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0章 軍事改革——四總部

可徐暉祖等人聽完了聖旨後馬上跪下說道:“臣遵旨。”原本不知所措的中低級武將見到大將們都跪下接旨了,也不再想這個變動對武將是有害還是有利,都跪下說道:“臣遵旨。”

見今日上朝的武將紛紛跪下,文官們也慢慢停下了議論。裁撤五軍都督府重設大都督府,完全就是武官制度的變動與文官沒有關係,既然在場的武將都接受了,他們再議論也無用。至於以後的影響,等所有的聖旨全部宣讀完畢後再議論不遲。反正在場的文官沒有人相信,今日有關於武官之制變革的聖旨只有這一道。站在大殿中間的四五品文官紛紛悄悄擡頭,看向高坐在龍椅上的允熥。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更改大都督府內官司之制。除左右都督同知外,設立四都督僉事,正二品;設立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裝備部、總後勤部、度支部、水師部諸衙門。總參謀部掌管全國衛所之輿圖、軍制、城隍、鎮戍、簡練、征討等諸事;總裝備部,掌管新式武器研究,製造、保管武器,保管符勘、尺籍等諸事;總後勤部,掌管全軍所需糧草,及車駕,掌鹵簿、儀仗、禁衛、驛傳、廄牧之事;度支部,掌管全軍錢財支出;水師部,掌管水師諸事。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裝備部、總後勤部、度支部等五部,掌印官名爲尚書,正二品,佐貳官名爲侍郎,正三品;水師部掌印官名爲都指揮使,正二品,佐貳官名爲都指揮同知,正三品。其中總政治部、總後勤部、度支部等三部爲文職武官。欽此。”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更改兵部之職司。裁撤兵部武庫司、職方司、車駕司,設立軍醫司、政治司,原左軍都督府文宣司改隸屬兵部管轄。以兵部尚書兼任總政治部尚書,以兵部左右侍郎兼任總政治部左右侍郎。欽此。”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設立江南都指揮使司,統轄除京城四十九衛與孝陵衛外其餘直隸衛所;設立應天行都指揮使司,統轄上直衛、孝陵衛外其餘京城衛所。欽此。”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以樑國公藍珍爲總參謀部尚書,以原五軍都督府斷事官陳性善爲兵部尚書兼任總政治部尚書,以曹國公李景隆爲總裝備部尚書,以鄭國公常升爲總後勤部尚書,以原兵部尚書梅殷爲度支部尚書,以巨港侯何榮爲水師部都指揮使。欽此。”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任原左軍都督府都督耿璇爲江南都指揮使司都指揮使,任原英藩左相張數爲應天行都指揮使司都指揮使,欽此。”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命瓜州伯張輔、原右軍都督府都督同知曹行、安定伯楊峰、原前軍都督府都督薛寧爲大都督府都督僉事。欽此。”

之後又是幾道聖旨,任命了大都督府除總政治部以外的五個部門的侍郎和都指揮同知。

此刻若是也有如同允熥這般從後世穿越過來的人,即使不喊出來,一定在心裡說道:‘這分明就是抄襲了軍委的四總部制度!’並且他想的也沒有錯誤,允熥確實是抄襲的四總部制度。

從世界範圍內來講,近代的軍事指揮制度誕生於普魯士,大約在西元16XX年由某一位普魯士的國王創建了參謀部,後來成爲世界各國最重要的軍事部門,一直到現在。

這位普魯士國王創立這個參謀部制度,還是前裝燧發槍剛剛開始裝備、火繩槍尚未退出主戰場、距離後裝槍被髮明出來還有很長時間的時候。參謀部適應了當時軍事技術和軍事指揮的發展。雖然它剛剛誕生的時候還與後世的參謀部權責不同,但畢竟是專業獨立的指揮及顧問機構的起點。

而大明現在也處於這個階段!上直衛早已實現了火繩槍的普遍裝備,甚至裝備比例超過了16XX年的歐洲國家,火炮的裝備比例與裝備數量更是遠遠超過,大明的軍隊也在允熥的親自指導下組建了新的方陣,並且在剛剛結束的伊吾之戰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而且,就在過年之後幾天允熥得到研發武器機構的奏報,燧發槍已經研製成功!允熥馬上就會在上直衛開始裝備燧發槍,將淘汰下來的火繩槍交給外地衛所裝備。

這一切,都與參謀部被創建的時候一模一樣,所以允熥才下定決心對現行制度進行大變革,設立參謀部;若不是聽到燧發槍發明的消息,他雖然也會進行變革,但不會規模這樣大。而且他想着與其一次一次的改革,不如一步到位,直接設立四總部體制。

當然,對於此時的大明來說,軍委的四總部體制比較超前,所以允熥又進行一定變化,各部的職責與軍委的四總部各部職責並不完全一樣,而且還單獨設立了度支部,管理全國軍隊的財政。

