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鄧賢

bookmark

十月初

魏延同輔匡匯合,看着輔匡在路中央結的中段大營十分滿意,這纔對嘛,在官道結營,雖然防守難度極大,但這是阻敵的唯一辦法。

依山結營固然易守難攻,可敵人又不是傻,在兵力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面對困守孤山的敵人,誰都不會強攻,單單利用火攻,就能叫他死無葬身之地。

魏延真不知道,自幼苦讀兵書的馬謖,當時是怎樣想的,更何況一旁還有王平的勸諫,莫非真的以爲,被五虎上將隨便虐的張郃,是無能之輩?。

言歸正傳

魏延在抵達的當天,立即組織將士伐木砍柴、收集稻草等等,然後製作火把、旌旗、草人等,用以迷惑雒縣守軍。

第二天

在營中留下百餘人,用來同劉備交接,然後魏延、輔匡領着近六千兵馬,向着雒縣疾馳而去,並一邊趕路一邊計算着,力求在趕到雒縣時,剛好天色漸暗,這樣疑兵之計,才能萬無一失。

兩天後,劉備率軍抵達,同樣的歇息一晚,同樣的連夜四處收集柴火,在離開時,將柴火藏在營帳內,再留下百餘騎士,囑咐他們在張任軍進入寨內時,可點燃大營遲緩其進軍步伐,而劉備則尋找合適地方伏擊,看張任在雒縣與綿竹之間,會做何選擇。

建安十七年,十月中

雒縣,傍晚時分

勞心勞力了一天,剛回到府中睡下的雒縣守將鄧賢,就被從城牆上傳來的戰鼓聲驚起,一股不好的預感,從心底慢慢升起。

鄧賢急忙從牀上爬起來,連鐵甲都來不及穿,身着單衣,騎上戰馬就向城牆奔去。

來到城牆,都不用人提示,鄧賢就看到在山間的小道上,一條火龍由遠及近,一眼望不到頭。

晚秋帶有涼意的微風,輕輕吹拂過雒縣城頭,讓身着單衣的鄧賢顫抖了一下,或許秋風很涼,但仍比不上心中的悲涼。

“立即向少主公、張任、吳懿求援,告訴他們,劉備已率領主力繞過綿竹,目前已抵達雒縣城下,還請他們速速發兵救援”

被冷風吹了一下,立刻讓鄧賢回過神,隨即讓人向劉循、張任示警並求援。

“喏”

“將打開府庫,清點武備,徵召城內青壯,並分發武器,讓他們上城牆來協助防守,若有不從者,軍法從事!

諸位,主公待我等不薄,如今主公身陷囹圄,我等更應該以死報之,若有二心者,當如此旗!”

鄧賢冷冷的說道,手中長刀一揮,面前的一杆旌旗被斬斷,從城頭緩緩跌落。

“我等皆死戰,以報主公恩德”

被鄧賢冷冷的眼神掃過,城頭上的衆將校心中一稟,立即拱手大表忠心,只是餘光瞥見城外連綿不絕的火把時,心中一股吾命休矣的想法油然而生。

哎,多事之秋啊!

……

魏延的計劃很成功,在通城上演的那一幕,又在雒縣復刻,成功騙過了鄧賢,讓他誤以爲劉備親率主力抵達。

這也不能怪鄧賢誤判,只要有點頭腦的將領,在明知雒縣空虛的情況下,一定會繞過綿竹,直接攻取雒縣,讓屯駐綿竹的守軍,無用武之地。

……

達成目的魏延,連夜指揮將士們搭建營寨,將準備好的草人,用破布略微掩飾一下,然後紮在營牆之上,又將旌旗一一樹好,再沒有望遠鏡的時代,隔着一千多米,僅憑一雙肉眼,很難分辨出真假,至於派出遊騎來偵查,真當魏延手裡的偵騎不幹事麼。

