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南大洋

恭王奕欣是洋務運動的倡導者,他這一生乾的最大的錯事是在辛酉政變中站在慈禧這一邊誅滅八大臣;而他做的最有意義的事情便是發起洋務運動和建立了北洋水師。譚延闓看得出,奕欣對於洋務事業還是非常得意的,儘管遇到了這麼多挫折,連他自己都成了犧牲品,但是洋務在中國已經站住了腳跟,這也讓他心中多少有些安慰。

譚延闓卻知道,恭王、李鴻章等人的洋務活動卻隨着甲午戰爭的慘敗,其最高成果北洋水師的覆滅無奈的落下了帷幕。現在的甲午戰爭進程已經和譚延闓所知道的有了很大的出入,中日雙方還沒有展開大決戰,日本就已經沉了一艘主力戰艦,並且北洋水師還要想在海上劫殺正返回國內的橋立艦,估計這幾天便要有個結果了。

也算是爲了投恭王所好,譚延闓詳細的介紹了抵羊紡織廠,正如奕欣向譚延闓所說的那樣,抵羊紡織廠說到底也是官督商辦,只是和盛宣懷的模式有着很大的出入——譚延闓給予民族資本家們更大的空間,只是在政治上提供保護傘而已,企業本身還是完全依據市場規則來運行的。

這種模式是盛宣懷最期望的辦工廠的模式,可惜儘管有李鴻章這樣的大佬做靠山,盛宣懷也沒有辦法像譚延闓那樣辦工廠,尤其是譚延闓入股抵羊紡織廠可是佔了半數股份以上,這樣就可以有效的保持對工廠的控制。盛宣懷雖然有錢但還沒有達到譚延闓的水平,他要想掙錢只能夠靠在工廠中上下其手來撈錢這也就成了一個死循環——你可以撈錢,別人也可以,大家一起撈,這樣的工廠可想而知後果會怎麼樣。

不過在盛宣懷的控制下,這種撈錢的程度會被控制而已,是以譚延闓現在就可以斷定,盛宣懷正在籌建當中的上海華盛紡織總廠絕對不是抵羊的對手,而盛宣懷在工廠上所賺取的利潤也比自己差了八條街這麼遠。

此消彼長之下,譚延闓倒是很期待過幾年盛宣懷拿什麼來和他爭奪張之洞的漢陽鋼鐵廠,尤其是現在抵羊已經向張之洞發出一個合併方案——張之洞以湖北紡織官局爲股本,由抵羊紡織廠向其注入資金進行改造,屆時官方只收取股本所產生的紅利,或是可以賣出股本,其餘紡織廠人員使用、日常生產和官方再也沒有一點干係。

對於這個合併方案,張之洞正在考慮當中,這個方案對於張之洞來說是極爲有誘惑力的,因爲在這個方案之外,抵羊紡織廠將會繼承所有湖北紡織官局所欠下的債務,張之洞可以藉此機會徹底拋棄這個大包袱。在抵羊紡織廠的股東眼中,張之洞接受這樣的條款是毫無疑問的,因爲抵羊紡織廠並不是非常需要湖北紡織官局的生產能力,而是看重了它的銷售渠道,張之洞現在不接受沒有關係,抵羊可以一步一步的侵蝕湖北紡織官局的市場,讓它的生存環境更加惡化。

“晚生做洋務實業最重要的動機便是分洋貨之利,同時也是爲了中國商人的未來着想……”

“分洋貨之利老夫倒是明白,但爲中國商人未來着想是何意?”

