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十萬口頭糧

大宋宣和三年冬,五艘來歷奇特的商船在滄州海岸擱淺,滄州的廂兵報知滄州知州李應古,李應古怕是契丹的細作,忙派人把那些船隻包圍起來,又命人前去盤問究竟。一問之下,才知道這些都是金國的商船,因爲被海風打壞了船隻,漂流到此擱淺。他們派了幾個商人帶着重禮入城求見知州大人,請李應古允許他們將船隻修好再離開。

李應古聽說了事情始末後十分奇怪:“金國的船隻怎麼會漂到我滄州地面來呢?”

按理說,滄州在渤海西岸,離津門的直線距離很近。但李應古腦中竟然完全沒有這種地理概念!

原來大宋初年太祖雖然削藩鎮,收兵權,但對西、北戎邊將帥還頗爲優容,邊將財力豐裕,因此能激勵吏士、精選間諜,以此抵禦尚強的契丹、刺探外族消息。但宋太宗以後此法漸隳,財權收歸中央,地方守臣平時無以籌謀展布,戰時又無以應急。到本朝天子手中,重邊要地的守臣多出蔡京、童貫、王黼、樑師成等人門下,在任以搜刮奉上爲第一要務,什麼軍務政務都得靠邊,何況是和仕途沒什麼關聯的外國地理?李應古對金國的認知是從汴梁來,而汴梁對漢部的瞭解則從登州來,從登州到汴梁再輾轉傳到滄州,各方面的信息已經十分滯後,所以滄州和津門雖然隔海相望,但李應古對女真、金國的瞭解竟然和陝西、湖廣的庸吏差不多!

李應古召集幕客商量該如何處理這件事情,其中一個幕客道:“當今聖上要結好女真,上下皆知!他們的商船遇難,理應好生照看纔是。”這個叫羅賢齊的幕客是兩年前來投的,這人別的本事平平無奇,但對購買琉璃、名馬、倭刀等海外奇貨有獨到的門路,不但定能買到精品,而且往往價格較市價爲低。李應古常要給童貫等京中權貴孝敬,因此需要這樣一個幕客。

這個幕客的這兩句話說得李應古暗中點頭,他是童貫的門人,心想:“如今江南已平,朝廷委童太師爲陝西、兩河宣撫使,顯然是要對契丹用兵了!既對契丹用兵,對金國必然借重,這些金國來的商人便不能怠慢。”

當下命人去請那幾個商人來見,這些人都說漢話,衣着模樣也和宋人無異,李應古見了已經放心許多,等到那幾個商人獻上寶物,李應古更是大喜,對其中那面琉璃鏡尤喜愛,心想正好拿來轉賄童貫!說話間問起他們要去哪裡做生意,那幾個商人都說要去登州,跟着說了登州貨物出入之大,又隱隱透露王師中每年收益極豐!

李應古心道:“登州本來不算是個肥缺,但這幾年王師中卻十分得寵,屢考得優,想來是他大把花錢的緣故。”心中隱隱妒忌起來:“要是滄州也有個榷場,豈非極妙!”

他心中才動此念,便有一個商人道:“登州的生意現在都沒那麼好做了。要是滄州這裡也有個榷場,那可多好!”

李應古問道:“我滄州離你們金國近麼?”

那商人道:“不遠!津門到這裡和到登州也差不太多!大人,能否請朝廷再開一榷場,讓小人們多條生計的路子?”

李應古卻肅容道:“這是什麼話!榷場事宜,朝廷自有定奪,豈能因爾等一二言語所能預!”

那幾個商人連忙頓首稱是。那幾個商人在滄州逗留了約半個月,向滄州人買木求水,修好船後果然走了。誰知沒過幾天,又來了幾艘大船,爲首那首正是上次來到過的商船之一。滄州廂兵因有了上次的經驗,就不那麼着急了,容那船上的人登岸。

李應古問那求見的商人:“你怎麼又來了?”

那商人道:“小人幾個的商船出海不久,便遇上歐陽大人的船隻。歐陽大人正要來滄州,便讓小人帶路,順便呈上書信一封。”

李應古問:“哪個歐陽大人?”

