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雖然在腦海中不斷地猜測着各種災難的可能性,但我也心知孫婷敘說些事,只不過是一個引子而已,好戲還在後頭。果然,孫婷深深吸了一口氣,又接着往下說。
孫金國在窮畢生心血,將羊皮卷軸中所記載的文字直譯了出來,得出的結論使他大吃一驚,這段文字記載了許多史書不曾記錄的一段鮮爲人知的歷史,更加難能可貴的是,這些文字,是古老的鮮卑族文字的雛形。鮮卑族同契丹族一樣,是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尤其是在五胡亂華時期,鮮卑一族極爲強大,曾經建立過強大的政權國家,可是,這樣盛極一時的民族,也罷脫不了被漢化的命運,鮮卑族同契丹族一樣,也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這樣一個強盛一時的民族,他們有自己的語言,而且很書文獻中均有記載,鮮卑族不僅有自己的語言,而且也有自己的文字,但是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們都未曾發現過用鮮卑文字,孫金國這一重大發現,無疑解開了鮮卑族的起源和文字之謎。
之前歷史學家認爲,鮮卑族屬東胡系,居於鮮卑山,因此而得其名,比烏桓族的興起稍晚,但也算是同一時期,而有春秋之前,山戎則是鮮卑族的祖先,但孫金國將羊皮卷軸直譯出來後發現,鮮卑族和東胡系根本就扯不上關係,至於爲什麼會居住在鮮卑山而得名,那是因爲在春秋,甚至更早的時期,鮮卑一族的族先曾經率部落大興東遷,這纔來到了鮮卑山一帶定居,在商朝中期的“九世之亂”時,岷山一族就曾經大舉東遷,卻並不知他們遷往何處,自從岷山一族東遷之後,岷山族從此也消失在歷史的歲月之中,而鮮卑族的出現和岷山族的消失,在時間上竟然吻合得天衣無縫。
孫金國知道這個發現非同小可,不過在當時那種特殊的政治環境下,他並沒有敢立即上報中央,。孫金國憑藉着直覺,早就預料到“孝觀山”和蘭陵王的“孝瓘”二字一定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於是他帶着他年輕的學生,也是他最爲信賴的助手,悄悄來到了孝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