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7章 士兵很重要啊

待他退下了,允熥喝了口茶,靠在椅背上休息,吩咐王喜道:“你去把梅殷、孫恪、張溫,罷了,張溫現在還生着病,就算不生病等仗打完了回京也是不管事的,你把梅殷和孫恪叫來,朕有話吩咐他們。”

王喜答應一聲,就下去了;不多時,梅殷和孫恪來到,對允熥行禮說道:“臣梅殷(孫恪)見過陛下。”

“起來吧。”允熥笑道:“朕剛纔雖然算不上累,但也覺得靠着舒服些,咱們也別講那許多禮節了,就這麼着吧,你們也坐下說話。”

梅殷和孫恪當然不會腦抽的指責允熥,那是一根筋的言官的做法,並且指證皇帝也得自己行的正坐的直才成。他們兩個都沒這設定,還是不討人嫌了。

他們二人又推讓一會,半邊屁股坐在了椅子上,等候允熥吩咐。

“孫恪,朕要在京城新設立一個衛所,算在中軍都督府名下,由你掌管。”

“是,陛下。”孫恪隨即問道:“不知此衛名目如何,編制幾個千戶?”

“名目,就叫做百夷衛,編制未定。”

“陛下,既然名目叫做百夷衛,那定然是許多蠻夷編入這個衛所,不會是京城本地人,那就需要安排他們的房舍;另外校場也是要預備的,不知道多少人,這些很難安排。”

“朕也知曉,但這個衛有多少人朕也無法確定,你就先按照五千人來吧,但營地附近要留有空地,預備擴建。”

允熥看孫恪疑惑不解的神情,又道:“雖說此衛名爲百夷衛,但編入本衛的將士大多都會是扶桑人,而到底會有多少扶桑武士願意來爲大明效力朕也不知曉,所以人數定不下來。”

“陛下可是因爲平章之戰中扶桑人表現神勇,起了招募他們的心思?”孫恪馬上猜到了。

允熥點點頭:“正是。這扶桑武士原來這麼能打仗,讓他們窩在小島上可惜了,正好朱恆實也願意招募其餘認識的人來爲大明效力,所以朕就設立這麼個衛所。”

“朱恆實?”孫恪疑惑。

“哦,朕既然打算重用他,就不能讓他頂着我來也這個名字了,所以賜姓名朱恆實。”允熥解釋道。

聽到允熥賜予我來也名字,孫恪忽然想到什麼,說道:“陛下,這我來也雖然是扶桑人,但也委實身份不明,況且前日竟然私自殺了胡漢蒼,未必能信得過。”

“況且允許他去扶桑國內招募武士,會不會引起扶桑國君不滿?也就是幾千個兵而已,爲了這小事讓扶桑國對大明心懷不滿也不好,恐怕耽誤了陛下在扶桑的謀劃。”

允熥笑笑,沒有答話。其一,我來也的身份他一個人知道就好,不必告訴其他人;其二,招募扶桑武士可不是小事,往小了說能夠大大減少大明將士的損傷,往大了說扶桑現在國家穩定很多武士沒有用武之地窮困潦倒,爲了活的好一些‘下海’當海盜也正常,他這裡招募一個武士就可以少一個海盜,省卻了水師不少事,對構造封建主義和諧社會和大東方共榮圈有重要意義。

孫恪還要接着說什麼,被梅殷輕輕拉了一下;孫恪也不傻,馬上住了口。

“梅殷,你要配合孫恪,將這些都預備好了。錢糧軍械的調配可不能疏忽了。雖然扶桑人大多自己帶刀,也要給他們準備許多。”允熥當做沒看到他們的動作,又道。

“是,陛下。”梅殷答應。

允熥又對此事吩咐幾句,話頭一轉道:“孫恪,既然你提到了朱恆實私殺我來也之事,朕就和你說一聲,你回去了也告訴李堅,朕不會追究他的罪責,此事就隱瞞下來,聲稱胡漢蒼是憂懼而死。”

“是,陛下。”孫恪答應。

允熥點點頭,馬上卻又說起了另外一件事情,這也是他找來他們二人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孫卿,梅尚書,這次征戰安南,立功的將士很多,尤其是許多普通士卒也奮力爲大明徵戰,朕感受頗多啊。”

