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輾轉(上)

離開土城之後,再往北就是荒漠,楊應麒故地重遊一路走得不快,在他進入漠南之前,七將軍北遊一事早已傳到了龍城,那些目光短淺的族長對此反應漠然,但漠北活佛瑣南扎普的大弟子列思八達卻是個極有眼光的僧侶,所謀所慮不遜於中原第一流的大政治家,楊應麒才走出那片荒漠他早在荒漠邊緣等着了,楊應麒見到了他微笑道:“老麒麟已經罷相,何敢勞煩上師親迎。”

列思八達笑道:“此來不是要迎丞相,而是要迎楊先生。”

說着兩人一起執手大笑。這次元國民議會召開期間兩人本已見過,只是當時各方事務煩雜,楊應麒沒能抽出時間來與列思八達單獨深談,但對彼此的學問智慧卻都已佩服在心,這時漠北再見,或馬上談佛,或密帳論道,大有相見恨晚之感。

楊應麒因見一路上漢人偏多而胡人偏少,心中奇怪,便問列思八達是何緣故,列思八達道:“自楊先生罷相以後,漠北漠南的部族、兵將調遣頻繁,尤其是精悍善戰者南下者甚多。”

楊應麒哦了一聲道:“那可別誤了漠北的生業。”

列思八達道:“不用擔心,北人南下的同時南方也遷來不少人手,這些人且商且農且牧,大可補諸族南下後留下來的缺口。”

楊應麒點了點頭,便不再問。列思八達本要邀楊應麒前往龍城一行,楊應麒道:“我這次來可不是像三哥那樣四處巡視來着,我只是故地重遊當年千里‘長征’的道路,不敢離開‘長征’故道太遠,以免惹人非議。”列思八達不敢再請,陪楊應麒走了三百里便告辭而去。

他走後林輿道:“大伯調這麼多漠北部族南下幹什麼?難道是要用胡馬南征?”

近年林輿聰慧漸長,楊應麒有些政事兵事也會和他談論,這時沉吟道:“只怕有這個可能。”

林輿驚道:“那怎麼可以!當初苻堅以北人南征已多不適,何況是以漠北諸胡去東南那種江河縱橫、湖泊遍佈的地方作戰!這是取敗之道,大伯用兵多年,怎麼會犯這樣的兵家大忌!難道他真的糊塗了麼?”

楊應麒道:“這樣的道理別說軍中宿將,就是陳正匯這樣久經大事的文臣也能道出。大哥再糊塗,按理說也不至於會犯這樣的大錯——就算他一時不察,難道郭浩、曲端、任得敬這些人也會一起跟着糊塗不成?所以我想他必然另有打算。”

林輿翹了翹嘴道:“能有什麼打算!我說就是因爲劉錡將軍、王彥將軍、趙立將軍、王宣將軍這些人都不願南下內戰,尤其是二伯的嫡系,出自北宋者最多,雖然歸漢多年了,但鄉族之情應該還是有的,如果是趙構來犯這些人都會擁護大漢奮起反擊,但要是咱們南征——尤其是現在這個情況下南征,只怕他們會反感。”

楊應麒搖頭道:“咱們大漢軍律嚴明,令旗所向就該前進,什麼鄉族之情,沒用的。”

林輿道:“抗命倒也不至於,不過對士氣總有影響吧。”這一點楊應麒倒也沒反對,林輿繼續道:“所以啊,大伯一來擔心軍隊士氣整體不高,二來擔心部分將領指揮不動,但除了中央軍系以外又不得不動用其它兵馬,所以只好調胡馬南下咯。”

對林輿的話,楊應麒也覺得不無道理。

大漢的軍隊,就作戰風格而言,除了由折、曹、楊諸人共同打下基礎建立起來的中央軍系以外,蕭鐵奴、曹廣弼、阿魯蠻、歐陽適和劉錡所領導的邊疆部隊也分別擁有各自的作戰風格。蕭字旗多年活動於胡地,風格最野,種去病蒙兀爾亦屬其類;曹廣弼一系最泛,除了他留在南方的嫡系部隊外,邊疆諸將中石康、王彥、趙立、種彥崧、徐文等亦可以看作曹系風格的外延;歐陽適所代表的主要是大漢的水師系統,但近年來亦已產生了很大的變化;阿魯蠻所代表的是漢化了的東胡系統軍隊,蒲魯虎在軍權上雖不歸他管,但就軍隊風格來說卻與之相類;劉錡所部早期雖脫胎於漢軍中央軍一系,中間又曾統轄於曹廣弼,但由於劉錡個人能力太強,楊開遠曹廣弼都籠罩不住他,入陝以後他所統領的軍隊風格逐漸秦化,到今日已形成中央軍系和蕭、曹、東胡之外的第五種陸軍作戰風格。至於這五大風格之外,王宣、曲端、耶律餘睹等雖各有特點但也只能算是小系,不足以與前面五大風格並列。