另外,允熥還設立江南都指揮使司和應天行都指揮使司,將除上直衛、孝陵衛之外的軍隊全部由五軍都督府直轄改爲這兩個衙門管轄。

允熥之所以這樣,一是因爲原來在外地各衛所上雖然有都司和行都司,但五軍都督府仍然直接管轄這些衛所的一部分事物;而在他的設想中,新設立的大都督府各部不再直接管轄衛所,只管着各地的都司和行都司。這樣一來,原本沒有都司或行都司管着的直隸衛所就很尷尬了。所以要設立這兩個衙門管理他們。

二來,滿清時候設立了九門提督等職位分別管理京城附近的軍隊,不是由中央的衙門直管,也沒鬧出什麼謀反的事情,反而使得軍隊管理更加有秩序,所以他願意將大多數衛所都交給新設立的衙門管轄。不過他還是留了一手,將上直衛仍然直接抓在手裡。

‘四總部制度應該是這個時候全世界最先進的軍事制度了。只不過,雖然朕已經進行了一定變化,但也未必一定能夠適應這個年代落後的通訊手段和運輸方式,之後還要進行調整,但大方向不會變化。’允熥想着。

他思量完畢,擡起頭看向面前的衆位官員,馬上感覺有些詫異。‘朕適才進行了這麼大規模的變革,怎麼沒人議論?’

他哪裡知道,正因爲他的變革實在太大,在場的文武官員這個時候根本沒有反應過來允熥進行了怎樣的變革。這與之前撤五軍都督府、設立大都督府可完全不同,這是對大明現行中央軍事管理體系的顛覆性變革,在場的所有人根本沒弄明白允熥新設立的這些衙門到底有什麼作用,對於這次變革後的影響也完全沒有辦法預估,如何還能討論的起來?

就連徐暉祖等人都沒有第一時間跪下說臣遵旨。允熥之前雖然透露過一部分變革內容,但因爲他自己都沒有完全確定,所以沒沒法告訴他們,他們只聽允熥說是‘巨大的變革’,可細節並不清楚,此時腦袋也嗡嗡作響,一團亂麻。

不過徐暉祖畢竟是久經宦場的人了,雖然從軍事角度講判斷不清這樣的變化是好是壞,但從利益角度很快判斷出來:並未損傷徐家的利益!他雖然不會擔任都督同知多長時間,但能夠看出允熥很重視徐家,並未觸犯徐家的利益。

他又回想了一下人名單,發現也沒有影響常家、藍家、李家等家族的利益,心下一定,就要跪下說“臣遵旨”,打破大殿內的寂靜。

可就在他剛剛彎腰、還未跪下說話的時候,大殿內的寂靜已經被別人打破。“陛下。臣以爲,大明現在所行之武官之制,雖然有些小問題,但畢竟無大礙,對存在之問題進行改變即可,無須進行如此巨大之變革。陛下,陛下此次設立的個衙門之前從未設立過,到底會如何尚不知曉,貿然完全廢除原來的制度,設立新制度,未必對朝廷有利。”一個身穿五品文官服飾的人忽然站出來說道。

“陛下,臣也以爲,貿然廢除原武官之制實行新制,恐怕會引起朝堂動盪;而且現行武官之制乃是先帝所創,貿然如此大的改動恐有不妥,還請陛下三思。”又有一個身穿七品御史服飾的人站了出來。

“陛下,臣是武將,不懂太多,可陛下新設立的這幾個衙門與地方上的都司、行都司協調職權、如何管轄衛所恐怕不太容易。”一個身穿二品武將服飾的人也站出來說了幾句。

之後又有八九個個人站出來,從各個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見。他們的話雖然都儘量婉轉,但意思就是反對允熥的改革,至少反對進行這麼大的改革。

允熥將這十來個進諫的官員都掃視一遍,嘴角忽然露出了微笑。他咳嗽兩聲清了清嗓子,朗聲說道:“諸位愛卿所言也有道理,所以這幾道聖旨先放在一旁,朕先處置另外幾件事情。”