“帶兵打仗,將領當然非常重要,但也要手下有士兵才成。雖然陳壽在《三國志》中說諸葛武侯打仗並非所長,但被他多次稱讚的晉宣(司馬懿)面對武侯也沒打過什麼勝仗,可見晉宣還不如武侯。”

“但武侯仍舊不能打敗晉宣,除了晉宣用兵謹慎外,也是因爲晉宣的兵比武侯要多許多,即使小敗也無傷大局,而蜀漢兵少,小敗就難以承受。”

“所以普通小兵也很重要。朕覺得不能隨便給幾個錢就把他們打發了。要認真獎賞纔好。”

孫恪與梅殷對視一眼,說道:“陛下,此乃正理,但如何認真獎賞他們?”總不能個個都封世襲的爵位吧,即使僅僅加封試百戶,二百多萬人,國家也會破產的。

“第一,從今年地方上選拔講武堂學生,也就是明年入學的人開始,各省推薦的人必須有三名普通將士出身的,三名千百戶出身的。”

“第二,嚴格評定功勞之制,確定各階武將的職責,不合職責的事情不再記功。朕舉個例子,比如一個指揮使親手殺了許多敵軍就不能記功,因爲親手殺敵在大多數情形下不是指揮使的職責。”

孫恪與梅殷點頭,但也不覺得這兩條會有太大的作用。之前朝代的皇帝也都做過類似的事情,重視提拔小兵、賞罰嚴格,但也只是因人成事,也就不免人亡政息,難以持久。

但等到允熥將第三點說出來的時候,他們二人都露出了驚訝的神色。

“陛下,這,這樣不妥啊陛下!”梅殷馬上說道:“陛下,若是給了普通士卒這樣的信物,民間恐怕會多事,也不好管束他們了。”

“怎麼不好管束?軍法不在其列,無妨;至於民間多事,得到信物的人都是衛所將士,平日裡也不許長出衛所,況且一份信物只起到一次用處,將士們也不會隨意浪費的。”

“可是,”梅殷還要再說,允熥卻不想聽了,說道:“朕意已決,無復多言,你們下去準備去吧。”

