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5章 徐家商議

徐增壽話說的是這樣嚴重,而且聽起來也有些道理,頓時嚇得徐膺緒十分驚慌。他對徐暉祖說道:“大哥,我聽四弟說的挺有道理的,咱們徐家現在確實太樹大招風了。”

但徐暉祖臉上的表情卻一如既往的平靜,甚至還笑了出來。他這幅表情讓徐增壽有些生氣,但也不敢發火,只能壓着火氣說道:“大哥,你難道覺得我說的不對?”

“你說的當然對,月滿則虧,但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徐暉祖道。

“那其二是什麼?”徐增壽追問道。

“第一,咱們家雖然在軍中的勢力最大,但常家與李家都比咱們家差不了多少,因常升和常森都不會打仗,李景隆陛下也甚少派他帶兵出戰,所以咱們家在軍中的影響日漸增大。可陛下也在扶持藍珍、曹行等人,耿炳文與曹震兩員老將尚在世,陛下尚不至於擔心咱們家在軍中勢力過大。”

“第二,前年的伊吾之戰,你這樣熟知內情之人當然知曉陛下並未親自指揮將士征戰,但陛下親臨伊吾,甚至在許多人看來一直在中軍,此戰必定是陛下親自指揮。所以伊吾之戰後陛下在軍中的聲望大漲,將領中反而是帶兵率先衝入敵陣的曹行聲望最高,但也遠不及陛下。所以陛下也不會因爲伊吾之戰後我的聲望太高而忌諱。”

“我這不是在抱怨,”徐暉祖又趕忙補充:“陛下九五之尊,如此大戰能親臨前線,就算是先帝繼位後也不曾如此做過,我對陛下極爲敬佩,陛下在軍中聲望大漲也是應有之事。”

“第三,現下耿炳文時常因病請假在家休息,但除了我這個都督同知,還有四個都督僉事爲我們的副官,處置大都督府諸事。我也並沒有大都督的權力,陛下也不會因此忌諱。”

“至於其四,你說的制定武將評定章程之事,確實會引起其它人嫉妒,但越是如此,我徐家越不會有事。陛下是喜歡屬下的將領一團和氣,還是互相看不對眼?他們嫉妒咱們家,看咱們家不對眼,難道不是好事?”

“我之所以不告訴你制定武將評定章程之事也與此有關。咱們家三兄弟數你最好玩,也喜歡交際,與其它勳貴關係大多不錯。若是我將此事告訴了你,你對他們透露,在陛下看來就是咱們家拿着朝廷大事做人情交好其它勳貴了。咱們家已是勳貴第一,還要交好其它勳貴,居心何在?”

“所以此事必須不偏不倚,誰也不能告訴。自然,咱們家也不能與其它勳貴關係鬧的太僵,這就要仔細拿捏了。”

“還有一件事是我琢磨了許久的。當今陛下似乎有意效仿宋太祖,但卻又有所不同,到底如何我也拿捏不準,但應當不必擔心他屠戮大臣。所以咱們家至不濟也性命和財富無憂,不必擔心如同李善長一般。”

聽了徐暉祖的話,徐膺緒和徐增壽的臉色逐漸舒緩下來,徐膺緒吐了一口氣笑道:“果然大哥已經將事情都想到了。”

徐增壽也附和一句,但想了想又道:“大哥,制定武將評定章程之事,大哥所言確實有道理,咱們家與其它人家關係略差些不是壞事。可若是他們對咱們家太多看不對眼,陛下會不會將咱們家拋出來平息衆怒?或許不會不嚴厲處置,但小小的懲戒不會少。”

“你說的不錯。確實可能發生這樣之事。爲兄也有準備。”徐暉祖頓了頓,說道:“等武將評定章程制定好,在軍中推廣後,我就辭去大都督府都督同知之職。”

“什麼!”徐膺緒和徐增壽二人同時叫了起來。他們萬萬料不到,徐暉祖竟然打算辭去都督同知。要知道,徐暉祖今年才四十歲,正是一個官員的好時候,但卻忽然要辭職,他後半輩子是要一直在家中渡過麼?指揮過伊吾之戰,參加過安南之戰、平定路謝之亂的將領在大好年紀竟然就要辭官在家休養!他們二人想想,就覺得不能接受。

“大哥,何必如此?”徐增壽回過神來說道:“你是咱們家的主心骨,也是軍中親近咱們的將領的主心骨,若是你辭去都督同知,恐怕會使得人心不安啊。”

