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3章 馬說

小皇帝親自點驗,不僅讓新訓營的主官精神緊張,連帶着趙孟錦等人也是一陣緊張。新訓營雖然作爲常設機構,且配置齊全,但是並不會保持很多兵力,一般的情況下新兵入營後會編成一個暫編師,主官兼任師長,下轄的幾個教導隊主官兼任團統領,以此類推建立其編制體系,不過也只下沉到都。

都的主官是教導隊的教頭擔任,負責組織基礎訓練和管理工作。而分隊的隊正、夥長等職務則是由武學的學員或是從各部在此輪訓的預提軍官骨幹擔任。如此可以鍛鍊這些預備軍官的組織訓練能力,也可以使得這些人將自己的訓練和戰鬥經驗傳授給新兵,如此可以讓新兵在分配到各部後能儘快的適應正規部隊的節奏。

正是因爲這樣的配置,這些擔任初級軍官的學員多是來自附近駐軍,也正是趙孟錦等人所主管的水步各軍。一旦這些人出了問題,必然也會讓小皇帝聯想到軍中的情況,而依照其脾氣倒黴的往往不是這些學員和軍官,卻是各部的相關主官及推薦者。想着自己的命運此刻竟然被捏在這些低級軍官的手上,能不讓他們都手心出汗嗎?

趙昺的考校從都頭開始,然後是隊正和夥長。他問的很細,從動作要領到作息制度及連隊的日常管理皆有涉及,不僅接受考校者時時被問的面紅耳赤,就連‘旁觀者’也是戰戰兢兢。他們知道小皇帝乃是軍中第一人,對軍中的制度十分熟悉,卻沒有想到其竟然可以做到爛熟於心,根本不需思考就能信手掂來,讓他們這些日日廝混于軍中的將領無比汗顏。

考校完軍官又考校新兵,開始還擔心小皇帝會出難題,但事實上小皇帝考校的範圍完全在兵部制定的訓練大綱之內。可這依然讓他們掉以輕心,其中自有訓練進度快慢的問題,也有新兵對規則的掌握程度,可以說正切中重點,通過新兵的表現也能反應出整個新訓營的整體情況。

整個抽考歷時一個多時辰,但衆人卻覺得如坐鍼氈,心中更是忐忑不安,而小皇帝在事後未發一言。然後才按部就班的走完整個流程,而午膳也毫無例外的在大夥房與官兵們一起用餐,看着餐桌上比之昨日要豐盛許多的膳食,他也只是笑了笑,可卻讓大家都是一激靈,意識到弄巧成拙了,居然忘了小皇帝昨日在此潛伏了一天,早就將底數摸清了。

午膳之後,趙昺召集新訓營指揮使以上軍官談話,大家都做好了迎接狂風驟雨的準備,而結果卻是出人意料。小皇帝並沒有大發雷霆,而是逐一指出他們存在問題,尤其是爲了應付檢查弄虛作假的事情,以爲這些事情看似很小,卻影響極壞,會帶壞軍中的風氣。

而後趙昺又對營中存在的地域歧視問題進行了批評,要求他們要打破過去的小山頭主義,宗派主義,建立起以國家利益爲重的大局觀。在加強軍事訓練的同時,對思想教育也不能放鬆,尤其是軍人的榮耀感和自豪感。此外告誡衆將當下的和平只是暫時的,與蒙元的決戰是不可避免的,絕不能放鬆警惕。

視察結束,趙昺沒有再做久留,新訓營全體官兵到碼頭上列隊相送。看着皇帝從隊列前走過,吳洪和歐博不禁眼前一亮,看着向他們微笑的皇帝不由的挺直了腰板,瞪大了眼睛。而夥長劉大同則是吃驚之餘,不由的摸了摸袋中的那一貫紙鈔,昨日在收拾廚案的時候,他發現了一貫錢,問了半天並無人認領,此刻才猛然醒悟,原來軍中傳言不假……

趙昺的船隊重新起航,但是此次卻沒有自太湖入海,而是轉入長江順流而下前往崇明州,他想去看看馬場。戰馬的重要性在古代不需多言,而隨着戰爭方向轉向江北,對戰馬的需要也日益迫切。可江南缺馬這已經是老問題,當下宋軍組建了十二個騎兵旅,兵力不過三萬餘,這在歷朝歷代都是罕見的。