這次折彥衝要南征,就陸軍而言當以曹、劉二系的兵馬最堪用,中央軍系次之,蕭鐵奴和東胡系統的兵馬又次之。偏偏曹、劉二系對這次南征反對得最厲害,雖然在相府之議決定下來以後劉錡等沒有公開抗命,但正如林輿所言,折彥衝也要考慮到諸將上戰場後能否盡心作戰的問題。

林輿道:“聽說劉錡將軍已被調去西夏平叛,平叛後是否會再調回渭南、天水就不得而知了,也許大伯已下定決心不用他們了。”

楊應麒搖頭道:“那不可能,中央軍系雖然兵馬最多,幾乎佔據大漢軍隊的一半以上,但中央軍系一來要拱衛京畿,二來要制衡各方,我估計大哥要南征最多隻能動用三成兵馬作爲核心部隊,在中央軍系之外,還得有大量的軍力作爲先鋒和外圍,咱們大漢的軍力雖強,南宋的軍力也不弱,不是我們只動用三成的中央軍就能打敗的。”

林輿叫道:“所以大伯才從漠北調人啊!”

楊應麒道:“不可能,不可能!驅漠北之胡轉戰於江淮之間是兵家大忌,這種連你都想得到的問題大哥會沒想到?他沒這麼糊塗!”

一行人漸行漸北,不久到達蒲魯虎軍所監控的範圍,他也早聽說楊應麒要來,便帶兵到邊境上相迎,一路護送他們到大鮮卑山,並派快馬走寧州、泰州通知阿魯蠻。路上楊應麒問當地民生如何,蒲魯虎道:“據老牧民講,最近兩年天氣都不利畜牧,幸好自征伐西夏開始漠北的精悍人丁便不斷南調,丁口的壓力輕了許多,而且這兩年來又有商旅相通,京畿、東北又常常調來糧食由活佛賑濟各族,所以大體來說還過得去。加上活佛師徒道行高深,佛法普及草原,人心思安,爭鬥之事已是一日少似一日了。”

楊應麒見他手上掛着一串佛珠,問道:“蒲魯虎你也信佛了麼?”

蒲魯虎道:“是。我在活佛座前聆聽了幾次宣講後便有所悟,如今已經摩頂皈依。”

楊應麒聞言哦了一聲,合十道:“願我佛慈悲,永保草原安定、和平。”

楊應麒到達大鮮卑山西麓時寒冬已至,大雪封山,蒲魯虎便勸楊應麒不要魯莽進山,以防不測,列思八達也派人飛騎前來阻攔,楊應麒無奈只好前往蒲魯虎的駐地過冬。漠北的冬天好長,楊應麒在這裡一窩就是四個月,期間楊開遠、蒙兀爾都曾來會,連瑣南扎普也來相見論佛。到第二年冰雪消融,蒲魯虎纔派人護送楊應麒入山尋找當年漢部留下的遺蹤,每找到一處楊應麒都命人立碑銘石爲記。

一六**年七月,楊應麒一行正式穿過了大鮮卑山,林輿回頭西望,嘆道:“這一次在漠北唯獨沒能見到蕭駿哥哥,真是可惜。”

楊應麒道:“他畢竟是一方大臣、漠北重將了,凡事得以公事爲先,不是想來就能來的。”

他們纔出山不遠便被阿魯蠻派遣在這裡的遊騎尋到,對大鮮卑山東部的道路楊應麒可就熟悉多了,加上嚮導的幫忙,很快就找到了當年漢部遇到宗翰的地方,楊應麒指着一片草地對林輿道:“當年你二伯就是在這裡匹馬銀槍震懾胡人,揚華夏武功,立漢部威名。”說到這裡想起二哥已逝,物是人非,不免長聲悲嘆。

