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宗郭榮(二十二)

二十二 再徵南唐克壽州

就在符雲霞拋繡球招親的那一天,南唐國主李璟派了使臣來汴梁進貢,並祝賀郭榮九月二十四日的生日。郭榮見南唐使臣送來表章,詞意謙恭,貢品豐厚,心中大喜。也派了已歸降大周的、原南唐大臣馮延魯爲特使,帶了詔書和南唐使臣一同回金陵,對唐主李璟加以回禮。

停了一個月,馮延魯從金陵回來,向郭榮繳旨。隔了兩天,馮延魯卻帶了隨從,趁晚上坐了車,悄悄來到趙匡胤家裡求見。

趙匡胤接人坐定,說道:“大夫這次出使南唐,風塵僕僕,實是辛苦。今晚來敝寓,不知有何見教?”馮延魯一臉諂笑道:“這次下官出使南唐,唐主十分稱頌景仰元帥威儀,因問及元帥近交,更爲欽敬,認爲元帥不僅是大周第一良將,即使普天下各國,也無人可以跟元帥匹敵。因致書信一封,託下官轉呈,並致薄禮,望乞笑納。”

趙匡胤見馮延魯一味奉承,心裡十分討厭,耐下性子,問道:“書信呢?”馮延魯慌忙從懷裡取出,恭敬地雙手呈上。趙匡胤拆開一看,上面除了一番恭維的話外,並且說:“元帥功勳赫赫,兩袖清風,近聞令弟即將晚婚,特備薄禮白銀三千兩以致賀。”

趙匡胤看了,心中大怒,他本來家境不夠寬裕,現又因兄弟要娶魏王的女兒,需要很大一筆開支,他正爲此事犯難。但這事竟被敵國所探知,乘機前來行賄,這會有什麼目的,有什麼後果?如收下,不但破壞了自己的廉潔,而且一旦被皇上知道,必然破壞了皇上對自己的信任。南唐李璟這一招真夠毒辣。說不定,這些情況便是馮延魯回金陵時告訴李璟的,並且共同策劃了這行賄的陰謀。於是,他苦思對策。

馮延魯見趙匡胤低頭不語,以爲他接受了饋贈,便向等候在廳門外的隨從點點頭,做了手勢。那隨從們便出動,從車上搬下來十個酒罈,搬在廳中地上。馮延魯一臉奸笑,對趙匡胤說:“元帥是否點看一下。”趙匡胤勉強壓下怒火,心裡已有了對策,冷冷地說:“不必,就放在這裡吧。”便扭頭大喊侍衛:“送客!”

馮延魯還當趙匡胤因他來送禮,怕停久了走漏風聲,才趕快送他出門的。他笑容滿面,一邊走一邊說道:“不成敬意,望元帥多加海涵。”趙匡胤也不理他,送到滴水檐前,擡了擡手,便扭頭入內。

第二天,趙匡胤命侍衛把十個酒罈全裝上車。趙匡胤揣了南唐主的信,徑到宮門外求見郭榮,把昨晚馮延魯秘密前來行賄送禮的事說了一遍,並呈上李璟來信,說道:“微臣以爲南唐李璟如此做,其中大有文章,說明了南唐主稱臣並非真心,不過是由於精銳軍隊被殲,無力抗拒本朝,才被迫歸順,只是權宜之計。表面上向我稱臣,暗地裡派奸細來京城打探消息。比如臣經濟拮据,他們是如何知道的,沒有奸細在京都,他們能知道嗎?這馮延魯,說不定就是表面歸順,暗中在打探消息,向南唐主報告。須知他的哥哥馮延巳現在在當着南唐宰相啊。從他們行賄手段看,也必然想收買我軍將領。因此,陛下應當將馮延魯斬首,或遣送回國,以免他刺探我朝軍情。”

郭榮看完了李璟給趙匡胤的信,放在一邊,說道:“目前正是對南唐實行寬大政策的時候,使他不致在南邊搗亂,以便朕集中力量對付北方的契丹。因此,斬馮延魯不大妥當,就遣送他回國算了。”接着又哈哈一笑,說,“御弟既已將此事說明,這三千兩銀子,就算朕賜給御弟的,用它給匡義兄弟辦喜事吧。”

趙匡胤哪裡肯收,可是皇上堅持要他拉回去,沒辦法,趙匡胤只好又把銀兩拉回家中。次日,他卻又把銀兩帶到軍營,犒賞了大小將領和士兵,軍營里人人高興。這事傳到郭榮那裡,使郭榮對趙匡胤更加信賴,便又特地寫了詔書,另行賜給趙匡義白銀兩千兩,作爲結婚之用。

劉仁贍用囚車將曹澄等三個殺害張永德父親張穎的人送到了郭榮的行營裡,請求罷兵休戰。郭榮便下詔將曹澄三人賜給張永德處置,張永德殺死三人,報了殺父之仇。——張父在做安州防禦使時,因他性格嚴厲,加上逼娶部下之女,因而被手下曹澄等人殺害,曹澄等人因爲害怕朝廷處罰,奔逃到了南唐。

