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斬二將

早在八月初一,劉備聽取魏延的建議,早早的來到廣元,並以緩和楊懷、高沛之間的關係爲由,邀請二人於中秋佳節時,在廣元城中一聚。

爲降低兩人的戒心,劉備特意讓法正前往白水關邀請,相信劉備主動放低姿態,再加上目前兩家話事人的關係,楊懷和高沛一定會赴約。

法正也沒多想,他真的以爲劉備是想修復雙方的關係,然後招降收編白水軍,所以,在抵達白水關後,法正聲情並茂的勸說兩人赴約。

看兩人還抱有疑慮,法正將劉備入蜀後的所作所爲,一一給他們分析,如果劉備有異心,爲什麼不在涪城圍殺主公、爲什麼要派兵入白水關、爲什麼要派兵入廣元、爲什麼要在葭萌關整軍備戰等等。

反正核心就一點,劉備是大大的好人,益州的救世主,劉璋的同宗兄弟,天下公認的真君子,怎麼會做出小人的行徑呢。

剛開始二人還有點遲疑,後經法正一通忽悠,轉念一想也對,如果劉備有異心,只需在葭萌關隨便找個藉口屯兵即可,根本用不着頻繁調動大軍,白白浪費精力。

所以,楊懷、高沛二人也就沒多想,便答應了劉備的邀約,並表示一定在中秋節當天,趕到廣安城一聚,還讓法正先行返回,告知劉備此事,他們稍作安排後再去。

法正返回廣安後,將好消息告訴劉備,劉備暗喜的同時,心裡也升起一抹擔憂,不是對自己的,而是對在白水關的糜芳。

此時在白水關的糜芳,正在翻看法正帶來的密信,驚詫之餘也感到十分興奮,卻絲毫沒注意到,頭上冒出大大的危字。

……

八月十五,中秋

廣元城

中秋本來是個美好的日子,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都不乏對她抱有溢美之詞。

可在今天,對於楊懷、高沛二人,甚至是法正來說,無疑是痛苦的一天。

在楊、高二將,領着白水關二三小將走入席間,甚至連口酒水都沒來得及喝,劉備一個眼色,侍立一旁的陳到就湊上前,在兩人疑惑的目光中,一抹寒光掠過,然後就是一陣天旋地轉。

緊接着,在他們的目光中,發現兩具十分熟悉的無頭屍體,轟然向後倒塌,最後陷入無盡的黑暗。

陳到的動手只是一個開始,埋伏已久的刀斧手,從府中隱蔽之處處殺出,楊懷、高沛帶來的百餘親衛被驟然突襲,幾乎沒泛起什麼浪花,就全部伏誅。

當一切塵埃落定後,所有人都聚集在堂中,從頭到尾一言不發的法正,此時臉色陰沉的可怕,今天所發生的事,超出了他的預料,以他和劉備的關係,竟對此事一無所知,定是那魏延所爲,看來今日難以善了了。

而劉備也滿心歡喜,他沒想到能如此順利,在高興之餘,也將魏延的話引爲圭臬,摔杯爲號不可取啊!。

衆所周知,三國的摔杯爲號就沒成功過。

“主公,可要殺在下乎?”

法正語氣中沒有害怕,只有無盡的疑惑。

“我與孝直相交甚篤,互相引爲知己,豈能加害於你,還望孝直暫時交出兵權,待塵埃落定後,備定會告知前因後果”

劉備走下堂來,跨過伏屍,來到法正面前,親手爲他撫去衣物上的殘渣,由衷的說道。

他怎麼可能殺法正,連魏延離開前都囑咐,瞞着法正,是避免在邀請楊、高二人時露餡,並不是排斥他,法正可是真心擁護劉備的。

當然,

這也是魏延爲法正準備的驚喜,你法正不是說我有勇無謀麼,瞧瞧,看你以後還敢不敢這樣說。

“哎,多謝主公”