東北平原是華夏勢力與東胡勢力交叉進退的地方,以上古而論,殷商與戰國時代的燕國都曾及此,自中古以下,漢唐最盛之時勢力亦曾到達此地。東北平原與漠北不同,只要政治條件允許,這裡是一個很適合漢人生活的地方。自會寧被蕭鐵奴付之一炬後,漢人在東北的勢力大漲,農業方面是自大漢立國之前打下的底子,商業方面也是一年比一年繁榮,阿骨打、吳乞買時代爲了軍事目的而驅役各族打下來的交通要道,到了楊樸手裡後又延伸得更加深遠,而且其商業用途已遠較軍事用途爲多,來自遼南的商旅沿着幾道大河和各條小路深入到各州各縣各村各部,與各族互通有無。漢政權徵漠北、伐西夏、圖南宋,漠南、陝西都曾陷身戰火,兩河、山東也是無險有驚,但這東北平原卻從會寧大火過後便一日安定似一日、一年繁榮似一年,經濟活力雖不如京畿地區,安全係數卻比京畿地區要高得多,可以說這裡已成爲漢政權的大後方。

楊應麒遊了一番重建的漢村,然後纔到黃龍府見阿魯蠻和楊樸,三人相見自有一番唏噓,尤其是二楊,兩人合作時間極長,說到情誼之深厚,比楊應麒陳正匯之間猶有過之,久別重逢之下不免哭笑交加。

論畢私情後漸轉公事,楊應麒見楊樸鬍鬚半白,嘆道:“樸之,這些年你辛苦了。我一路北行、東遊,走過了大漢將近一半的國土,連京畿、塘沽也算上,都無此間安樂。當初任命你到這苦寒之地來實在是委屈了你,但你能爲大漢打造出這樣一個安定的大後方,這大功也就不用說了,而使東北百萬民衆安居樂業更是大德一件。按照佛家的因果報應之說,你光是這件大功德便足以福廕子孫、流芳百代了。”

楊樸嘆道:“有福最好,沒有也不敢強求。不過能爲國家爲百姓做點事情,總算是盡了吾儒之本分。只是這幾年中樞風雲變幻,局勢越變越險,長此下去恐怕對國家沒好處。”

楊應麒黯然道:“這些事情,我怕是管不了了。”

“七將軍你怎麼能這麼說!”楊樸道:“雖然陛下罷了你的相,但你身爲我大漢創始領袖之一,在國家出現重大危機的時候怎麼能袖手旁觀!”

楊應麒驚道:“國家出現了重大危機?這從何說起?是最近又發生什麼事情了麼?”