儘管南唐示好,周軍前進的腳步並沒有停止,攻到壽州,南唐名將劉仁贍堅守城池,難以強攻,張永德派疲弱士兵挑戰,誘敵出城,唐軍出城攻擊,疲弱士兵假裝敗逃。張永德早已在路上埋伏精銳騎兵,待唐軍進入伏擊圈,張永德當機立斷,指揮騎兵出擊,唐軍遭到殲滅,劉仁贍隻身逃進壽州城。

趙匡胤不受南唐賄賂,用以犒賞三軍的事傳開後,人人都盛讚趙匡胤的高潔。唯獨一人,對此舉大爲不滿,這人就是韓通的兒子韓天祿。韓天祿對父親說:“趙匡胤自徵淮南立下大功之後,威望日益高漲,連外國也爲之注目。從近來他所做的一事來看,實有聖人做事的肚量,以至深孚衆望,有這樣的人,實在非國家之福。還望爹爹早日設法除去這個心腹大患,如果讓他發展到功高震主的地步,再撼動他可就難了。”

韓通說:“趙匡胤目前正受萬歲恩寵,並沒有什麼不軌言行,爲父豈能任意暗害國家大臣?今後對他言行多加註意,如有不臣之心,當立即參奉就是了。”韓天祿說:“不然,趙匡胤這人心機深藏不露。目前他不僅有一批心腹部將,如鄭恩、高懷德、石守信、張光翰、趙彥徽等人,直屬他麾下,而且還有一批高人謀士在輔佐他,如趙普、苗訓等人。最近,又聽說他又重禮聘請了一個叫楚昭輔的人,擔任他部下參軍。可見他到處收羅人才,作爲羽翼,他的兄弟四處活動,人脈很多,所有這一切,表明其志不小,不可不防。”

韓通再次大而化之地說:“作爲元帥,部下不能不用人,這都是正常事務,無可指責,既然我兒這樣說,爲父以後多留心防備就是了。”他是個粗人,對兒子的話沒有真正放在心上,以爲小孩子說的話,大多是胡思亂想所致。

郭榮接受了趙匡胤的意見,不久之後,把馮延魯、鍾謨遣送回國,另外將在戰爭中俘獲和投降南唐的將領邊鎬、許文稹、周廷構等人也都一併送回南唐。同時,他又派殿前都點檢張永德引軍兩萬駐守澶州,總督河北各節度使兵馬,一方面防守契丹,一方面利用冬季水淺之時,疏浚永濟渠,爲將來北征契丹做準備。又派趙匡胤負責操練兵馬,除馬步兵之外,由於水師統帥王環得了大病,水師的操練也委託趙匡胤兼顧。於是趙匡胤更加繁忙,有時一連十多天,帶領水師乘船巡於汴水、黃河、永濟渠上,直達澶州而返。不覺已到臘月上旬,下了一場大雪,汴河結冰,趙匡胤於是上奏郭榮,暫停水師操練。又因爲兄弟婚期將近,特又順便請假處理家裡雜務。郭榮准假一個月,明年過年之後,再恢復士兵訓練。因此,趙匡胤徑自回家料理兄弟娶親的事。

這婚禮的熱鬧自不必說,過了婚期,接着就是新年了。元旦,百官齊集乾元殿向皇帝賀年。趙匡胤自負責訓練水師以來,已有一個多月未跟郭榮見面,這次賀年,方始見到。只見郭榮臉色蠟黃,比一個月前消瘦了不少。趙匡胤不由得吃了一驚。趨拜之後,照例要賜百官飲宴,郭榮都不出席,而委託宰相範質主持宴會。趙匡胤在宴會中悄悄拉住太醫院院丞,詢問他皇上身體狀況,太醫院院丞嘆道:“萬歲主要是操勞過度,加之近日腹瀉,中氣不足,須加以靜養爲好,這是唯一辦法,但萬歲日理萬機,不肯休息。下官雖然多次在診視時向萬歲提出注意休息之事,但萬歲只是口頭上說可以注意,實際上依然操勞不息。元帥既然問及此事,下官也順機請求元帥能向萬歲進諫,讓萬歲多加休息,這比下官進諫要有效多了。”

趙匡胤聽後,心裡着急,到了正月初四,便獨自一人來到宮門,求見皇上。郭榮命太監引入偏殿,趙匡胤朝拜完畢,郭榮賜座。趙匡胤奏道:“臣奉旨去訓練水師,以後又在家裡爲匡義的婚事忙碌,有一個多月未睹天顏。前日致賀,見陛下又消瘦了許多,此乃操勞過度之故也。因而特來進言,望陛下多多保重,注意休息,不必事事躬親,以保龍體安康,實爲天下億萬臣民大幸。”

郭榮嘆了口氣說:“近幾個月來,身體欠佳,朕自己心裡也很清楚。過去在淮南作戰,日日騎馬奔馳百里,也未感到勞累。近幾月來,每出郊打獵回來後,總覺得心跳氣喘,疲勞無力。太醫院曾經診視後啓奏,也說操勞過度,朕已注意了。不過近來又因受寒而腹瀉,仍是早年在華州得下的老病根,一時好不了,所以有些消瘦。蒙御弟關心,朕心裡自是感謝,以後當多加休息就是了。”趙匡胤又反覆勸諫了一陣,這才辭別回家。

