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二章 天下大勢

建安十四年末(公元209年)

對於曹魏陣營來說,今年的冬天顯得格外的冷。

虎據中原不可一世的曹操,以赫赫之威,掃滅荊州劉表,一統天下就在眼前,可期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

在赤壁之戰中,被孫劉聯軍大敗,不但損兵折將,還失了進攻長江以南的橋頭堡——江陵。

雖然赤壁一戰,讓曹操一統天下的美夢破碎,但實力仍是三家之中最雄厚的。

完全對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幷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等地的控制,以及荊州兩郡、揚州一部。

……

而對於東吳政權來說,則是喜優參半。

喜的是在赤壁擊敗曹操,獲得荊州江夏、南郡等地,屯兵江陵威脅襄樊之地,隱隱威脅着後方的南陽郡。

同時,也讓曹魏在揚州方向只能採取守勢,被迫放棄合肥以南的土地,讓江東順勢獲取大半揚州。

同時發兵交州,讓交州刺史士夑望風而降,東吳政權的也達到了頂峰。

憂的是,一時不察,竟讓劉備趁周瑜攻伐江陵時,將視爲囊中之物的荊南四郡,被劉備以劉琦的名義收入囊中,着實可恨。

特別是長沙郡,那可是和東吳重鎮豫章郡、廬陵郡接壤的,而東吳目前治所柴桑,可就在豫章郡邊上。

一旦劉備兵出長沙,從豫章郡攻擊柴桑,柴桑將無險可守,畢竟目前柴桑的防禦體系,大都是面北的。

還有一個不知喜優的消息,東吳的高危職業,大都督周瑜在攻伐江陵時,不慎受到曹仁引誘,被伏擊身受重創,爲拿下江陵的東吳政權,蒙上了一層陰影。

當然,這只是對於東吳武勳集團而言,對於孫權,以及擁護孫權的文官們來講,這就不一定了。

總之,在赤壁之戰後,最大的受益方還是孫權,名望上,打破曹操鯨吞天下的美夢,成了南方世家抗曹的希望。

在實力上,獲得了跨越式的發展,勢力橫跨長江、淮河、漢江一帶,東至東海,南至南海一帶,甚至影響力能抵達交趾一帶。

據揚州大部、荊州三郡、交州全境,對中原虎視眈眈,爭鼎之心昭然若揭。

……

而對於劉備勢力而已,今年無疑是收穫的一年。

赤壁之戰的勝利,一掃長阪坡之敗的陰霾,後又在追擊曹操潰兵時,收取衆多的糧秣物資,以及數量可觀的俘虜。

又趁周瑜重兵攻取江陵,東吳將全部精力放在南郡時,假劉琦的之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荊南四郡收入囊中。

然後在周瑜攻取江陵後,又獲得南郡長江以南的土地,屯兵建立公安城,保持對南郡的影響。

僅一年的時間,劉備就從兵不過萬,將不過百,毫無立錐之地的無根浮萍,成了雄據荊南四郡、南郡一部、江夏郡一部的大諸侯。

同時,也完成了諸葛亮隆中對的第一步,也第一次有資本,以單獨的軍事集團,走向漢末爭霸的歷史舞臺。

但同樣的,劉備政權也面臨窘境,荊南四郡面積固然不小,但一無戰略縱深,二也無可用之民,一旦同孫權反目,恐有覆滅之危。

而周瑜在獲得江陵後,多次製造雙方摩擦,這也意味着,在北方曹魏政權無力南侵時,以周瑜爲核心的武力集團,正試圖瓦解孫劉聯盟,盡取荊州之地,讓長江以南連成一片,盡歸東吳統治。

