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這幾年,倒是在雁門創下赫赫威名。”
“瞧瞧;”
“——塞外的匈奴民衆,都爲李廣塑了神像,以朝夕祭拜了!”
“再讓李廣做幾年雁門守,朕怕不是能在匈奴龍城,見到束髮右衽的漢家百姓了?”
長安城,未央宮。
劉榮一邊如是說着,一邊滿帶着譏笑,將手中兩卷竹簡分別遞出,供身旁幾人傳閱。
而在看過這兩卷竹簡上的內容之後,衆人面上神情,也是一陣說不清的精彩。
——第一卷竹簡,是典屬國公孫渾邪所奏;
其上內容,說是李廣自履任雁門太守至今,幾次三番主動尋求與匈奴人的武裝衝突,甚至再三率兵出塞,馳掠草原。
沒錯!
馳掠草原!
和過去這幾十年,匈奴人南下叩邊,馳掠漢北邊民一樣:李廣也帶着麾下僅有的幾百騎兵,跑草原馳掠匈奴人的牧民去了!
這麼做是對是錯,有待商榷。
至少在劉榮看來,一名漢邊宿將,能有這份以牙還牙的覺悟,而且還能把這份覺悟轉化爲現實,這一點還是值得肯定的。
最起碼,劉榮認可李廣這分血性。
衆所周知,在匈奴人的文化習俗當中——尤其是宗教文化當中,萬物皆可成神。
石頭可以是神,枯木可以是神,甚至連花草、泥土,都可以是匈奴人敬畏的神明。
但無一例外的是:每一個被匈奴人奉爲神明的人類,都是強大到讓匈奴人感到絕望,並對他們造成過巨大傷害的強者。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匈奴人‘打不過就封神’的宗教文化,倒也多少和後世的腳盆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打不過你,所以你很牛逼!
如果不是你牛逼過了頭,那豈不是說,打不過你的我弱爆了?
說回正題。
李廣把匈奴人——主要是靠近漢匈邊牆的匈奴牧民,給打的生活不能自理;
作爲漢家主要負責管理藩屬的典屬國,公孫渾邪卻跳出來,管這個不歸自己管的事,顯然也不是完全沒有理由。
在上次朝議之後,公孫渾邪的頂頭上司:大行,也就是曾經的典客王恢,被劉榮一紙詔書趕回家閉門思過。
至於被王恢當槍使的公孫渾邪,卻是沾了兒子公孫賀的光,被劉榮高高拿起,輕輕放下——逃過一劫不說,還被劉榮以‘留職察看’的名義,擡上了代理大行的位置。
典屬國負責對內的諸侯藩王相關事宜,大行的權責,卻並不侷限於‘對內’。
對內的關東宗親諸侯,對外的南方百越、西南夷,以及東北的朝鮮半島,乃至北方匈奴相關事務,都在大行的權責範圍內。
所以,公孫渾邪拿李廣‘名揚草原’來說事兒,是從代理大行的角度出發的。
至於爲什麼這麼做,顯然是被上次的事嚇壞了,想做出點成績出來,在劉榮這裡找點存在感,稍作彌補。
有意思的點,也恰恰就在這裡了……
“典屬國此奏,可謂泣血而書。”
“說李廣才氣無雙,惹得北蠻匈奴苦不堪言;”
“——典屬國說,如果長此以往,擔心我漢家,會失去李廣這麼個‘柱國’之臣、戰克之將。”
“諸位以爲,典屬國所言,然否?”
穿看過劉榮遞來的兩封奏疏,衆人本就面色各異;
又問劉榮這明顯帶有嘲諷疑問的詢問,衆人當即又是一陣面色變幻,思慮良久,都不知該說什麼了。
——公孫渾邪話說的好聽,又是李廣‘才氣無雙’,又是‘恐國失重臣’;
但說到底,其實就是在拐彎抹角的吐槽:李廣這廝,實在是太能折騰、太能沒事找事了!
自擔任雁門守至今,短短三年的時間,李廣單是記錄在冊的出戰記錄,便有不下二百次!
至於那些沒有記錄在案的,只怕是數倍都不止。
換而言之:從擔任雁門太守的那一天開始,李廣不是在幹匈奴人,就是在找匈奴人的路上。
如果成果斐然,那倒也沒什麼好說的。
長安朝堂非但不用擔心,反而還應該爲漢家出了這麼個善戰之將,而感到幸運、雀躍。
但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和李廣每逢出戰便必有斬獲相對應的,是李廣每出去找匈奴人幹一仗,便總會出現相當慘烈的傷亡。
有時是百八十人,有時是三五十個;
無論多少,跟着李廣嗷嗷叫着衝向草原,最終卻埋骨塞外的,無一例外,都是騎兵!
