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一知一談——論知識

論知識

很多人不會願意說出自己的心聲,但我願意,因爲我須如此,而且我願意從基礎的說起,比如對“知識”的理解,在說對“知識”的理解之前我先說一下對當下知識傳播機構的感覺,除其部分極少數外絕大部分知識的描述者和傳遞者對大衆是誤導的,爲什麼會用這兩個字來形容呢,很簡單,比如問什麼是直線,我回答說:“線上任一點沿前後兩點無限延伸均得同一軌跡的線即爲直線”或者更簡單的說:“兩個可交叉平面交叉處形成的線即爲直線”;如按絕大部分知識傳遞者而言我的回答一定是零分的;所以他們中絕大部分並沒把什麼叫知識這個概念正確的傳導出來,更可悲的是他們卻以此來劃分知識等級;我說的並非單指某一部分,而是近乎整體,區別只是在於他們中的一部分可能思考過人與知識的關係,但是思考過並不等於做到,認識到也不等於理解,所以不以五十步笑百步來看,我將其統一而論也屬無奈,見諒;

人應該如何正確的看待“知識”呢,要先說明人與知識到底是什麼關係,人與知識間,人爲主體知識爲客體,因爲你是以一個人的存在,所以你纔會獲取作爲這一個人可獲取的知識,是因爲你決定了你可獲取的知識,而非知識決定你,如何獲取這些知識或者說獲取知識的方法,只決定了獲取的速率,就是說如果你的生命是無限的,不管以什麼方式你終究會獲取你所能獲取的一切知識不需要一個稱之爲書的東西,但現實是沒有人做爲人的生命是無限的,所以才需要藉由“書”來快速獲取你可獲取的知識,所以將知識與書視爲一體,而將人與知識分開是極其可笑的,這就好比是說只有蘋果砸在牛頓頭上才叫引力一樣的愚蠢,也和說字典最有學問一樣的可笑;不要覺得我無事生非,很多人就是這樣認爲的;

在人與知識間,人獲取知識可通過三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天性,第二種方式是靈感,第三種方式是理解;

人通過三種方式來獲取知識,第一種我們稱之爲天性,比如人生而會做的事,自然界中除人以外很多生物一生中的知識大部分來源於天性,人也近乎如此,人生下來不需要學習就會具有認識物質世界的一切基礎能力可使其生存下來,很多人會理解不了這一點,認爲本能可能不算知識,並且據此定義了知識的概念,認爲後天通過學習掌握的纔算知識,但什麼纔算後天;人生下來眨眼間理解了光明與黑暗,吸食間理解了滿與空,環視間理解了物與物的存在;這算不算知識,這是先天還是後天呢?難道將其定義爲光明與黑暗,滿與空,不同形態爲之方圓後纔算知識嗎?更深一層說人的記憶是不需要學習的,那如果一個人對其所學絲毫不懂,但卻全記住了,這又算不算有知識呢?所以對知識更全面的理解應該爲符合天地之規律的皆爲知識;

第二種獲取方式爲靈感,即由人自身以外的信息傳遞獲取所知的方式;大家最可理解的一個詞是“頓悟”,突然之間理解了,這突然之間必有無數的信息涌入,只是外人不可知,自身又不可言明,一詞“頓悟”又有幾人理解呢;牛頓去蘋果樹下時並沒有揹着書架,得道之人頓悟之時也並非口詠經文,世間聖賢之大道又有幾人由書中所得呢,究其根本無有;

第三種方式理解,由人自身對外界信息的獲取方式,如人對周圍世界事物的思考,人對書的思考也是其中之一;理解和靈感兩種方式最主要的區別是,通過理解獲取的知識,人都是可以推導出整個獲取過程的,比如你解一道題當你思考出來的時候,你是可以清楚的知道你的整個思考過程的,而通過靈感獲取的知識,他一定是不能完整的描述出他的思考過程即獲取的過程;如一個畫家並不一定理解他創作時的具體想法,一個作曲家也不能用音樂知識來解釋他創作出來的旋律;當然有能做到的,用美術知識來創作的叫做畫匠,用音樂知識來演奏的叫做表演者,我並不是做什麼評判,我只是想說這屬於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不同的靈感來源是同源的,通過藝術來表達是最常見和表層的,靈感深層次的表達是來源於思想和整個思想體系,古今真正通過靈感表達出的思想,都是同一的不同層面,都是永恆的;

