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父母必修課
第一節 成長規律
一、成長階段
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兩個階段是0—6歲啓蒙期和11—18歲青春期。
0—6歲性格成長階段特徵:0~1歲要穩固孩子的安全感,在孩子需要時給予及時準確的照顧和呵護。1~2歲自主意識萌芽,要給予孩子有規則的自由。2~3歲是兒童自信心的發展階段,要合理引導,切忌亂開玩笑,隨意打擊孩子。3~4歲是自我意識發展的階段,開始有責任感,父母要關注兒童的愛好並予以正確引導,但不可施加學某一特長就要學出成果的壓力。4~5歲是社交意識發展的階段,儘量讓孩子自己解決爭端,在其中學會社交的規則,越是進攻性行爲強的孩子,越具備社交能力,也越精明強幹。5~6歲,孩子自我進一步發展,要給孩子一定的選擇權,讓他有自信自尊,掌握自己的生活
0—6歲的孩子最重要的任務是自我建立,探索世界、破譯生命密碼創造自我。他們最重要的活動就是玩耍,以及和父母度過愉快的親子時光。玩耍是孩子培養各種能力的有效手段。擁有快樂自由童年的孩子,未來有無限潛能,而過於沉重的“學習”負擔,會耗盡孩子的能量,以後很難再激發學習興趣;而且孩子吸收知識有其內在程序,不可以胡亂灌輸。
二、成長規律
孩子的大腦有自身發育規律,父母要按照規律來引導孩子。
小巫在其書中寫道:
“人類大腦的發育分爲三個階段:首先發育主管本能的腦幹、其次發育主管情緒、記憶以及協調各種外界刺激的邊緣系統(5歲左右趨向成熟)、最後發育主管智慧、理智、道德的皮層(12歲左右趨向成熟)。兒童的額葉尚未發育成熟,既缺乏預見干擾的能力,又缺乏控制情緒的能力,所以最容易發脾氣。
由於對人類大腦的發育順序缺乏瞭解,很多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過於超前、前後顛倒、反其道而行之。比如,在發育腦幹的時期,不給兒童活動的自由、約束他們肢體和肌肉能力的發展;在邊緣系統尚未成熟的時候,督促孩子坐下來學習書本知識、背詩歌背外語學認字;皮層最後發育,家長卻要求孩子從小懂禮貌、守信用、不哭鬧,具備道德意識和控制情緒的能力,這給兒童心理、行爲和個性發展帶來了空前的災難,也是爲什麼我們遇到這麼多的困難和問題。”
心智成長規律
孩子的心智演化有一個自然過程,智力的發展是分階段的按部就班循序漸進的,既不能跨越也不能省略,更不能人爲提前。
觀察是一切學習的開始,發現知識強於灌輸知識,不能越過親身體驗直接灌輸現成的答案和知識,實物教育勝於書本教育,不能忽略親身體驗的重要性。
需求層次論
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和歸屬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
嬰兒最開始需要滿足溫飽、安全和愛的需求,等孩子漸大就要求被尊重,然後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父母給予孩子愛和自由的環境,孩子滿足了前面四層需要,就會自然產生求知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再見,中國式家長》中有個案例,一個河北母親逼迫孩子回老家的國企工作,但孩子嚮往自由,不願意被安排,母子矛盾重重。因此小余老師提出了需求層次代溝的概念,母子之間的矛盾來源於需求層次不同,母親是第二級安全的需求——國企穩定安全,而孩子追求自我實現,是第五級需求。
所以,在孩子獨立後,父母就不應再強行干涉孩子自己對人生的選擇。
三、自我建立
蒙特梭利認爲,兒童具有精神胚胎,生命成長受其指引,在愛的環境和自由中,兒童會完成自我的構建。
2—3歲的幼兒活動能力增強,語言能力發展,表現出強烈的獨立願望。要尊重孩子動手的願望,孩子執拗時可以給孩子多項選擇。