法正思索良久,遂解下腰間虎符遞與劉備,雖然不知道原因,但他相信,劉備有這麼做的原因。

劉備接過虎符後,立馬遞給陳到,讓他立即出城整頓大軍,以防消息被泄露,讓宵小之徒利用引起大軍譁變。

“諸位,我聽聞楊懷、高沛二人乃劉璋心腹,今日又再堂中行專諸之事,定是受那劉璋指使,不然他們怎會如此膽大!。

想我等千里迢迢,不辭辛苦從荊州領兵而來,只爲抗擊曹操,復我漢室。

怎料那劉璋負我,竟在強敵未滅之時,指使親信謀害於我,欺我劉備無人乎?。

衆將何在!”

“末將在!”

一衆文武從一旁躍出,所有人臉上皆有憤恨之色,他們之前一直在門外,根本不知道堂中發生了什麼,只知道有人刺殺主公,現在聽劉備一說,恨不得殺劉璋而後快。

“起兵,復仇!”

“復仇!”

……

翌日

劉備謹慎起見,先讓張南、馮習二將,領兵三千,攜帶楊懷、高沛二人的首級,前往白水關,幫助糜芳收編白水軍以防意外發生,務必保證白水關,要握在自己手中。

拿下白水關後,張南和馮習可領兵五千,造舟順墊水南下,攻打閬中、安漢等地,最後再同張飛合兵攻打江州。

最後,劉備于軍前誓師,以劉璋遣人行刺爲由,昭告天下,並舉兵討伐,並表示在取得益州後,會大施仁政同荊州一樣,逐步免除賦稅。

……

建安十七年(212年)