經過趙匡胤這一陣勸諫,郭榮果然略略注意休息,不少事務吩咐宰相範質、王溥等人去處理,因而身體逐漸恢復了。

一日,郭榮正在帳中跟軍師趙普商議戰事,中軍官李捷進來稟報:“啓稟萬歲,南唐派使者孫晟來到轅門外,聲稱有要事求見。”

軍師趙普對郭榮說道:“此時又來使者,必是爲議和之事。陛下只應允他割地議和,其他無需多說。”郭榮也點頭說好。

這一次,南唐主李璟又任命右僕射孫晟爲司空,派遣他和禮部尚書王崇質奉持表章入周進見郭榮,表稱:“自從唐朝天以來,天下分崩離析,有的地區割據一方,有的地區改朝換代,臣下繼承祖先基業,擁有江表之地,只是因爲看那烏鴉都沒有落腳,要想附鳳攀龍又從何談起!如今天命已有歸宿,聲威教化澤被遠近,希望比照兩浙的吳越、湖南的楚國,敬奉中原號令,謹守土地疆域,乞求收斂征伐的威勢,赦免後來臣服的罪過,從我小國開始,讓我作您域外臣子,那麼安撫邊遠的德政,還有誰不服從!”又敬貢黃金一千兩,白銀十萬兩,羅綺二千匹。臨行時,孫晟對馮延巳說:“此行應當由您左相出使,然而我孫晟右相如果推辭,那就有負先帝烈祖厚望。”上路以後,自知不免一死,半夜嘆息,對王崇質說:“您家有一百多口人,應該好好地爲自己盤算。我已經考慮得很成熟了,最後決不辜負永陵烈祖的在天之靈,其餘的便一無所知了。”

不一會兒,南唐使者孫晟來到帳中,施禮叩拜。郭榮細看孫晟,此人長得面目清瘦,卻有仙風道骨;身長七尺,只見二目精氣十足,略有些當年馮道的氣度。孫晟,初名鳳,又名忌,密州人氏。年輕的時候是廬山簡寂宮的道士,後投南唐。南唐中主李璟用人注重詩詞書畫,見孫晟文辭出衆,詩賦皆通,又口舌能辯,就看作自己心腹之臣。

郭榮問道:“唐主命你前來,可是爲了議和之事?”孫晟答:“陛下見識不凡,下官前來正是爲你們兩主議和。我主李璟爲求江淮太平,願意自貶爲王,削去帝號,向大周納貢稱臣。”孫晟將李璟稱臣奏表遞上,又說道,“我主爲表誠意只稱王不稱帝,並且爲周朝高祖避諱,名字改爲李景。”

郭榮調侃道:“周、唐久戰淮河兩岸,百姓多遭罹難。朕欲代南唐管理江淮十四州,你可告知李璟,等淮河百姓富庶之後,朕再將十四州歸還南唐。”

孫晟答道:“我主已將帝號削去,向大周稱臣。陛下卻藉此謀圖江北十四州,如此我主李璟倒不如拼死以義爭鋒,跟周軍打上一仗。”郭榮譏笑道:“哼,以義爭鋒?朕倒要聽聽李璟有什麼大義可說?”

孫晟問:“有當如何,沒有又當如何?”郭榮冷若冰霜地說:“倘若有義,江北十四州依舊爲南唐所有;若說不出義,朕眼下就殺了你!”

孫晟說道:“我主李璟既沒有虎狼之心,又沒有桀紂之暴,治政江南還沒有什麼過失;周軍南下,出師無名,大興徭役,戰亂江淮。我主憐憫百姓之苦,自貶爲王,陛下卻得寸進尺,貪得無厭。十四州久受唐恩,人心所向,倘若拼死一戰,成敗尚未可知?”

孫晟這一席話讓郭榮心中暗暗欽佩,郭榮舒緩口氣說道:“先生出口不凡,議和之事容朕思量幾天,必做答覆,請先生到另外的營帳裡歇息。”孫晟就告辭出帳。

郭榮正爲議和之事犯難,軍師趙普卻在一旁掩面而笑。郭榮問道:“孫晟將朕數落一番,愛卿不說一句話,爲什麼又獨自偷樂?”趙普說道:“我看孫晟舌如利刃,口似懸河,確實有些辯才。但不過是嚅動舌簧之輩,陛下切不可被這個人蠱惑。”郭榮說:“不知軍師有什麼良策賜教?”

趙普說道:“如今南唐有理而無實力,所以李璟只得採用緩兵之計。削去帝號,卻不失一州一郡,青山可留,柴薪何愁?而陛下勞師遠征,萬不可前功盡棄!陛下可草擬詔書一道,務必措詞強烈,言語激昂,以文才鎮住孫晟口才,讓他枉費口才。”郭榮說道:“既然如此,軍師何不代朕草擬此詔。”趙普說:“陛下是真命天子,筆下自有皇威所在,爲臣不可代筆。”

郭榮擬寫詔書,一寫就是三天。唐使孫晟見郭榮不急於議和,心中反倒焦慮,就到御帳求見。孫晟又說議和之事,郭榮說道:“大江南北本爲一統,李璟割地裂土,罪過不輕。朕已擬下詔書,你快點傳給李璟!”郭榮臉色突變,令孫晟驚訝不已,不敢接詔。郭榮又說道:“南唐如若沒人識字,那就讓朕給念一下。”郭榮展開詔書,讀道:

“自有唐失御,天步方艱,六紀於茲,瓜分鼎峙。自爲聲教,各擅蒸黎,交結四夷,憑凌上國。華風不競,否運所鍾,凡百有心,敦不興憤?朕擅一百州之富庶,握三十萬之甲兵,農戰交修,士卒樂用,苟不能恢復內地,申畫邊疆,便議班旋,真同戲劇。至於削去尊稱,願輸臣節,孫權事魏,蕭詧奉周,古也雖然,今則不取。但存帝號,何爽歲寒?倘堅事大之心,必不迫人於險。”

孫晟無奈接了詔書,匆匆趕回江寧府。南唐李璟看了此詔書,伏案而哭,南唐衆臣都來勸慰。馮延巳說道:“臣曾勸陛下,早早將江北十四州讓給郭榮,便可皆大歡喜。”話音未落,便聽一人大怒道:“郭榮欺人太甚!”衆人一看,正是李璟之弟、水軍都督齊王李景達。李景達說:“我大唐還有幾萬水軍,臣願爲皇兄在淮河跟那郭榮決一死戰!”

太傅宋齊丘道:“今逢淮河水漲,北軍未曾準備大船,大唐水軍正可以趁此北上。”李璟早已心無主張,只得准奏。齊王李景達不僅有統兵之才,又有愛將之德。李景達領了詔書,會合左監門衛上將軍許文稹,左千牛衛上將軍邊鎬,又命陳覺、朱元在淮河南岸壽縣匯聚人馬,壽縣有一座山名叫紫金山,李景達就在紫金山下,依山隔河紮營立寨,操練水軍。

李璟命令諸道兵馬元帥齊王李景達領兵抵抗郭周軍隊,任命陳覺爲監軍使,邊鎬爲應援都軍使。中書舍人韓熙載上書說:“論信任,沒有比親王更可信的;論權重,沒有比元帥更重要的,哪裡還要用上監軍使呢!”李璟沒聽從。派遣鴻臚卿潘承佑到泉州、建州召募矯健勇猛的人材,潘承佑推薦左監門衛上將軍許文稹、靜江指揮使陳德誠、建州人鄭彥華、林仁肇。李璟任命許文稹爲西面行營應援使,鄭彥華、林仁肇都爲將領。林仁肇是林仁翰的弟弟。

周朝山南東道節度使、守太尉兼中書令安審琦坐鎮襄州十幾年,到這時進京入朝稟報政事,授官守太師,遣送返回鎮所。上路以後,郭榮問宰相範質:“愛卿你送他了嗎?”範質回答道:“臣將安審琦送到京城南面,他深深感激皇上的恩德。”郭榮說:“近代各朝大多不用誠信對待諸侯,諸侯即使有想效忠盡節的,那路也無從可走。統治天下的人只要能不失信用,怕什麼諸侯不心歸誠服呢!”

自從淮河水漲成災,周軍中有很多士卒得了疫病,軍師趙普也染上此疫,大病不起。郭榮獲知趙普得了重病,就往牀前慰問。郭榮說道:“朕有今日,全靠愛卿和王樸運籌帷幄。前一個月王樸得了重病,不能就職,而今愛卿又患了重病,叫朕如何南征?”

趙普說道:“臣聞南唐李景達督領水軍已屯兵南岸,不知陛下如何破敵?”郭榮說道:“朕已命趙匡胤、石守信在北岸徵集木料,連日打造大船,防備以後水戰。”

趙普說道:“恕我直言,南唐李景達知兵愛才,不是陸孟俊之輩可比;北方軍士不習水戰,唐兵隔河拒守,對我軍不利。臣前日細看草圖,在壽縣的西面,有一個正陽關,地處穎河、淮河交叉之處,陛下應當先佔領此關,自有破敵之策。”郭榮說道:“愛卿權且養病,朕定按軍師之計破敵。”君臣一番撫慰,郭榮遂去點兵。

郭榮回到中軍營帳,大將王環前來稟報,五十條大船已經造成。郭榮再次任命王環爲水軍都督,向訓爲副都督,兩人統領戰船由穎水入淮,偷渡正陽關。又命趙匡胤、趙匡義率領三千精兵藏在大船裡面,靠岸之時襲取正陽關。

正陽關本是穎河、淮河相交之處,河運興隆,商船往來,甚是熱鬧。王環、趙匡胤率大船由穎河南下,眼看船隊將到正陽關,趙匡胤道:“遠望河道商船居多,想必正陽關是個熱鬧地方。船隊並進,唐軍肯定做了準備。如果能分小隊潛入,一定能夠偷襲這個正陽關。”

王環認爲趙匡胤說的有道理,命令十條大船並作一隊,分爲五隊,都是戰旗放倒,人換布衣,扮作商隊進關。這五支船隊間隔一個時辰,便駛入一隊大船。河道里往來船隻大小各異,守關士卒也見怪不怪。