“洋布洋紗橫行中國,洋商倒賣價格極高,這是欺中國商人無法生產之故,若是我們自己也能夠生產的話,那洋商必定會迫於我們的壓力將洋布洋紗的價格降下來……這只是一個例子,其實洋人的東西有很多都是如此,諸如盛杏蓀等人的招商輪船和洋商的太古、怡和洋行在長江的船運角力一般,以後這樣的事情將會越來越多!還有便是中國能夠自產的話同樣也可以爲我們的敵人造成麻煩,在經濟上來打擊對手……”

這個時代的中國對經濟戰爭幾乎沒有這個概念,鄭觀應等人和洋商怡和、太古之間的爭鬥充其量不過是一場“現代化”的商戰而已,對中國商人來說只是開了一個華商正面挑戰洋商的先例。譚延闓雖然不是學習經濟的,但也清楚如果中國關閉對日本的貿易,那對日本來說將會面對什麼——此時日本的工業產品能夠拿得出手的也就是紡織品,中國則是日本的傾銷市場,當然這個市場的霸主現在還是英國人,日本人只是佔了很少一部分。

不過這種情況在未來的幾十年內隨着日本的野心越來越大,“抵制日貨”也是從那裡開始喊出來的。雖然譚延闓也知道這個時代就已經有人高喊抵制洋貨了,但是他還是更喜歡“抵制日貨”——沒辦法,誰讓日本這個鄰居對中國的野心實在太大,日後對中國的傷害也最大呢?!

說到這裡恭王奕欣倒是來了談興,長久以來他一手扶植洋務運動,但最初的動機無非是發展軍事來剿滅太平天國的需要,後來又轉向自產以防止國庫空虛,通過自產來分洋商之利,也正是因爲如此,中國現在是不允許外國商人在中國投資建廠生產貨物的——這也是增加洋貨的成本,扶植本國還非常弱小的現代化工業的需要。不過若是論起通過經濟手段來達到打擊對手,甚至是謀求國與國之間的某種政治利益,這種說法恭王奕欣還是頭一次聽到。

“以前盛杏蓀來我這裡也是談論很多洋務的事情,說實在的,聽你這麼一說你比杏蓀要幹得好,真是年少有爲……組安剛纔所說的打擊對手應該是日本吧,洋務和打擊日本有什麼關係?”

“日本和大清基本上同時開始接受洋務發展洋務,不過日本國力貧弱,開始的時候是遠不如我大清做得好,只是自日本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上下有勁都朝一個方向使,不像我大清各自縶肘進一步退兩步,久而久之到現在,日本的製造水平已經略勝我大清一籌了。日本國力貧弱,諸如紡織、西藥等行業固然是爲了滿足國內需要以分利於洋商,但是最終的心思還是瞅準了我大清,這裡的市場龐大,日本的貨物也就有了銷售的地方……兩國的水平都差不多,只是我們還無法滿足國內商品的需要,一旦洋務做大能夠自給自足,將日商擠出中國,則日貨無銷售市場,自然也就無法支撐其軍隊消耗……”

事實上譚延闓早就開始注意要在經濟上針對日本,要不然他也不用創立抵羊紡織廠了,光憑健民製藥就足以保證譚氏家族的財務來源,而且製藥也是譚延闓的本行,怎麼也比紡織行業好得多。抵羊紡織廠最終瞄準的目標便是將日本的紡織品徹底的擠出中國,並且在繅絲等產業上和日本展開競爭,尤其是國際市場,就算有所損失也要抑制日本的出口,藉此來打擊日本的輕工業。

“看來自己的健民製藥也要下下功夫了,這可是自己的老本行,光有一個戒毒丸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豐富一下產品,以這個時代的醫藥水平,健民製藥完全可以做到世界頂尖水平,這可是一大財源啊!”譚延闓心中稍微一走神想到。

“日本和中國差不多,簡單的槍械還好說,自己慢慢有能力也可以製造,但是像軍艦這樣重要的武器裝備他們也是需要進口的,只要進口這些大型武器裝備,就必須需要外幣,就會造成金銀外流。事實上日本國小,其資源貧瘠,就算是紡織也需要從印度或是我大清來進口棉花,然後紡成紗布再銷往我大清以此做爲支撐。若是我們的洋務產業上了規模,能夠自給自足,日本人就休想從我大清身上賺取銀子,這也就相當於給日本斷了奶,可惜現在我們還遠遠達不到這個水平!”譚延闓不無惋惜的說道。

恭王奕欣沉思了一會說道:“組安有這個心思已經是極爲難得了,事情總是要一步步的來,盛杏蓀他們幹了這麼多年的洋務,也沒有你想的這麼清楚透徹。可惜組安不能早生二十年,若是那時老夫遇到你的話該有多好!”