第243章 熊魚不可兼(上)第341章 聚首(上)第94章 將軍跨海南巡(上)第284章 老成偶爾張狂(上)第138章 燕京襲取第88章 小麒麟南歸前夕(上)第215章 演兵法(上)第290章 小輩新人新事(上)第170章 安撫第171章 文詞第104章 小利中喻大節(下)第318章 大漢軍心(下)第57章 狡政與黠商(上)第288章 乃合燕京之圍(上)第322章 刀馬佛經(上)第47章 後院的狼客(上)第292章 兄弟父子難言(下)第208章 陳家貨(下)第204章 思良將第265章 大敗之後當反思(上)第10章 絕地(上)第216章 小買賣(上)第250章 大勝利的背後(上)第347章 嶽幕(上)第319章 雲中黃河(上)第222章 抗金大旗(下)第26章 兵滿萬(上)第318章 大漢軍心(下)第114章 虎迫龍角疆第113章 羊圖狐口食第132章 陰山戰事>第106章 卻是自家掘墳(上)第29章 再破遼師(上)第107章 何去何從悵惘(下)第36章 大捷之威(下)第97章 攔路石眼中釘(上)第93章 書生仗劍北遊(上)第29章 再破遼師(下)第243章 熊魚不可兼(上)第118章 進退重思量第325章 破西夏(上)第237章 遠遁循故途(下)第95章 難扶廣廈將傾(上)第10章 絕地(上)第300章 堅毅與警覺(上)第23章 整軍備(上)第13章 狼羣(下)第63章 登州的新榷場(上)第50章 進退之間(上)第272章 福不單行禍雙至(上)第17章 建村落(下)第348章 秦府(上)第66章 宋使團的苦惱(下)第82章 用沙壘起的藍圖(上)第92章 國相逝事何從決(上)第340章 君之尊(上)第291章 漠北漢地孰先(上)第180章 異第112章 十萬口頭糧第134章 特設新軍>第102章 相謀亦需道合(上)第211章 激蒼鷹(上)第291章 漠北漢地孰先(上)第228章 牙疼之惱(上)第2章 部勒(上)第107章 何去何從悵惘(下)第19章 議婚姻(上)第293章 遠族來歸何意(下)第56章 林公子入港(下)第336章 醉獻妃(上)第343章 罷相(下)第131章 兵謀再定>第350章 迎敗(上)第137章 危疑反覆>第278章 無望之城豎降旗(下)第8章 伏擊(下)第4章 過冬(上)第61章 大宋通問密使(上)第53章 梟雄之異志(下)第12章 鷹兔(上)第232章 秦檜南行(下)第22章 立法規(下)第117章 楚州傳噩耗第321章 當世活佛(上)第337章 珍珠衫(下)第246章 良緣非良緣(下)第351章 囚君(下)第39章 渤海之叛(下)第343章 罷相(下)第2章 部勒(下)第301章 胡商大算盤(上)第261章 何謂善守之帥(下)第12章 鷹兔(下)第77章 大流求歸宿彷徨(上)第52章 韜晦之方略(上)第44章 東京平定(上)第79章 東海路翎羽翩飛(上)第121章 說甚親且貴第41章 曷蘇館事(下)第248章 佳期喜藏兇(上)
第243章 熊魚不可兼(上)第341章 聚首(上)第94章 將軍跨海南巡(上)第284章 老成偶爾張狂(上)第138章 燕京襲取第88章 小麒麟南歸前夕(上)第215章 演兵法(上)第290章 小輩新人新事(上)第170章 安撫第171章 文詞第104章 小利中喻大節(下)第318章 大漢軍心(下)第57章 狡政與黠商(上)第288章 乃合燕京之圍(上)第322章 刀馬佛經(上)第47章 後院的狼客(上)第292章 兄弟父子難言(下)第208章 陳家貨(下)第204章 思良將第265章 大敗之後當反思(上)第10章 絕地(上)第216章 小買賣(上)第250章 大勝利的背後(上)第347章 嶽幕(上)第319章 雲中黃河(上)第222章 抗金大旗(下)第26章 兵滿萬(上)第318章 大漢軍心(下)第114章 虎迫龍角疆第113章 羊圖狐口食第132章 陰山戰事>第106章 卻是自家掘墳(上)第29章 再破遼師(上)第107章 何去何從悵惘(下)第36章 大捷之威(下)第97章 攔路石眼中釘(上)第93章 書生仗劍北遊(上)第29章 再破遼師(下)第243章 熊魚不可兼(上)第118章 進退重思量第325章 破西夏(上)第237章 遠遁循故途(下)第95章 難扶廣廈將傾(上)第10章 絕地(上)第300章 堅毅與警覺(上)第23章 整軍備(上)第13章 狼羣(下)第63章 登州的新榷場(上)第50章 進退之間(上)第272章 福不單行禍雙至(上)第17章 建村落(下)第348章 秦府(上)第66章 宋使團的苦惱(下)第82章 用沙壘起的藍圖(上)第92章 國相逝事何從決(上)第340章 君之尊(上)第291章 漠北漢地孰先(上)第180章 異第112章 十萬口頭糧第134章 特設新軍>第102章 相謀亦需道合(上)第211章 激蒼鷹(上)第291章 漠北漢地孰先(上)第228章 牙疼之惱(上)第2章 部勒(上)第107章 何去何從悵惘(下)第19章 議婚姻(上)第293章 遠族來歸何意(下)第56章 林公子入港(下)第336章 醉獻妃(上)第343章 罷相(下)第131章 兵謀再定>第350章 迎敗(上)第137章 危疑反覆>第278章 無望之城豎降旗(下)第8章 伏擊(下)第4章 過冬(上)第61章 大宋通問密使(上)第53章 梟雄之異志(下)第12章 鷹兔(上)第232章 秦檜南行(下)第22章 立法規(下)第117章 楚州傳噩耗第321章 當世活佛(上)第337章 珍珠衫(下)第246章 良緣非良緣(下)第351章 囚君(下)第39章 渤海之叛(下)第343章 罷相(下)第2章 部勒(下)第301章 胡商大算盤(上)第261章 何謂善守之帥(下)第12章 鷹兔(下)第77章 大流求歸宿彷徨(上)第52章 韜晦之方略(上)第44章 東京平定(上)第79章 東海路翎羽翩飛(上)第121章 說甚親且貴第41章 曷蘇館事(下)第248章 佳期喜藏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