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0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大事需要三代人

“只能放棄。”允熥說道:“現下,哪怕五十年後撤了英永二藩,關東被漢人佔據的土地也不會有多少。而且關東雖然地廣人稀,但氣候寒冷,今後二百年還會越來越冷,百姓不會願意遷移到關東的,關東的百姓反而想要遷移入關。如果沒有藩國統治,漢人佔據之土不僅不會增加,反而會減少。爲了維持漢人在遼東以北的關東之地的統治,只能讓這兩藩繼續存在了。不過你儘可放心,雖然這二藩距離中原極近,但人煙稀少,除非中原大亂否則絕不可能進入中原奪了皇位;若是中原真的大亂,由同姓諸侯王奪取天下,總比讓反賊奪了要更好,起碼,不會大肆屠戮宗室。”

允熥的話很有道理,文垣也沒有反駁,而是說道:“這樣說來,未來百年,關東的藩國不撤藩,西北西域的藩國不撤藩,漢洲的藩國始終不會撤藩,要撤藩的就是南洋的藩國了?”

西北的藩王不撤藩,也是允熥早已定下的,也與文垣說過。嘉峪關以西的地方倒不是苦寒之地,但這些地方距離大明京城太過遙遠,以這個年代的通訊水平,不,哪怕以一百年後,兩百年後的通訊水平,根本不可能在維持中央集權的同時將當地變成漢人的土地,只會是絕大多數地方當地人自治,少數城市及近郊被官府控制。爲了能夠擴張漢人的地盤,也只能維持分封。

“只有南洋藩國。”允熥說道:“南洋藩國離着京城的距離不比關東近,但氣候溼潤,人煙較爲繁茂,兩廣福建一帶的百姓早在唐代就有下南洋的先例,宋代中原淪陷於蒙古人之手前後更是有許多百姓前往南洋居住,即使撤了藩朝廷直轄,也不必擔心漢人不再增加;唯一可慮者乃是因地方官處置不當致使當地人造反。所以爲父在建業初年於南洋冊封藩國,一是快速增加南洋漢人,二是在當地形成處置許多事情的慣例,後來的官員只要遵循藩國時期的慣例即可,不會輕易招致當地人造反。”

“不過即使如此,你也不必急於在南洋撤藩。”允熥繼續說道:“爲父之後在位的這二三十年,就是逐漸將南洋番國的國君廢除,或者識相的加封公侯之爵讓他們來京城享福,讓國君全部變成朱姓國君。”

“你將來繼位後要做的,是用各種法子削弱南洋的藩國,比如以不恭敬爲藉口削越藩幾個縣,劃歸廣西省管轄;以及在南洋顯示朝廷的權威,讓藩國百姓知曉原來在國君之上還有一個朝廷。若是有堅決不服從朝廷的藩國,也要出兵懲罰,但不要廢藩置府縣,而是換另一朱姓子孫爲國君。”

“另一方面,你又要支援南洋的藩國在文化上教育當地人,讓他們認爲自己是漢人,堅決不願做漢人的要斬盡殺絕,使得認爲自己是漢人的人越來越多,直至佔據大多數。”

“等爲父的孫子,也就是你的兒子繼位後,再實行推恩令,打碎藩國使得他們完全不能反抗朝廷,再逐漸撤銷藩國設置行省、府縣,完成撤藩。”

“是,兒子知曉了。”文垣答應一聲,但想了想又道:“父親,兒子聽起來怎麼好似漢初,漢高至漢武逐漸撤銷東方的諸侯王之故事?”