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還是缺馬,而能達到如此規模還全賴於在收復江南之戰中的繳獲,隨着車軍和輜重軍的組建,缺馬的矛盾日益突出,趙昺知道這種狀況若是不加改變,對來日的北伐將造成極大的困難。因此他一邊通過各種渠道收集馬匹的同時,還建立馬場繁育馬匹,而崇明州馬場則是種馬場。

在趙昺前世每當在電視上看到外國的閱兵或者馬術表演的時候,他往往會被那些矯健的騎士與高大的馬匹所吸引。因爲在國內,是很少能見到如此高大的馬匹。即使前去內蒙等有着大片草原的地方去騎馬,見到的馬匹也經常是相對矮小的,有的馬匹乾脆就和驢子差不多大。

無獨有偶,抗戰時日軍所騎乘的“東洋馬”也以高大、健壯著稱,他們雖然身高不高,但是所騎乘的戰馬普遍都很高大,而“戴花要戴大紅花,騎馬要騎東洋馬”,更是反映了那個時候日軍所用戰馬的優異與珍貴。這些情況,也就導致了很多對於國產馬種的鄙視,以及中國古代騎兵實力的質疑。畢竟戰馬質量不夠好,騎兵的戰鬥力也會大打折扣。

然而,對中國古代軍事有所瞭解的趙昺卻知道,中國古代不缺乏重裝騎兵。如果沒有高大優良的戰馬,甲騎具裝自然無從談起。那麼,中國古代到底有沒有高頭大馬呢?趙昺到了這個時代,無論從現實的角度,還是前世的疑問都想解開這個謎。

在解開這個謎之前,趙昺首先搞明白了關於馬匹的體格指標的兩個重要概念,那就是“肩高”和“掌”。一般像馬這樣的動物,測量高度時都以肩高爲準,所謂肩高指的是馬匹從肩胛骨到腳的距離。而掌則是一個長度概念,傳統上經常以掌的單位來計量馬匹的身高,而一掌大約是多少,其實並沒有明確的尺度,因爲每個人的手掌大小都不同,也就導致概念的模糊,他以爲大約也就在十釐米左右,可也就造成馬的高矮難以說道清了。

中國人使用馬匹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商代就開始將馬匹用來騎乘了。但是趙昺覺得憑心而論,中國本土的馬種並不算好。先秦時代大多以體型較小的蒙古馬爲主。從秦兵馬俑中體現出的馬匹形象來看,此時中國本土的馬匹耳朵長、馬蹄小、馬鬃短、馬尾細、肩高較低。

根據《周禮》的記載:“八尺以上爲龍,七尺以上爲騋,六尺以上爲馬。”經過換算可知,先秦時代中國本土馬匹的平均在一百三十八釐米左右,既爲十四掌左右。而漢代時,禁止肩高十四掌上的馬匹出關,也可以做爲例證。

不過,我們都知道在西域周邊的中亞地區,卻有着優良的騎乘馬種,尤其是被稱爲“汗血寶馬”的大宛馬,其與威名遠播的帕提亞重騎兵所使用的尼撒馬有着共同的祖先,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優良的馬種之一,平均肩高一般都在十五掌左右。

著名的征服者漢武帝北擊匈奴,開拓西域,並從西域諸國引入了“烏孫天馬”和“汗血寶馬”,便極大的改良了中原地區的馬種。漢代戰馬的雕塑相比秦代馬匹雕塑耳朵變短,口裂、馬蹄增大,胸脯更寬,肩高也明顯增加,西域良馬對中國馬匹的改良效果由此可見一斑。

此後,歷朝歷代,中原王朝都對馬匹的蓄養十分重視,他們清醒的認識到“自古有天下國家者,莫不以馬政爲重,故問國君之富者,必數馬以對。”對於帝王將相來說,擁有一匹高大的寶馬良駒更是身份與能力的象徵,還可以在戰場上獲得極大的優勢。無獨有偶,蒙古西征進入中亞後,也開始迅速的淘汰蒙古馬轉而使用中亞地區的良馬。

那麼,中國本土馬匹,在上個世紀明顯矮於歐洲甚至日本的情況是如何發生的呢?首先,現代歐洲以及日本的高頭大馬也並不是“自古以來”就有的。這些高大的馬匹是在大約在17世紀之後,逐漸由人工選育出來的。例如現在世界一流的英國純血馬,就是自十七世紀中期開始培育的。抗戰時日軍所使用的“東洋馬”,其實也大多數都是從西方國家,特別是法國引進的。

