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辯論

bookmark

建安十六年七月中

劉備領精兵一萬,攜中軍師中郎將魏延,先鋒大將黃忠,部將陳到、劉封、糜芳、等十餘將校,從公安出兵,經秭歸,行至魚復。

在魚復一帶盤桓三日,同奉節趕來的法正、孟達四千兵匯合,正式離開荊州,踏上益州的土地。

按照行軍計劃,雙方合計一萬五千兵馬,從奉節開始,沿長江溯河而上,一路行至江州以北,然後離開長江水道,進入墊水,走水路到距成都千里之外的涪縣,同劉璋相會。

此番入蜀,行軍路程超過兩千裡,一路所耗錢糧甚重,幸好有財大氣粗的劉璋兜底,不但入蜀之後的錢糧全包,連江陵到魚復千餘里所耗錢糧,也一併承擔。

這筆買賣對於劉備來講,已經穩賺不陪了。

大軍在經過奉節、臨江、江州時,魏延以北上抗擊曹操之名,分別抽調四千、五千、六千兵馬,合計一萬五千人。

同時,爲打消劉璋的疑慮,劉備只遴選五千兵編入麾下,其餘萬人分別由法正、孟達二人率領,其中以法正尤爲甚者。

法正果然同劉備關係不淺,自離開奉節後,劉備每天一得空,便拉着法正進入船艙,白天談論益州的風土人情,山川地貌。

晚上則將魏延拉上,圍坐在張鬆獻上的益州佈防圖旁,談論行軍之策,還沒深入益州之地,益州的地形,就被他們掌握得八九不離十了。

而對益州地形瞭解的越深,劉備和魏延就越感到慶幸,如果沒有張鬆、法正等人相助,任憑劉備有百萬大軍,也休想染指益州。

果然,最堅固的堡壘,往往是從內部瓦解的。

至於法正嘛,不知道劉備怎麼想的,反正魏延不太喜歡他,先不說法正爲人如何,畢竟接觸時間太短。

魏延不喜法正的原因,主要來源於行軍之策,法正似乎犯了謀士的通病,非常喜歡出奇謀。

而且他和諸葛亮還不一樣,諸葛亮是迫於劉備弱小,而不得不冒險出奇制勝,法正呢,他就是爲出奇謀而生的。

兵家有云:以正合,以奇勝

自古以來的多少名臣大將,在領兵作戰上,都以堂堂正正之勢來對抗敵人,在交戰後,再根據戰場形勢的變化,來制定合理的應對措施,從而掌握戰場的主動權。

如果一味的採用奇謀,而無正面之師牽制敵人,早晚有一天,會付出慘痛的代價,隕落在落鳳坡的龐統,或許就是在最好的例子。

還有一個另外原因,不知道爲什麼,魏延總覺得法正功利心太重了,似乎迎劉備入蜀另有目的。

所以,在後面的一個月裡,劉備那不大的船艙,就成了魏延與法正的辯論場,結果嘛不言而喻,當然是魏延慘敗嘍。

沒辦法,人家法正自幼熟讀經義,說起話來頭頭是道,魏延想反駁,卻半天憋不出一個字來,惱怒之下,魏延直接辭別劉備,離開旗艦,跑到黃忠的船上,向他請教領兵作戰方法。

他倒要看看,法正有什麼奇思妙想,能助劉備拿下益州。

……

建安十六年十月

耗費近三個月的時間,大軍抵達江州時,早已人困馬乏,長時間的坐船行軍,大部分將士早已腳步虛浮,臉色慘白,連魏延都不能倖免。

見此情景,劉備立即命大軍在江州休整,待休整結束後,由魏延領兵走陸路,劉備領兵走水路,兩路大軍並進,預計在十二月,能抵達涪縣。

江州,

臨時行營

位於大營中部的中軍大帳,早已戒嚴,方圓二十步之內,別說人了,連只蒼蠅都飛不進,而陳到則着甲持戟,立於大帳門口,銳利的目光掃視着一切。

而偌大的軍帳內,就只有三人,一是居於上首的劉備,二是分立左右的魏延、法正二人,如此大張旗鼓,不難猜出他們所謀之事。

“主公,孝直此策太過冒險,一旦失敗,劉璋惱怒之下,必定會引兵來攻,我等在蜀中乃客軍,既無天時,也無地利,更無人和,一旦被圍,我等皆死無葬身之地,復興漢室又何從談起。