第289章 生擒第648章 糧食第1212章 在人市第773章 大案——生路在哪第996章 玉佩第1099章 戰烏魯木齊——公侯萬代第1001章 暴風雨前的寧靜第1476章 結束第528章 高燧婚禮第132章 挖人第279章 段家與視察第596章 瞭解第1460章 爵位改革——對勳貴第1348章 南洋風雨——結果第918章 對戰程朱理學——結束第302章 嚮導第1346章 南洋風雨——三寶壟守城第1081章 沒品與出乎預料第1079章 最後的圍殲戰(二)第1446章 對歐洲的謀劃—遠在西方第113章 出行第363章 哀嚎第1700章 爲大家犧牲小家第86章 北平生活開始第296章 羣臣宴解縉招嫉第1495章 蘇州驚變——莫名其妙的尋找第755章 南巡——不要色目人!(五千字章節)第913章 對戰程朱理學(二)第1156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615章 奉先殿三年祭第1257章 說話囑咐第1206章 外交無小事——事情的經過下第1212章 在人市第415章 降與死第417章 前世第821章 戰安南——斷後第637章 相模國第64章 新的開始第614章 道路和回京第447章 馬和王景弘第1131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絲綢之路北線的意義第1354章 南洋風雨——各自的想法第1233章 去講武堂的路上第1083章 最強男人對話(一)第840章 升龍第566章 回京宣旨第600章 三家第128章 家書與離開兗州第1120章 撒馬爾罕城後續——白帳與藍帳第927章 選擇這麼一間屋子接見他們兩個的緣故第178章 祭祖第1490章 如何對付傳教士第1294章 蕭家的應對第1512章 供詞第1505章 蘇州驚變——轉折第1672章 九年前在伊吾的兩個與天方教徒有血海深仇的人第1261章 格致監與再見羅貫中第864章 在廣州過年第940章 隊列與方陣第1727章 格致院奇奇怪怪的東西第1677章 與明國決一死戰第313章 花英與徐家第1528章 暢想與請求第546章 審問出來第944章 帶小孩出門第819章 戰安南——登陸第710章 議封與過節第271章 處置與公租房第1383章 事情第317章 內宮貪腐案(一)第1500章 蘇州驚變——決斷第1521章 勸說第170章 砸玻璃第1065章 決戰——陽光下第1562章 巴布納——朱楩第404章 目眥盡裂發盡上指冠第549章 再見與玉佩第414章 勸降第1324章 南洋風雨——開始第1547章 印度之戰——雙方的準備第855章 南定——前夜第198章 伴隨着發生的第1730章 大明也要準備起來了第1060章 最終決戰——‘施法’第1542章 印度之戰——孟加拉人的謀劃第751章 南巡——宣商人面見第217章 爲何讀書第107章 成親第1130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絲綢之路北線的擴展第32章 寶鈔戰爭——戶部準備第146章 卡廷——反轉第51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時間緊迫啊第139章 戰——血戰第311章 楊栽第667章 攻緬——受卓蒲勃第1465章 爲了流傳第1280章 於家父子第512章 軍中與繼續整頓第17章 重陽節——提議軍校第1415章 李家——驚呼
第289章 生擒第648章 糧食第1212章 在人市第773章 大案——生路在哪第996章 玉佩第1099章 戰烏魯木齊——公侯萬代第1001章 暴風雨前的寧靜第1476章 結束第528章 高燧婚禮第132章 挖人第279章 段家與視察第596章 瞭解第1460章 爵位改革——對勳貴第1348章 南洋風雨——結果第918章 對戰程朱理學——結束第302章 嚮導第1346章 南洋風雨——三寶壟守城第1081章 沒品與出乎預料第1079章 最後的圍殲戰(二)第1446章 對歐洲的謀劃—遠在西方第113章 出行第363章 哀嚎第1700章 爲大家犧牲小家第86章 北平生活開始第296章 羣臣宴解縉招嫉第1495章 蘇州驚變——莫名其妙的尋找第755章 南巡——不要色目人!(五千字章節)第913章 對戰程朱理學(二)第1156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615章 奉先殿三年祭第1257章 說話囑咐第1206章 外交無小事——事情的經過下第1212章 在人市第415章 降與死第417章 前世第821章 戰安南——斷後第637章 相模國第64章 新的開始第614章 道路和回京第447章 馬和王景弘第1131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絲綢之路北線的意義第1354章 南洋風雨——各自的想法第1233章 去講武堂的路上第1083章 最強男人對話(一)第840章 升龍第566章 回京宣旨第600章 三家第128章 家書與離開兗州第1120章 撒馬爾罕城後續——白帳與藍帳第927章 選擇這麼一間屋子接見他們兩個的緣故第178章 祭祖第1490章 如何對付傳教士第1294章 蕭家的應對第1512章 供詞第1505章 蘇州驚變——轉折第1672章 九年前在伊吾的兩個與天方教徒有血海深仇的人第1261章 格致監與再見羅貫中第864章 在廣州過年第940章 隊列與方陣第1727章 格致院奇奇怪怪的東西第1677章 與明國決一死戰第313章 花英與徐家第1528章 暢想與請求第546章 審問出來第944章 帶小孩出門第819章 戰安南——登陸第710章 議封與過節第271章 處置與公租房第1383章 事情第317章 內宮貪腐案(一)第1500章 蘇州驚變——決斷第1521章 勸說第170章 砸玻璃第1065章 決戰——陽光下第1562章 巴布納——朱楩第404章 目眥盡裂發盡上指冠第549章 再見與玉佩第414章 勸降第1324章 南洋風雨——開始第1547章 印度之戰——雙方的準備第855章 南定——前夜第198章 伴隨着發生的第1730章 大明也要準備起來了第1060章 最終決戰——‘施法’第1542章 印度之戰——孟加拉人的謀劃第751章 南巡——宣商人面見第217章 爲何讀書第107章 成親第1130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絲綢之路北線的擴展第32章 寶鈔戰爭——戶部準備第146章 卡廷——反轉第51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時間緊迫啊第139章 戰——血戰第311章 楊栽第667章 攻緬——受卓蒲勃第1465章 爲了流傳第1280章 於家父子第512章 軍中與繼續整頓第17章 重陽節——提議軍校第1415章 李家——驚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