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搖子邀賭大秦皇,賭注是華山?
宋九重聽到這樣的消息後,笑了。
裝神弄鬼,小兒技倆,也就糊弄糊弄黔首愚民而已。
你想東出,朕還想西進呢,正好。
宋九重用手指噠噠的在桌案上敲着拍子,很難得的吟哦起古詩來:“大風起兮……”
這一年的元宵燈會,宋九重下詔與民同樂,微服觀燈,併到已致仕的前中書侍郎王溥家夜飲,次日,傳出重大消息:
官家盛讚王家二孃賢慧知禮,識見不凡,親爲皇次子德昭往聘。
一石激起千層浪。
皇長子早夭,德昭爲謫爲長,過了年,正好十五歲,年紀輕輕便喜慍不形於色,有龍形虎步之姿,宋九重對其寄於厚望,不僅親授武技,更延請飽學鴻儒爲師,如今,又爲其定下這樣一門親事,朝野譁然。
前政事堂三相,若論在職時的影響力,當然以範質爲首,魏仁溥次之,但致仕後,王溥卻巍巍然有隱相之風。
因爲,三相中,論親和力,他第一,論文采,他也第一,甲科進士第一名不是吹出來的,同時,他最年輕,致仕時才四十三歲。
所以範質、魏仁溥致仕了就真致仕了,而王溥的太子太保銜卻成了實職,成爲了皇子的授課老師。
替皇次子結下這樣一門親事,官家何意?
稍有點政治覺悟的,腦子中都有了思索。
德昭的臉上浮起了笑容。
宋炅的臉則黑成了鍋底。
夜訪趙府。
……
如今的趙普已經位極人臣,官拜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
但他與同齡人王溥一比,可就差的遠了,王溥三十三歲就成爲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整整當了十年的實權右相,而他這個門下侍郎,卻幾乎成了空架子。
宋承周制,中書侍郎掌制令決策,門下侍郎掌封駁審議。
但宋九重罷了前三相後,以趙普爲門下侍郎,李崇矩爲樞密使,中書侍郎的寶座卻空着。
這中書省沒有宰相簽署敕令,這政務相關流程便走不下去,趙普只好上奏,宋九重道:“卿只管呈進敕令,朕來簽署。”
“……”
你當皇帝的親自簽署敕令,還要我這門下侍郎作什麼,趙普初爲相,銳氣正剛,只遲疑了一下便道:“此有司職爾,非帝王事也。”
宋九重很不開心,命翰林學士講求舊制,結果一大班文官講來講去,翻來翻去,歸根結底一句話,這制令決策,就是宰相事。
開玩笑,你當皇帝的把什麼權都收了,我們當臣子的吃什麼。所以在這點上,不論是誰,平時有什麼意見都先放放,所有大臣都站在同一條戰線上。
局面就僵住了,宋九重不放權,趙普要爭權,誰也不放,趙普後背的汗水越來越多,宋九重的臉色越來越黑,最後禮部尚書竇儀和了稀泥,說:“現在皇弟宋炅任開封尹、同平章事,說起來,也是宰相。”
宋九重這才把制令決策權給了趙普,說的冠冕堂皇:“卿如左右手,事無大小,悉諮決焉。”
趙普傻眼了,我是門下侍郎好不好,讓我幹中書侍郎就早說呀,可宋九重都做了如此大的讓步,再不好爭了,只能謝恩退朝。
但事沒完。
上午爭論結束了,算是趙普贏了,可是還沒來得及慶祝,下午,就有令旨下到了政事堂,令趙普監修國史,命薛居正、呂餘慶爲參知政事,以副之。
這參知政事,乃宋九重的發明,不宣制,班在宰相後,不知印,不預奏事,不押班,但奉行制書而已。
薛居正是前朝老臣,呂餘慶便是呂端兄長,本是宋九重未登基前的得力幕僚,有從龍大功,這一回,雖是進了政事堂,卻是個假影子,相比起來,卻是兄不如弟了。
趙普差點一口老血吐出,這一下好了,自己這位門下侍郎,就真等若高級幕僚了,可是他不敢對官家有怨言,但對之前三相大權在握,風光八面的威風實嚮往之。
卻不知範質三人,也曾經當過一段時間的空心宰相,周世宗霸道絕倫,大事每自決,宰執只執行而已。
但這兩位皇帝還是有非常大的不同。
前一個,按規矩來,除了軍國大事朕決之,其它的,都要走正常的流程,所以,範質等三人只經過不到一年的時間,便能與世宗配合的默契,且自身在朝野還都能形成相當的影響力,文官怕範質,武將懼魏仁浦,這是朝野公認的,相公能當的煌煌大氣,全因爲印把子在手中。
正因爲三相有足夠的影響力,宋九重才捏着鼻子硬按着他仨在相位上,直到有底氣換了才終止。
這後一位,卻是不按規矩來了,欲盡收宰相大權,實在不行,先收一半,然後變相的再收一半。
所以,趙普這個門下侍郎,就好比驢糞蛋子一般,他曾經好長時間生活在懊悔中。
作繭自縛,說的就是他。
他之所以能從樞密院升到政事堂首相,全因一策之功。這一策說起來,只有十二個字。
宋九重問他:“自唐季以來,數十年帝王換了八姓十二君,爭戰無休止,朕欲從此息滅天下之兵,建國家長久之計,卿有何策。”
趙普答:“症在藩鎮,君弱臣強,若欲治之,只需削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
宋九重撫肩而贊:“卿之計策,深得朕心,真宰相器也。”
他因此而成門下侍郎,位列百官之首,卻也因此成了史上最沒權的宰執。
但再沒權,也是相公,這官還得當下去。趙普冥思苦想,終於被他尋得一計,不僅沒權的相公當的穩穩的,還爲他搏來一個剛毅果決的美名。
史記:“普嘗奏薦某人爲某官,及祖不用。普明日復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牘擲地,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他日補綴舊紙,復奏如初……
又有羣臣當遷官,太祖素惡其人,不與。普堅以爲請,太祖怒曰:‘朕固不爲遷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懲惡,賞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賞乃天下之刑賞,非陛下之刑賞,豈得以喜怒專之。’
太祖怒甚,起,普亦隨之,太祖入宮,普立於宮門,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當宰執當到他這份上,也真夠憋屈的了,想想前任,那是與皇帝坐而論道的吶,皇帝還得請茶。
可他呢,與內侍無異。
他這計策說白了很簡單,官家你把我的印把子收了,又要我幹事,好嘛,官家你無賴在先,臣有樣學樣,無賴在後可以吧。
不就是不要臉麼。
臣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