就算此策成功,難道蜀中無名將乎?,只需一大臣在成都擁立其子繼位,並以此爲旗幟,派出大軍攻伐主公,屆時取蜀難上加難。

而且主公別忘了,漢中一帶有鍾繇兩萬曹軍,假如蜀中亂起,曹操豈會放過如此良機,他定會領十萬大軍親征,攻滅張魯取漢中,然後領兵南下伐益州。

屆時主公與劉璋具疲,不可能抵擋曹操大軍,只能看着益州落入曹操之手, 所以,還請主公三思而後行”

讓魏延反應如此激烈,無外乎是法正獻策,讓劉備在涪縣與劉璋相會時,趁其不備殺之,然後再收編其兵馬,兵鋒直指成都。

待拿下成都後,在遣大將領兵出征,平定諸郡,這樣一來,劉備可不費吹灰之力,全取益州之地。

而這樣的計策,乍一看非常完美,實則漏洞百出,完全沒考慮到蜀中的黨爭,以及北方的曹操。

劉璋雖無開拓之能,但作爲守成之君,這些年乾的還算合格,至少在動盪不安的局勢中,能保持政權的安穩,無疑讓甘做鴕鳥的蜀中世家十分滿意。

所以,以劉璋目前的地位,在蜀中世家的心裡,可遠遠比劉備重多了。

就算益州百姓,十分羨慕荊州之地的政策,恨不得劉備立馬成爲益州牧,可益州終究是世家大族的益州,沒有他們的支持,劉備將寸步難行。

更何況劉璋又不是沒防備,這次前往涪縣,有吳懿領三萬大軍相隨,就是爲了防止出現意外,劉璋能力是不足,但他又不傻。

面對魏延的質疑,法正一點都不怵,一一向劉備解釋,反正他就一個意思,劉璋必須死,而且越早越好。

最後還是法正略勝一籌,將魏延噎得無話可說,終究是吃了沒文化的虧,遂下定決心,以後一定要好好讀書,在他身上吃過的癟,早晚要找回來!!。

“孝直,你要置主公於不義乎”