而在歐洲漫長的中世紀裡,擁有數匹戰馬是騎士的標配,戰馬越多越好就越能彰顯騎士身份的高貴。行軍、打仗甚至打獵時,騎士們都有不同的坐騎。騎士比武時馬匹的表現更能決定勝負,這關係到獎金和裝備的贖金,所以騎士們總是挑選最好的馬匹參加比武,這也造成了歐洲歷史上馬匹育種業的繁榮。

中東的戰士們儘管和歐洲同行們打得你死我活,但在挑選、培育馬匹上有很多共同語言,中東土豪們打馬球、打獵用的馬匹甚至需要從印度等地進口。中世紀的歐洲和中東都是典型的封建領主制度,一個擁有上百名騎士的領主就能讓國王套近乎,一個能指揮數百名古拉姆騎兵的近衛軍軍官也能決定蘇丹的歸屬,所以他們也願意在坐騎上擺闊。

另外要說的是,所謂冷血馬、熱血馬和溫血馬的概念也是近代產物。其中,冷血馬性情溫順、體型強壯,所以一般用來進行勞作,有的甚至用來作爲肉食飼養,尤其是出產於法國北部的阿登納斯馬,就是典型的冷血馬,體型強壯、吃苦耐勞、性格溫順,但是身體較爲遲鈍。當然到了十八世紀後,隨着人類育種技術的發達,出現了適合騎乘的冷血馬,比如佩爾什馬就是如此。

熱血馬則普遍是人們傳統上認爲的那種“千里馬”,奔跑速度極快,性情暴烈,所以較爲難以駕馭。因爲熱血馬的速度很快,是故主要作爲騎乘用馬。著名的阿拉伯馬,就是典型的熱血馬。現代著名的英國純血馬,也是此類馬匹。

溫血馬顧名思義,一般都是熱血馬和冷血馬經過雜交、選育而成的。溫血馬往往既有相對強健的體魄也有靈活優雅的身軀,既可以承擔一些較輕的農耕工作也可以作爲十分馴良的騎乘用馬。現代的很多馬術比賽中,很多騎手所騎乘的就是溫血馬。

其次,在歐洲馬種進入人工科學選育的同時,中國馬種卻慘遭退化。尤其是滿清入主中原後,爲了防止漢人造反,以騎兵起家的滿清統治者,對於馬匹的重要性有深刻的瞭解,嚴格禁止漢人平民養馬,如果有平民乘馬則沒收馬匹、杖責五十。除此之外,還嚴禁蒙古草原上的馬匹進入內地。於是,內地的馬匹便開始退化。

清末民國以後,因爲連年戰亂和政局動盪,系統性的培育馬匹更是無從談起,於是馬種進一步退化。到新中國建立前,中國馬匹的平均身高下降達五釐米之多。抗戰時期,新四軍爲了建立騎兵,四處蒐集合格的馬匹,結果連團長彭雪楓都只能將自己的馬匹交給騎兵團使用,從側面說明了那時良馬的難尋。這種情況下,自然就凸顯出侵華日軍那些經過人工選育的歐洲馬種的高大了。

趙昺所瞭解到的是這個時代不缺乏好馬,但是宋朝缺馬也是事實,馬的質量不好也是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在喪失燕雲十六州後,宋朝就失去了牧馬之地,只能靠從廣西和雲南通過貿易引進馬匹,而那裡的馬種更是矮小,加劇了馬種的退化;再者即便在與遊牧民族關係較好的時候,可以從他們手中買進馬匹,可也都是挑選過後的劣馬,且是多被閹割過騸馬,也難以改良內地的馬種。

而關係最大的還是戰爭導致的禁運,使得宋朝獲得戰馬的渠道被堵死,在缺馬的情況下更提不上進行改良,甚至爲解決缺馬實施民間養馬的馬政,進一步導致了馬種的退化,沒有戰馬的結果就是難以在戰爭取得優勢……