譚鍾麟在一旁笑着說道:“王爺,現在也不遲啊……”奕欣微微一笑點點頭卻沒有直接回答譚鍾麟的話。

譚延闓父子深夜與恭王奕欣告辭,不過在臨走的時候,譚鍾麟交付給大公主一張二十萬兩的銀票存單,並且交代道:“現在出入宮禁不像十年前,都是需要給‘門包’的,王爺十年未曾問政,收入清減,這二十萬兩是他多年來攢下的門包,正好給恭王週轉之用。”

榮壽公主在宮中地位尊崇,整個皇家中人也唯有她可以直面慈禧太后,爲人也是八角玲瓏,接到譚鍾麟的銀票之後也未曾推辭,就簡單的道謝收下來了。

也許正應了老頭子對賣官鬻爵高層的分析,從慈禧太后到慶王奕匡再到底下的諸如周榮曜之輩,他們之間都是有一定利益分配關係的。當三天後老頭子收到陳飛在廣州發來的電報,依據周榮曜的供述,他在香港匯豐銀行中提出了四百五十萬兩白銀,已經轉送到廣州兩廣總督府衙。

老頭子得到這個消息後,立刻去頤和園向慈禧太后稟告了此事,並且還煽風點火的說道:“慶王奕匡在英人匯豐銀行中的存款恐怕不過是狡兔三窟中之一,其餘存款所在處實難估計”

這句話的潛臺詞便是周榮曜不過是慶王奕匡的一個包衣奴才而已,他雖是慶王的心腹之一,但卻未必能夠掌握更多的慶王奕匡存在外國人那裡的所有存款賬戶,現在所查出來的四百五十萬兩白銀存款,很可能是隻露出了冰山的一角。

也許是查出慶王奕匡的貪污受賄的金額巨大,惹起了衆多清流官員的不滿,加上前一段時間衛汝貴貪墨軍餉一事,很快清流調轉槍口瞄準了慶王奕匡,各種彈章紛至沓來,堆滿了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的桌面。不過從宮裡面傳出來的消息,慶王奕匡亦通過其福晉和太監二總管崔玉貴在慈禧太后面前吹風,對此譚鍾麟只是老神在在的笑了笑。

奕匡在匯豐銀行的存款被查出來證實之後的第四天,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下詔革去慶王奕匡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與海軍衙門大臣等一切職務,交由宗人府來看管,並由兩廣總督譚鍾麟來負責徹查慶王貪墨一案;軍機領班禮親王世鐸來暫時兼任奕匡留下來的空缺。詔書措辭嚴厲,處置慶王奕匡的力度也非常大,詔書一出天下清流都各自爲之一振,翁同龢親自到譚鍾麟府邸祝賀。

不過就在朝廷上下關注慶王奕匡倒臺的時候,六月二十五日北洋水師和日本艦隊在距寧波以東三百公里外的南大洋中展開激戰——李鴻章在沿途密切監視得到從法國返回的日本主力戰艦橋立艦的行蹤後,派出北洋水師前去攔截,終於在南大洋之處與正在爲其護航的日本艦隊相遇,雙方即刻展開激烈的海戰。