“你說對了。”允熥笑道:“爲父就是仿效漢初的做法。”

“爲父對南洋要做的,就好似漢高祖,首先讓南洋所有番國都向大明稱臣,之後逐漸將這些番國變成藩國,國君變成大明宗室。”

“你要做的,就是漢初文景二代皇帝的作爲,逐漸增強對南洋藩國的控制,在文化上統一南洋,顯示朝廷的權威。”

“你兒子要做的,就是漢武帝的作爲,最後完成撤藩。”

“父親,撤藩將南洋收歸一統,非要這樣複雜麼?”文垣又想了想,忍不住問道。

這是他一直以來的疑惑。允熥之前並未這樣清楚明白的將自己的想法告訴文垣,但文垣大概也知曉。他對此就有些不解:南洋番國這樣弱,聯合起來也不是大明的對手,有必要歷經三代人,又採用如此複雜的手段將南洋收歸朝廷麼?

“有必要。”允熥回答:“你以爲將南洋收歸一統,最大的問題是大明的軍隊是否能夠攻滅南洋的番國?不,不是如此。最大的問題,是大明與南洋番國的文化,或者說大明官府與南洋官府的治國治民方式,百姓的生活習慣,文化習俗的不同。”

“而人,任何十分偉大之人,在有生之年能做的事情很多,但能改變的觀念很少,已經成年之人的觀念是很難被改變的,文化習俗也同樣如此。若是沒有藩國作爲緩衝讓南洋的文化逐漸接近大明,滅亡南洋的番國後立刻收歸朝廷直轄,派到南洋的官員按照中原的法子統治南洋百姓,必定會因文化衝突導致此起彼伏的造反。”

“但好在,帶有舊想法的人會死。只要藩國治理得力,將中原的文化習俗灌輸到新一代的當地人之中,就能消除文化習俗的不同。到了這時,廢藩置府縣的時機才成熟。所以,爲父要用三代人的時間徹底收服南洋。”

“兒子明白了。”文垣這次十分正式的對允熥行了一禮。

“你明白就好。”允熥拍了拍他的肩膀。

“三哥,該用膳了。”這時從不遠處傳來這樣一句話。允熥擡頭看去,就見到昀芷站在用膳的房屋門前衝着他喊着。

“這就去。”允熥答應一聲,與兒子一起走進房屋。

“昀芷,我瞧着適才允熥是在與文垣說話,而且說的應當是正事。你就不怕這一嗓子打擾了他們談論正事?”寶慶這時走到昀芷身旁,輕聲說道。

昀芷沒有回答寶慶的話,打個哈哈過去了。但她在心裡想着:“三哥那時的表情,分明是正事已經說完了,我纔敢喊那一句話。不然你以爲我敢隨意打斷三哥說話?”

吃過午膳,下午允熥與英永二王一起在山海關附近轉了轉;第二日一行人連帶朱鬆朱允熞一起啓程前往北平。不過允炆卻沒有前往,他再次來到天津,坐上返回漢洲的船,離開中原。

允熥對與他分別頗爲不捨。少年時的算計早已過去,剩下的都是兄弟情誼。允炆封在漢洲大陸,十多年才返回中原一次,今生未必能夠再見到。即使明知允炆不不可能不返回漢洲,但允熥仍然緊緊拉着他的手。

允炆也頗爲不捨,眼淚在眼睛裡打轉。過了好一會兒他才說道:“咱們兄弟今日散了,明日未必不能再聚,何必惺惺做小兒女態。”

一邊說着,他鬆開抓着允熥的手,朗聲說道:“待到來日,我再次返回中原,再把酒言歡。”言罷轉身離去。看着他的背影,允熥抹了一把眼淚,也轉過身不再看他。

文垣有些詫異於二伯與父親的表現。在他看來,這樣灑脫的表現應當屬於他父親,而非二伯。好奇之下他詢問四姑昀芷。昀芷聽到他的問題輕笑了一下,說道:“若是你有一日與文圻分別,你就明白了。”

之後衆人來到北平。允熥在二十多年前也曾來過北平,在原燕王府門前不由得又是一陣唏噓。不過原燕王朱棣並不在北平,而是在蘇藩,而且在蘇藩活得好着呢,煥發出了第二春,蘇藩這些年東征西討的功績起碼有五成應當算在他身上。允熥也只是唏噓一陣罷了。