天色將晚,五十條大船紛紛靠岸,趙匡胤將一面戰旗扯成五十條,各綁一支弓箭,命爲“旗角令”,傳告各船得到“旗角令”就登岸偷關。

到了深更半夜,趙匡胤吩咐士卒傳下“旗角令”。各船牙將得令,率領藏在船裡的士兵登岸。岸前高聳一關,這關便是正陽關。趙匡胤率領三千人馬口裡銜枚,輕聲慢步來到關下,一面拋出繩索,一面點燃號炮。一聲炮響,繩索飛爪拋向城垛;二聲炮響,周軍口銜單刀抓住繩索攀援上牆;三聲炮響,人已登上城頭。南唐士卒沒料到周軍殺到,三聲信炮響後,才掌燈巡城。忽聞周兵喊殺驚天,正陽關城頭大亂。

正陽關裡一場夜戰,殺得唐軍大敗。趙匡胤、王環進了正陽關,見麾下士卒押來一個人,這人衣裝凌亂,髮髻蓬鬆,身高八尺,卻垂頭喪氣。趙匡胤問道:“你是什麼人?”那人答道:“下官是正陽關守將朱元。”趙匡胤說道:“你身爲大將丟了關隘,留你有什麼用,將他斬首!”朱元趕忙跪地,苦苦求饒。

參軍趙匡義勸道:“兄長何不留他狗命,讓他詐書一封誆騙李景達。”趙匡胤聞聽有理,便饒了朱元的命,令朱元寫下一封書信誆騙李景達。天亮之後,正陽關依舊高挑南唐旗幟,趙匡胤命人封鎖水道、陸路,隔絕四處消息。

一日,李景達在軍中正與邊鎬、許文稹商議戰事,中軍官來報,說正陽關鎮守大將朱元送來急報。李景達接過書信,展開細看,信裡說:“昨日周軍來犯正陽關,末將率水軍迎戰,誅殺趙匡胤、溺死王環,繳獲周軍戰船五十艘,連夜修書稟報都督。”

李景達看罷此信大喜,命中軍官給朱元記上頭功,又傳令各寨水軍起航,向北岸進發,只留副將陳覺所部一支人馬留守南岸大營。

駐紮在北岸的周軍眺望南唐戰船駛來,便報知郭榮。郭榮命大將高懷德率小船出戰,只許敗不許勝;其餘將士退後十里,留下岸邊一座空營。高懷德率幾十只小船迎戰,只有弓弩衝南唐戰船亂射一氣。南唐大船迎面衝來,周軍小船一碰即翻。高懷德見南唐小勝,就鳴金收兵。

周軍退回北岸棄船逃走,唐軍殺進周軍大營,看到營寨全是空的,唐將許文稹說道:“周軍棄船北逃,想必害怕我軍,都督應當乘勝追擊。”

李景達笑着說:“此時追擊只怕他們有伏兵包圍,傳我將令,大軍擺成一字長蛇陣向北推進。”南唐大軍拉成一隊向北行了幾裡,忽見前方一隊兵馬早已列陣,郭榮立馬陣前。李景達喊道:“陣前立者可是周主郭榮?”郭榮說道:“既然認得朕,你們就應該下馬早降!”

李景達說道:“郭榮,難道不知趙匡胤昨天已命喪淮河?孤王勸你一句話,早早退兵,好自爲之。否則,本王殺你片甲不留,對你有什麼好處?”郭榮聞聽放聲大笑:“朕昨日得報,正陽關已被趙匡胤攻佔下來。不知殿下你殺的是哪家的趙匡胤?”

李景達聞聽此言,心生疑慮,命人回去探查。只見周朝大將高懷德持槍出馬,南唐這邊也有大將邊鎬迎戰,二人戰到二十個回合,不分勝負。韓令坤、郭從義各領左右馬步軍一千人殺出,唐將許文稹也領一支人馬助戰。

兩隊人馬廝殺正酣,一個南唐馬探飛奔來到陣前,對齊王李景達稟報說:“啓稟都督大事不好,趙匡胤從正陽關出兵,直奔我南岸大營殺去!”李景達聞聽此言,心中一驚,不知如何是好。

南唐的援軍都被打掉,壽州成爲孤城,但劉仁贍堅守不讓,周帝郭榮也親臨一線指揮。劉仁贍見到郭榮傘蓋,挽起強弓射去,射到郭榮面前還差幾步。左右連忙請郭榮退避,但他毫不畏懼,竟然移步到剛纔劉仁贍射中處,大聲喊道:“劉將軍,剛纔您沒射中,現在我站近一點兒,請再射!”劉仁贍也不客氣,再一箭射去,竟然又差幾步!郭榮大笑道:“啊呀,劉將軍你哪不曾吃飯,請繼續射,箭射完了,朕再給你把箭送去!”劉仁贍大驚道:“難道他果然是真命天子?看來此城必破,我只有以死報國了!”說罷擲弓於地,仰天長嘯。

щщщ•тTk an•¢O 郭榮挽起弓箭,高聲喊道:“劉將軍,你看好了!”劉仁贍才點頭俯視,飛箭忽地正中他的左肩。劉仁贍痛苦地皺着眉頭,此時一點都不敢再逞能,只得忍着疼痛下了城樓。