天明後

魏延命人開挖三倍的爐竈,專門留下一千多人,到飯點的時候直接假意做飯,將六千人僞裝成兩萬人。

其餘人則在輔匡的帶領下,在不遠處的山林中伐木,打造攻城器械,反正在雒縣看來,劉備軍即將發起進攻,不在上午,就在下午。

爲了應對即將到來的進攻,鄧賢一早就帶着雒縣守卒們,來到城牆上,防備突然發起的攻城,順便也讓新募來的一千多青壯,提前適應適應戰場氣氛,免得一緊張直接逃跑。

可這一等就是一天,每次鄧賢讓守卒們放鬆放片刻時,城下就會鬧出點動靜,像什麼幾十個人拿着看不懂的東西,對着城上一陣大呼小叫,讓他們投降之類的。

或者偶爾響起一通戰鼓,然後一彪人馬衝出大營,直奔其他方向城牆而去,讓鄧賢緊張不已,以爲劉備要四門齊攻,趕緊調兵遣將去支援。

可到最後發現,這一彪人馬只是圍着城池轉了一圈,然後在幾千人的注視下中,慢悠悠的回到大營內,讓鄧賢摸不着頭腦,搞不懂敵人在幹什麼。

就這樣,雙方一直雒縣對峙到晚上,當天色暗下來後,雙方纔偃旗息鼓,留下部分警戒的人馬,便回營各自休息。

而回到府中的鄧賢,越想越覺得不對勁,按理說偷襲,講究的是一個快,應該在抵達城下的第一時間,就發起攻城,在援兵到達之前將雒縣拿下,並以此爲節點,斷圍攻成都之兵的後路。

可時間拖久了,而得到消息的成都、綿竹的守軍,一定會派兵支援的,屆時劉備還沒攻入城內,豈不是被團團包圍,死無葬身之地。

可以劉備等人的智慧,應該不會想不到啊,莫非這其中有詐。

想着想着,鄧賢就將目光轉向成都,心中隱隱有所猜測,但又不能確定,只能等到明日,看劉備軍會不會攻城了。

翌日

鄧賢早早的來到城頭,看着城下的營地內炊煙裊裊,和昨日並沒有什麼區別,讓他的內心愈發的躁動不安。

一個時辰、兩個時辰、三個時辰、四個時辰,鄧賢一直等到太陽落山,都沒有等到劉備攻城,城下依舊和昨日一樣,挑釁、調兵、製造器械,此間種種,讓鄧賢的臉色變得蒼白駭人。

他從軍多年,第一次渴望別人攻城,可惜,城下的劉備軍並沒讓他如願。

“哎,讓弟兄們回去休息,劉備大概不會再攻城了”

鄧賢有氣無力的說了一句,在衆人驚詫的目光中,走下城頭,騎上戰馬,緩緩回到府中。

結合這幾日的情況,鄧賢將魏延的計劃猜了個大概,魏延的目的根本不是雒縣,而是成都。

用圍攻雒縣的假象,迫使劉循領兵回援,然後再派一偏師,同成都裡應外合,消滅圍攻之敵,徹底拿下成都,將抵抗勢力的最後一絲希望,直接撲滅。

看來成都危矣!!