ωwш.тt kán.c ○

離開北平後,允熥開始返京之途,經保定府、真定府、順德府、大名府等地來到開封,見了朱橚與朱有燉父子。朱有燉僅比允熥小三個月,今年也已經四十歲,但至今無一子一女。他自己也對有孩子死心了,又不願抱養兄弟的兒子,已經決定讓弟弟朱有爋成爲王位繼承人。朱橚不喜歡朱有爋,但朱有爋是嫡次子,除朱有燉、朱有爋之外的所有兒子都是庶子,現下又沒有發生過朱有爋出賣父兄之事,朱橚也只能答應。

允熥聽朱有燉說這件事的時候,看了一眼朱有爋,心裡想着:“你繼承王位後,恐怕不能繼續在開封悠閒度日了。你父親研究醫學,你長兄研究戲曲,可你卻沒有研究任何有用的東西,我絕不會讓你在開封,要麼去京城,要麼去海外。不過,這對你也未必是壞事,看你個人的緣法了。”

離開開封城後,允熥又去少林寺參觀一番,之後繼續南下,來到湖廣。既然去了少林寺,爲了平衡也要去武當山。允熥在武當山又祭拜一番,還召見了當初在自己身旁做侍衛的宋青書等人。宋青書今年已經四十三歲,爲武當山外門管事,娶了一個溫婉的妻子,有了一兒一女,日子過得幸福美滿。允熥見到自己曾經的侍衛日子過得不錯心裡也很高興,又賞賜了他們些財貨。

除爲了平衡和見當年的侍衛,允熥這次前來武當山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與張三丰再見一面,有些話想與他說。但張三丰已經將近十年沒有露面,武當山上諸人皆不知三豐真人在哪兒,允熥也只能怏怏而去。

