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玉對於這個時代所使用的火藥還是不太滿意,明朝這時候的火藥主要是硝石和木炭,佔得比值大概是1:3,項玉記得化學課上的火藥的比值是一硝二硫三木炭,這些東西中醫的藥材裡面都有,項玉讓人去購置了一些回來,然後研磨成細粉,混合在一起,這種比例製成的火藥便是早期的**了,它比中國傳統的火藥威力要稍稍大上一些,火藥爆炸的原理就在於點火之後火藥的主要成分燃燒之後會發生化學反應,從而產生大量的空氣,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五百五十毫升的現代礦泉水瓶子裝滿了火藥,那麼點燃之後它可以產生多少空氣呢?大概會產生1732500升的空氣,這麼大的壓力之下,空氣受熱會迅速膨脹向外爆炸,從而帶來巨大的威力,實際上爆炸的並不是火藥,而是空氣(我把化學式寫在這裡,有興趣的自己算算看,2KNO3+3C+S=K2S+N2+3CO2)。
之所以**比傳統的火藥威力大就在於加硫磺之後化學反應的更徹底,產生的空氣更多,所以威力也大一些,因爲加了硫的緣故,爆炸後有硫化鉀的產生,這是一種黑色的固體,爆炸時飄散在空氣中看上去就是一團黑煙,所以被稱之爲**。
項玉在工匠們的幫助下試做了一些,然後又進行了一次實驗,這一次爆炸的威力果然要大上許多,項玉自己也很滿意,這個時候很多工業都跟不上,或者說基礎太過於薄弱,後世的**甚至硝化纖維、**等待威力更大的火藥這個時候都沒辦法生產出來,因爲這個時代的化學跟不上。
由於只是在原來的配方中增添了一小部分的硫磺,所以軍隊的開支並沒有很大的負擔,基本上能夠負擔得起,但是上面是按人數撥付的軍費,這樣下來項玉很難自己擴充軍隊,雖然他可以像其他明軍將領那樣直接到四處村莊強行抓壯丁充軍,但是這樣並不是他所希望的,並不是因爲他懷着什麼仁慈之心,而是這樣募集來的軍隊不能打硬仗,遇到強敵往往自己就率先亂了,臨陣逃跑的大多是拉來的壯丁,這也是爲什麼鄭成功北伐看上去軍勢極大,卻沒有多大的進展的原因(鄭成功的軍紀並不是很好,甚至可以說很差,曾多次縱容手下士兵燒殺搶掠),這些軍隊後來也大多成了清軍的俘虜,又被清軍編入了自己的軍隊中,康熙十二年(1673年)時,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番作亂,清軍南方多是以前漢人降卒和新編的綠營士卒,遇到三番的軍隊連戰連敗,一直被吳三桂的軍隊打到了長江,這才遇到八旗精兵的阻攔。
沒有新軍那就只有好好訓練之前的軍隊了,明朝軍隊的訓練量都不大,因爲是屯田制,所以軍戶都是固定的,也可以看做是一種鐵飯碗,所以明朝後期的軍隊數量看上去十分龐大正真能夠作戰的只有北方的邊軍,戚繼光在南方抗擊倭寇的時候就發現了明軍的戰鬥力太低,因此申報朝廷之後自行招募了戚家軍,這纔打的倭寇不敢橫行。
項玉加大了軍隊的訓練量,不僅是要每天出操,訓練戰法戰陣,而且還要每天進行長跑,距離也是一點點的增加,兩公里到五公里,再到十公里,到了後來身上還要揹負一定的重量。
之所以要訓練士兵的長跑,對於明軍來說是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的,這個時代的交通工具基本上就沒有,北方地勢平坦還可以騎乘戰馬,南方山多水雜,馬的作用要小得多,作戰時大多要靠士兵的兩條腿,因此訓練士兵的腳力就有很重要的意義了,不僅可以更快的抵達戰場,撤退時也能夠更加快速。