雖然中箭的劉仁贍明白天下大勢已不屬南唐,但仍然忠於職守,周軍始終無法攻克壽州。唐軍儘管不能解壽州之圍,但也一直在努力增援。李璟的兒子齊王李景達集結禁軍主力,準備收復揚州。先前攻克並駐守揚州的周將韓令坤兵力不多,奏請棄守揚州。郭榮不允,並令趙匡胤率兩千侍衛親軍前往督戰。趙匡胤駐軍六合,下令說:“揚州如若有將士敢跑到六合的,砍掉他的雙腳!”韓令坤只好繼續固守,並伺機出城與趙匡胤合兵,在六合大敗李景達,斬首南唐軍萬級。李景達狼狽地往瓜洲渡逃跑。

郭榮考慮南唐其餘部衆會沿着水流向東潰逃,趕緊命令虎捷左廂都指揮使趙晁帶領數千水軍沿着淮水而下。初五早晨,郭榮駐紮在趙步,指揮衆將攻擊南唐紫金山營寨,大敗唐軍,殺死俘獲一萬多人,活捉許文稹、楊守忠。其餘部隊果然沿着淮水向東逃跑,郭榮從趙步率領數百騎兵沿北岸追趕,衆將率步兵、騎兵沿南岸追趕,水軍從淮水中流而下,南唐軍隊戰死淹死和投降的將近四萬人,繳獲船艦糧食兵器數以十萬計。黃昏時分,郭榮奔馳到荊山洪,距離趙步二百多裡。當夜,住宿在鎮淮軍,隨從官員纔到達。這場戰鬥,酣暢淋漓,步步制勝,南唐軍慌不擇路,自相踐踏,周軍居然一下子就捉住了名將邊鎬,他實在疲乏衰竭,癱倒在地上爬不起來。劉仁贍聽說援兵潰敗,氣噎喉嚨而嘆息。

李景達領兵二萬再從瓜州渡逃跑,要全部渡過長江,距離六合二十餘里,設置柵欄不再前進。周朝將領們想出擊,趙匡胤攔阻說:“他們設置柵欄固守,分明是怕我們啊。如今我們將士不滿二千,倘若前往攻擊,他們就看出我們人數的多少了。不如等待他們出來再突擊,必定能打敗他們。”過了幾天,南唐出兵趕赴六合,趙匡胤領頭奮勇出擊,大敗敵軍,殺死抓獲近五千人。李景達餘下部衆還有一萬多,逃奔金陵,江北爭船淹死的很多,到此,南唐的精銳部隊喪失殆盡。

這場戰鬥,士兵有不肯賣力的。趙匡胤假裝督戰,用劍砍那些戰鬥不賣力的士兵的皮斗笠。第二天,普遍檢查皮斗笠,上面有劍砍痕跡的多達幾十個人,全部推出隊伍斬首,從此所部士兵作戰時沒有敢不拼死作戰的。

這下李璟徹底無奈,只好派司空孫晟求和。郭榮愛惜劉仁贍的忠義,請孫晟到壽州城下勸降,孫晟一口答應,來到壽州城下喊話,郭榮大喜。

但孫晟一見到劉仁贍就大喊道:“劉將軍!你是大唐的忠臣,降敵會遺臭萬年,不是您做得出來的事情。現在固守在此城,已斷無活路,不要再妄想活着回金陵見皇上了,盡忠死節吧!”劉仁贍在城上聽後痛哭流涕,身披甲冑向孫晟三叩而謝,再面向金陵方向叩首,誓要爲唐天子盡忠死節!儒家文明的傳人從不通過侵略戰爭的實惠來誘發戰士的貪慾,但每當盡忠死節的時刻到來,儒家的精忠思想和武士的剛烈氣度融合在一起,迸發出人類心靈深處的最強力量。這種偉大的力量或許無法被某些輕視儒家的“尚武”人士所理解,但青史所載,卻總能感動無數正義的人們,化爲人類文明的精華。

郭榮雖怒,卻也感懷劉仁贍、孫晟這兩人的忠義,並沒有殺孫晟,而是將他送到汴梁軟禁。京城忽然傳來皇妃符金環和太子都生病的訊息,郭榮只得暫回汴梁看望,南唐軍趁機又重新集結部隊來增援壽州。

南唐因周軍攻打壽州城越來越急,自恃水軍實力,大舉出動無數大船到濠州、泗州停泊,以便與周軍交戰。周軍處於非常不利的局面。南唐鎮海軍節度使林仁肇更率領數千部隊,水陸並進,又用點燃幾艘載滿柴薪的火船,順流而下,意欲焚燒周軍的浮橋,周軍將士都非常擔憂。然而,時過不久,風向突然反轉,反而燒向放火的南唐軍,南唐軍稍稍退卻,張永德趁機反攻,大敗南唐軍。

接着,張永德又在夜間派遣水性超人的軍士滿榮潛水游到南唐軍船下,用鐵鎖將船隻連鎖在一起。次日,永德率部進攻,南唐軍艦船不能移動,一敗塗地,很多軍兵溺死江中。張永德部俘獲巨型戰艦數十艘。大勝之後,張永德解下自己的金腰帶,賞給潛水鎖住敵船的軍士滿榮。其後,張永德在距離周軍搭建的浮橋十多步地方,用一千多尺鐵索橫攔長江,連結上巨木,浮橋的防守更加牢靠,從而保障了補給線。不久,又在長江北岸打敗一千多人的南唐軍,再次俘獲戰船幾十艘,南唐軍又溺死了很多士兵。