南大洋就是譚延闓所熟知的東海,北洋水師以定遠爲旗艦,致遠、經遠、靖遠、來遠、廣乙、揚威七艦,外加兩艘魚雷艇福龍艇和左一艇。與日本艦隊以鬆島爲旗艦,吉野、浪速、高千穗、秋津洲、比睿、西京丸外加橋立艦共八艘戰艦展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場大規模蒸汽鐵甲艦之間的大海戰。整個戰鬥持續四個小時,日本艦隊倚仗航速優勢率先撤離戰場,北洋水師尾隨攻擊未果後就近返回上海略作修整後正在返回劉公島的海上。

當譚延闓得到中日南大洋海上大戰消息後,第一反應便是這“南大洋之戰”完全就是歷史上黃海大東溝海戰的翻版,歷史上的大東溝海戰應該是不會出現了?這場大海戰到底是不是和歷史上大東溝海戰對應,譚延闓並不是很關心,畢竟中日兩國在三月份就開始在牙山海戰相互開火,隨即兩國宣戰,這比歷史上要早太多,現在由於北洋水師半路截殺橋立艦而引發的大海戰也就不足爲奇了。

令譚延闓非常慶幸的是北洋水師並沒有重蹈歷史的覆轍,至少在戰果上來看還是說得過去的——日本艦隊高千穗、鬆島、比睿三艦被擊沉;北洋水師經遠、來遠、廣乙、揚威四艦在戰鬥中沉沒,魚雷艇福龍艇在海戰中因爲偷襲吉野未果,在發射四顆魚雷皆未命中撤退時被浪速擊沉,靖遠艦戰鬥中受損十分嚴重,在撤退的時候動力系統發生嚴重故障,被定遠拖拽回上海。

整個大戰日本和北洋水師是三比四在數量上略勝一籌,可是譚延闓卻知道這個戰績簡直就是一個奇蹟了,他在北洋幕府中待過一段時間,對於所關注的甲午海戰自然是不會放鬆,中日兩國戰艦的數據他也是倒背如流。如果從數據上看,北洋水師這次戰鬥吃虧並不大,甚至可以說是一場勝利——高千穗和鬆島都是日本艦隊的絕對主力戰艦,僅這兩艘戰艦的排水量加在一起就已經超過北洋水師的四艘沉沒戰艦的總噸位了,而且這兩艘日本戰艦上所搭載的艦炮無論是在質量還是數量上都要比北洋水師的四艘沉艦要厲害的多。

這場海戰再一次的應證了北洋水師的厚裝甲、高攻擊力,而日本海軍似乎也從另外一個側面應證了擊敗北洋水師的辦法——經遠、來遠和受傷沉重的靖遠艦都是高千穗和浪速的戰果。這兩艘日本主力戰艦上裝備的260毫米火炮對北洋水師主力戰艦的厚裝甲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在海戰中多次擊穿北洋水師除定遠艦之外其他戰艦的裝甲,開戰不到一個小時兩艦合力圍攻靖遠艦,致使經遠艦成爲此次海戰中第一艘被擊沉的戰艦。

這兩艘姐妹艦在海戰中幾乎是壓着北洋水師艦隊打,在戰鬥中出盡了風頭,好在定遠艦的一枚305毫米炮彈擊中了高千穗的要害,在海上行動緩慢,隨後被致遠和來遠圍攻,被擊中十三發210毫米炮彈,在海上動彈不得,最終被趕上來北洋水師速度最快的左一魚雷艇釋放魚雷所擊沉,但來遠艦也被浪速主炮攻擊,被擊中二十三發260炮彈,最爲致命的是其中一發擊穿裝甲命中彈藥艙引發大爆炸,管帶邱寶仁和一百四十名水手陣亡,和高千穗差不多同時沉沒。

戒念手頭上的資料地圖上,在東海的位置標的是“南大洋”,黃海是“東大洋”。戒念沒有找到相關資料,因爲在所有的小說或是傳記中都沒有見到這兩個稱呼。這份清朝地圖還是比較可靠的,所以戒念依據地圖採用了這種稱呼。