所以,存在不足兩年的孫劉聯盟,

即將走向破裂,而劉備政權又將變得如新野一般,危如積卵。

……

臨蒸,一個不大的小縣城,全縣一共三千餘戶,城內僅兩千餘戶共計一萬餘人,在荊南四郡中,像這樣的小縣城不勝枚舉。

本來,它也會像其他的縣城一樣,隱沒在歷史的浪潮中,但它在荊南四郡特殊的地理位置,註定會讓它在浩蕩的歷史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

建安十四年冬,十二月十四

小寒

經過十天的趕路,魏延領着一衆親衛,終於在離新年還有十餘天時,看到了臨蒸城那低矮的城牆。

這就意味着,諸葛亮駐荊南的行營——臨蒸大營,已經不遠了。

說實話,在出發時魏延就對荊南道路情況,是有心裡準備的,爲此,他足足準備了五天時間,用來走完這兩百里路。

可萬萬沒想到,他還是低估了荊南之地的道路情況,短短兩百里路,再加上他們騎馬的緣故,整整走了十天,每天前進二十里左右。

除了道路難行以外,胯下的這二十匹戰馬,纔是拖慢行軍的罪魁禍首。

在離開臨湘時,前四十里路騎馬確實快,可離開大道,進入小路後,噩夢就隨之而來。

通往臨蒸的小路,大多是打獵的獵戶,採藥的藥農趟出來的, 所以很多路段,僅能容納一人通過。

或者是在一條小河,一條深澗上,孤零零的搭着一根原木,根本無法容納馬匹通過。

所以,爲了讓金貴的馬匹完好無損的抵達臨蒸,魏延一行人只能選擇繞路,一來二去,就花費了整整十天。

魏延事後盤算了一番,如果他們不走小道走大道,雖然會多走一百多裡,但絕對比走小路先到。

所以,魏延發誓,不到萬不得已,他這一輩子都不走小道,去特麼的子午谷奇謀。

最後幾里路,就在魏延的碎碎念中結束。

諸葛亮在臨蒸一帶屯兵,並未在城中處理事務,而是在距城十幾裡外的荒地上結營紮寨。

或許是武陵有張飛,桂陽有趙雲,長沙有韓玄,所以臨蒸大營的兵馬並不多,僅三千餘人,這還是劉備硬塞過來,用來護衛諸葛亮的安全。

如果有心懷不軌之徒,認爲諸葛亮身邊防守薄弱,想趁此機會引兵來攻,那他就大錯特錯了,以劉備對諸葛亮的重視程度,當然不會派一般人來護衛。

三千人雖少,卻不可小覷,他們不但是征戰多年的精銳,還是劉備麾下披甲率最高的大軍,整整千餘副鐵甲,而他們的統帥也是赫赫有名,未來的白毦兵統領陳到。

要知道,就連關羽的五百校刀手,現在也是穿着布衣,披甲遙遙無期。

加之諸葛亮帳下的趙雲,就屯兵於桂陽邊境,只要一聲令下,便旦夕可至。

所以,就目前而言,在諸葛亮身邊呆着,可比在劉備身邊安全得多。

第三十八章 辯論第三十一章 入公安第三十八章 辯論第四十一章 糾結的劉備第四十二章 取蜀之策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三十七章 囑託第二十八章 秋收第六十七章 抄家第二十三章 春耕—小麥第五十七章 陽謀第八十章 一眼萬年第九十章 鬥將第九十六章 張魯放權第三十七章 囑託第三十九章 二派相爭第三十五章 政令第四十五章 斬二將第六章 農耕神器第一十三章 諸葛亮第九章 新的時代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五十六 綿竹第五十三章 雒縣第七章 釘子第九章 新的時代第四十三章 攻蜀前夕第五十六 綿竹第五十三章 雒縣第二十三章 春耕—小麥第五十五章 鄧賢第六章 農耕神器第六十六章 李嚴革職第五十九章 荊州戰起第八章 鑄劍爲犁第四十五章 斬二將第四十三章 攻蜀前夕第八十七章 人選第八十二章 戰雲密佈第七十七章 工業萌芽第九十章 鬥將第四十二章 取蜀之策第五十二章 吳夫人第九十三章 奪下辯第六十三章 曹孫罷兵第八十七章 人選第一十五章 超前的制度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六十九章 平抑糧價第二十三章 春耕—小麥第二章 入獄第六十一章 益州軍政第四十一章 糾結的劉備第七十三章 聯姻之事第三十六章 逃脫不得第六十六章 李嚴革職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二十六像 