郭榮御駕再臨壽州,便讓周軍再次發起攻勢,李景達也再次集結大軍來援,在水陸兩路均遭到趙匡胤、李重進痛擊,傷亡慘重。壽州已經被圍一年半多,城內軍糧已盡,各路援軍也紛紛被打退,已到強弩之末,城中不少人已經產生了投降之心。先前劉仁贍請求讓邊鎬守城,自己率領部衆決一死戰。齊王李景達不准許,出戰的邊鎬力竭被俘,劉仁贍因氣抑鬱成疾。

劉仁贍的小兒子劉崇諫夜晚乘船準備渡到淮北,被軍中小校抓獲,劉仁贍命令腰斬,左右部將沒有一個人敢上去救下來,監軍使周廷構在中門大哭來相救,劉仁贍不允許。周廷構又派人向他的薛夫人求救,薛夫人說:“賤妾對崇諫不是不憐愛,然而軍法不可徇私,名節不可虧損。倘若寬容他,劉氏就成爲不忠之家,賤妾與劉公將有什麼面目去見將吏士卒呢!”催促命令腰斬,並將首級巡視全軍,然後收斂安葬。全軍無不痛哭流涕,紛紛表示願與劉將軍同心死義!劉仁贍義無反顧,死忠南唐,殊爲可嘆。

斬子後的劉仁贍臥病不起,但仍堅持在牀上指揮作戰,郭榮被他的忠貞剛烈所感動,停止強攻,致書一封客氣地請劉仁贍將軍納降。但作爲南唐清淮節度使兼侍中的劉仁贍,時年五十八歲,此時病得很重,不省人事。監軍使周廷構、營田副使孫羽等見狀,便以劉仁贍名義作表投降,並將癱瘓的劉仁贍用牀擡出城納降。

郭榮當即下詔派遣門使萬年人張保續進城宣示安撫,劉仁贍兒子劉崇讓出城告罪,受到周朝優待。隔了一天,郭榮陳列軍旅,在壽州城北面接受投降,周廷構、孫羽等擡着劉仁贍出城,劉仁贍躺着不能起來。郭榮慰勞賞賜,讓他進城養病。郭榮從鎮淮軍再次前往下蔡。又賜劉仁贍詔書,讓他自己選擇吉凶禍福。

南唐主李璟說要親自督率衆將抵抗周軍,中書舍人喬匡舜上書懇切勸諫他要暫避周軍強勢。李璟認爲他動搖軍心,將他流放撫州。李璟詢問神衛統軍朱匡業、劉存忠防禦策略,朱匡業吟詠羅隱的詩說道:“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陛下,周軍強勢難以抵禦,我們實在是處於下風,只有求和這條路可走。”劉存忠說朱匡業的話說得很對。李璟怒斥道:“想你們在朝廷危急之時,能有扭轉乾坤的策略,哪料到你們都是草包蛋。”當即貶謫朱匡業爲撫州副使,將劉存忠流放到饒州。其實他自己並不敢親征,有的只是文學天賦的本事。

前後經過十七個月艱苦圍城,周軍終於入駐壽州城。郭榮詔令打開壽州糧倉救濟饑民,穩定社會秩序。將壽州府治遷到下蔡,赦免州境內死罪以下全部囚犯。州中百姓因受到南唐刑法處理而聚集山林的,一併召回讓他們重操舊業,不加問罪;有曾經被他們傷害過的,不得報仇打官司。昔日政令有不便於百姓的,命令本州條陳奏報。將南唐降卒分成六軍、三十指揮,稱懷德軍。

次日,郭榮任命劉仁贍爲天平節度使兼中書令,制書說道:“對事奉的君主竭盡忠誠,高風亮節沒有欠缺,前代名臣良將,能有幾人可以比擬!朕討伐叛逆,得到你才真正值得稱道。” 癱瘓在牀的劉仁贍已經沒有能力拒絕了,他的薛夫人泣血五天,絕食而死。很多唐軍將士不願投降,朝劉仁贍牀前三叩後自盡殉國。當日夜裡,五代名將劉仁贍去世,郭榮下詔厚葬,追賜爵位爲彭城郡王。並率全軍爲他送葬。郭榮又將清淮軍改爲忠正軍來表彰劉仁贍的節操,任命右羽林統軍楊信爲忠正節度使、同平章事,授予張永德爲檢校太尉、鎮寧軍節度使。