第213章 皇權第27章 鴻銘第118章 暗流第92章 咽喉第339章 棋子第308章 必勝第153章 北洋運動會第38章 抵羊第202章 借貸第181章 順風船第160章 割肉者第306章 誘敵第356章 海軍政治第193章 庭辯第393章 藍天第332章 屈服第396章 急轉直下第282章 北洋第203章 潛艇第223章 鈍刀第350章 連橫合縱第152章 軍轉民第363章 警報第87章 震懾第189章 擊沉第248章 繼續南下第123章 把柄第118章 暗流第37章 洋務過往第320章 邀請第336章 先發制人第179章 變故第98章 機鋒第102章 重臨第310章 乾坤第308章 必勝第229章 雄兵第77章 南大洋第166章 順勢而爲第23章 鄉試第40章 盤根錯節第352章 爆料第24章 解元第52章 生路第375章 爭奪第145章 優化組合第351章 流動的資本第214章 莊家第133章 起步第287章 分歧第250章 距離第223章 鈍刀第234章 留德士官系第161章 連環第107章 前途第101章 意外第137章 遠交近攻第99章 壓力第156章 留學生第240章 隔山打牛第357章 洋務干將第142章 演習會議第45章 厚禮第323章 讓步第11章 訓練第296章 燈塔第86章 高下第87章 震懾第113章 內外第4章 幕僚第254章 最後的表演第174章 驕傲第248章 繼續南下第174章 驕傲第92章 咽喉第94章 惡魔第85章 出山第225章 線路第111章 危機第9章 庶出第39章 國貨第182章 權力交換第398章 嘎然而止第126章 金屋藏嬌第284章 炮兵師第167章 釜底抽薪第17章 排場第16章 計較第347章 軍備競賽第287章 分歧第126章 金屋藏嬌第157章 互惠第157章 互惠第271章 交易第125章 彩雲第69章 籌款第9章 庶出第130章 火上澆油第283章 契機第216章 空頭支票
第213章 皇權第27章 鴻銘第118章 暗流第92章 咽喉第339章 棋子第308章 必勝第153章 北洋運動會第38章 抵羊第202章 借貸第181章 順風船第160章 割肉者第306章 誘敵第356章 海軍政治第193章 庭辯第393章 藍天第332章 屈服第396章 急轉直下第282章 北洋第203章 潛艇第223章 鈍刀第350章 連橫合縱第152章 軍轉民第363章 警報第87章 震懾第189章 擊沉第248章 繼續南下第123章 把柄第118章 暗流第37章 洋務過往第320章 邀請第336章 先發制人第179章 變故第98章 機鋒第102章 重臨第310章 乾坤第308章 必勝第229章 雄兵第77章 南大洋第166章 順勢而爲第23章 鄉試第40章 盤根錯節第352章 爆料第24章 解元第52章 生路第375章 爭奪第145章 優化組合第351章 流動的資本第214章 莊家第133章 起步第287章 分歧第250章 距離第223章 鈍刀第234章 留德士官系第161章 連環第107章 前途第101章 意外第137章 遠交近攻第99章 壓力第156章 留學生第240章 隔山打牛第357章 洋務干將第142章 演習會議第45章 厚禮第323章 讓步第11章 訓練第296章 燈塔第86章 高下第87章 震懾第113章 內外第4章 幕僚第254章 最後的表演第174章 驕傲第248章 繼續南下第174章 驕傲第92章 咽喉第94章 惡魔第85章 出山第225章 線路第111章 危機第9章 庶出第39章 國貨第182章 權力交換第398章 嘎然而止第126章 金屋藏嬌第284章 炮兵師第167章 釜底抽薪第17章 排場第16章 計較第347章 軍備競賽第287章 分歧第126章 金屋藏嬌第157章 互惠第157章 互惠第271章 交易第125章 彩雲第69章 籌款第9章 庶出第130章 火上澆油第283章 契機第216章 空頭支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