離開武當山後一路南行,來到江陵。在江陵,一行人坐上船,順流而下返回京城。

第886章 奸細案——公開第465章 改封永王第290章 很多人思考925章 殿試的題目第794章 大案——廣東的抓捕第1286章 活字印刷術第881章 一件藏頭露尾的事情第1211章 再等等第486章 惦記第396章 濟、青第1306章 都督同知第597章 寶安市舶司第715章 攀登新高峰第846章 安南士紳(二)第898章 慶功宴(一)第916章 暫且不說第468章 羅貫中的遺憾第1760章 開羅——自稱國君第416章 定性與尋人第86章 北平生活開始第388章 出征與陰謀第1275章 三人第1093章 血色——報了第920章 三藩之事第533章 府試第1545章 印度之戰——援兵第398章 青州城(二)第420章 回京之前第1429章 聯姻與打通航路第346章 後續處置與反應第803章 還是瓊州第1205章 外交無小事——事情的經過上第693章 海運和詢問(求訂閱!)第923章 由此所引發的——武將與武將第143章 戰——安全第1027章 攻城與守城第951章 任官第152章 追悼第759章 南巡——相關之事第1691章 倒是十分關心旁人的婚事第1126章 傅安與理番院第820章 戰安南——遇伏第1389章 教徒與意外的點評第316章 調換文武官員第258章 車軌第1289章 應天鄉試第261章 監局只見第1464章 光榮第1795章 文垣的太子妃第583章 親人第56章 ……陰謀——重點第1262章 羅家的本子第1498章 蘇州驚變——造反第732章 征伐安南——選將之一第587章 恭貢子折第1343章 漢洲攻略(十)番外12:政府、政黨與辯論第1500章 蘇州驚變——決斷第950章 過後很久的請求第52章 ……陰謀——搏第1007章 被奪取的烏魯木齊(下)第1359章 爲什麼對爪哇島這樣處置第673章 經緯西南——奴婢和佛教第203章 昊天玉皇大帝第1160章 平陽昭公主第84章 講武堂——預備第1269章 目的駙馬第34章 寶鈔戰爭——間隙第697章 永問第674章 流放的皇族第840章 升龍第631章 兩年前見過的人第1136章 上陣第1675章 虐待俘虜與憤怒的衝殺第943章 兩個囑咐第1685章 行刑第290章 很多人思考第1817章 大結局第1199章 爲什麼一盤散沙第1550章 印度之戰——先消滅後治理第437章 宣府城外的獵戶第810章 戰安南——出發前第1809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關東第285章 意圖去平江第92章 講武堂——最後的準備第534章 多方的關注第235章 做什麼買賣第1713章 劍指……第689章 金帳汗與維齊爾第704章 晚會第48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還是麪館第612章 滁州寧國第116章 兗州事件——分析第258章 車軌第942章 三楊之一回京啦第152章 追悼第986章 抱怨的目的何在第438章 功高莫過救駕第847章 贊儀領兵第730章 對安南的正式決定
第886章 奸細案——公開第465章 改封永王第290章 很多人思考925章 殿試的題目第794章 大案——廣東的抓捕第1286章 活字印刷術第881章 一件藏頭露尾的事情第1211章 再等等第486章 惦記第396章 濟、青第1306章 都督同知第597章 寶安市舶司第715章 攀登新高峰第846章 安南士紳(二)第898章 慶功宴(一)第916章 暫且不說第468章 羅貫中的遺憾第1760章 開羅——自稱國君第416章 定性與尋人第86章 北平生活開始第388章 出征與陰謀第1275章 三人第1093章 血色——報了第920章 三藩之事第533章 府試第1545章 印度之戰——援兵第398章 青州城(二)第420章 回京之前第1429章 聯姻與打通航路第346章 後續處置與反應第803章 還是瓊州第1205章 外交無小事——事情的經過上第693章 海運和詢問(求訂閱!)第923章 由此所引發的——武將與武將第143章 戰——安全第1027章 攻城與守城第951章 任官第152章 追悼第759章 南巡——相關之事第1691章 倒是十分關心旁人的婚事第1126章 傅安與理番院第820章 戰安南——遇伏第1389章 教徒與意外的點評第316章 調換文武官員第258章 車軌第1289章 應天鄉試第261章 監局只見第1464章 光榮第1795章 文垣的太子妃第583章 親人第56章 ……陰謀——重點第1262章 羅家的本子第1498章 蘇州驚變——造反第732章 征伐安南——選將之一第587章 恭貢子折第1343章 漢洲攻略(十)番外12:政府、政黨與辯論第1500章 蘇州驚變——決斷第950章 過後很久的請求第52章 ……陰謀——搏第1007章 被奪取的烏魯木齊(下)第1359章 爲什麼對爪哇島這樣處置第673章 經緯西南——奴婢和佛教第203章 昊天玉皇大帝第1160章 平陽昭公主第84章 講武堂——預備第1269章 目的駙馬第34章 寶鈔戰爭——間隙第697章 永問第674章 流放的皇族第840章 升龍第631章 兩年前見過的人第1136章 上陣第1675章 虐待俘虜與憤怒的衝殺第943章 兩個囑咐第1685章 行刑第290章 很多人思考第1817章 大結局第1199章 爲什麼一盤散沙第1550章 印度之戰——先消滅後治理第437章 宣府城外的獵戶第810章 戰安南——出發前第1809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關東第285章 意圖去平江第92章 講武堂——最後的準備第534章 多方的關注第235章 做什麼買賣第1713章 劍指……第689章 金帳汗與維齊爾第704章 晚會第48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還是麪館第612章 滁州寧國第116章 兗州事件——分析第258章 車軌第942章 三楊之一回京啦第152章 追悼第986章 抱怨的目的何在第438章 功高莫過救駕第847章 贊儀領兵第730章 對安南的正式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