——而且是弓馬嫺熟,在如今漢家無比稀缺的精銳騎兵!
這就有些說不過去了。
你說你李廣,自己耐不住寂寞,非要找匈奴人的不痛快也就算了,還每每都要搭上漢家幾度稀缺、極其珍貴的騎兵;
和折損的騎兵相比,斬獲又實在讓人無從說起——不是趕跑了一個牧民部落,就是俘虜了百十牧奴。
像樣的戰果拿不出來,戰損卻從來都不見少;
偏偏李廣去草原撒歡,還都不是下達正式的將令!
往往都是李廣振臂一呼:我要去草原搞事兒,誰要一起!
被李廣這慷慨激昂的模樣一感染,當即便是幾百愣頭青嗷嗷叫着跟上去,勢要追隨李將軍建功立業。
等到了草原,李廣大開無雙,砍瓜切菜,憑藉一身超然武藝,可謂是如魚得水,好不快活;
跟着李廣去搞事的愣頭青們,卻是死的死、傷的傷,能活着回來便已是萬幸。
結果到了覈算軍功的時候,李廣因個人斬獲而每每累功,短短三年,爵位這都快要到駟車庶長了!
再往上升四級,那就是實打實的徹侯!
反觀李廣麾下的愣頭青們,卻是死一茬,傷一茬,換了一茬又一茬——就算是有幸存者,也是被李廣立偉牌坊,落下傷殘之軀,被李廣養在雁門郡的窮鄉僻壤……
什麼?
你說浮斬?
不好意思,這並非雁門守李廣正式下達將令,以‘將領’身份引軍出征!
按照漢家現有的制度,李廣也沒那個膽子,敢冒着身死族滅的風險,非法調用五十人以上的武裝。
所以,事實情況是:壯士李廣義憤填膺,私出接敵;
隨行者皆乃志同道合者,而非下屬。
故而,在戰後覈算戰功時,大家都各算各的,誰也不影響誰,也根本沒有浮斬的事兒……
“我漢家的軍功覈准制度,已經是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
見衆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反覆傳閱着那兩卷竹簡,劉榮也沒再繞彎子,直接擺明了自己的意圖。
而在劉榮亮出這個態度之後,衆人這才後知後覺的反應過來:劉榮爲何要將另外一卷竹簡,也交由衆人查閱。
——相比起先前,那捲記錄着典屬國公孫渾邪,拐彎抹角‘誇讚’李廣的奏疏,第二封奏疏上的內容,便多少有些老生常談的意味了。
奏疏的作者是一位平平無奇,甚至都不曾聞名於廟堂的御史。
不同於後世,動輒風聞奏事,懟天懟地懟空氣——惹急了連皇帝都能參上一本的御史,如今漢家的御史,尚且還不是‘言官’。
準確的說,如今漢家的御史,並不負責監察百官,而是負責觀察漢家上上下下的制度、狀況,以及地方郡縣的運轉。
發現制度的不合理之處,又或是某件事在漢家現有的體系下,合理合法的得出並不妥當的結果時,御史們便會上奏稟明。
漢家的御史,是整個政權的鏡子,是整個王朝的觀察員。
每每出現關乎王朝興衰的制度漏洞,御史們便會中肯的指出問題所在。
當然,僅限於指出問題。
至於問題如何解決,還是要朝堂公議,以得出解局之法。
而這第二封奏疏中所提到的問題,便是和李廣的狀況截然相反的另一個極端……
“猶記得當年,太宗孝文皇帝召見馮唐,卻被馮唐以‘得鎮國之將而不知用’的話語譏諷。”
“太宗皇帝問其故,馮唐便提到彼時的雲中守魏叔,因虛報斬獲首級,而獲罪下獄一事……”
丞相劉舍悵然一語,一旁的御史大夫岑邁也是一聲悠然哀嘆,面帶唏噓的緩緩點下頭。
“想魏叔何等英雄?”
“得太祖高皇帝恩重,進爲雲中守,駐城北牆更北、草原腹地百里,羣狼環伺之地,卻不曾使雲中城哪怕有半門被破。”
“——那幾十年,雲中郡就算是軍民皆有傷亡,但匈奴人在雲中城下丟下的屍體,難道會更少嗎?”
