十七章 陽謀第九十一章 雌劍之威第九章 新的時代第四十章 錯綜的局勢第七十四章 攻略南中第八十七章 人選第三十四章 鐵礦現蹤第一章 魏延第二十七 計議遷都第七十二章 張魯第七十九章 人才困局第五十五章 鄧賢第三十六章 逃脫不得第九十四章 驍騎軍第五十九章 荊州戰起第五十七章 陽謀第三十一章 入公安第六十六章 李嚴革職第一章 魏延第八十七章 人選第二十七 計議遷都第四章 歸劉第九十三章 奪下辯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五章 革新第八十二章 戰雲密佈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七十七章 工業萌芽第七十三章 聯姻之事第六十章 益州民政第四十四章 荊州軍入益第六十一章 益州軍政第五十章 成都第九十章 鬥將第一十八章 臨蒸策1第四十九章 局勢變化第五十七章 陽謀第八十三章 改國爲郡第七十二章 張魯第六十八章 糧價第四十九章 局勢變化第一十五章 超前的制度第七十二章 張魯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九章 新的時代第二十七 計議遷都第四十六章 突襲成都第五十九章 荊州戰起第四十六章 突襲成都第二十章 臨蒸策3第七十二章 張魯第二十五章 屯兵通城第三十章 荊州安定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一章 魏延第六十五章 大火
第七十二章 張魯第五十章 成都第一十八章 臨蒸策1第二十章 臨蒸策3第八十六章 先發制人第八十四章 離別第七十三章 聯姻之事第八十一章 南中第二十八章 秋收第九十一章 雌劍之威第一十三章 諸葛亮第三十七章 囑託第五十四章 戰局第七十七章 工業萌芽第三十章 荊州安定第七十九章 人才困局第五章 革新第一十九章 臨蒸策2第八十二章 戰雲密佈第八十七章 人選第六十章 益州民政第二十四 春耕—水稻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八十六章 先發制人第六十五章 大火第四十一章 糾結的劉備第九十章 鬥將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二章 入獄第六十三章 曹孫罷兵第六十七章 抄家第一十三章 諸葛亮第六十七章 抄家第五十九章 荊州戰起第五章 革新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九十四章 驍騎軍第六十八章 糧價第六十五章 大火第七十九章 人才困局第六十七章 抄家第七章 釘子第四十九章 局勢變化第一十九章 臨蒸策2第五十七章 陽謀第九十一章 雌劍之威第九章 新的時代第四十章 錯綜的局勢第七十四章 攻略南中第八十七章 人選第三十四章 鐵礦現蹤第一章 魏延第二十七 計議遷都第七十二章 張魯第七十九章 人才困局第五十五章 鄧賢第三十六章 逃脫不得第九十四章 驍騎軍第五十九章 荊州戰起第五十七章 陽謀第三十一章 入公安第六十六章 李嚴革職第一章 魏延第八十七章 人選第二十七 計議遷都第四章 歸劉第九十三章 奪下辯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五章 革新第八十二章 戰雲密佈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七十七章 工業萌芽第七十三章 聯姻之事第六十章 益州民政第四十四章 荊州軍入益第六十一章 益州軍政第五十章 成都第九十章 鬥將第一十八章 臨蒸策1第四十九章 局勢變化第五十七章 陽謀第八十三章 改國爲郡第七十二章 張魯第六十八章 糧價第四十九章 局勢變化第一十五章 超前的制度第七十二章 張魯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九章 新的時代第二十七 計議遷都第四十六章 突襲成都第五十九章 荊州戰起第四十六章 突襲成都第二十章 臨蒸策3第七十二章 張魯第二十五章 屯兵通城第三十章 荊州安定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一章 魏延第六十五章 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