最後,魏延祭出仁義大招,直接KO法正,爲這場短暫而激烈的辯論,畫上了句號。

第一章 魏延第八十六章 先發制人第一章 魏延第六十四章 民間凋敝第五章 革新第三十二章 開河之議第五十一章 綿竹攻防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九十三章 奪下辯第二十二 農家肥第九十八章 漢中臣服第三十二章 開河之議第五十五章 鄧賢第九十八章 漢中臣服第二十七 計議遷都第一十一章 蜀漢隱憂第七十章 殺雞駭猴第一十二章 天下大勢第一章 魏延第三十四章 鐵礦現蹤第四十五章 斬二將第一十七章 屯田中郎將第六十九章 平抑糧價第九十三章 奪下辯第九十章 鬥將第五十二章 吳夫人第四十三章 攻蜀前夕第八十五章 名望所累第八章 鑄劍爲犁第六十四章 民間凋敝第八章 鑄劍爲犁第一十六章 無恥的魏延第四十二章 取蜀之策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五十二章 吳夫人第八十章 一眼萬年第三章 密謀第九十二章 入關第七十六章 張琪瑛第四十四章 荊州軍入益第四章 歸劉第四十一章 糾結的劉備第九十三章 奪下辯第五十章 成都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七十六章 張琪瑛第四十六章 突襲成都第四十五章 斬二將第九十章 鬥將第八十三章 改國爲郡第九章 新的時代第三十二章 開河之議第九十二章 入關第六十章 益州民政第四十六章 突襲成都第九十五章 曹操應對第二十一 臨蒸策4第五十五章 鄧賢第二十九章 星隕第四十五章 斬二將第五十三章 雒縣第五十章 成都第九十八章 漢中臣服第六十八章 糧價第六十九章 平抑糧價第九十六章 張魯放權第一十二章 天下大勢第一十五章 超前的制度第六十二章 安排第五十二章 吳夫人第九十八章 漢中臣服第七十九章 人才困局第二十章 臨蒸策3第二十五章 屯兵通城第一章 魏延第二十一 臨蒸策4第六十四章 民間凋敝第八十八章 魏馬有隙第七十七章 工業萌芽第二十一 臨蒸策4第四章 歸劉第六十六章 李嚴革職第七十六章 張琪瑛第四十七章 張任第三十七章 囑託第九十三章 奪下辯第六十九章 平抑糧價第五章 革新第九章 新的時代第九十五章 曹操應對第七十七章 工業萌芽第八十五章 名望所累第三十五章 政令第八十章 一眼萬年第三十四章 鐵礦現蹤第二十五章 屯兵通城第九十二章 入關第五十五章 鄧賢第八十四章 離別第九十八章 漢中臣服
第一章 魏延第八十六章 先發制人第一章 魏延第六十四章 民間凋敝第五章 革新第三十二章 開河之議第五十一章 綿竹攻防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九十三章 奪下辯第二十二 農家肥第九十八章 漢中臣服第三十二章 開河之議第五十五章 鄧賢第九十八章 漢中臣服第二十七 計議遷都第一十一章 蜀漢隱憂第七十章 殺雞駭猴第一十二章 天下大勢第一章 魏延第三十四章 鐵礦現蹤第四十五章 斬二將第一十七章 屯田中郎將第六十九章 平抑糧價第九十三章 奪下辯第九十章 鬥將第五十二章 吳夫人第四十三章 攻蜀前夕第八十五章 名望所累第八章 鑄劍爲犁第六十四章 民間凋敝第八章 鑄劍爲犁第一十六章 無恥的魏延第四十二章 取蜀之策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五十二章 吳夫人第八十章 一眼萬年第三章 密謀第九十二章 入關第七十六章 張琪瑛第四十四章 荊州軍入益第四章 歸劉第四十一章 糾結的劉備第九十三章 奪下辯第五十章 成都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七十六章 張琪瑛第四十六章 突襲成都第四十五章 斬二將第九十章 鬥將第八十三章 改國爲郡第九章 新的時代第三十二章 開河之議第九十二章 入關第六十章 益州民政第四十六章 突襲成都第九十五章 曹操應對第二十一 臨蒸策4第五十五章 鄧賢第二十九章 星隕第四十五章 斬二將第五十三章 雒縣第五十章 成都第九十八章 漢中臣服第六十八章 糧價第六十九章 平抑糧價第九十六章 張魯放權第一十二章 天下大勢第一十五章 超前的制度第六十二章 安排第五十二章 吳夫人第九十八章 漢中臣服第七十九章 人才困局第二十章 臨蒸策3第二十五章 屯兵通城第一章 魏延第二十一 臨蒸策4第六十四章 民間凋敝第八十八章 魏馬有隙第七十七章 工業萌芽第二十一 臨蒸策4第四章 歸劉第六十六章 李嚴革職第七十六章 張琪瑛第四十七章 張任第三十七章 囑託第九十三章 奪下辯第六十九章 平抑糧價第五章 革新第九章 新的時代第九十五章 曹操應對第七十七章 工業萌芽第八十五章 名望所累第三十五章 政令第八十章 一眼萬年第三十四章 鐵礦現蹤第二十五章 屯兵通城第九十二章 入關第五十五章 鄧賢第八十四章 離別第九十八章 漢中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