那商人一臉敬仰道:“是我們大金的靖海將軍歐陽適大人!我們這些人在海上討生活,全靠歐陽大人庇護。”

李應古哦了一聲道:“金國的將軍?”接過書信,只見上面寫着“大金漢部靖海將軍歐陽字付大宋滄州刺史大人李”,打開一看,卻是歐陽適邀他上船敘話,信中自稱和童貫頗有交情,聽說李應古是童貫的門生,特來邀見。

李應古問那商人:“你們這位歐陽將軍請我上船說話?不知是何用意?”

那商人道:“這個小人哪裡得知?不過歐陽將軍說,大金和大宋雖然交好,但他畢竟是領兵的將軍,又不是使臣,不宜擅自踏入大宋疆土,因此請李大人移尊步到船上一會。”

李應古心道:“這個金國將軍自稱和童太師有交情,也不知是真是假。若是真的,正該好好結交纔是。金國交涉的事務本來就由童太師主持,想來他老人家認識金國的將軍也有可能。只是這事來得太過突然,萬一是個騙局,我貿貿然上船豈不便成了階下囚?”思來想去,終究不敢回絕,決定先派幕客持自己的回信上船去探個究竟。

其他幕客聽了這差遣個個面有難色,只有羅賢齊自告奮勇,李應古派廂軍護他上船,第二日羅賢齊纔來回命,請座主摒退左右,這才道:“父母大人!這個金國將軍,看來是真的!”

“哦?何以見得?”

羅賢齊道:“晚生上得他船,見船上排場甚是嚴謹,不像盜賊假扮,也不像契丹奸細。不過晚生謹慎,怕誤了大人,不敢就輕信,只是恭他敬他,要看他言語間有無破綻!”

李應古頷首道:“不錯!羅先生做事果然謹慎。”

羅賢齊繼續道:“那歐陽將軍見大人您沒到,只派晚生去,臉上就老大的不高興!對晚生說道:‘我和你們童太師也是平坐論交,今天宴請他一個門生,居然請不來!嘿!好大的架子!’”

“哦?那你如何應對?”

羅賢齊道:“晚生想,若他們是假的不要緊,若真的是和童太師有交情,那可不能得罪。就暫且當他們是真的,替大人代爲婉轉,說道:‘李大人身居要職,委實走不開。而且他是朝廷大員,不得朝廷允許不能出海的。’又委婉道出飛庫網大人從來沒有聽過童太師有個叫歐陽適的朋友。誰料晚生雖說得婉轉,但那歐陽將軍卻也是個利害人物,馬上作色道:‘你這樣說,是懷疑我冒名了!’大喝一聲‘來人啊!’……”

李應古雖知他必然無恙,否則現在就不會站在這裡了,卻仍忍不住問:“他要對你示威、不利麼?”

羅賢齊嘆道:“我當時也以爲如此,委實嚇了一跳,還好,他並不是要爲難我,而是叫人捧來一個黃金打成、珍珠爲綴的匣子,從匣子中取出一封書信來,對我道:‘這是你們童太師的筆跡!不過諒你這個幕僚也沒見過童太師的手跡,且拿去給你們知州大人看看!便知真僞!’”

李應古哦了一聲,忙道:“信在哪裡?”

羅賢齊珍而重之地從懷中取出,說道:“信在此。一路來晚生卻不敢擅看。”

李應古取信一看,見上面寫着“大宋江淮荊浙宣撫使童致大金靖海將軍歐陽”,一眼就看出這幾個字不是童貫的字跡,而是童貫一個幕僚的字跡。打開書信一看,裡面卻都是通問之辭,並沒有重要的內容,但字跡和信封字跡一樣,只有最後簽押,才真是童貫的親筆,李應古看畢驚道:“果然是童太師的字跡!”

若這封不甚重要的信件全是童貫的字跡,李應古反而要起疑,怕是別人仿冒字跡。但這封信大部分內容都由幕僚代筆,只有最後落款是童貫親筆——這才合理。

羅賢齊聽了李應古的話後也道:“大人是童太師門生,想來錯不了!”

李應古又問:“你可曾問他們此番來到是要幹什麼來?”

羅賢齊道:“那金國將軍似乎有要緊事要與大人面議。”

“什麼要緊事?”

“嗯,他卻不肯對晚生泄漏是什麼要事!一定要和見了面再說。”

羅賢齊這時卻還不敢對那個金國將軍信個十足,躊躇道:“我去他船上恐不合適,不如就請他登岸如何?”