“是啊大哥,頂多這個差事做完了,以後韜光養晦什麼差事都不做了。”徐膺緒也說道。

“二弟,你說的可不對。韜光養晦用在這裡可不妥當。”徐暉祖先小小的開了個玩笑,之後正色說道:“而且,什麼差事都不做是不成的。陛下設立的大都督府與之前的五軍都督府可不一樣,所設之官職要辦何差事也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絲毫沒有推諉的餘地,二弟你也在大都督府爲官,想必也有體會。何況耿炳文長期以病在家休息,我不辦差,就沒人辦差了。”

“至於四弟,你所說的,正是我要辭去都督同知的緣故。”

“雖然軍中尚有諸多勢力能制衡咱們家,但咱們家畢竟在軍中勢力最大,我不客氣的說,雖然在普通將士中陛下聲望極高,曹行等人聲望也不低;但在老一代將領逐漸故去後,在新一代將領中,我的名聲一直最高。”

“而且伊吾之戰,就是當年先帝開國之時也沒打過這樣大的仗,我身爲統帥,衆將領又知陛下並未親自指揮,我的聲望自然也水漲船高。”

徐暉祖十分坦然的說出了這個事情,好像說的不是自己,繼續說道:“此事陛下必定也知曉。雖不必擔心功高震主,但也會記掛在心上。”

“所以我主動辭去都督同知之職,在家專心教導兒孫、處理家事,就是讓陛下不再記掛着這件事。”

“而且這對朝廷也有好處。陛下本來設立了兩個都督同知,既是互相制約,又是讓辦差能快些。可耿炳文長期臥病在家,只有我一人,做事難免有顧及不到之處。我辭去官職的奏摺一進,耿炳文必定也會上折辭去都督同知之職,陛下順水推舟答應,另行任命二人爲都督同知,大都督府的差事辦起來也會快起來。”

“而且,”徐暉祖臉上擠出笑意,又道:“帶兵打仗這麼多年,我也早就想歇歇了,正好藉着這個時機辭官回家休息,也不錯。”但那笑容,只要不是愚癡之人都能看出來是勉強擠出來的,他也並不像口中說的那麼心甘情願。”

“大哥!”徐增壽叫了一聲,眼眶溼潤起來。徐暉祖這等於是犧牲了自己一人來維護整個家族的利益,他和徐膺緒都理解了他的用意。不僅徐增壽眼框裡有了水霧,徐膺緒也是一樣。

他們很想勸阻他不要這樣做,但話卻說不出口,這畢竟是對整個家族都有好處的事情,在需要的時候爲家族犧牲是他們每個人從小受到的教育;他們也很想說些什麼話安慰他,但卻又不知該說什麼。徐增壽想了想,乾脆提起別的話題,轉移注意力。“大哥,等大哥辭去都督同知之職後,陛下會任命何人繼任?”

“其中一人多半是藍珍,另外一人梅殷等人都有可能,到底會是誰大哥也猜不準。”徐暉祖也不願意氣氛和剛纔一樣,也談論起來。

“不會是陳性善麼?”徐增壽又問。

“不會。”這次徐暉祖極爲肯定的說道:“兵部,或者說總政治部雖然排名次於總參謀部,但差事之重要絕不次於總參,陛下必定會任用十分親信之人掌印。而文職武官中陛下能夠完全信任之人只有陳性善,雖然陛下也十分信任陳繼,曾評論陳繼與陳性善一般,但陳繼畢竟資歷較輕,沒有七八年的功夫不夠格擔任總政治部尚書。所以現下只能是陳性善。”

“何況陳性善身爲文職武官,也不曾帶兵打仗,甚至不曾隨軍征戰,爲都督同知恐怕衆將士不服,而且陛下似乎也不太願意文職武官佔據這樣的官職,所以應當不會任命他爲都督同知。”

“在我看來,除非以後調爲四輔官,不然陳性善要在總政治部尚書之職上坐到告老了。”

“對了,既然說了起來,還有一事我就提前與你們說。”徐暉祖又道:“我辭官之後,若是再與親近的將領聯絡也不好,所以咱們家與武將聯絡之事就要交給你們兩個中的一個。”

“膺緒,以後此事就交給你了。”

“大哥,何不將此事交給欽兒?”徐膺緒馬上推辭道。雖然徐暉祖輕描淡寫的用了‘聯絡’一詞,可徐膺緒雖然不太聰明也不太會打仗,但也聽出了他的意思,這是將整個徐府對外的事情都要交給另外一人,幾乎等於交卸家主。徐膺緒自認爲並不聰明,不適合擔任家主;而且在他看來,家主之位應當由徐暉祖的兒子繼承纔對,所以趕忙推絕。

