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節 水庫三日談(四)

蘭,史從文稍事休息,乘坐馬車去往函谷關。作爲的暗線,他在廉政戰線的名氣遠遠不如他在考古界的名氣。一提到史從文,考古界都知道這是黃河文明的專家,這次黃土高原之行,他是一份考古報之託做一份陝西古城的調查。這件事,對史從文來說既容易辦,有樂意辦,在輕鬆辦完之後還能得到不少獎勵,何樂而不爲呢。

與以往調查不同的是,這次史從文不光要調查記錄黃河文明遺址,還要同時將流域內的水土治理情況記錄在案。黃土高原目前的樣子與黃河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黃河流經黃土高原,與黃土高原的侵蝕具有密切的關係。

在史從文的眼裡,即便是黃河的幹流也不是沒有侵蝕的。化胡村以西三十里就是河曲縣城,有些現象還是耐人尋味。河曲縣舊城由黃河中取水的坡道,一再向下延伸,引起史從文的注意。

河曲縣城位於高原,城中缺水,須由黃河汲引。當河曲縣城初建時,取水的坡道不長,還感受不到困難。取水坡道一再向下伸延,取水成了艱鉅的任務。後來河曲縣縣城的遷徙,不能與此無關。寒風中的取水道,並不因爲歷史的不同有太大差異,都是一色的土黃,不過分成了很多段,每一段都代表找一個漫長的歲月,看上去像是一個極長的蜈蚣,在寒風中顫抖。

爲什麼能有這樣的現象?顯然是黃河地下切使河谷更爲深邃。河對岸的汾陰縣沒有由河中取水地問題。汾陰縣的問題,不是黃河的下切。而是黃河的側蝕。

明代汾陰縣的長城是由其東北偏關縣伸延過來的,並不是築到黃河岸上即告終止。而是順着黃河向下遊築去,直築到其南的巡鎮。就是這一段長城,到現在已多殘毀不全,相當多地部分都是被河水沖毀的。當時築長城於黃河岸邊,是爲了易於防守,當然築於近水的地方。既近於河水,因而就被河水側蝕掉了。

這樣的下切和側蝕在晉陝間黃河峽谷是相當多的。道元在《水經-;汾水注》中曾經說過:“(汾)水南有長阜,背汾帶河,阜長四五里,廣二里餘,高十丈,汾水歷其陰,西入河”。

從漢武帝時起,就在這裡祭祀后土。漢武帝還作了一首《秋風辭》,敘述他在汾水中乘船的經歷。以後許多王朝都踵行故事。相繼在這裡祭祀后土。這麼大的汾陰縣,竟然陸續爲黃河側蝕掉了。

汾陰縣的南側黃河岸邊建築一座樓臺,取義漢武帝的《秋風辭》,稱爲秋風樓。秋風樓經過改建,樓址也有移動。風景彷彿依舊,河岸已遠非舊跡。近年在河水中淘出北宋時祭后土地詔書刻石。刻石很高大,爲一代制。其沒水處距現在河邊很遠。可以略知宋代河岸的所在,再往前溯,那時的河岸可能已在現在黃河的中間了。

汾陰縣以下地黃河岸邊,斷斷續續還有這樣的現象,不過不像汾陰縣那樣的嚴重。蒲州城在今永濟縣西南黃河岸邊。蒲州城以前爲蒲州治所。蒲州的得名始於北周之時,州名雖然有過改變,州城卻沒有遷移過。

永濟縣本來就是蒲州郭下地首縣。可是這個首縣竟然也得遷徙。永濟縣在當時由於黃河的沖刷,是不能不遷徙的,一旦黃河的水勢稍大,就可以漫到蒲州城的大門。蒲州城外的黃河河身,不時東西搖擺,搖擺的幅度動輒數十里。