窘境第四章 歸劉第一十六章 無恥的魏延第五十六 綿竹第六十二章 安排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六十九章 平抑糧價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九章 新的時代第四十二章 取蜀之策第七十章 殺雞駭猴第四十五章 斬二將第八章 鑄劍爲犁第一十一章 蜀漢隱憂第三十四章 鐵礦現蹤第七章 釘子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七章 釘子第八十五章 名望所累第一十七章 屯田中郎將第七十七章 工業萌芽第二十六像 窘境第二十七 計議遷都第四十六章 突襲成都第五十七章 陽謀第一十八章 臨蒸策1第七十章 殺雞駭猴第九十七章 往事第三十九章 二派相爭第九十四章 驍騎軍第二十章 臨蒸策3第七十一章 效果顯著第六十四章 民間凋敝第六十一章 益州軍政第五十九章 荊州戰起第七章 釘子第二十六像 窘境第六十八章 糧價第六十九章 平抑糧價第三章 密謀第二十七 計議遷都第十章 安排
第三十八章 辯論第三十一章 入公安第三十八章 辯論第四十一章 糾結的劉備第四十二章 取蜀之策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三十七章 囑託第二十八章 秋收第六十七章 抄家第二十三章 春耕—小麥第五十七章 陽謀第八十章 一眼萬年第九十章 鬥將第九十六章 張魯放權第三十七章 囑託第三十九章 二派相爭第三十五章 政令第四十五章 斬二將第六章 農耕神器第一十三章 諸葛亮第九章 新的時代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五十六 綿竹第五十三章 雒縣第七章 釘子第九章 新的時代第四十三章 攻蜀前夕第五十六 綿竹第五十三章 雒縣第二十三章 春耕—小麥第五十五章 鄧賢第六章 農耕神器第六十六章 李嚴革職第五十九章 荊州戰起第八章 鑄劍爲犁第四十五章 斬二將第四十三章 攻蜀前夕第八十七章 人選第八十二章 戰雲密佈第七十七章 工業萌芽第九十章 鬥將第四十二章 取蜀之策第五十二章 吳夫人第九十三章 奪下辯第六十三章 曹孫罷兵第八十七章 人選第一十五章 超前的制度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六十九章 平抑糧價第二十三章 春耕—小麥第二章 入獄第六十一章 益州軍政第四十一章 糾結的劉備第七十三章 聯姻之事第三十六章 逃脫不得第六十六章 李嚴革職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二十六像 窘境第四章 歸劉第一十六章 無恥的魏延第五十六 綿竹第六十二章 安排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六十九章 平抑糧價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九章 新的時代第四十二章 取蜀之策第七十章 殺雞駭猴第四十五章 斬二將第八章 鑄劍爲犁第一十一章 蜀漢隱憂第三十四章 鐵礦現蹤第七章 釘子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七章 釘子第八十五章 名望所累第一十七章 屯田中郎將第七十七章 工業萌芽第二十六像 窘境第二十七 計議遷都第四十六章 突襲成都第五十七章 陽謀第一十八章 臨蒸策1第七十章 殺雞駭猴第九十七章 往事第三十九章 二派相爭第九十四章 驍騎軍第二十章 臨蒸策3第七十一章 效果顯著第六十四章 民間凋敝第六十一章 益州軍政第五十九章 荊州戰起第七章 釘子第二十六像 窘境第六十八章 糧價第六十九章 平抑糧價第三章 密謀第二十七 計議遷都第十章 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