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七、次第

九十七、次第

次第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爲cì dì,指依次 ,按照順序或以一定順序,一個接一個地。出自《戰國策·韓策一》:“子嘗教寡人循功勞,視次第,今有所求,此我將奚聽乎?”、唐·劉知幾《史通·雜說上》:“以種類爲篇章,持優劣爲次第。”。

基本解釋:[order;sequence]∶次序 宋江…次第渡過 黃河北岸。——《水滸傳》 [a show of extravagance]∶排場,有氣派 甚是次第。——《醒世恆言》 [condition]∶情形;景況 有一座名園?喚做會節園,甚次第?——《清平山堂話本》 [one after another] 依一定順序,一個挨一個地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之一)》 次第花開 [1]  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竺可楨《大自然的語言》

引證解釋:

等第。

①《戰國策·韓策一》:“子嘗教寡人循功勞,視次第,今有所求,此我將奚聽乎?”

②唐 劉知幾《史通·雜說上》:“以種類爲篇章,持優劣爲次第。”

③清 李漁《慎鸞交·心歸》:“你們三位的次第,是我輩品題出來的;如今我輩的次第,也要三位品題。”

次序;順序。

①《詩·大雅·行葦》“序賓以賢” 漢 鄭玄箋:“謂以射中多少爲次第。”

②金 王若虛《<史記>辨惑一》:“次第明甚,不可亂也。”

③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二篇:“《詩》之次第,首《國風》,次《雅》,次《頌》。” 《東周列國志》第一百五回:“秦王復向尉繚以併兼次第,尉繚曰:‘韓弱易攻,宜先;其次莫如趙、魏。三晉既盡,即舉兵而加楚。楚亡。燕、齊又安往乎?’”

依次,按照順序。

①《漢書·燕剌王劉旦傳》:“及衛太子敗,齊懷王又薨,旦自以次第當立,上書求入宿衛。”

②唐·劉禹錫《秋江晚泊》詩:“暮霞千萬狀,賓鴻次第飛。”

③宋·陸游《書事》詩:“聞道輿圖次第還,黃河依舊抱潼關。”

④明·顧彥夫《村落嫁娶圖記》:“道旁二驢,次第行,騎之者,村妓也。”

⑤《老殘遊記》第八回:“車伕等人次第出來。”

⑥蔡東藩 《清史演義》第一回:“東牽西扯,幾至大家爭論起來,還是布庫裡雍順從旁勸解,說我初到此地,辱承待愛,自當次第謁候。”

⑦明 施耐庵《水滸》第五十五回《高太尉大興三路兵 呼延灼擺佈連環馬》卻說呼延灼大獲全勝,回到本寨,開放連環馬,都次第前來慶功。

排比編次。

①《後漢書·劉陶傳》:“帝殊不悟,方詔陶次第《春秋》條例。”

②唐 元結《文編序》:“乃次第近作,合於舊編。”

③《元史·刑法志序》:“今按其實,條列而次第之,使後世有以考其得失,作《刑法志》。”

條理;頭緒。

①《南齊書·周山圖傳》:“知卿綏邊撫戎,甚有次第,應變策略,悉以相委。”

②明 袁可立《奏登師出海之期疏》 :“臣與鎮道圖畫者數月,諸凡操練將士、修驗船隻、合併營伍、簡汰官兵稍有次第。”

③《水滸傳》第十七回:“太守問我賊人消息,我回覆道:‘未見次第,不曾獲得。’”

規模。

①宋 楊萬里《題嚴州新堂》詩:“新堂略有次第否?忙裡從公一來覷。”

②金 王若虛《趙州齊參謀新修悟真庵記》:“予數以事至趙,始也聞其經營,再則睹其次第,三則及其成就焉。”

齊整;有排場。

①《古今小說·史弘肇龍虎君臣會》:“那四司六局秪應供過的人,都在堂下,甚次第。”

②《醒世恆言·劉小官雌雄兄弟》:“﹝劉奇、劉方二人﹞討了兩房家人,兩個小廝,動用器皿傢伙,甚是次第。”

猶常態。

①漢 劉楨《贈徐幹》詩:“起坐失次第,一日三四遷。”

②唐 李白《寄東魯二稚子》詩:“念此失次第,肝腸日憂煎。”

③唐 王建《白紵歌》:“美人醉起無次第,墮釵遺佩滿中庭。”