蒲州城西曾設過一個平民縣,是屬於陝西管轄地。這是因爲黃河向西擺動,深入到陝西境內,所以平民縣竟然改到河東。這雖然是黃河河身在擺動,同時也是在側蝕。蒲州城南北一些原都是這樣被部分側蝕掉的。黃河水來時,原面被側蝕了。黃河水去後,原來原上的土地竟然都成了原下的土地了。

在這個黃土大地上生活的人們,過着多麼艱辛的生活!史從文深深的同情這些苦難的人,離黃河遠了,缺水,離黃河近了,說不定哪一天就被黃河一口吞掉。只有在冬季的時候,黃河纔是安全的。

車是馬拉的大車,車轅下是白花花的冰面,史從文十分喜歡這種樂趣,這是黃河獨特的風格。這不是橫越黃河,而是在黃河中間大溜的冰上向下遊行走的。爲了防備馬在冰上滑倒,馬蹄上都釘上帶剌的鐵掌,行走很快,彷彿像飛的一樣。這樣連續行走,至少也有百兒八十里的路程。

大車的車輪上都釘有鐵釘,行

在冰上磕碰,聲音清脆悅耳。史從文所行走的河道,北。聽到在冰上行走的清脆聲音,固然是難得的,冰上的流沙竟然像流水一樣,由冰上向東岸流去,有一種彷彿波濤的聲音,也是從來沒有想像得到的奇蹟。

這裡黃河西側爲烏蘭布和沙漠,當時西北風大起,沙漠被風吹動,由冰上成片成股地流向東岸的鄂爾多斯高原。鄂爾多斯高原也是有沙漠的,烏蘭布和沙漠東流,鄂爾多斯高原積沙當然更多。好在冰封黃河每年只有幾個月,不然這裡的黃河東西兩側,都成了烏蘭布和沙漠了。不過史從文感覺到,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沙子少了一些,看來三北防護林已經有了一些效果。史從文掏出紙筆,將這個現象記錄下來。

經過一日冰上疾馳史從文到了函谷關,函谷關曾經是有名的關隘。函谷關有舊新兩關:舊關在今河南靈寶縣東北,新關在今河南新安縣城東,是漢武帝時遷徙的。我這次考察的是舊函谷關。舊關已無關城,其地今爲化胡村,就是取老子過函谷化胡的典故。

化胡村瀕弘農河西岸,村西一面漫坡,坡上是光禿禿的一片。坡上高差並非過大,因而漫坡也非甚陡,顯得平夷無阻。這樣的形勢,如何能稱爲雄關?這樣的差異,乃是後來人爲作用的演變,當年並非如此。

“函谷關城,路在谷中,深險如函,故以爲名。其中劣通,東西十五里,絕岸壁立,崖上柏林蔭谷中,殆不見天日”。據此可以想見,函谷關不僅道路兩旁有森林,整個弘農河畔的漫坡上都應是森林。所謂“崖上柏林蔭谷中,殆不見天日”,正是這樣的意思。森林如此蔭密,只能由谷中道路行進。

這正是險要的去處。其實所謂函谷,是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這條大道的通稱。這條大道“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澗道之峽,車不方軌,號爲天險”。可是現在化胡村所在的漫坡,了無林木,就是西到潼津的大道上也很少樹木,既非“空谷幽深”,也難得都是“車不方軌”,因而也就說不上“天險”。這不能說自然形勢就沒有變化,主要應是人爲作用有所促成的。

黃河峽谷之東和其西一樣,不僅有原,而且還多是大原,峨嵋原就是其中之一。峨嵋原位於汾水之南,黃河之東,涉及萬榮、臨、聞喜諸縣的土地。稷王山就在峨嵋原上。稷王山西南還有一座孤山。峨嵋原相當平整,可是四面溝壑的溝頭都在向上伸延,就是稷王山南北向上伸延的溝頭甚至都能連繫起來,原面雖未殘破,可是殘破的趨勢是難於避免的。