“欽兒。”徐暉祖苦笑了幾聲。要是徐欽成器,他多半也會交給徐欽,但問題是徐欽真得不成器啊!徐欽平日裡都做什麼他一清二楚,就是個紈絝子弟,而且還害怕上戰場打仗,這一點還比不上徐景昌,把徐家交給他,徐暉祖擔心自己死後他把徐家給毀了,那樣就只能祈禱徐欽有一個牛逼的兒子了。

“就算,可,四弟也比弟弟合適。”當然也知道徐欽如何,所以又說起了徐增壽。

“之所以將此事交給你而不是四弟,大哥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徐暉祖說道:“你性情溫和,而徐增壽脾氣暴,若是親近武將做的事情不和心意恐怕會當場與那人吵起來,讓那人下不來臺,這可不好。你性情溫和,不會有這樣的事情。”

“二來,增壽,做哥哥的也不想你留在京城。而與親近將領聯絡須得待在京城,從這一點來說,你也不合適。”

“大哥不打算讓弟弟留在京城?那大哥打算將弟弟派到哪裡去?”徐增壽不解的問道。

“南洋。蘇藩或蒲藩,岷藩也可。”徐暉祖馬上回答。

“爲什麼?”

“因爲南洋是之後必定會有戰事之地!”

說到這裡,徐暉祖站起來從書櫃中拿出一張地圖,指着地圖對他們說道:“伊吾打敗帖木兒、冊封秦藩等藩後,我觀陛下並無打算在西域繼續開疆擴土,反而關心起了海外之地。這其中,陛下最爲關心的自然是漢洲。建業六年底的除夕宴飲,陛下封了楚王殿下去漢洲,後來又封了吳王殿下去漢洲,只是暫時尚未前往就封。我聽陛下的話,將來似乎有加封皇子至漢洲之意。所以若是想立功受賞,漢洲是第一等可去之處。”

“但漢洲畢竟距離大明太遠了,我又捨不得派你們中的誰去,派你們去漢洲積累軍功之想法只能罷了。”

“而除漢洲之外,最有可能打仗之地就是南洋。陛下曾在南洋冊封許多藩王,有封在呂宋的宋王、封在滿剌加的蒲王、封在三佛齊的蘇王,還有雲南以南的,封在安南的越王、封在緬甸的岷王等諸王。”

“但陛下似乎並不僅僅打算限於此。滿者伯夷之前曾經先後兩次挑釁大明,第一次違背陛下聖旨出兵三佛齊,第二次勾結帖木兒派出懂巫術之人意圖暗害陛下,陛下不可能不心懷芥蒂,滿者伯夷也會仍對大明懷恨在心,在我看來,多半還會有一戰。”

“岷王封在緬甸,與中原交通不便,但其南、其西不遠處就是大海,陛下又極重視海路,必定會讓岷王殿下打通海路。”