“我也曾試過他的口風,可這位將軍不肯啊。”李應古道:“他總是堅持說‘兩國盟約,非得對方朝廷允許,一兵一將不得逾界’,他不敢爲了一己方便使金國負背盟之名!”

李應古心中一凜:“這兩國盟約的條款連我也不得而知,不過盟約中有這麼一條倒是情理中事。”沉吟道:“和外國大將交接終究是大事,此事不如待我稟明瞭朝廷再說。”

羅賢齊勸道:“大人,此事自然要稟明朝廷,不過現在大人連這歐陽將軍的意圖都不明瞭,這奏章卻怎麼寫?”

“那依你說又當如何?”

羅賢齊道:“晚生已經想了一個法子,大人看能否行得!那金國將軍不肯上岸,我們便在海中和他相見——卻又不是上他們的船,而是讓他們上我們的船!”

“我們的船?”李應古略一沉思,隨即道:“妙!妙!這樣便不怕他們使詐了!好,就這樣!你着手去辦吧!”

這滄州和遼國南京道以河爲界,軍中原備有兩層樓高的戰船,在當年乃是極爲先進的水上利器!熙寧以後武備日廢,羅賢齊尋遍邊界三寨,竟然連一艘可用的戰船也無。泥沽寨的知寨倒還保留了一艘,卻已經改成了一艘供行樂的畫舫!但此事情急,也沒其它辦法,且將這艘最上得檯面的畫舫借來,讓縴夫沿着海岸向南拉來,約好時日,李應古又怕出意外,調了上千廂兵、上百片舢板把畫舫圍住,只等那歐陽將軍來赴約。

時刻將到,李應古正在畫舫中候着,忽然外頭喧譁起來,李應古探頭外望,便見兩艘比這雙層畫舫大出一倍有餘的海船衝了過來,周圍的舢板見了無不散開,怕被海船蕩過來的浪花撞翻。李應古嚇得臉上變色,忙命人去叫那海船停住!幸而那海船不知是怕擱淺還是聽了李應古從人的叫喊,在二三裡外停住,放下一艘小船,載了四五人,當頭一個錦衣矮子,年紀雖輕,但顧盼之間甚有威風!他跳上畫舫,船頭羅賢齊引了進來,對李應古道:“大人,這位便是歐陽將軍!”

李應古上前寒暄,歐陽適把畫舫打量了一會,笑道:“這花船倒也不錯!但該放在蘇州的小河、杭州的西湖纔對,擱這裡卻是不倫不類!”

李應古一聽不免有些尷尬,羅賢齊連忙來打圓場,請兩人入席,奉菜上酒。酒過三巡,李應古問起歐陽適如何識得童太師,歐陽適道:“大宋和大金交好,本來就是我漢部牽的線!童太師又是大宋方面的聯盟主帥,算來和我們便有三分親!去年方臘之亂雖然是發生在江南,但海外亦受震動!一些流賊衝入海中爲禍,我沿岸搜剿,曾和童太師的前鋒將軍隔水會過面。後來書信來往,我託他些事情,承他面子成了;他託我辦的事情也已幸不辱命!因而交情日深,雖未謀面,卻已訂下高山流水之誼!”

李應古其實並不知這些事的詳情,只是唯唯諾諾道:“原來如此!”

又喝一巡,歐陽適道:“當日在江南,我曾對童太師許下一諾!今日前來,正是來踐約來着。卻不知大宋北伐之師到了沒?可別誤了兩國會師之期!”

李應古聽他問起北伐之師已吃了一驚!這事他如何知道?不敢答應,只是試着問:“不知將軍當初許下什麼諾言?”

“就是我漢部將饋贈貴國糧草之諾!”歐陽適說到這裡忽而驚道:“難道這些事情你都不知道?”

李應古忙道:“這件大事,太師另有措置,所以……”

歐陽適打斷他道:“我只問你,你可有份參與海上聯盟之事?”

李應古不敢欺瞞:“朝廷雖未下旨意到滄州……”

“那就是沒了!”歐陽適道:“若是這樣,我就不便向你透露太多了!真是奇怪,王師中也是臨海守臣,怎的他就與聞此事?你不是童太師門生麼?轄地又是宋遼前線!這事居然沒你的份!你們大宋的軍務政務可真是奇怪。”

李應古給他說得心裡不好受,訥訥道:“既然如此,便由在下稟明朝廷,再給將軍回覆!”