當然也不能一味的加大訓練量,這個時代的伙食水平很差,食用油都是動物油,植物油還沒有傳入中國,因此軍隊的伙食大多是水煮的,炒菜的很少,士兵們的油水少了的結果就是飯量驚人,四百多人的隊伍每天愣是要消耗掉兩千五百斤糧食,平均算下來每人每天六斤,項玉這下子可算是理解力鄭成功出兵臺灣的迫切性了,軍隊耗糧實在是太驚人了,明軍控制的地方減少了大半,老百姓跑了更多,這麼多軍隊的糧食吃一天就少一點,但是又不能減少軍隊的人數,因爲軍事實力的下降意味着隨時有被殲滅的危險,只有另謀出路了。
十月份很快就過去了,清軍剛剛經歷了一場慘敗,也沒有急着嚮明軍進攻,鄭成功一面下令各處軍隊坐好準備,一面讓水軍到南洋一帶去徵收商船的稅賦,順便購置一些糧食回來補充軍糧。此時的南洋已經有西方國家的實力進入了,巴達維亞的荷蘭人就是其中重要的一股勢力,不過鄭氏父子畢竟在南洋經營多年,勢力龐大,短時間內還是盤踞在霸主的地位上面。
項玉自然不關心這些事,他所關心的是之前交給徐則清的那些燧發槍的仿製工作,其實葡萄牙人裝備的燧發槍也是仿製而來的,當時歐洲主流的火槍已經從早期的火繩槍換成了燧發槍,其中以法國軍隊裝備的燧發槍最爲先進,葡萄牙人的燧發槍正是仿製法國人的。
這種槍械改變了早期火繩槍需要靠火繩點火的擊發方式,在擊錘的鉗口上夾一塊燧石,在傳火孔邊有一擊砧,如果需要射擊時,就扣引扳機,在彈簧的作用下,將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門邊上,冒出火星,引燃點火藥,這種擊發機構稱之爲撞擊式燧發機,裝有撞擊式隧發機構的槍械稱爲撞擊式燧發槍。撞擊式燧發槍大大簡化了射擊過程,提高了發火率和射擊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較低,便於大量生產。到16世紀80年代,許多國家的軍隊都裝備了這種撞擊式燧發槍。
項玉將軍中有經驗的工匠都分配給了徐則清,讓他在葡萄牙人的燧發槍的基礎上進行仿製,早期的燧發槍對工藝的要求並不是很高,明朝時期的中國冶煉工業已經足夠鍛造燧發槍所用的槍管,製作工藝甚至比之前的火繩槍還要簡單一些。
徐則清他們第一批一共製作出了十把槍,今天正要進行測試,項玉帶着軍隊的一些將領自然要趕過來觀看。
測試是用葡萄牙人的燧發槍作比較的,靶場也比較大,射擊用的彈丸塗成了紅色,方便尋找。
兩名士兵站在同一條線上,向着一個方向開槍,然後靶場上的士卒會去尋找子彈的彈着點,然後做上標記測量出距離,這便是槍械的最大射程了,得出的結果是葡萄牙人的槍可以打一百二十步,大約有一百七十米,仿製的燧發槍可以打一百一十五步,差不了多少。
這只是最大射程,意義並不是很大,之後測試的是穿透力,分別在五十步和八十步的距離上面豎上兩個草人,草人身上都穿戴者清軍的綿甲,用來測試兩種槍械的子彈穿透力。
結果兩種槍械都能夠在八十步的距離上擊穿草人,這樣一來就表明這把仿製的燧發槍的性能已經很好了,之後其他九把槍都做了測試,全部都達到了裝備的要求,項玉自然十分高興,不僅表揚了徐則清他們,而且還給了每人二十兩銀子的獎賞。
等到回了大營的時候,何安就苦着臉向項玉訴起苦來,原來軍中剛剛購置了一批藥材,已經沒有多餘的錢了,甚至是連剛纔項玉做出的獎賞都拿不出來,何安這才苦着臉。
項玉揉了揉腦袋,沒有錢真是不好辦,廈門每個月定期撥付糧食和彈藥,但是銀錢已經很少發了,一來是因爲要用錢去南洋買糧食,二來軍中除了高級將領以外,基本上都不再發放軍餉了,所以撥下來的錢也就變少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