小巫在書中寫道:“幼兒在學會走路之後,大腦中的運動神經飛速發展,邊緣系統開始成熟,他們努力掙脫成人的懷抱,不知疲倦地練習、改進、開發自己剛剛獲取的行走和攀爬的運動技巧。也是在這個階段,兒童開始把自己和他人分離開,開始建立自我意識,也就是說開始走向獨立。這個時期,他們需要大量的工作材料和工作內容,需要無拘無束的探索世界,試探自己的力量,認知自我與環境的關係,爲將來的學習和生活積累素材;同時逐漸學會照料自己,脫離對成年人的依賴,從行動以及思維上邁向獨立。身體的獨立、心理的分離、自我意識的簡歷,是責任感的必要基礎。兒童要學會爲自己的行爲負責,必須首先認清我是誰、我能做什麼。在這個認知過程中,大約兩歲左右,兒童進入執拗期,有了強大的自主精神,用不字與反抗來與父母建立心理疆界。”
父母要在孩子幼年和童年時幫助孩子自我構建,發現孩子個性中的特點,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價值,繼而去追求屬於自己的人生。
自我表達
孩子自我意識建立後,就努力表達自己,爲了表明我的想法是我的,有時會和父母的想法反着來。
小滿剛學說話,就會唱着說“不要”,這是自我意識的萌芽,後來就用尖笑、尖叫來表達心情。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小滿已經會用“我”來稱呼她自己了,以前都是用“小滿”和“滿滿”來稱呼自己的。
不能壓抑孩子的自我表達,特別是幼兒的自言自語,無論多麼荒誕可笑、離經叛道,父母都不能制止,可以偶爾給予引導。長此以往,形成良好的家庭交流氛圍,孩子才願意跟父母交流,父母也能把握孩子的思想動態。
“自私”與分享
小滿喜歡跟比她大好幾歲的孩子玩,遇到年齡相仿的小朋友就很緊張,不讓人家碰她的玩具,熟悉後會偶爾跟小夥伴分享玩具。小滿兩歲多時帶着泡泡出去吹,不允許別的小朋友碰泡泡,她認爲泡泡都是她的。
孩子通過佔有某樣東西來區分自己和他人,當他佔有的東西完全屬於他時,孩子能夠感覺到“我”的存在。確立了“我”之後,才能學會負責任和保護自己的利益,才能把自己的東西和他人的東西區分開。
自私的含義是隻顧自己的利益,不顧別人。而幼兒只是維護自己的物權,並沒有損人利己,所以不屬於自私。換位思考一下,如果陌生人跑來要分享我的東西,我也會緊張和憤怒的。
不能強迫5歲前的孩子分享自己的東西,尊重他的物權,並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的拒絕。經常被強迫分享的孩子還會出現搶奪他人物品的行爲,因爲在孩子看來,他自己的東西可以被迫分享,那意味着他也可以強迫別人與他分享。
關於分享的建議:
1.確定物品所有權,孩子的物品自己有支配權,其他人的東西未經許可不能亂動。共有的東西要讓孩子知道,這個是大家的,大家一起分享。
2.不能爲了面子強迫孩子分享,分享前要徵求孩子意見。
3.讓孩子從“交換”開始,慢慢學會分享,使用公共遊樂設備,學會“輪流”和“等待”的規則。
在瞭解了孩子成長規律後,我們就要根據孩子的成長規律,調整自己的行爲。
1.給孩子時間
孩子身體發育和語言、認知行爲方面的發展都需要時間,父母們必須給孩子成長的時間。
各種生活技能是孩子從不斷練習中慢慢掌握的,因爲幼兒的肌肉運動還不夠協調,感覺器官適應協調能力沒有完全發育,所以一些簡單的動作都顯得比較緩慢和笨拙,家長一定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學習。有的孩子還會出現正反混淆的時期,反着寫數字和字母,父母不要去提醒糾正,等孩子大腦發育好,自然會好。
因爲成年人已經適應了活動迅速的節奏,所以當看到孩子緩慢、不慌不忙的動作時,成人就感覺焦慮,想去幹預孩子,用自己的快節奏去代替孩子的慢節奏,這是父母們要極力避免的行爲。
有時小滿動作慢我也會着急,現在我的辦法是,當小滿慢悠悠做事的時候,我如果實在看不下去,就選擇不去盯着她看,自己做點別的什麼事,用餘光關注她就行了。
孩子有時穿反鞋,有時扣錯了釦子,父母如果因爲嫌孩子動作慢或做不好而代勞,那就會導致孩子得不到足夠的練習,同時打擊孩子的自信,最後乾脆依賴父母。
有一次我們三口要搭電梯,小培先一步去按按鈕,而小滿和我在後面,小滿蹲下認真地扣鞋子上的按扣,我在旁邊等着她,這時電梯到了,小培一喊我們,小滿就放棄自己扣鞋釦了。
