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平抑糧價

安排完糜竺、馬良後,魏延看向一旁矗立的馬謖。

和初見時不同,當初神采飛揚的貴公子,如今已洗盡鉛華,變得沉穩起來,對於這一點,魏延十分滿意,看來劉備又得一帥才啊。

“馬謖、馮習”

“屬下在”

“你二人各自領兵三千,馬謖爲監察使,協助張鬆監察廣漢郡,務必除惡務盡,不許放走一個奸詐之徒”

“屬下遵命”

對於廣漢郡,魏延倒沒怎麼安排,先不說張鬆和廣漢世家勢如水火,只要有機會,張鬆肯定不會放過機會的。

另一個原因,廣漢郡的幾個重要聚集地,梓潼、涪縣、綿竹、雒縣,這些地方在攻取蜀中時,基本已經被魏延刻意犁了一遍,這裡的世家、豪族、宗族勢力,已經非常微弱,相比其餘二郡,治理會輕鬆很多。

至於剩下的巴郡,以及四郡屬國,這些魏延打算先放在一邊,這一次打擊蜀中世家,持續時間會很長,他沒精力去山溝溝裡,和反叛勢力捉迷藏。

只要成都平原安定,那些地方自然會安定。

“諸位,限糧令之政,利國利民也,主公曾囑咐在下,任何膽敢阻擋此策施行之人,或勢力,都將以雷霆手段消滅之。

還請諸位向各級官員,將主公的意志傳達到位,屆時屠刀臨頭之日,就不要怪在下無情了!”

安排完之後,魏延環視堂內一圈,看着益州文武皆低着頭,不由得加重語氣提醒道。

他不是絕情之人,這些人都曾爲取蜀出過力,如果全殺了,恐有損劉備之威儀,所以,只要聰明一點,在馬良他們抵達各自轄區前的十餘天內,能將自身處理乾淨,他不介意放他們一馬。

畢竟人才計劃還沒有實施,治理蜀中,還得仰仗他們一段時間。

“諾”

衆文武躬身應是,大家都是聰明人,有些事情不用說開,各自心裡都能體會,所以,所有人都在想辦法,該如何處理手上的麻煩。

至於反抗,他們也曾想過,可當準備勾連時發現,蜀中各郡的太守、各縣的縣令,雖然都是他們蜀中世家的人,可兵權一個沒有,全部掌握在荊州之人手裡。

廣漢的輔匡,蜀郡的劉封,犍爲的王芝,都將兵權牢牢抓住,他們根本摻不進沙子,他們總不可能讓家丁們去反叛吧,到時候估計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行了,都下去吧”

對於這些人的心思,魏延清楚得很,所以在當初在封賞時,他就耍了個心眼,將投降的文官們,紛紛以高官厚祿待之,卻將兵權給予副職,施行軍政分離,這樣就算他們反叛了,也可輕易撲滅。

那麼多的古裝權謀劇,可不是白看的。

……

建安十八年(213年),十一月

魏延再次行使州牧之權,向益州發佈限糧令,並在政令中對價格進行了規定:

粟米每斛:50~200錢

稻穀每斛:30~200錢

同時規定:

未經允許,不得存儲超過五千斛的糧秣;

未經允許,不得對外來人員出售糧秣;

未經允許,不得進行超過千斛的大宗交易;

並命令各郡縣,打開府庫,以兩百錢的價格,對外出售,不得私自提高價格,不得以府庫無糧拒絕出售,違者殺無赦。

同一時間,在荊州的劉備,也頒發了同樣的限糧令,不在限制糧價,不在限制跨區域交易,

並將大宗交易上限提升到一萬斛。

……

益州、荊州兩道相同的政令一下發,在兩州引起軒然大波。

在政令下發的第一時間,荊州糧價三連跌,從兩百錢一斛,一度跌倒三十錢一斛,後來慢慢穩定在五十錢一斛,跌幅近四倍。

低廉的糧價,讓世家大族們無利可圖,要知道在同一時間,中原的糧價一直穩定在千錢左右,整整幾十倍的利潤差啊。

高昂的利潤,讓一些世家產生了鋌而走險的想法,最後結果可想而知,全部被諸葛亮抄家滅族。

所以,荊州的世家只能將目光轉向益州,只要動作都快,趁着益州世家們還在糾結時,先薅一波財富再說。

說幹就幹,幾十個大大小小世家一拍即合,紛紛拿出家裡積攢糧秣,組成一支龐大的船隊,裝載近五十萬斛的糧秣,溯長江而上,目的地直指江州。

……

相較於荊州,益州糧價雖然也暴跌,但幅度不是很大,一直穩定在兩百錢左右,這是因爲官府再以兩百錢的價格出售/收購。

目前市場上,購買糧秣的皆爲百姓,世家根本沒有出手,所有人都在觀望。

因爲按照限糧令,家中不得儲存超過五千斛的糧秣, 可益州諸多世家,哪家那戶不是存糧上萬,乃至十幾萬斛,如果這部分糧食流入市場,恐怕糧價會和荊州差不多。

而益州世家們,倉內儲存的糧秣,成本約在六百錢左右,就這麼資產無故縮水六成多,誰也受不了啊,所以,他們都再觀望,觀望魏延會如何處理。

再說了,益州這些年的情況如何,他們還不清楚嘛,府庫內就沒那麼多糧食,不需要他們出手,僅百姓蜂擁購買,就夠各地府庫吃一壺的了,萬一將府庫賣空了,到時候看魏延如何收場。