“要知道就連當時的匈奴單于,狄酋攣鞮冒頓都曾說:雲中城雖然像是個釘在草原的釘子,但要想拔掉這顆釘在匈奴心臟上的釘子,卻很可能需要付出匈奴滅亡的代價……”
···
“被匈奴人塑造神像,朝夕祭拜的,又何嘗只有他一個李廣?”
“可恨北蠻奸詐,一個搶屍可盡得陣亡者之財的制度,就讓我漢北之軍,再難得匈奴首級以證武勳。”
“魏叔不過誤報首級兩顆,便落得個身陷牢獄,數十年苦勞盡做雲煙散。”
“至於浮斬之制,更是屢屢讓我漢家的鎮邊宿將,因匈奴搶屍之俗,而終身不得重用……”
隨着岑邁這一番話道出口,原本還算輕鬆愜意的氛圍,頓時就有些沉重了下來。
而在衆人沉默之際,從進入宣室便不發一言——甚至平日裡都少言寡語的大理趙禹,也終於難得開了口。
“李廣爲雁門守,三年得斬匈奴首級四十一級,麾下戰歿者卻數以百計!”
“若是算浮斬,便是他李廣生的三頭六臂,也不夠我廷尉……”
“額,都不夠我大理砍的。”
說着,趙禹便擡起手中,那第二卷竹簡揚了揚。
“再看北地守程不識,血戰朝那而不退,至今都沒有讓匈奴人,將哪怕一兵、一卒送入北地郡的土地之上。”
“——要知道當年,北地都尉孫戊率兵五千,不過數日便是全軍覆沒,以身殉國啊?”
“程不識卻是僅率麾下四千兵馬,外加臨時徵兆的鄉勇數千,便撐到了援軍馳抵。”
“可即便是如此悍將,卻依舊落得個浮斬負三千餘級,非但無功,反而即將因罪下獄的下場……”
說到最後,趙禹也不由得面色古怪的搖了搖頭,又是一陣莫名的長吁短嘆。
“臣窮一生,想要將一部《漢律》學精、習透;”
“而今,卻是有些懷疑自己這麼做,究竟還有沒有意義了……”
趙禹這話一出,原本還在唉聲嘆氣的劉舍、岑邁等一衆重臣,當即便你一眼、我一語的寬慰起趙禹。
只是面上雖在寬慰,實則,卻都是不時撇一眼劉榮,就好似是在說:陛下看看,好端端一個律法人才,這可都被搞得信仰動搖了……
“大理治律,自然是有意義的。”
“但我漢家的軍功覈算制度,也確實是到了該查漏補缺,甚至是徹底推到重來的地步。”
“——尤其是浮斬之制,在匈奴人搶屍之俗,非殲滅戰不可得其首級的情況下,早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今日召諸公前來,也是想要就此事議一議。”
“藉着這次,程不識血戰朝那,卻反落得個‘浮斬負數千’的機會,將我漢家的軍功覈算制度改革,給落實下來。”
話音落下,劉榮輕飄飄一擺手,當即便有幾名郎官走上前,將一份份裝訂完成的紙質小冊,送到在場每一位重臣手中。
而在衆人借過小冊之後,僅僅只是序言擡頭的第一句話,便讓衆人不由得停止了腰桿。
——司馬法雲:賞罰不逾月,使民速得從善之利也!
對於這句話,每一個沾過‘兵書’二字的漢臣,都絕不會感到陌生。
甚至即便是百無一用的草包二代,也早就被親長的這一句話,說的耳朵都生繭子了。
但當這麼一句話——這麼一句堪稱‘治軍綱要’的準則,出現在一部新律法的開篇前言時,其暗含的意味……
“陛下,是要武興社稷啊……”
如是想着,衆人稍斂斂心神。
繼續往下看去。
只是越看,衆人鼻息便越粗重,面色便越躁紅。
“凡卒之功,不單憑首級,更以上官將帥之令、部署達成與否……”
···
“凡將之功,皆不以浮斬,當依上官主帥,又朝堂既定方略達成與否,又可有無謂之傷亡……”
···
“凡帥之功,不以浮斬,又一城、一地得失,而以朝堂既定戰略目標達成與否,戰損、傷亡合理否,傷員救治、英烈安置妥善否,輜重耗費過甚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