劉備親率一萬五千兵馬,以法正爲參軍,陳到、劉封等爲將,從葭萌關起兵,向梓潼進軍,一時間天下震動。

……

南線戰場

在長江之上,經過五天的連續攻伐,臨江守將見事不可爲,無奈開城投降,巴南重城改弦易轍。

在入城的第一時間,龐統以荊州牧劉備的名義,通告全城,在劉備拿下成都後,將免除益州一年的賦稅,以迅速安定民心,穩定臨江局勢。

然後編選降卒,招募青壯,將大軍迅速壯大,雖然新兵沒有作戰經驗,但人數多唬人啊,上萬大軍壓境,和五千兵馬壓境,帶來的壓力不可同日而語。

再留下一小將,領兵一千駐守臨江,防備宵小作亂後,張飛和龐統則領大軍繼續出發,支援趙雲攻伐江州。

北線戰場

於中秋當晚,魏延率軍越過劍閣,並以輔匡爲將領兵三千,攜帶李嚴手書,繞過梓潼,先行前往涪城,奪取涪城後,可原地駐紮,保護囤積在此天量的糧秣、軍械等物資。

只要拿下了涪城,就能獲得足夠多的糧秣、軍械,那麼劉備就能立於不敗之地。

第四十一章 糾結的劉備第二十四 春耕—水稻第六十七章 抄家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三十一章 入公安第一章 魏延第二十五章 屯兵通城第三十六章 逃脫不得第四十三章 攻蜀前夕第九十二章 入關第五十九章 荊州戰起第四十二章 取蜀之策第二十一 臨蒸策4第一十三章 諸葛亮第二十六像 窘境第七十九章 人才困局第七章 釘子第三十三章 入蜀之機第六十九章 平抑糧價第一十五章 超前的制度第四十一章 糾結的劉備第四十九章 局勢變化第三十六章 逃脫不得第五十一章 綿竹攻防第三十三章 入蜀之機第七十二章 張魯第四十六章 突襲成都第二十二 農家肥第八十八章 魏馬有隙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一十二章 天下大勢第八十八章 魏馬有隙第七十章 殺雞駭猴第二十章 臨蒸策3第五十二章 吳夫人第三十六章 逃脫不得第九十二章 入關第八十一章 南中第三十八章 辯論第八十七章 人選第九十七章 往事第八十五章 名望所累第五十七章 陽謀第五章 革新第三十八章 辯論第六十八章 糧價第五章 革新第五十七章 陽謀第五十六 綿竹第八十三章 改國爲郡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七十四章 攻略南中第五十四章 戰局第五十二章 吳夫人第八十三章 改國爲郡第二十三章 春耕—小麥第三十章 荊州安定第九十四章 驍騎軍第九十六章 張魯放權第七十一章 效果顯著第三十一章 入公安第六章 農耕神器第九十一章 雌劍之威第二十六像 窘境第四十七章 張任第五十六 綿竹第五十二章 吳夫人第二章 入獄第七十五章 多了個媳婦第三十九章 二派相爭第四十六章 突襲成都第七章 釘子第七十三章 聯姻之事第七十二章 張魯第五十章 成都第四章 歸劉第三十三章 入蜀之機第五十七章 陽謀第四十章 錯綜的局勢第九十章 鬥將第五章 革新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六十章 益州民政第五十六 綿竹第二十一 臨蒸策4第四十五章 斬二將第二十四 春耕—水稻第五十九章 荊州戰起第二十五章 屯兵通城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七十三章 聯姻之事第五十六 綿竹第五十九章 荊州戰起第二十七 計議遷都第六十一章 益州軍政第七十五章 多了個媳婦第九十四章 驍騎軍第七十七章 工業萌芽第七十八章 牢籠
第四十一章 糾結的劉備第二十四 春耕—水稻第六十七章 抄家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三十一章 入公安第一章 魏延第二十五章 屯兵通城第三十六章 逃脫不得第四十三章 攻蜀前夕第九十二章 入關第五十九章 荊州戰起第四十二章 取蜀之策第二十一 臨蒸策4第一十三章 諸葛亮第二十六像 窘境第七十九章 人才困局第七章 釘子第三十三章 入蜀之機第六十九章 平抑糧價第一十五章 超前的制度第四十一章 糾結的劉備第四十九章 局勢變化第三十六章 逃脫不得第五十一章 綿竹攻防第三十三章 入蜀之機第七十二章 張魯第四十六章 突襲成都第二十二 農家肥第八十八章 魏馬有隙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一十二章 天下大勢第八十八章 魏馬有隙第七十章 殺雞駭猴第二十章 臨蒸策3第五十二章 吳夫人第三十六章 逃脫不得第九十二章 入關第八十一章 南中第三十八章 辯論第八十七章 人選第九十七章 往事第八十五章 名望所累第五十七章 陽謀第五章 革新第三十八章 辯論第六十八章 糧價第五章 革新第五十七章 陽謀第五十六 綿竹第八十三章 改國爲郡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七十四章 攻略南中第五十四章 戰局第五十二章 吳夫人第八十三章 改國爲郡第二十三章 春耕—小麥第三十章 荊州安定第九十四章 驍騎軍第九十六章 張魯放權第七十一章 效果顯著第三十一章 入公安第六章 農耕神器第九十一章 雌劍之威第二十六像 窘境第四十七章 張任第五十六 綿竹第五十二章 吳夫人第二章 入獄第七十五章 多了個媳婦第三十九章 二派相爭第四十六章 突襲成都第七章 釘子第七十三章 聯姻之事第七十二章 張魯第五十章 成都第四章 歸劉第三十三章 入蜀之機第五十七章 陽謀第四十章 錯綜的局勢第九十章 鬥將第五章 革新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六十章 益州民政第五十六 綿竹第二十一 臨蒸策4第四十五章 斬二將第二十四 春耕—水稻第五十九章 荊州戰起第二十五章 屯兵通城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七十三章 聯姻之事第五十六 綿竹第五十九章 荊州戰起第二十七 計議遷都第六十一章 益州軍政第七十五章 多了個媳婦第九十四章 驍騎軍第七十七章 工業萌芽第七十八章 牢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