第一十四章 南方疲敝第七十二章 張魯第六十八章 糧價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三十四章 鐵礦現蹤第五十六 綿竹第九章 新的時代第六十二章 安排第五十九章 荊州戰起第九十八章 漢中臣服第一十七章 屯田中郎將第二十四 春耕—水稻第七十六章 張琪瑛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八十八章 魏馬有隙第四十二章 取蜀之策第六十三章 曹孫罷兵第四十章 錯綜的局勢第七十三章 聯姻之事第二十二 農家肥第六十五章 大火第九十一章 雌劍之威第七十一章 效果顯著第一十七章 屯田中郎將第一十六章 無恥的魏延第三十四章 鐵礦現蹤第一十五章 超前的制度第十章 安排第三十九章 二派相爭第二十六像 窘境第九十四章 驍騎軍第八十一章 南中第三十六章 逃脫不得第二十四 春耕—水稻第八十四章 離別第九十六章 張魯放權第四十九章 局勢變化第一十四章 南方疲敝第一十七章 屯田中郎將第四章 歸劉第九十五章 曹操應對第九十五章 曹操應對第二章 入獄第三十六章 逃脫不得第八十三章 改國爲郡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一十五章 超前的制度第九十章 鬥將第五十八章 劉璋第二十三章 春耕—小麥第五十章 成都第四十九章 局勢變化第七十五章 多了個媳婦第四十三章 攻蜀前夕第六十四章 民間凋敝第二十三章 春耕—小麥第六章 農耕神器第六十四章 民間凋敝第七十六章 張琪瑛第一十五章 超前的制度第六章 農耕神器第五十一章 綿竹攻防第六十三章 曹孫罷兵第七十四章 攻略南中第六十三章 曹孫罷兵第六十章 益州民政第八十八章 魏馬有隙第六章 農耕神器第八十三章 改國爲郡第一十九章 臨蒸策2第九十章 鬥將第五十六 綿竹第十章 安排第六十章 益州民政第二十六像 窘境第九十五章 曹操應對第四十一章 糾結的劉備第六十一章 益州軍政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一十六章 無恥的魏延第六十五章 大火第二十九章 星隕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六十四章 民間凋敝第一十四章 南方疲敝第四十五章 斬二將第二章 入獄第六十七章 抄家第一十六章 無恥的魏延第六十五章 大火第三十四章 鐵礦現蹤第九十六章 張魯放權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六十五章 大火第二十二 農家肥第二十二 農家肥第九十四章 驍騎軍第九十章 鬥將第六十八章 糧價
第一十四章 南方疲敝第七十二章 張魯第六十八章 糧價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三十四章 鐵礦現蹤第五十六 綿竹第九章 新的時代第六十二章 安排第五十九章 荊州戰起第九十八章 漢中臣服第一十七章 屯田中郎將第二十四 春耕—水稻第七十六章 張琪瑛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八十八章 魏馬有隙第四十二章 取蜀之策第六十三章 曹孫罷兵第四十章 錯綜的局勢第七十三章 聯姻之事第二十二 農家肥第六十五章 大火第九十一章 雌劍之威第七十一章 效果顯著第一十七章 屯田中郎將第一十六章 無恥的魏延第三十四章 鐵礦現蹤第一十五章 超前的制度第十章 安排第三十九章 二派相爭第二十六像 窘境第九十四章 驍騎軍第八十一章 南中第三十六章 逃脫不得第二十四 春耕—水稻第八十四章 離別第九十六章 張魯放權第四十九章 局勢變化第一十四章 南方疲敝第一十七章 屯田中郎將第四章 歸劉第九十五章 曹操應對第九十五章 曹操應對第二章 入獄第三十六章 逃脫不得第八十三章 改國爲郡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一十五章 超前的制度第九十章 鬥將第五十八章 劉璋第二十三章 春耕—小麥第五十章 成都第四十九章 局勢變化第七十五章 多了個媳婦第四十三章 攻蜀前夕第六十四章 民間凋敝第二十三章 春耕—小麥第六章 農耕神器第六十四章 民間凋敝第七十六章 張琪瑛第一十五章 超前的制度第六章 農耕神器第五十一章 綿竹攻防第六十三章 曹孫罷兵第七十四章 攻略南中第六十三章 曹孫罷兵第六十章 益州民政第八十八章 魏馬有隙第六章 農耕神器第八十三章 改國爲郡第一十九章 臨蒸策2第九十章 鬥將第五十六 綿竹第十章 安排第六十章 益州民政第二十六像 窘境第九十五章 曹操應對第四十一章 糾結的劉備第六十一章 益州軍政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一十六章 無恥的魏延第六十五章 大火第二十九章 星隕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六十四章 民間凋敝第一十四章 南方疲敝第四十五章 斬二將第二章 入獄第六十七章 抄家第一十六章 無恥的魏延第六十五章 大火第三十四章 鐵礦現蹤第九十六章 張魯放權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六十五章 大火第二十二 農家肥第二十二 農家肥第九十四章 驍騎軍第九十章 鬥將第六十八章 糧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