……

對於益州世家大族的想法,魏延不知道,就算知道了,也會一笑了之。

益州道路閉塞,距離荊州公安有幾千裡之遠,就算使用快船,當消息傳到成都時,都要二個月以後了,魏延就要利用時間差,來瓦解益州世家的抱團行爲。

所以在很早之前,他就和諸葛亮約定,一旦新版限糧令發佈,就停止和北方世家的糧食交易,先行處理益州問題。

在發佈限糧令的同時,諸葛亮就調集一百多萬斛的糧秣,從江陵出發,浩浩蕩蕩的前往江州,然後通過六七條河流,運往各府庫。

就算一百多萬斛糧秣,對於益州來說也是杯水車薪,但這只是一個信號,沒有人知道,荊州這幾年存了多少糧,萬一後面有第二,第三,乃至第十批呢。

所以一些中小世家,爲儘可能的保住財富,會率先向官府出售糧秣,而這就是益州世家抱團崩潰之始,誰跑得慢了,誰就同舊時代一起陪葬。

第八章 鑄劍爲犁第八十五章 名望所累第二十六像 窘境第五十九章 荊州戰起第五十一章 綿竹攻防第九十四章 驍騎軍第八十二章 戰雲密佈第五十八章 劉璋第一十五章 超前的制度第四十一章 糾結的劉備第六十七章 抄家第八十章 一眼萬年第八十八章 魏馬有隙第四十二章 取蜀之策第四十一章 糾結的劉備第九十章 鬥將第一十八章 臨蒸策1第三十三章 入蜀之機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八十一章 南中第五十二章 吳夫人第五十一章 綿竹攻防第六十二章 安排第五十一章 綿竹攻防第二十六像 窘境第二十章 臨蒸策3第五十九章 荊州戰起第七十二章 張魯第二十七 計議遷都第八十五章 名望所累第七十章 殺雞駭猴第五十二章 吳夫人第九十章 鬥將第一十二章 天下大勢第九十八章 漢中臣服第九十四章 驍騎軍第四十七章 張任第四章 歸劉第七十章 殺雞駭猴第四十四章 荊州軍入益第七十二章 張魯第一十八章 臨蒸策1第二十二 農家肥第二十二 農家肥第三十七章 囑託第四十四章 荊州軍入益第一十二章 天下大勢第八十五章 名望所累第六十章 益州民政第八章 鑄劍爲犁第四十章 錯綜的局勢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三十章 荊州安定第五十四章 戰局第六十四章 民間凋敝第一十四章 南方疲敝第八十一章 南中第一十二章 天下大勢第一章 魏延第六十八章 糧價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七十四章 攻略南中第二十五章 屯兵通城第一十二章 天下大勢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七十三章 聯姻之事第五十六 綿竹第九十七章 往事第五十二章 吳夫人第五十四章 戰局第四十二章 取蜀之策第九十三章 奪下辯第九十八章 漢中臣服第四章 歸劉第三十六章 逃脫不得第九十章 鬥將第一章 魏延第一章 魏延第九十四章 驍騎軍第六十四章 民間凋敝第五十八章 劉璋第六十八章 糧價第三十八章 辯論第三十七章 囑託第七十四章 攻略南中第八十八章 魏馬有隙第二十八章 秋收第二章 入獄第二十四 春耕—水稻第九十四章 驍騎軍第六十六章 李嚴革職第九十章 鬥將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一十三章 諸葛亮第二十九章 星隕第九十三章 奪下辯第三十六章 逃脫不得第九十六章 張魯放權
第八章 鑄劍爲犁第八十五章 名望所累第二十六像 窘境第五十九章 荊州戰起第五十一章 綿竹攻防第九十四章 驍騎軍第八十二章 戰雲密佈第五十八章 劉璋第一十五章 超前的制度第四十一章 糾結的劉備第六十七章 抄家第八十章 一眼萬年第八十八章 魏馬有隙第四十二章 取蜀之策第四十一章 糾結的劉備第九十章 鬥將第一十八章 臨蒸策1第三十三章 入蜀之機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八十一章 南中第五十二章 吳夫人第五十一章 綿竹攻防第六十二章 安排第五十一章 綿竹攻防第二十六像 窘境第二十章 臨蒸策3第五十九章 荊州戰起第七十二章 張魯第二十七 計議遷都第八十五章 名望所累第七十章 殺雞駭猴第五十二章 吳夫人第九十章 鬥將第一十二章 天下大勢第九十八章 漢中臣服第九十四章 驍騎軍第四十七章 張任第四章 歸劉第七十章 殺雞駭猴第四十四章 荊州軍入益第七十二章 張魯第一十八章 臨蒸策1第二十二 農家肥第二十二 農家肥第三十七章 囑託第四十四章 荊州軍入益第一十二章 天下大勢第八十五章 名望所累第六十章 益州民政第八章 鑄劍爲犁第四十章 錯綜的局勢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三十章 荊州安定第五十四章 戰局第六十四章 民間凋敝第一十四章 南方疲敝第八十一章 南中第一十二章 天下大勢第一章 魏延第六十八章 糧價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七十四章 攻略南中第二十五章 屯兵通城第一十二章 天下大勢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七十三章 聯姻之事第五十六 綿竹第九十七章 往事第五十二章 吳夫人第五十四章 戰局第四十二章 取蜀之策第九十三章 奪下辯第九十八章 漢中臣服第四章 歸劉第三十六章 逃脫不得第九十章 鬥將第一章 魏延第一章 魏延第九十四章 驍騎軍第六十四章 民間凋敝第五十八章 劉璋第六十八章 糧價第三十八章 辯論第三十七章 囑託第七十四章 攻略南中第八十八章 魏馬有隙第二十八章 秋收第二章 入獄第二十四 春耕—水稻第九十四章 驍騎軍第六十六章 李嚴革職第九十章 鬥將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一十三章 諸葛亮第二十九章 星隕第九十三章 奪下辯第三十六章 逃脫不得第九十六章 張魯放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