歐陽適搖頭道:“饋贈糧草,乃是我與你家童太師的私諾,算是彼此一場交情,並不是金國送給大宋,而是我送給童太師!這樣吧,你既是童太師門生,不如就由你修書,讓童太師派一個通曉宋金事務的人來!這事可得快些,我那十萬石糧草就快到了,別到時糧草到了沒地方卸!”

李應古驚道:“十萬石!”

“是啊!”歐陽適似乎對說漏嘴頗感後悔,忙道:“此事乃是軍謀,不可輕泄!”

李應古忙道:“這個自然!”

兩人別後,歐陽適便先回去了,只留下一艘海船候命。李應古則派心腹快馬加急,前去報知童貫。

方臘之亂以後,朝廷對是否北伐又起爭議,就連道君皇帝也舉棋不定,幾乎就想罷約。但事情發展到這份上,已不是趙佶想罷手便罷手的了。沒多久方臘這塊傷疤在道君皇帝心中痊癒了,開疆拓土的野心又冒了出來,便命童貫復爲陝西、兩河宣撫使,總領北伐事宜。

童貫領命後不久,李應古的人便到了,童貫聽了這事大感稀奇,左右問道:“太師,真有此事?”

童貫笑道:“約莫記得有這事。當初那個歐陽適幫我們收服海邊的方臘餘黨,我和他通過幾次書信。其中有一次談到江南初亂,北伐之糧一時難集,他回信時模模糊糊說願幫襯些許。當時也沒說死是多少,誰知他一給就是十萬石!難得,難得!”

左右都奉承道:“太師洪福齊天,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此番朝廷的兵馬還沒動呢,先有人給太師運十萬石糧草到滄州了!”

童貫道:“他們有心,我們卻不能用冷屁股去貼人的熱臉!得派個得力的人去接頭,讓滄州的孩兒好好接待着。”

左右都稱是,推來薦去,推出剛剛回國覆命的馬擴來。童貫叫來馬擴,說知事情始末,馬擴這幾年南北歷練,日漸沉穩,諫道:“太師!有道是:無功不受祿!這十萬石糧草來得突兀,可得小心!”

童貫不悅,說道:“人家白白將十萬石糧草送到家門口,難道還把東西往門外推不成?”

馬擴道:“就因爲是白白送來的,所以更加可疑!”