感謝所有訂閱的書友。

第1507章 蘇州驚變——勸說第419章 處置的決定(補昨日欠章)第418章 封賞與處罰第7章 謹身殿大討論——開始第417章 前世第1169章 經濟與科學第797章 廣州人的反應第1789章 工業時代——文垣的爭論與差事第1771章 提前放出風聲第314章 何榮與齊家第1022章 守城——林琛第608章 學校和秀才第305章 見水師副將第447章 馬和王景弘第1717章 遠征印度的那一堆人終於要回京了第1092章 血色——冤有頭債有主第633章 出門文章相關第1491章 蘇州驚變——開始第1681章 束手就擒第509章 官員勳貴第788章 大案——物件第990章 第二個目的第135章 宣府第30章 寶鈔戰爭——計算的投入第122章 偶遇羅貫中第553章 初逛南北市第1437章 閒聊第135章 宣府第1772章 最終定論第1140章 臨危第1307章 張無忌第1540章 其他更值得關注的事情第1224章 軍事改革——尾聲第425章 建業元年的臘月第1817章 大結局第796章 最後醒來第733章 征伐安南——未來國君第1035章 鐵門關第927章 選擇這麼一間屋子接見他們兩個的緣故第1298章 薛熙揚的任用(五千字章節)第1746章 一條通道第1097章 決死的差事第1007章 被奪取的烏魯木齊(下)第484章 懷孕、離京和贊儀第48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還是麪館第1085章 最強男人對話——放心早了第470章 對聯第1241章 真正的學校——宗室子弟爲何去五城學堂第986章 抱怨的目的何在第788章 大案——物件第241章 國事家事第1027章 攻城與守城第1809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關東第248章 龍潭第1046章 最終決戰前的間隙——繼續巡視第616章 齊步走第95章 一體納糧與攤丁入畝第912章 對戰程朱理學(一)第1322章 金融改革——尾聲第78章 有人出城第128章 家書與離開兗州第1710章 抓到你了第741章 征伐安南——選將之二與其它第16章 首抄詩詞第971章 年輕人第134章 北平城第230章 正統與大廚第283章 南洋之事第1491章 蘇州驚變——開始第1811章 新的軌道列車第25章 立儲之兆第1126章 傅安與理番院第1802章 宗教婚禮與留親第525章 促商二旨第436章 終於完全結束第1218章 軍事改革——開始第1230章 第一站周王府第1795章 文垣的太子妃第561章 鬆綁第630章 驚奇和無衣第1097章 決死的差事第1306章 都督同知第835章 多邦城——各種意外第131章 三王齊至第1339章 漢洲攻略(八)第1237章 真正的學校——開學第1027章 攻城與守城第73章 關於常家第401章 朱藍第1781章 格致院視察——激動的文垣與談論引力第688章 藍帳和金帳第1054章 最終決戰——猛獸夜襲第676章 看病與舊人第1241章 真正的學校——宗室子弟爲何去五城學堂第18章 重陽節——寶鈔之一第1077章 決戰——烈士斷腕第949章 兒子與非親生母親第1238章 真正的學校——五城學堂第106章 婚禮
第1507章 蘇州驚變——勸說第419章 處置的決定(補昨日欠章)第418章 封賞與處罰第7章 謹身殿大討論——開始第417章 前世第1169章 經濟與科學第797章 廣州人的反應第1789章 工業時代——文垣的爭論與差事第1771章 提前放出風聲第314章 何榮與齊家第1022章 守城——林琛第608章 學校和秀才第305章 見水師副將第447章 馬和王景弘第1717章 遠征印度的那一堆人終於要回京了第1092章 血色——冤有頭債有主第633章 出門文章相關第1491章 蘇州驚變——開始第1681章 束手就擒第509章 官員勳貴第788章 大案——物件第990章 第二個目的第135章 宣府第30章 寶鈔戰爭——計算的投入第122章 偶遇羅貫中第553章 初逛南北市第1437章 閒聊第135章 宣府第1772章 最終定論第1140章 臨危第1307章 張無忌第1540章 其他更值得關注的事情第1224章 軍事改革——尾聲第425章 建業元年的臘月第1817章 大結局第796章 最後醒來第733章 征伐安南——未來國君第1035章 鐵門關第927章 選擇這麼一間屋子接見他們兩個的緣故第1298章 薛熙揚的任用(五千字章節)第1746章 一條通道第1097章 決死的差事第1007章 被奪取的烏魯木齊(下)第484章 懷孕、離京和贊儀第48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還是麪館第1085章 最強男人對話——放心早了第470章 對聯第1241章 真正的學校——宗室子弟爲何去五城學堂第986章 抱怨的目的何在第788章 大案——物件第241章 國事家事第1027章 攻城與守城第1809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關東第248章 龍潭第1046章 最終決戰前的間隙——繼續巡視第616章 齊步走第95章 一體納糧與攤丁入畝第912章 對戰程朱理學(一)第1322章 金融改革——尾聲第78章 有人出城第128章 家書與離開兗州第1710章 抓到你了第741章 征伐安南——選將之二與其它第16章 首抄詩詞第971章 年輕人第134章 北平城第230章 正統與大廚第283章 南洋之事第1491章 蘇州驚變——開始第1811章 新的軌道列車第25章 立儲之兆第1126章 傅安與理番院第1802章 宗教婚禮與留親第525章 促商二旨第436章 終於完全結束第1218章 軍事改革——開始第1230章 第一站周王府第1795章 文垣的太子妃第561章 鬆綁第630章 驚奇和無衣第1097章 決死的差事第1306章 都督同知第835章 多邦城——各種意外第131章 三王齊至第1339章 漢洲攻略(八)第1237章 真正的學校——開學第1027章 攻城與守城第73章 關於常家第401章 朱藍第1781章 格致院視察——激動的文垣與談論引力第688章 藍帳和金帳第1054章 最終決戰——猛獸夜襲第676章 看病與舊人第1241章 真正的學校——宗室子弟爲何去五城學堂第18章 重陽節——寶鈔之一第1077章 決戰——烈士斷腕第949章 兒子與非親生母親第1238章 真正的學校——五城學堂第106章 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