第169章 舉薦第414章 對決(六)第865章 謹慎些好第448章 說道說道第517章 正事第410章 對決(二)第607章 不簡單第1190章 財政爲王第556章 逆流而上第442章 問策第1366章 如何取捨第571章 辨人第399章 按住頭第017章 發掘第239章 扛雷第059章 順勢而爲第015章 局中局第1340章 經營有道第1334章 誰敢去猜第1108章 訛來的第094章 機會第1012章 變通之法第1060章 闖灘(二)第1380章 難以得逞第886章 欠了多少第1291章 過在於君第432章 不擇手段第653章 阻力第473章 慌了第796章 真是白癡第209章 無恥第1468章 原來如此第1083章 神兵再現第866章 誰服誰第139章 悄悄的走第420章 變化第1340章 我有啥法第485章 利器第1391章 兼容共濟第1096章 引狼入室第822章 百思難解第996章 拜訪泰山第947章 故布疑兵第803章 釜底抽薪第109章 不得已第547章 垂拱而治第1066章 瓜州鎮第326章 打草驚蛇第1075章 腦袋不好割第1252章 形勢逆轉第1348章 炮震三關(二)第370章 心意第703章 同心第1051章 局勢明朗第744章 算是贏了第176章 不足第1067章 欲擒故縱第792章 ‘曲解’第023章 困局第611章 勝券在握第619章 拼了第887章 如何善後第643章 手段第220章 心結第139章 悄悄的走第1103章 夾城失守第681章 虛驚一場第196章 以鈔爲槍第1240章 決不妥協第1068章 爲吃操心第326章 打草驚蛇第226章 鐵礦第556章 逆流而上第238章 爭執不下第837章 求變第537章 都是這麼幹第493章 新情況第476章 雙重防禦第1360章 給他機會第562章 分而劃之第007章 斷陰晴第814章 致命武器第1428章 階前聽諫第149章 挖坑第424章 感慨第168章 不敗之地第175章 變通第439章 歪理邪說第957章 看不透第534章 經濟賬第760章 不錯第459章 私鹽第1473章 膽兒真肥第239章 扛雷第421章 衡量第603章 遇襲第058章 資源第885章 算清楚好第450章 擇機而動第1298章 何以見得
第169章 舉薦第414章 對決(六)第865章 謹慎些好第448章 說道說道第517章 正事第410章 對決(二)第607章 不簡單第1190章 財政爲王第556章 逆流而上第442章 問策第1366章 如何取捨第571章 辨人第399章 按住頭第017章 發掘第239章 扛雷第059章 順勢而爲第015章 局中局第1340章 經營有道第1334章 誰敢去猜第1108章 訛來的第094章 機會第1012章 變通之法第1060章 闖灘(二)第1380章 難以得逞第886章 欠了多少第1291章 過在於君第432章 不擇手段第653章 阻力第473章 慌了第796章 真是白癡第209章 無恥第1468章 原來如此第1083章 神兵再現第866章 誰服誰第139章 悄悄的走第420章 變化第1340章 我有啥法第485章 利器第1391章 兼容共濟第1096章 引狼入室第822章 百思難解第996章 拜訪泰山第947章 故布疑兵第803章 釜底抽薪第109章 不得已第547章 垂拱而治第1066章 瓜州鎮第326章 打草驚蛇第1075章 腦袋不好割第1252章 形勢逆轉第1348章 炮震三關(二)第370章 心意第703章 同心第1051章 局勢明朗第744章 算是贏了第176章 不足第1067章 欲擒故縱第792章 ‘曲解’第023章 困局第611章 勝券在握第619章 拼了第887章 如何善後第643章 手段第220章 心結第139章 悄悄的走第1103章 夾城失守第681章 虛驚一場第196章 以鈔爲槍第1240章 決不妥協第1068章 爲吃操心第326章 打草驚蛇第226章 鐵礦第556章 逆流而上第238章 爭執不下第837章 求變第537章 都是這麼幹第493章 新情況第476章 雙重防禦第1360章 給他機會第562章 分而劃之第007章 斷陰晴第814章 致命武器第1428章 階前聽諫第149章 挖坑第424章 感慨第168章 不敗之地第175章 變通第439章 歪理邪說第957章 看不透第534章 經濟賬第760章 不錯第459章 私鹽第1473章 膽兒真肥第239章 扛雷第421章 衡量第603章 遇襲第058章 資源第885章 算清楚好第450章 擇機而動第1298章 何以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