“另外,就是位於岷藩以西的這個據說十分富庶之地,陛下似乎,也有些想法。”他又指着地圖的西面說道。

第1382章 聯繫前文第1703章 朱芳遠迎接天使第1756章 開羅——‘說服’他們第382章 安與郭與徐第1262章 羅家的本子第1559章 都想去印度(五千字章節 )第1541章 印度之戰——兩個人的商定第1690章 艱難的婚配與當年的盟約第1381章 徵兆第1743章 神秘的漢人第69章 春和殿紀事第392章 遼王的反應第1362章 從兩輪到三輪第1083章 最強男人對話(一)第1458章 求封第1529章 小武則天第823章 戰安南——救第1258章 婚第242章 不同的可能第343章 安王府第899章 慶功宴——減罪一次的勳章第85章 失常的人第115章 兗州事件——開始第1733章 海盜們第686章 徹底湮滅的蒙古歷史第750章 西南與西北第154章 宣府最後一件事然後回京第794章 大案——廣東的抓捕第797章 廣州人的反應第177章 端午第1153章 誰指使的第476章 修路與提振第322章 後續發展第515章 管稅第976章 第一次商議第838章 多邦城——破城第403章 犒軍救國之計第469章 坤寧宮夜話第1424章 西方的新來客第136章 襲擊將至第961章 在講武堂第1711章 瘋狂的決定第464章 前高後允第1221章 軍事改革——廢很久之前就想廢的人(上)第533章 府試第1053章 最終決戰——打架第1752章 炮灰第1276章 赦免和規矩第825章 戰安南——爭論第627章 安秦李薛第656章 岷王——孟養的最後一天第625章 體育第1351章 漢洲攻略(十四)第445章 又一年的臘月二十九第434章 對於他們的處置第1728章 無數大學生的心裡陰影。祝書友們端午節快樂!第145章 卡廷——截第867章 又一份捷報第1675章 虐待俘虜與憤怒的衝殺第1207章 外交無小事——狗屁第153章 慶功第574章 後續的決定第169章 怎樣開海第1412章 接見——建築與雕塑第261章 監局只見第1002章 出馬(補昨日欠更)第46章 再至麪館第1789章 工業時代——文垣的爭論與差事第387章 喜歡第614章 道路和回京第517章 律法嚴苛麼第1346章 南洋風雨——三寶壟守城第764章 李家懷疑第59章 ……陰謀——兩處場景第990章 第二個目的第568章 命名與賞賜第23章 重陽節——其他人的心思第1765章 允熥與文坻的對話第696章 孩子第619章 約法三章第1809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關東第657章 攻緬——江頭城第231章 比武第39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文英的提醒第259章 土槍土炮第505章 編戶齊民第688章 藍帳和金帳第186章 故第562章 滿江紅第36章 祖孫相處——第一次第109章 熙怡入宮第560章 杭州事第103章 應酬第156章 兩家第255章 想法和英靈第1429章 聯姻與打通航路第688章 藍帳和金帳第28章 茹瑺評論第1224章 軍事改革——尾聲第577章 傳道
第1382章 聯繫前文第1703章 朱芳遠迎接天使第1756章 開羅——‘說服’他們第382章 安與郭與徐第1262章 羅家的本子第1559章 都想去印度(五千字章節 )第1541章 印度之戰——兩個人的商定第1690章 艱難的婚配與當年的盟約第1381章 徵兆第1743章 神秘的漢人第69章 春和殿紀事第392章 遼王的反應第1362章 從兩輪到三輪第1083章 最強男人對話(一)第1458章 求封第1529章 小武則天第823章 戰安南——救第1258章 婚第242章 不同的可能第343章 安王府第899章 慶功宴——減罪一次的勳章第85章 失常的人第115章 兗州事件——開始第1733章 海盜們第686章 徹底湮滅的蒙古歷史第750章 西南與西北第154章 宣府最後一件事然後回京第794章 大案——廣東的抓捕第797章 廣州人的反應第177章 端午第1153章 誰指使的第476章 修路與提振第322章 後續發展第515章 管稅第976章 第一次商議第838章 多邦城——破城第403章 犒軍救國之計第469章 坤寧宮夜話第1424章 西方的新來客第136章 襲擊將至第961章 在講武堂第1711章 瘋狂的決定第464章 前高後允第1221章 軍事改革——廢很久之前就想廢的人(上)第533章 府試第1053章 最終決戰——打架第1752章 炮灰第1276章 赦免和規矩第825章 戰安南——爭論第627章 安秦李薛第656章 岷王——孟養的最後一天第625章 體育第1351章 漢洲攻略(十四)第445章 又一年的臘月二十九第434章 對於他們的處置第1728章 無數大學生的心裡陰影。祝書友們端午節快樂!第145章 卡廷——截第867章 又一份捷報第1675章 虐待俘虜與憤怒的衝殺第1207章 外交無小事——狗屁第153章 慶功第574章 後續的決定第169章 怎樣開海第1412章 接見——建築與雕塑第261章 監局只見第1002章 出馬(補昨日欠更)第46章 再至麪館第1789章 工業時代——文垣的爭論與差事第387章 喜歡第614章 道路和回京第517章 律法嚴苛麼第1346章 南洋風雨——三寶壟守城第764章 李家懷疑第59章 ……陰謀——兩處場景第990章 第二個目的第568章 命名與賞賜第23章 重陽節——其他人的心思第1765章 允熥與文坻的對話第696章 孩子第619章 約法三章第1809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關東第657章 攻緬——江頭城第231章 比武第39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文英的提醒第259章 土槍土炮第505章 編戶齊民第688章 藍帳和金帳第186章 故第562章 滿江紅第36章 祖孫相處——第一次第109章 熙怡入宮第560章 杭州事第103章 應酬第156章 兩家第255章 想法和英靈第1429章 聯姻與打通航路第688章 藍帳和金帳第28章 茹瑺評論第1224章 軍事改革——尾聲第577章 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