和峨嵋原相關的幾個縣中,臨縣是原來臨晉和氏兩縣合起來的,萬榮縣也是萬泉縣和榮河兩縣合起來的。其中萬泉縣的名稱就曾經引人注意過。河東人有幾句諺語,說的是當地有幾個縣的名不副實。

“平陸不平,稷山無山,萬泉無泉”。所說的倒也符合實際情況。平陸縣位於中條山和黃河之間,山高水低,山河之間到處都是溝壑,沒有平坦的地方。稷山爲縣是以稷王山得名的,後來稷王山劃到別的縣去了,稷山縣竟成了無山之縣。

俗諺所說的“萬泉無泉”,也不是無所據而云然的。因爲後來萬泉縣城附近不僅無泉。而且還十分缺水。萬泉縣老城不僅溝壑多,而且都很深邃。這樣多的溝壑,要增闢新的居住區,都會感到困難。溝壑既多又深,地下水原早被切斷,怎麼還能有井有泉?

史從文到萬泉的時候,正值萬泉遷城之時,竟無人留在原地。很快就完成遷城,老城已經圮毀,竟然看不出原來還是一座縣城。上面所說的諺語,久已流傳於人口,可知當地的溝壑不是近年才形成的。就峨嵋原說,萬泉老城只是其一隅之地。這一隅之地的變化,也可預示峨嵋原以後的遭遇。

看照這個古今迥異的關塞,史從文不僅嘆息,掏出筆來在筆記上記載

“化胡村,綠化有進步,不過仍然沙化嚴重,村中老幼衆多,連生活飲水都不能保證。村周圍水壩建設數量爲23處,處沒有蓄水,也.:有排淤現象。即便是7處可:u|題,壩體不堅固,甚至可以用手將提壩上的土掰下來!”