猶規則,規矩。

①唐 劉禹錫 《宿誠禪師山房題贈》詩:“法爲因緣立,心從次第修。”

② 金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三:“居中中地行近前來,依次第覷着張生大人般拜。”

猶光景,情形。

①唐 劉禹錫《寄楊八壽州》詩:“聖朝方用敢言者,次第應須舊諫臣。”

②宋 李清照《聲聲慢》詞:“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頃刻,轉眼。

①唐 白居易《觀幻》詩:“次第花生眼,須臾燭遇風。”

②元 喬吉《小陽關》曲:“次第明月圓,容易彩雲散。”

緊急,急速。

①宋 徐集孫《湖上》詩:“數日不來湖上看,西風次第水蒼茫。”

② 元 陳德載《栽桂》詩:“雲邊移得數株來,人老花應次第開。”

口罩是一種衛生用品,一般指戴在口鼻部位用於過濾進入口鼻的空氣,以達到阻擋有害的氣體、氣味、飛沫進出佩戴者口鼻的用具,以紗布或紙等製成。 口罩對進入肺部的空氣有一定的過濾作用,在呼吸道傳染病流行時,在粉塵等污染的環境中作業時,戴口罩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口罩可分爲空氣過濾式口罩和供氣式口罩。

發展簡史:靳以《跟着老馬轉》:“這時他又告訴我把口罩向上拉拉,矇住鼻子,免得飛花鑽進鼻孔裡去。” 世界上最先使用口罩的是中國。古時候,宮廷裡的人爲了防止粉塵和口氣污染而開始用絲巾遮蓋口鼻,如《禮疏》載:“掩口,恐氣觸人。”和《孟子·離婁》記:“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用手或袖捂鼻子是很不衛生的,也不方便做其他事情,後來有人就用一塊絹布來蒙口鼻。馬可·波羅在他的《馬可·波羅遊記》一書中,記述他生活在中國十七年的見聞。其中有一條:“在元朝宮殿裡,獻食的人,皆用絹布蒙口鼻,俾其氣息,不觸飲食之物。”這樣蒙口鼻的絹布,也就是原始的口罩。 13世紀初,口罩只出現於中國宮廷。侍者爲防止氣息傳到皇帝的食物上使用了一種蠶絲與黃金線織成的巾做成口罩 口罩 19世紀末,口罩開始應用於醫護領域。德國病理學專家萊德奇開始建議醫護人員使用紗布罩具以防止細菌感染 20世紀初,口罩首次成爲大衆生活必備品。席捲全球的西班牙流感奪走了約5000萬人的生命,普通人羣被要求用口罩抵禦病毒。 20世紀中後期,口罩的大規模使用次數明顯頻繁。載入史冊的歷次大流感中口罩在預防和阻斷病菌傳播方面數度扮演重要角色。 1897年,德國人美得奇介紹給大家一種用紗布包口鼻以防止細菌侵入的方法。以後,又有人做了一種六層紗布的口罩,縫在衣領上。用時一翻過來罩住口鼻就可以了。可是,這種口罩一直要用手按住,極不方便。 後來又有人想出了用帶子系在耳上,這就成了今天人們經常使用的口罩。 1910年,哈爾濱爆發鼠疫,時任北洋陸軍醫學院副監督伍連德醫生髮明瞭“伍式口罩”。 2003年,口罩的使用和普及達到新高潮,一場“非典”幾乎令口罩一度脫銷,各大藥店門前排着長長的隊伍,人們爭相搶購口罩。 2009年,在繼2004年的“禽流感”之後,“甲型H1N1流感”讓口罩大軍再一次出現在全世界各大新聞媒體的鏡頭前。 2013年PM2.5空氣危害概念的出現,引發公衆對空氣污染問題的重視,使得口罩等防護用品在霧霾天氣期間甚爲暢銷。

說說醫用防護口罩,N95口罩和KN95口罩的區別。 1.   醫用防護口罩:符合中國GB 19083-2010 強制性標準,過濾效率≥95%(使用非油性顆粒物測試)。要求通過合成血液穿透測試(防止體液噴濺),要求符合微生物指標。 2.   N95口罩:美國NIOSH認證,非油性顆粒物過濾效率≥95%。 3.    KN95口罩:符合中國GB 2626 強制性標準,非油性顆粒物過濾效率≥95%。 以上三種級別口罩的過濾效率的測試方法一模一樣!所以過濾效率級別一致。 所以,大家買NIOSH N95和GB2626-2006 KN95的口罩是一樣的。佩戴口罩的關鍵在於和麪部的密合,就是不漏氣!請大家佩戴之前仔細看看使用說明。

--------百度百科

妙心出事了!

