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高家父子

第134章 高家父子

高勱也算是故地重遊。

作爲北齊宗室,清河郡王高嶽之子,高勱七歲襲爵,十四歲外放,拜青州刺史,在青州坐鎮多年,這才入朝爲官。

北齊滅亡後,高勱出仕北周,楊堅掌權後,歷任揚、楚二州刺史,如今被臨時由楚州調任光州,以接替受兄長謀逆所牽連的宇文愷。

“孩兒以爲父親不該繞道東陽。”

馬車顛簸,車廂裡,十一歲的高士廉突然開口道。

原本閉目養神的高勱睜開了眼,他目光如炬,沉聲道:

“爲何這般說。”

高士廉並不畏懼父親的威嚴,他解釋道:

“崔澈與晉王爲友,關係莫逆,奪嫡之爭過於兇險,而我家爲前齊宗室,更應謹小慎微,不宜與之親近。”

高勱眼神中流露出一絲誇讚,十一歲的少年能看到這一層,已是不易。

並不是誰都能如崔澈一般,年僅十一,就把尉遲迥賣了一個好價錢,從此平步青雲。

“奪嫡固然兇險,但其害甚遠,繞道東陽,拜謁崔澈,亦不等同於陷身其中,可若是開罪了崔澈,禍患近在眼前。”

高勱搖頭道。

此前楊堅舊友王誼被人構陷,甚至未經查實就被賜死宅中,此事不僅是崔澈,也給了高勱極大的震撼。

他不由得擔心,假若自己得罪了崔澈,其妻樂平公主楊麗華哪一日回了大興城,向楊堅進幾句讒言,比如說不敬公主、心懷怨望、欲謀復國等等捕風捉影的事情,自己又會是什麼下場。

或許連個御前自辯的機會也得不到。

高士廉勸說其父應該謹小慎微,實際上,往東陽城拜謁崔澈,便是最大的小心。

開皇六年(586年)十月十三,正值初冬,高勱的馬車駛入東陽城,往總管府拜謁,受到青州總管崔澈的熱情接待。

在高勱的有意迎合下,崔澈與他越談越投機,大有相見恨晚之感。

當夜,崔澈在府中擺下酒宴,邀高勱攜家眷出席,同時也爲高勱引見自己的妻兒,成通家之好。

席間,崔澈懷抱着菩薩奴,偶爾將目光瞟向高勱之女。

這便是我兒未來的岳母了。

高家女怎麼也想不到,自己才六歲,就有人在琢磨着讓兒子給她當女婿。

而她那未來女婿,此刻坐在父親懷中,看着崔澈吃酒喝肉,眼淚不爭氣的從嘴裡流了下來。

菩薩奴張着小手也想夠上一塊,奈何人小手短,怎麼也夠不着。

崔澈這個當爹的也沒想着給兒子喂上一塊肉,就由着菩薩奴眼饞,直流哈喇子。

酒過三巡,崔澈將話題引到了高士廉身上:

“不知令郎可曾進學?”

高勱謙虛道:

“倒是讀了些文史典籍。”

於是崔澈便要考校高士廉的學問,高勱自然不會拒絕,只是崔澈出的問題並不難,畢竟他可不是爲了要刁難對方。

高士廉一一對答如流,崔澈大爲讚歎,與高勱提議道:

“令郎天性聰穎,又於經史頗有見解,假以時日,當成大器,待年歲稍長,不如就來崔某幕府任職,高公以爲如何?”

十七歲的崔澈就坐在主位上,當了近三年的青州總管,舉手投足間再沒了半點稚嫩模樣。

高勱便笑道:

“犬子能得崔公看重,自是他的福氣。”

高士廉也躬身道:

“若得崔公徵召,高儉又怎敢推辭。”

按照高士廉的本心,其實並不想與崔澈太過親近,但奈何人家都把話說到這個份上了,若是回絕,必然狠狠將崔澈給得罪。

再說了,又不是現在就逼着自己投效其幕府,幾年時間過去,誰又知道會是個什麼情況,興許崔澈都忘了今日之言。

在高勱、高士廉父子二人看來,崔澈今日的舉動,是在與高勱示好。

但澈哥兒的真實目的還是放在了高士廉兄妹身上。

送走了高勱一家,回到臥房,楊麗華惋惜道:

“那高儉(高士廉)相貌、學識都不錯,也與娥英同歲,就是家世差了些。”

宇文娥英日漸長大,如今也都十一歲了,放在後世,這個年紀當然還在讀小學,但在這個時代,卻是可以訂親嫁人的年紀。

崔澈感慨道:

“爲娥英選婿,相貌、學識、家世固然重要,卻也要觀察其品性。婚姻是終生大事,急不得,假若所託非人,便是誤了她一生。”

早些年,他爲了借楊麗華的勢,還打過宇文娥英的主意,不曾想如今卻在與楊麗華商議宇文娥英的婚事。

菩薩奴已經被乳孃抱去了,左右再無外人,楊麗華戲言道:

“可不得尋個謙謙君子,免得與我一樣遇人不淑,被你變着法的輕賤。”

崔澈認真想了想,這段時間好像真的過分了些,便將屋裡宇文贇的靈位撤走,打算明天帶去尉遲熾繁的屋裡,她好歹也是宇文贇冊封的天左大皇后。

楊麗華爲崔澈換了寢衣,夫婦上了牀,崔澈正欲有所動作,楊麗華突然提議道:

“待夫君回大興述職的時候,不如就請父皇爲娥英召集貴公子弟,由你我仔細挑選。”

崔澈頓時沒了興致,他如今正煩悶着。

即將卸下青州總管一職,卻不知接下來會被任往何處,若是繼續外放爲一地總管,自然是稱心如意,但就怕將他徵召入朝,做個京官。

“夫君可有心事?”