第2節 平地起風雷第9節 血戰拉法第34節 光復故土第18節 前進第7節 三氣日酋(上)第4節 股市狂瀾第69節 鐵流(八)第6節 一支穿雲箭,千軍萬馬來相見第19節 鏖兵山海關第73節 鐵壁的失敗(上)第48節 勝第34節 鉅艦(下)第13節 美國陸軍-無能的代名詞第83節 報國無門的印度將軍(四)第13節 真理不辯不明(下)第29節 金榜題名第12節 俄東密約第22節 巡檢做天子(六)第33節 鉅艦(中)第13節 絕處逢生(上)第6節 男兒心如鐵第17節 陸軍不行海軍上第15節 獨立宣言的作用第5節 運籌千里(五)第67章 激戰掌骨峰第9章 直諫(上)第26節 翹家大小姐(中)第86節 出其不意第26節 偵緝營的未來(下)第72節 直插美國心臟第2節 京師風雲第27節 廉政風暴第45節 赤字搞教育(中)第11節 坐山觀虎鬥第6節 一支穿雲箭,千軍萬馬來相見第36節 水庫三日談第35節 中國渠第26節 戰列艦的威力第4節 烈日要塞(下)第10節 懷大志千金買神鼎第34節 痛定思痛引聽證第69節 半癱山姆鬥野鶴(一)第16節 兵貴神速(二)第34節 光復故土第34節 三貂嶺大捷(下)第12章 德國的弱點第68節 鐵流(七)第33節 拼力一擲定乾坤第11節 坐山觀虎鬥第28節 科技的威力班下第12節 真理不辯不明(中)第42節 一盤沒有下完的棋第57節 進退兩難(一)第27節 科技的威力第62節 鐵流一第2節 京城之夜第71節 燒烤論英美(下)第82節 護航制度的勝利第27節 臺灣會議第29節 白人間的信任(中)第18節 狂瀾俄國中亞革命第11節 立國會議(中)第26節 臺灣風雲起第34節 鉅艦(下)第13節 激戰定西第19節 新“無畏艦”第22節 巡檢做天子(六)第48節 特戰雄兵(十五)第1節 太平年間歌昇平(上)第18節 錢財滾滾來第64節 空手套白狼第10節 懷大志千金買神鼎第31節 升龍戰爭---雄關如鐵第53節 設想俄羅斯公國第15節 西藏風雲起第14節 絕處逢生(下)第12節 俄東密約第41章 趙括第49節 特戰雄兵(十六)第2節 平地起風雷第66章 火在燒第45章 射小鳥第11節 歸燕迴翔(上)第32章 譚嗣同(下)第93節 搶灘登陸戰(上)第39節 談和第30節 協約國與同盟國第99 PK轟炸第39節 血戰(六)第41節 血戰(八)第8節 屈打成招第22節 裝甲對裝甲第2章 手談(下)第19節 兵貴神速(五)第26節 北洋閱兵(下)第19章 導彈顯威力第21節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12節 歸燕迴翔(中)第30章 釜底抽薪
第2節 平地起風雷第9節 血戰拉法第34節 光復故土第18節 前進第7節 三氣日酋(上)第4節 股市狂瀾第69節 鐵流(八)第6節 一支穿雲箭,千軍萬馬來相見第19節 鏖兵山海關第73節 鐵壁的失敗(上)第48節 勝第34節 鉅艦(下)第13節 美國陸軍-無能的代名詞第83節 報國無門的印度將軍(四)第13節 真理不辯不明(下)第29節 金榜題名第12節 俄東密約第22節 巡檢做天子(六)第33節 鉅艦(中)第13節 絕處逢生(上)第6節 男兒心如鐵第17節 陸軍不行海軍上第15節 獨立宣言的作用第5節 運籌千里(五)第67章 激戰掌骨峰第9章 直諫(上)第26節 翹家大小姐(中)第86節 出其不意第26節 偵緝營的未來(下)第72節 直插美國心臟第2節 京師風雲第27節 廉政風暴第45節 赤字搞教育(中)第11節 坐山觀虎鬥第6節 一支穿雲箭,千軍萬馬來相見第36節 水庫三日談第35節 中國渠第26節 戰列艦的威力第4節 烈日要塞(下)第10節 懷大志千金買神鼎第34節 痛定思痛引聽證第69節 半癱山姆鬥野鶴(一)第16節 兵貴神速(二)第34節 光復故土第34節 三貂嶺大捷(下)第12章 德國的弱點第68節 鐵流(七)第33節 拼力一擲定乾坤第11節 坐山觀虎鬥第28節 科技的威力班下第12節 真理不辯不明(中)第42節 一盤沒有下完的棋第57節 進退兩難(一)第27節 科技的威力第62節 鐵流一第2節 京城之夜第71節 燒烤論英美(下)第82節 護航制度的勝利第27節 臺灣會議第29節 白人間的信任(中)第18節 狂瀾俄國中亞革命第11節 立國會議(中)第26節 臺灣風雲起第34節 鉅艦(下)第13節 激戰定西第19節 新“無畏艦”第22節 巡檢做天子(六)第48節 特戰雄兵(十五)第1節 太平年間歌昇平(上)第18節 錢財滾滾來第64節 空手套白狼第10節 懷大志千金買神鼎第31節 升龍戰爭---雄關如鐵第53節 設想俄羅斯公國第15節 西藏風雲起第14節 絕處逢生(下)第12節 俄東密約第41章 趙括第49節 特戰雄兵(十六)第2節 平地起風雷第66章 火在燒第45章 射小鳥第11節 歸燕迴翔(上)第32章 譚嗣同(下)第93節 搶灘登陸戰(上)第39節 談和第30節 協約國與同盟國第99 PK轟炸第39節 血戰(六)第41節 血戰(八)第8節 屈打成招第22節 裝甲對裝甲第2章 手談(下)第19節 兵貴神速(五)第26節 北洋閱兵(下)第19章 導彈顯威力第21節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12節 歸燕迴翔(中)第30章 釜底抽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