童貫聞言罵道:“迂腐!這般畏首畏尾,成什麼大事!”便不派馬擴,而遣一個聽話的僚屬王瑰北上受糧。

第183章 臨第148章 地之失第20章 下聘禮(上)第37章 一村之治(下)第207章 蕭字旗(上)第48章 寄籬的麻煩(上)第302章 漢廷大難題(上)第78章 漢部牆角窺伺者(上)第212章 飼野狼(下)第347章 嶽幕(下)第110章 歡迎丈母孃第301章 胡商大算盤(下)第186章 窮第229章 公主車駕(上)第345章 輾轉(上)第173章 叛第228章 牙疼之惱(上)第67章 遣宋使的人選(下)第61章 大宋通問密使(下)第208章 陳家貨(下)第297章 太子的良心(上)第89章 舊邦士子維新學(上)第71章 麒麟樓大東家(上)第342章 議戰(上)第259章 人心軍心士心(下)第148章 地之失第17章 建村落(下)第6章 邊關(上)第165章 陰陽第169章 飢亂第48章 寄籬的麻煩(上)第36章 大捷之威(下)第20章 下聘禮(下)第53章 梟雄之異志(下)第236章 連環計中計(下)第314章 割地之議(下)第85章 剃個光頭也沒用(下)第324章 漠北金帳(上)第285章 牆倒衆人齊推(上)第52章 韜晦之方略(下)第224章 建炎之立(上)第294章 大漢如日方中(上)第141章 陷燕京第8章 伏擊(上)第228章 牙疼之惱(下)第335章 議封王(上)第79章 東海路翎羽翩飛(下)第198章 五論第228章 牙疼之惱(上)第56章 林公子入港(上)第55章 打到你求和(上)第76章 海外桃源來異客(上)第88章 小麒麟南歸前夕(下)第15章 誓約(上)第233章 宗澤之逝(下)第245章 竟妨天下全(下)第10章 絕地(上)第337章 珍珠衫(上)第149章 民之棄第343章 罷相(上)第115章 唐刀無敵陣第273章 勝負定前各爲主(上)第306章 南宋的君臣(下)第82章 用沙壘起的藍圖(下)第100章 且看各自機心(上)第351章 囚君(上)第79章 東海路翎羽翩飛(下)第10章 絕地(上)第301章 胡商大算盤(上)第68章 阿骨打的精明(下)第51章 南遷吧南遷(下)第245章 竟妨天下全(上)第325章 破西夏(上)第278章 無望之城豎降旗(上)第209章 河套局(下)第181章 責第156章 帶月歸第219章 突圍北上(上)第350章 迎敗(下)第185章 變第223章 義軍西渡(上)第71章 麒麟樓大東家(上)第239章 王者歸故園(下)第65章 維吾爾族來客(下)第25章 收俘虜(上)第295章 晉北的財路(上)第284章 老成偶爾張狂(下)第228章 牙疼之惱(下)第219章 突圍北上(上)第2章 部勒(下)第301章 胡商大算盤(上)第349章 聞逝(上)第57章 狡政與黠商(上)第322章 刀馬佛經(上)第96章 亦圖力挽狂瀾(下)第289章 大漢新政新局(上)第105章 大禍常在牆內(上)第40章 兵下遼東(上)第87章 問將軍房事能否(下)
第183章 臨第148章 地之失第20章 下聘禮(上)第37章 一村之治(下)第207章 蕭字旗(上)第48章 寄籬的麻煩(上)第302章 漢廷大難題(上)第78章 漢部牆角窺伺者(上)第212章 飼野狼(下)第347章 嶽幕(下)第110章 歡迎丈母孃第301章 胡商大算盤(下)第186章 窮第229章 公主車駕(上)第345章 輾轉(上)第173章 叛第228章 牙疼之惱(上)第67章 遣宋使的人選(下)第61章 大宋通問密使(下)第208章 陳家貨(下)第297章 太子的良心(上)第89章 舊邦士子維新學(上)第71章 麒麟樓大東家(上)第342章 議戰(上)第259章 人心軍心士心(下)第148章 地之失第17章 建村落(下)第6章 邊關(上)第165章 陰陽第169章 飢亂第48章 寄籬的麻煩(上)第36章 大捷之威(下)第20章 下聘禮(下)第53章 梟雄之異志(下)第236章 連環計中計(下)第314章 割地之議(下)第85章 剃個光頭也沒用(下)第324章 漠北金帳(上)第285章 牆倒衆人齊推(上)第52章 韜晦之方略(下)第224章 建炎之立(上)第294章 大漢如日方中(上)第141章 陷燕京第8章 伏擊(上)第228章 牙疼之惱(下)第335章 議封王(上)第79章 東海路翎羽翩飛(下)第198章 五論第228章 牙疼之惱(上)第56章 林公子入港(上)第55章 打到你求和(上)第76章 海外桃源來異客(上)第88章 小麒麟南歸前夕(下)第15章 誓約(上)第233章 宗澤之逝(下)第245章 竟妨天下全(下)第10章 絕地(上)第337章 珍珠衫(上)第149章 民之棄第343章 罷相(上)第115章 唐刀無敵陣第273章 勝負定前各爲主(上)第306章 南宋的君臣(下)第82章 用沙壘起的藍圖(下)第100章 且看各自機心(上)第351章 囚君(上)第79章 東海路翎羽翩飛(下)第10章 絕地(上)第301章 胡商大算盤(上)第68章 阿骨打的精明(下)第51章 南遷吧南遷(下)第245章 竟妨天下全(上)第325章 破西夏(上)第278章 無望之城豎降旗(上)第209章 河套局(下)第181章 責第156章 帶月歸第219章 突圍北上(上)第350章 迎敗(下)第185章 變第223章 義軍西渡(上)第71章 麒麟樓大東家(上)第239章 王者歸故園(下)第65章 維吾爾族來客(下)第25章 收俘虜(上)第295章 晉北的財路(上)第284章 老成偶爾張狂(下)第228章 牙疼之惱(下)第219章 突圍北上(上)第2章 部勒(下)第301章 胡商大算盤(上)第349章 聞逝(上)第57章 狡政與黠商(上)第322章 刀馬佛經(上)第96章 亦圖力挽狂瀾(下)第289章 大漢新政新局(上)第105章 大禍常在牆內(上)第40章 兵下遼東(上)第87章 問將軍房事能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