水月庵霎時在永安出名了!

是年觀世音出家日,浮雲法師爲範思琳正式剃度。賜法名妙心,從此範思琳小姐變成了妙心師父,在一邊觀禮的錢貝柔對浮雲法師說:我也會走這一條路的!

浮雲法師很平靜的語氣:等因緣具足吧!

這情景似乎剛剛過去。

如今錢貝柔老師早變成了釋檀妙師父。

所以妙心的事還是牽動了她。

其實浮雲法師更急!

纜鎮醫療部門來水月庵例行檢查,發現妙心師父體溫高於37.3度,又有去疫區出行的記錄,馬上把妙心師父拉上救護車送到永安人民醫院隔離了。

政府馬上把水月庵封鎖了,同時調查近期去過水月庵的信衆。

很快,從公安民宗以及水月庵的監控資料中調出了15天裡去過水月庵的所有信衆影像,一場人民戰爭開始了。

消息很快出來了,妙心師父果真得了那種病了!

於是政府馬上比對監控裡的資料又一次提前到一個月,任務更重了!

對此,浮雲法師對大家說:這是佛陀要我們好好閉關修行啊!

這幾天,蒼梧先生也很鬱悶:他的愛車被砸了!因爲牌照是來自疫區的!還有眼鏡和大小丫頭的祖籍在疫區,出去被人視爲傳染源,如過街老鼠!

方文業四處賣口罩未果,口罩在全永安脫銷了。

於是找出來舊口罩用,結果被妻子季石荷罵了個半死,季石荷去菜場買菜,沒有戴口罩被人罵,結果還是用了舊口罩!

