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特點
中國的改革始於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2013年已經走過了35年的歷程。35年的改革可以分爲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解放思想,發動改革,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通過思想解放,很快就把改革發動起來了。第二階段是經濟與政治方面的改革,從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主要是經濟體制改革,先從農村改革起,然後進入城市,逐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經濟體制改革相適應,這一階段的政治體制改革也有所進展,但遭遇了曲折。第三階段是以江澤民爲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爲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改革,排除改革的阻力,把改革推向了新的世紀,寫下了改革新篇章。
如果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的改革是一個週期,它使1978年成爲中國“改革元年”的話,那麼,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始的是又一個新週期,它使2014年成爲“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全面深化改革是民衆的期盼、社會的需求,更是執政黨的使命,領導人的職責。中國的改革是一個長過程的改革,需要持續提供動力,這猶如發射衛星。發射衛星不止需要一次點火,當運載火箭從地面垂直起飛,飛出大氣層達到預定速度時,火箭會熄火,推力等於零,這時只能靠已有能量的作用慣性滑行,一直飛到與衛星軌道相切的位置時,火箭必須再一次點火,提供新的推動力,才能使衛星最後入軌。改革也是如此,在第一個週期完結後,需要給新的週期注入新的動力,全面深化改革就是給改革注入新的動力。“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否則,改革終將半途而廢。
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一個比較,會發現它們有兩個共同點。一是相互輝映,互相媲美。兩次全會有都有一個堅強的領導集體,都遇到了重大急需解決的問題,都善於抓住時機迎難而上。歷史性機遇千載難逢,兩次全會都抓住了,都贏得了戰略主動。二是功勳卓著、名垂青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中國共產黨關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飛躍,結束了蘇聯模式,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開啓了改革的大門並持續進行了35年改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展開全面深化改革,爲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這就到了新中國成立一百年的2049年。算一下,恰好又是一個35年,又一個關鍵的35年。這樣的兩次全會、兩個35年,都建立了豐功偉績。
在看到兩次三中全會的共同點時,還要看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了總體部署,吹響了新的進軍號,踏向了新徵程,作出了創新性的發展。比起當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啓的改革,現在的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四個基本特點:
一是從比
較單一到全面綜合。當年的改革比較單一,如農村改革、城市改革、企業改革、價格改革、金融改革,都是單項的、單兵突進式的。現在的改革則走向了全面綜合,不是一個兩個領域,而是要延伸到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黨的建設諸多領域。
二是從相對容易到艱鉅複雜。所謂當年的改革相對容易,就是着眼於眼前,只解決某一領域的某一方面的改革,先解決外圍周邊的一些問題,而沒有進入核心地帶。現在的改革則顯得艱鉅複雜,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必須體現長期性、穩定性和全局性,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就事論事地去解決問題。全面深化改革要抓住突出問題,勢必“牽一髮而動全身”,必須縱覽全局、放眼未來。使改革收到長遠之效、整體之效。
三是從浮在表層到攻堅深化。當年的改革是從易到難,好改的先改,不好改的先放一放,解決的問題顯得表層化些。到了現在,好改的改完了,剩下的都是不好改的。正如習近平說的,“中國改革經過30多年,已進入深水區,可以說,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在“深水區”和“啃硬骨頭”條件下展開的全面深化改革,必然觸動一些部門利益,觸動一些人的“奶酪”,需要多方面配合、多措施並舉。要敢於涉險灘,敢於啃硬骨頭,敢於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敢於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矛盾越大,問題越多,越要攻堅克難、勇往直前。必須一鼓作氣、堅定不移,必須堅定信心、增強勇氣,打好全面深化改革這場攻堅戰,推動改革向深層次發展。
四是從摸着石頭到頂層設計。當年改革的策略如鄧小平所說,是“摸着石頭過河”。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策略,則要隨着改革更加的艱鉅複雜和進入深水區作出重大的調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加強頂層設計和摸着石頭過河相結合,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促進。”顯而易見,現在的改革策略已和過去有了明顯區別,過去是把“摸着石頭過河”擺在首位,現在要把“加強頂層設計”擺在首位。習近平指出:“同過去相比,中國改革的廣度和深度都大大拓展了,要把改革推向前進,必須加強頂層設計。”雖然現在的全面深化改革並沒有放棄“摸石頭”,但一定要以“頂層設計”作爲主要的考量。“加強頂層設計”和“摸着石頭過河”是辯證統一的,可以把二者結合起來,我們也沒有否定“摸石頭”,但確實應該以“頂層設計”爲重點,在頂層設計的統領下,推動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促進。
“頂層設計”(Top-Down Design),是源於自然科學或大型工程技術領域的一種設計理念。它是針對某一具體的設計對象,運用系統論的方式,站在最高處上俯瞰全景,採取了自高端開始的總體構想和戰略設計,注重規劃設計與實際需求的緊密結合。所以,“頂層設計”實際上就是“從高處着眼的自上
而下的層層設計”。“頂層設計”首先強調整體主義戰略。在根據任務需求確定核心或終極目標後,所有的子系統、分任務單元都不折不扣地指向和圍繞核心目標,產生預期的整體效應。其次,強調縝密的理性思維。“頂層設計”是自高端開始的“自上而下”的設計,但這種“上”並不是憑空建構,而是源於實踐並高於實踐,是對實踐經驗和感性認識的理性提升,並“藍圖”化。最後,強調執行力。“頂層設計”在繪製了“藍圖”以後,要有路線圖和時間表的,重在實施執行,“一分部署,九分落實”,體現了精細化管理和全面質量管理戰略,注重細節,注重各環節之間的互動與銜接。總體來講,“頂層設計”就是要有一個協調機制,進行統籌規劃,通盤考慮。“頂層設計”是高難度的,正因爲這樣,我們提倡要和“摸着石頭過河”結合起來,體現從宏觀到微觀的涵蓋。
充分認識全面深化改革的特點,還必須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
——改革的堅定性。概括說就是“絕不停頓倒退”。習近平指出:“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在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我們都要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決不能有絲毫動搖”, “全黨要堅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辦法推進改革”。改革如果停頓和倒退了,絕對沒有出路。在我們的改革進程中,會碰到來自“左”的和右的干擾,改革殊爲不易,但我們一定要克服這些干擾,繼續堅定地前進。
——改革的目的性。概括說就是“國強民富社安”,就是要讓國家更富強更繁榮,讓人民更美滿,更幸福,讓社會也更安定,更團結。我們不能偏離這個方向,如果偏離了這個方向,我們的改革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改革的創新性。就是要體現“固本求變開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肯定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理論成果,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摸清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脈搏,總結了成功的經驗和原則。我們當然要固守住這些基本的經驗、基本的原則。我們的改革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們也絕不能躺在功勞本上睡大覺而不思進取,我們要繼續前進,一定要求變,要開創新局面。
——改革的寬容性。就是要“實驗探索試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要堅持黨的羣衆路線,建立社會參與機制,充分發揮人民羣衆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鼓勵地方、基層和羣衆大膽探索,加強重大改革試點工作,及時總結經驗,寬容改革失誤,加強宣傳和輿論引導,爲全面深化改革營造良好社會環境。”
——改革的務實性。就是要“親民實惠踐行”。全面深化改革要實在、解渴、管用,要以民生問題爲導向,圍繞着解決人民羣衆反映強烈的問題,迴應人民羣衆的呼聲和期待,使人民感受到與改革息息相關,大家都有份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