在孩子玩得開心時,沒有什麼急事就不要催促孩子,讓孩子盡興,美好的童年時光就是這些快樂片段組成的,這將是孩子今後幸福的回憶和生命的養分。
而且話說回來,現在生活節奏過快,搞得人們都壓力很大,偶爾陪着孩子慢下來,消磨一會時光,也是挺幸福的一種感覺。
2.在“錯誤”中成長
打翻碗盤、弄髒衣服,這些都不能作爲責怪孩子的理由,即使成人也會偶爾失誤,怎麼能要求孩子沒有一絲差錯呢?而且練習吃飯時打翻碗盤是因爲協調能力沒發育好、玩耍時弄髒衣服是因爲孩子要探索世界。
孩子的成長需要“試誤”,生活中的經驗教訓,勝過口頭說教。父母要讓孩子知道,犯錯是正常的,孩子會在“錯誤”中學習如何解決問題,避免錯誤再次發生。人類學習的模式就是“嘗試—錯誤”,人類文明就是從錯誤中發展而來的:犯錯—修正—再犯錯—再修正。孩子幼時不被允許犯錯,沒有犯錯後如何正確對待錯誤的經驗,長大後反而會犯低級錯誤或大錯,出於“好意”剝奪孩子犯錯權利的父母是短視而不負責的。
小滿2歲的時候,一次吃飯,粥剛剛出鍋非常燙,而小滿不能等待要立刻喝到嘴裡,我情急之下給她兌上了溫水,用勺餵了她一口,可能覺得不好喝,於是她開始端着碗扭來扭去,沒等我反應過來,一碗稍稍有些燙的粥就全潑在了她身上。小滿嚇得嚎啕大哭,我知道粥只是略燙,不會受傷,她受到的驚嚇大於又溼又燙的負面體驗。於是很淡定的把她抱下來,邊給她脫衣服邊安慰她,粥是不是燙啊,所以以後要小心啊。
她很快平靜下來,嘴裡說着燙、燙,乖乖換上了乾衣服。只有燙到過,才瞭解了熱粥潑一身的負面感受,從此只要告訴她燙,她就不會去碰碗了。
而我平靜的態度也給了她情緒上的穩定作用,如果當時我大叫大罵大聲斥責,想象一下,她剛剛被燙了一下,衣服溼漉漉地貼在身上,已經很害怕很難過了,同時再被媽媽狂風暴雨地訓斥,她稚嫩而幼小的心靈會受到多麼大的傷害。
惡劣的教育方法會造就沒有自尊心的孩子。成人在面對孩子犯錯時候也要冷靜下來,換位思考,不懲罰的教育效果會大於懲罰。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制力和內省。
給孩子嘗試的機會,孩子犯錯後,跟孩子分析錯誤原因,同時注意鼓勵孩子,保護其自信心,還可以和孩子分享父母兒時犯錯的故事。
孩子的探索行爲,比如拆玩具、鬧鐘,這種行爲不是錯誤,要予以鼓勵和引導。
小滿玩空調遙控,把空調按得唧唧慘叫,我沒能控制住自己不去管她。應該用愛和寬容去對待孩子的“破壞”行爲。
無意間的小失誤不要苛責,讓孩子自己承擔錯誤行爲的自然後果。涉及到道德方面的錯誤,因爲前文所述,是由於孩子的大腦沒有完全發育的原因,父母也不用如臨大敵。首先要問明白行爲的動機,正確的動機要給予肯定,並引導正確的做法;錯誤的動機,要告訴孩子,“媽媽愛你,但事情不能這樣做”,講清楚道理和錯誤後果,教孩子明辨是非,把孩子本身和錯誤行爲區別對待。
如果孩子屢教不改,那原因一定出在父母身上,是父母的要求不當、教養方式、親子關係出了問題,孩子在進行權力鬥爭或報復行爲,或者已經有了心理問題。
3.男孩女孩是不同的
西方古老童謠裡面有一個有趣的說法,女孩子是由糖,香料和一切美好的東西做的,小男孩是由青蛙、蝸牛和小狗尾巴做的。
小巫在《給孩子自由》中用一章來闡述男孩女孩的區別——《男孩女孩,不一樣的養育》,這裡摘錄其中一些非常精彩的論述:
男女之間的差別是天生的,不同的基因使然。
女性激素是血清素,是愛的激素,這讓女孩子天生喜歡和人打交道,關心、愛護、照看別人;男性大腦分泌的是睾丸酮,進攻的激素,讓男孩子天生更具競爭、侵犯性和支配性,更關注物品,喜歡快速移動的物體。
男嬰喜歡玩玩具,女嬰更喜歡盯着人看。男孩需要通過扭打碰撞來促進大腦發育和激素分泌。女孩則是通過溫柔的撫摸和甜蜜的話語來表達友好。
女性願意花時間聽人訴苦,男性則更願意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種男女差異源自於遠古時期的分工,男性負責狩獵和建築,所以抽象思維和空間感距離感大多比女性精確,需要在集體中體現自己的價值;而女性負責照料孩子和採集植物,所以有敏銳的感覺和心理感受,更善於處理感情問題,語言溝通能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