摩訶禪寺的微信公衆號登出了星雲大師的文章:《學佛的次第》 第一篇 信解行證 壹:前言 佛教八萬四千法門,浩瀚深廣,初學佛者欲一窺佛法堂奧,究竟應從何處著手?佛法是歷久彌新,萬古不變的真理,經得起時空的考驗,我們可以從信、解、行、證四個次第來實踐佛法。 貳:信 一、信的意義 信,指對某一種宗教能專注不疑而生起崇仰的真誠心理狀態,也就是信仰的意思。佛經中常以各種譬喻來說明信仰的重要性,歸納如下: 1.信仰如手:我們進入了寶山,如果沒有雙手,就無法挖取寶物。同樣地,我們進入了佛法的寶山,惟有依靠信仰的雙手,才能獲得佛法的寶藏。 2.信仰如杖:我們爬山時,如果有了柺杖作依靠,必定會感到輕鬆多了。人生在世,常常會感到世路茫茫,崎嶇不平,如果我們有了佛法的信仰作爲依怙,就可以安然走向平坦的大道。 3.信仰如根:樹木植物有了紮實的根部,才能長出茂盛蒼翠的葉子,開出芬芳美麗的花朵;人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爲我們有生命的根;一切事業的成功,也是因爲有鞏固的根基。信仰,就是產生無量功德的根本。《華嚴經》上說:“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依靠信仰爲根,我們在佛法中修福修慧,不但奠定了人生的根基,也能進而到達解脫的境界。 4.信仰如船:在茫茫的大海中,惟有藉著船筏,才能到達目的地。《大智度論》卷一說:“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我們必須要掌穩船舵,才能在浩瀚深廣的佛法大海里,採取佛法的寶藏;在人生的苦海里,惟有依靠信仰的大願船,才能安然無恙地渡過驚濤駭浪,從生死大海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 5.信仰如力:孫中山先生曾說:“信仰就是一種力量。”對一件事情有了堅定的信仰,自然就能產生一股強大的力量。 6.信仰如財:世間的生活需要錢財,但是由於我們只知一味地向紛紜的心外世界求取財寶,卻忽略了自己內心蘊藏有無限的財富,而信仰就是我們內心的寶藏、內心的能源。所以,在佛經上有所謂的“七聖財”,就是以信仰爲首位;有了信仰的財寶,我們的人生將會更豐富。 二、正確信仰的條件 信仰有很多種,有的人一開始就信了邪教,這就是“邪信”,誤入邪教,正如以盲引盲,相牽入火坑,如果不能迷途知返,影響所及,可至千百世,所以我們在選擇信仰時,不可不慎。比“邪信”好一點的是“不信”,不信仰任何宗教的人固然在精神上無所寄託,但是至少還沒有走錯路,將來還有得度的機會。另外有一種人是信得很虔誠,但不知分辨而“信”得入迷,這是“迷信”。迷信比不信又好一點,因爲雖然入了迷,但總還有一種信仰,至少宗教勸善止惡的觀念深植心中,就不會爲非作歹,作奸犯科。我們的信仰應該是“正信”,《成唯識論》卷六說:“云何爲信?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爲性,對治不信,樂善爲業。”這就是正信。正信應符合以下條件: 1.信仰實在有的:我們選擇信仰的對象,應該審查它是否真實存在。也就是我們所信仰的對象,應是在歷史上經得起考據證明的。 2.信仰道德高的:我們交 朋友,都想要結交 品德高尚的人,何況信仰的對象,更應該考慮他的德行是否清淨?他的慈悲是否具足?他的人格是否完美? 3.信仰能力強的:我們信仰的對象必需是具有能夠自度度人、自覺覺人的大善知識。 4.信仰戒行淨的:我們信仰的對象必需是戒行清淨,行止足以爲衆生模範的大導師。 5.信仰正法圓的:我們信仰的對象必需具有圓滿的正法,可以適用於任何時空人事。 6.信仰智慧滿的:我們信仰的對象必需具有完滿無缺的智慧,如此,我們跟隨他學習 ,才能獲得充滿智慧的生命,不但自己受益,也能貢獻社會。 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具足智德、斷德、恩德等三德,戒行清淨圓滿,而且他的偉大事蹟都是歷史上確有記載,經得起考驗證明,符合上述條件,所以佛陀及佛陀所說的教法,乃至延續佛陀精神的佛教僧團 ,都是我們正信的對象。《雜阿含經》卷三十所謂的“四不壞信”:“於佛不壞淨信,於法不壞淨信,於僧不壞淨信,於戒律不壞淨信。”基本的精神就是對於真理的尊崇敬信,而無絲毫疑惑的徹底自信。 參:解 一、解的意義 解,就是慧解,指經由見聞學習 而瞭解教理,得到真理的智慧。 佛教不同於其他宗教的地方,在於佛教並不一味叫人信仰,佛教的信仰是要我們建立在理智上,因此佛教很注重慧解。 二、慧解的方法 佛法廣大無邊,我們應如何來尋求慧解呢? 1.親近善士,多聞薰習 :古人說:“無友不如己者。”在佛道上修行也是如此,當我們皈依三寶以後,要經常向法師們問道求益,要多親近善知識,聽經聞教。善財童子爲了求法,不辭勞苦,參訪了五十三位長老大德,最後證得無生法忍;趙州禪師年高八十,猶四處行腳,尋師訪道,終於開悟。大根器者尚且如此,何況我們這些螢火小智者,更需以謙沖虛心的態度尋師求道,聽經聞法。 而聞法也要有正確的心態,《成佛之道》說:聞法應該“如地植於種,如器受於水,應離三種失。” 所謂“如地植於種”,意思是說,一塊田地,如果把種子撒在地表上,鳥雀一啄,就沒有了,如同聞法,不用心深思,左耳進,右耳出;這是第一種過失。如果這塊地堅硬不堪,即使播了種,也無法生根萌芽,如同一個人我執很重,凡事排拒不接受;這是第二種過失。