日誌雜文——彙總(一)原稿(三)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八)日誌雜文——藝術的目的(單行詩版)白色果實日誌雜文——彙總(三)原稿(四)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六)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六)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十一)詩誦體(九)故地三論一知一談——認知的扭曲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十三)日誌雜文——感知的喜好日誌雜文——彙總(一)日誌雜文——彙總(三)原稿(二)日誌雜文——內在的固態無差別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十九)空虛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八)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十七)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一)原稿(七)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十七)原稿(一)日誌雜文——彙總(三)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十三)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八)日誌雜文——感知的喜好三論一知一談——論知識詩誦體(八)昏迷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八)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五)日誌雜文——存在的可能性原稿(六)日誌雜文——無差別(二)體論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十四)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十)日誌雜文——彙總(二)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七)日誌雜文——不可感知目錄原稿(六)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三)日誌雜文——境遇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十五)三論一知一談——論知識原稿(六)原稿(九)日誌雜文——感知的喜好原稿(七)日誌雜文——文明的自救原稿(六)正文詩誦體(六)矛盾日誌雜文——責任本質(單行詩版)白色果實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十)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五)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七)詩誦體(六)矛盾日誌雜文——藝術的目的詩誦體(九)故地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十四)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十二)日誌雜文——感知的喜好原稿(五)空虛三論一知一談——論知識日誌雜文——責任本質原稿(十)正文日誌雜文——感知的喜好原稿(八)日誌雜文——彙總(三)日誌雜文——彙總(二)(詩誦體全文)白色果實詩誦體(九)故地原稿(七)原稿(一)正文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十一)日誌雜文——藝術的目的正文原稿(八)原稿(六)日誌雜文——人性的趨勢(原罪)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五)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十七)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三)目錄原稿(十)日誌雜文——因信仰而褻瀆原稿(四)日誌雜文——藝術的目的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十九)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三)日誌雜文——不可感知日誌雜文——人性的趨勢(原罪)
日誌雜文——彙總(一)原稿(三)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八)日誌雜文——藝術的目的(單行詩版)白色果實日誌雜文——彙總(三)原稿(四)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六)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六)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十一)詩誦體(九)故地三論一知一談——認知的扭曲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十三)日誌雜文——感知的喜好日誌雜文——彙總(一)日誌雜文——彙總(三)原稿(二)日誌雜文——內在的固態無差別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十九)空虛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八)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十七)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一)原稿(七)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十七)原稿(一)日誌雜文——彙總(三)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十三)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八)日誌雜文——感知的喜好三論一知一談——論知識詩誦體(八)昏迷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八)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五)日誌雜文——存在的可能性原稿(六)日誌雜文——無差別(二)體論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十四)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十)日誌雜文——彙總(二)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七)日誌雜文——不可感知目錄原稿(六)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三)日誌雜文——境遇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十五)三論一知一談——論知識原稿(六)原稿(九)日誌雜文——感知的喜好原稿(七)日誌雜文——文明的自救原稿(六)正文詩誦體(六)矛盾日誌雜文——責任本質(單行詩版)白色果實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十)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五)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七)詩誦體(六)矛盾日誌雜文——藝術的目的詩誦體(九)故地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十四)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十二)日誌雜文——感知的喜好原稿(五)空虛三論一知一談——論知識日誌雜文——責任本質原稿(十)正文日誌雜文——感知的喜好原稿(八)日誌雜文——彙總(三)日誌雜文——彙總(二)(詩誦體全文)白色果實詩誦體(九)故地原稿(七)原稿(一)正文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十一)日誌雜文——藝術的目的正文原稿(八)原稿(六)日誌雜文——人性的趨勢(原罪)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五)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十七)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三)目錄原稿(十)日誌雜文——因信仰而褻瀆原稿(四)日誌雜文——藝術的目的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十九)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三)日誌雜文——不可感知日誌雜文——人性的趨勢(原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