到底是同牀共枕之人,楊麗華也察覺到了崔澈的異樣。

崔澈也不瞞她:

“我外鎮三年,習慣了舒適隨心的日子,一想到若是被徵召入朝,需得在廟堂與人周旋,就覺得胸悶氣短。”

楊麗華聞言笑道:

“這有何難,若是父皇要將夫君留在京中,妾身便去尋他討個外放。”

“可你到了聖人面前又該如何開口?”

崔澈問道。

楊麗華對此不以爲意,她隨口道:

“便說是住厭了關中,想要四處看看。”

崔澈心道,這確實是個藉口。

眼見崔澈放寬了心胸,楊麗華又問起了宇文娥英的婚事。

崔澈沉吟道:

“依我之見,不如將娥英留在府中多養幾年。”

(本章完)

第313章 西遼河畔第237章 崔澈歸朝第375章 全取毛州第518章 壯志滿懷第244章 祖母病故第66章 深夜來客第57章 楊廣相求第127章 入幕之賓第78章 同姓聯結第340章 改變想法第40章 孝寬之疾第193章 再往長安第397章 陣前斬將第280章 心悅誠服第565章 地方分權第287章 二度出塞第204章 舊人之心第379章 呼喚家人第217章 矛盾爆發第387章 議論紛紛第147章 冊立新汗第402章 奪取城池第205章 儲位之議第607章 天時地利第402章 奪取城池第92章 可汗夜遁第180章 房家驕子第386章 四州舉義第277章 恩同父子第14章 妙容訪親第138章 回鄉省親第196章 夜入王府第478章 功過相抵(4000)第573章 目標敦煌第486章 程郎求親第486章 程郎求親第192章 舅甥共話第356章 以安其心第424章 虛虛實實第65章 屠戮宇文第387章 議論紛紛第183章 覬覦遼西(第四更)第582章 父子爭執第268章 蘇威來訪第128章 南北之事第46章 鋃鐺入獄第516章 李淵嫁女第284章 圍魏救趙第160章 班師歸國第366章 君臣訣別今晚沒有第15章 闔家再聚第591章 探察消息第228章 進兵吳縣第241章 滕王之死第581章 開平三年第583章 宮中餞行第315章 搶奪隋羊第153章 揮師西進第431章 金墉之戰(二)第576章 體驗生活第16章 德彝同行第475章 重返漠南第379章 呼喚家人第398章 激敵出戰第554章 人事調令第246章 重回河北第297章 姐妹和睦第283章 便宜行事第480章 避暑王宮(3000)第594章 半道伏擊第327章 故地重遊第537章 再見故人第360章 來使催促第271章 視察宮殿第55章 徵辟裴矩第81章 皇家尼寺第235章 誘敵之計第318章 契丹歸附第192章 舅甥共話第460章 護寺僧兵第3章 鄴城來人第69章 晉王設宴第585章 中秋攬月第97章 結髮夫妻第434章 東線戰起第178章 燕公崔澈第188章 兵部尚書第418章 擄人東出第262章 母子離別第150章 突厥東征第435章 消磨耐心第306章 雙喜臨門好消息與壞消息第267章 兼祧之論第443章 三省六部第473章 三部騎兵第441章 重設商稅第56章 太后楊氏第114章 新徵幕僚
第313章 西遼河畔第237章 崔澈歸朝第375章 全取毛州第518章 壯志滿懷第244章 祖母病故第66章 深夜來客第57章 楊廣相求第127章 入幕之賓第78章 同姓聯結第340章 改變想法第40章 孝寬之疾第193章 再往長安第397章 陣前斬將第280章 心悅誠服第565章 地方分權第287章 二度出塞第204章 舊人之心第379章 呼喚家人第217章 矛盾爆發第387章 議論紛紛第147章 冊立新汗第402章 奪取城池第205章 儲位之議第607章 天時地利第402章 奪取城池第92章 可汗夜遁第180章 房家驕子第386章 四州舉義第277章 恩同父子第14章 妙容訪親第138章 回鄉省親第196章 夜入王府第478章 功過相抵(4000)第573章 目標敦煌第486章 程郎求親第486章 程郎求親第192章 舅甥共話第356章 以安其心第424章 虛虛實實第65章 屠戮宇文第387章 議論紛紛第183章 覬覦遼西(第四更)第582章 父子爭執第268章 蘇威來訪第128章 南北之事第46章 鋃鐺入獄第516章 李淵嫁女第284章 圍魏救趙第160章 班師歸國第366章 君臣訣別今晚沒有第15章 闔家再聚第591章 探察消息第228章 進兵吳縣第241章 滕王之死第581章 開平三年第583章 宮中餞行第315章 搶奪隋羊第153章 揮師西進第431章 金墉之戰(二)第576章 體驗生活第16章 德彝同行第475章 重返漠南第379章 呼喚家人第398章 激敵出戰第554章 人事調令第246章 重回河北第297章 姐妹和睦第283章 便宜行事第480章 避暑王宮(3000)第594章 半道伏擊第327章 故地重遊第537章 再見故人第360章 來使催促第271章 視察宮殿第55章 徵辟裴矩第81章 皇家尼寺第235章 誘敵之計第318章 契丹歸附第192章 舅甥共話第460章 護寺僧兵第3章 鄴城來人第69章 晉王設宴第585章 中秋攬月第97章 結髮夫妻第434章 東線戰起第178章 燕公崔澈第188章 兵部尚書第418章 擄人東出第262章 母子離別第150章 突厥東征第435章 消磨耐心第306章 雙喜臨門好消息與壞消息第267章 兼祧之論第443章 三省六部第473章 三部騎兵第441章 重設商稅第56章 太后楊氏第114章 新徵幕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