如果地上佈滿雜草,禾苗便不容易生長,如同心中有了成見,先入爲主的觀念使佛法不能生根萌芽;這是第三種過失。 所謂“如器受於水”,意思是說,一個杯子,如果把它倒覆了,再好再多的水也裝不進去;如果杯子有了裂縫,水一倒進去,立刻就流失了;如果杯子裡有了穢物,再清淨的水也會被污染。所以聽經聞法不能用輕心慢心,不能有成見、邪見,也不能有雜念妄想,應該要以深心、莊重心、恭敬心、謙卑心、柔軟心、清淨心,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 2.廣閱三藏,一門深入:“爲學有如金字塔”,這句話也可以用在佛學的研究上。我們對佛學有了一般的瞭解以後,還要廣讀佛典。佛入滅後,後世弟子將佛陀所說的法,以及歷代諸聖賢的著作論典,彙集成爲經、律、論三藏,成爲研讀教義的最佳門徑。博學之外,我們還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法門深入鑽研,觸類旁通,以得佛法之真髓。 3.以四依止,入佛智慧:佛陀說法爲因應各種根器,觀機設教,因而建立了不同的法門,後世弟子們又因人、時、地等差異條件,有各種闡述。因此,我們在親近師長,研究佛法時,應以“四依止”作爲學佛的方針: (1)依法不依人:按照真理去學習 ,不以人爲依歸。因爲人有生、老、並死,有不同的思想、見解,而真理則是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所以學道應該依法,不應依人。 (2)依智不依識:應以理智作判斷,而不依自己一時的好惡來作決定。 (3)依義不依語:依照佛法的根本義理,而不執著於語言文字。 (4)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按照究竟絕對的真理,而不依各種方便的教化。 4.如理思惟,法隨法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智慧的特性在於思考,生吞活剝經論上的文字,縱使能博學強記,充其量也只是世智辯聰而已,無法成爲自己的智慧。所謂“如人數他寶,自無半分毫。”只有經過深刻思惟,親自體驗的智識,才能成爲自己的法寶。 《大毗婆沙論》說:“有智無信,增長邪見;有信無智,增長愚癡。”這是說明信解之間,彼此有相輔相成的關係,二者同等重要,偏一不可。尤其信解之外,更要實踐,所謂“說食不能飽”,因此,學佛一定要修行。 肆:行 一、行的意義 行,就是修行。佛教與一般的哲學不同,佛陀說法,主要是使衆生都能夠轉迷成悟,離苦得樂,因此,佛教不僅是講知識,說理論,佛教最注重的還是生活上的實踐行持。 二、修行的態度 不同根器的修行人,有不同的修行方法,例如:聲聞乘修四諦法,緣覺乘修十二因緣觀,菩薩乘修六度萬行,乃至各宗各派也有各自不同的修行法門,如:蓮宗以唸佛爲要,禪宗以參禪爲主,華嚴宗以經教爲宗。雖然如此,修行所應秉持的堅毅態度則應該是一致的。《俱舍論》卷二十七記載有如來的三種圓德,其中“因圓德”有四項成就佛道的修行態度,可作爲我們效法的榜樣: 1.無餘修:福德與智慧二種資糧具修而無遺。 2.長修:歷經三大阿僧祇劫而修行不倦。 3.無間修:精進勇猛而無剎那荒廢修行。 4.尊重修:恭敬所學,尊重一切衆生,不生憍慢。 伍:證 一、證的意義 證,是契會真理而證悟的意思。解與證也是不能分開的,不經體證的道理,不能算是真的理解,只能說是知道;若非通達理解,也沒有證悟可言。 二、證悟的生活 從凡夫到修成聖果,絕非一蹴可就,必須經過種種的階段。不同根器的修行者,因方向、目標的不同,形成不同的證悟階位。例如: 1.聲聞乘:自凡夫至阿羅漢,速者三生,遲者六十劫,證得的果位有四──預流果、一來果、不來果和阿羅漢果。 2.菩薩乘:又稱佛乘,從凡夫到成佛,需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有十信、十注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等五十二個階位。 依證悟的遲速而言,又有頓悟與漸悟之分。快速直入覺悟的境界,稱爲頓悟;依順序漸進的覺悟,稱爲漸悟。其實,頓漸之說是就一期的生命而言,從衆生整個生命的洪流來看,這一期的頓悟實在是累積了多生多劫的福慧而來。 總之,無論是聲聞四果,還是菩薩五十二階位,無論是頓悟,還是漸悟,都是由我們平日的“小悟”累積所成就的解脫境界。所以,我們不必將證悟寄託於未來,重要的是我們每天是否有一點小悟。我們要怎樣觀照自己呢?證悟是怎樣的一種情況呢?茲列舉如下: 1.證悟的境界,是沒有憂悲苦惱的情緒:如果我們對憂悲苦惱的事能淡然處之,當下就是一種證悟解脫。 2.證悟的境界,是沒有得失成敗的念頭:如果我們能不患得患失,隨緣自在,當下就是一種證悟解脫。 3.證悟的境界,是沒有拘束障礙的困難:如果我們能處難不覺難,處苦不覺苦,當下就是一種證悟解脫。 4.證悟的境界,是沒有生老病死的感受:如果我們能勘破生死,來去一如,當下就是一種證悟解脫。 信、解、行、證並非單線的次第,而是一種循環的效應。我們由正信,生起清淨的心,而求慧解,經由實踐,得到證明,印可真理的妙用;而後增加信心,再求深入的理解,更藉著履行反省,獲得真理的印可,又增勝淨信;如是周而復始,不但能使我們在現實世界中安頓身心,又能開拓我們的智慧領域,提升我們的生命品質,淨化我們的身心。