這真是:博大胸懷講誠信,正義取法沐春風。

周世宗郭榮(四)周世宗郭榮(二十七)周世宗郭榮(二)周世宗郭榮(十一)周世宗郭榮(十六)周世宗郭榮(二十)周世宗郭榮(五)周世宗郭榮(二十六)周世宗郭榮(十)周世宗郭榮(十六)周世宗郭榮(二十)周世宗郭榮(二十七)周世宗郭榮(二十一)周世宗郭榮(一)周世宗郭榮(十七)周世宗郭榮(二十七)周世宗郭榮(一)周世宗郭榮(五)周世宗郭榮(七)周世宗郭榮(十四)周世宗郭榮(十一)周世宗郭榮(八)周世宗郭榮(三)周世宗郭榮(十九)周世宗郭榮(三)周世宗郭榮(五)周世宗郭榮(二十)周世宗郭榮(十一)周世宗郭榮(二十四)周世宗郭榮(十四)周世宗郭榮(二十一)周世宗郭榮(六)周世宗郭榮(十三)周世宗郭榮(二十六)周世宗郭榮(二十)周世宗郭榮(二)周世宗郭榮(十三)周世宗郭榮(十一)周世宗郭榮(十)周世宗郭榮(五)周世宗郭榮(一)周世宗郭榮(二十三)周世宗郭榮(一)周世宗郭榮(十四)周世宗郭榮(五)周世宗郭榮(五)周世宗郭榮(十八)周世宗郭榮(四)周世宗郭榮(十九)周世宗郭榮(二十)周世宗郭榮(一)周世宗郭榮(五)周世宗郭榮(二十七)周世宗郭榮(二十六)周世宗郭榮(二十六)周世宗郭榮(十)周世宗郭榮(二十)周世宗郭榮(二)周世宗郭榮(三)周世宗郭榮(十五)周世宗郭榮(五)周世宗郭榮(十八)周世宗郭榮(十九)周世宗郭榮(七)周世宗郭榮(二)周世宗郭榮(二十六)周世宗郭榮(二)周世宗郭榮(十一)周世宗郭榮(十九)周世宗郭榮(十九)周世宗郭榮(二十二)周世宗郭榮(八)周世宗郭榮(二)周世宗郭榮(七)周世宗郭榮(二十二)周世宗郭榮(十三)周世宗郭榮(十二)周世宗郭榮(十四)周世宗郭榮(一)周世宗郭榮(九)周世宗郭榮(二十三)周世宗郭榮(十四)周世宗郭榮(三)周世宗郭榮(十六)周世宗郭榮(十四)周世宗郭榮(十六)周世宗郭榮(二十一)周世宗郭榮(九)周世宗郭榮(十四)周世宗郭榮(十五)周世宗郭榮(十三)周世宗郭榮(一)周世宗郭榮(一)周世宗郭榮(十四)周世宗郭榮(六)周世宗郭榮(八)周世宗郭榮(一)周世宗郭榮(五)
周世宗郭榮(四)周世宗郭榮(二十七)周世宗郭榮(二)周世宗郭榮(十一)周世宗郭榮(十六)周世宗郭榮(二十)周世宗郭榮(五)周世宗郭榮(二十六)周世宗郭榮(十)周世宗郭榮(十六)周世宗郭榮(二十)周世宗郭榮(二十七)周世宗郭榮(二十一)周世宗郭榮(一)周世宗郭榮(十七)周世宗郭榮(二十七)周世宗郭榮(一)周世宗郭榮(五)周世宗郭榮(七)周世宗郭榮(十四)周世宗郭榮(十一)周世宗郭榮(八)周世宗郭榮(三)周世宗郭榮(十九)周世宗郭榮(三)周世宗郭榮(五)周世宗郭榮(二十)周世宗郭榮(十一)周世宗郭榮(二十四)周世宗郭榮(十四)周世宗郭榮(二十一)周世宗郭榮(六)周世宗郭榮(十三)周世宗郭榮(二十六)周世宗郭榮(二十)周世宗郭榮(二)周世宗郭榮(十三)周世宗郭榮(十一)周世宗郭榮(十)周世宗郭榮(五)周世宗郭榮(一)周世宗郭榮(二十三)周世宗郭榮(一)周世宗郭榮(十四)周世宗郭榮(五)周世宗郭榮(五)周世宗郭榮(十八)周世宗郭榮(四)周世宗郭榮(十九)周世宗郭榮(二十)周世宗郭榮(一)周世宗郭榮(五)周世宗郭榮(二十七)周世宗郭榮(二十六)周世宗郭榮(二十六)周世宗郭榮(十)周世宗郭榮(二十)周世宗郭榮(二)周世宗郭榮(三)周世宗郭榮(十五)周世宗郭榮(五)周世宗郭榮(十八)周世宗郭榮(十九)周世宗郭榮(七)周世宗郭榮(二)周世宗郭榮(二十六)周世宗郭榮(二)周世宗郭榮(十一)周世宗郭榮(十九)周世宗郭榮(十九)周世宗郭榮(二十二)周世宗郭榮(八)周世宗郭榮(二)周世宗郭榮(七)周世宗郭榮(二十二)周世宗郭榮(十三)周世宗郭榮(十二)周世宗郭榮(十四)周世宗郭榮(一)周世宗郭榮(九)周世宗郭榮(二十三)周世宗郭榮(十四)周世宗郭榮(三)周世宗郭榮(十六)周世宗郭榮(十四)周世宗郭榮(十六)周世宗郭榮(二十一)周世宗郭榮(九)周世宗郭榮(十四)周世宗郭榮(十五)周世宗郭榮(十三)周世宗郭榮(一)周世宗郭榮(一)周世宗郭榮(十四)周世宗郭榮(六)周世宗郭榮(八)周世宗郭榮(一)周世宗郭榮(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