永信女看完全文,長嘆:爲什麼我們的工作生活學習養生就沒有什麼次第呢?

五十八、梳瓊二十五、杜康三十八、后街四十四、筱顏十三、夕陽七十九、立志三十三、理髮三十九、楠楠三十七、拆遷二十一、雁棲三十二、足浴九、天良九十一、年貨四十三、布顏十六、高處一、楔子七十三、春聯五十一、錢坤二十三、眼鏡五、水月八十三、明心八、易安三十七、拆遷六十一、語婷六、摩訶三十七、拆遷四十二、谷覽六、摩訶十五、無爲十七、旅遊九十四、除夕六十六、家廟十四、古琴十三、夕陽一、楔子四十八、嫿晶七十二、臘八四十一、達舫七十三、春聯十四、古琴三、代嫁九十五、春節八十二、責善九十三、掃地八十五、反省八十二、責善二十六、土仙八十一、改過四十八、嫿晶六、摩訶四十九、圖飈五十二、雅霜八十六、引導二十二、蒼梧六十一、語婷九十一、年貨八十三、明心九十一、年貨三十七、拆遷十五、無爲三十一、紅豔二十一、雁棲三十六、寶蓮八十八、雅迪三十一、紅豔十三、夕陽四十二、谷覽七十九、立志三十一、紅豔十八、柔順十、茶會六十、信妹四十八、嫿晶四十九、圖飈三十七、拆遷三十八、后街四十七、子騰十一、鯤鵬二十二、蒼梧三十、玉蘭八十二、責善六十一、語婷七十六、心力五十一、錢坤五十七、金屋四十三、布顏三十一、紅豔九十八、學習二十八、滇南十二、奉粥四十三、布顏五十二、雅霜十二、奉粥八十六、引導三十四、培訓二十二、蒼梧九十九、封鎖六十五、貴雄八十二、責善
五十八、梳瓊二十五、杜康三十八、后街四十四、筱顏十三、夕陽七十九、立志三十三、理髮三十九、楠楠三十七、拆遷二十一、雁棲三十二、足浴九、天良九十一、年貨四十三、布顏十六、高處一、楔子七十三、春聯五十一、錢坤二十三、眼鏡五、水月八十三、明心八、易安三十七、拆遷六十一、語婷六、摩訶三十七、拆遷四十二、谷覽六、摩訶十五、無爲十七、旅遊九十四、除夕六十六、家廟十四、古琴十三、夕陽一、楔子四十八、嫿晶七十二、臘八四十一、達舫七十三、春聯十四、古琴三、代嫁九十五、春節八十二、責善九十三、掃地八十五、反省八十二、責善二十六、土仙八十一、改過四十八、嫿晶六、摩訶四十九、圖飈五十二、雅霜八十六、引導二十二、蒼梧六十一、語婷九十一、年貨八十三、明心九十一、年貨三十七、拆遷十五、無爲三十一、紅豔二十一、雁棲三十六、寶蓮八十八、雅迪三十一、紅豔十三、夕陽四十二、谷覽七十九、立志三十一、紅豔十八、柔順十、茶會六十、信妹四十八、嫿晶四十九、圖飈三十七、拆遷三十八、后街四十七、子騰十一、鯤鵬二十二、蒼梧三十、玉蘭八十二、責善六十一、語婷七十六、心力五十一、錢坤五十七、金屋四十三、布顏三十一、紅豔九十八、學習二十八、滇南十二、奉粥四十三、布顏五十二、雅霜十二、奉粥八十六、引導三十四、培訓二十二、蒼梧九十九、封鎖六十五、貴雄八十二、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