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舊邦士子維新學(下)

北國的文明程度進化未深,至今仍然是一個強者爲王的時代。從天山至於大海,部族之多不下百計。自阿骨打這個強者挾勝遼之威,將無數原本各有自家名稱的部族整合到“女真”這面大旗下,一時間縱橫千里,所向無敵。

這個年代正是世界性的低溫期,雖然漢部先進的耕作方式和新作物的投入讓東北大地的糧食產量大大提高,使北國民族有可能不通過南下掠奪也能生存。但女真人的野心業已形成,而大遼的政治又極爲腐爛,就像一窩才吃得半飽的豺狼面前匍匐着一隻又肥又病的羚羊,如何不流口水?

不過曹廣弼的擔憂,卻不是爲這隻羚羊,而是爲躺在這羚羊後面的那頭更肥、更病的大象!

“如今聯宋攻遼之議將成,大戰在即,漢部的糧草供應沒問題吧?我聽克忠來信說今年復州的移民特別多,民間的糧食十分吃緊,去年新增收的糧食全被新移民耗光了。”

楊應麒道:“民間糧草吃緊,一方面確實是由於移民大增,另一方面也是我對遼南備荒、備戰之糧控制甚嚴所致。至於移民大增,就長遠來說這可是大大的好事。咱們漢部畜力充足,農具精良,而新流入的破產農民又大多是種田的好手,分到土地後個個振奮。如今我們漢部治下的農民,上農上田一人可以產五六人之食,中農中田一人可產三四人之用。貧瘠的灘塗以及江源附近的林地、草地我都讓盧克忠他們荒着,以護水土。現在復州的農地已經開發得差不多了,如果接下來幾年裡還有這麼多的移民,那不用兩三年辰州、開州的荒地也會被墾完。而且咱們倡導的是精耕細作,單位畝產甚高,到時候或許能‘遼域熟、大金足’也未可知。”

曹廣弼道:“近來從大宋來的移民越來越多,連帶着遼口也漢風大盛,我甚是喜歡。只是這樣下去,如果三州荒地開發殆盡而移民仍然滾滾而來,那可如何是好?”

楊應麒道:“把三州荒地開發完應該還需要過幾年吧。再說我們還有個大流求島呢,那裡能容納的農業人口比遼南大得多。若大流求島開發起來了,那我們漢部的糧草就再也不愁了。”

曹廣弼道:“要是大流求也開發完了呢?”

楊應麒笑道:“那怕要十年、十幾年後了吧。那時候天下大勢都不知道變成什麼樣子了。”

“十年二十年後?那個島有這麼大?”

楊應麒道:“一來那個島確實不小,尤其可以開墾成良田的土地甚多。二來我估計流求在四哥的主持下發展不會那麼快。四哥料理內政的本事有限得很,他能把航路保持住並在大流求站住腳跟已經很不錯了!等在遼東的事情漸漸穩了,我還得物色一個利害的內政好手過去幫忙!”

曹廣弼聽到這裡搖頭道:“這件事情,你可就錯了!”

“我錯了?”

“嗯,今年六七月間的元部民會議你沒來,但主持書記的胡茂是你的老部下,這些事情他去會寧時沒跟你說麼?”

楊應麒道:“沒有。大嫂壓着呢。我問胡茂有沒有出現什麼麻煩事,他說沒有,我就不再問了。”

曹廣弼笑道:“是了,大嫂讓我們‘報憂不報喜’,如果部內一切順利便暫時不要去煩擾你了。”

楊應麒見曹廣弼這兩句話來得突兀,問道:“元部民會議上捅出什麼大事了麼?”

曹廣弼道:“在流求的元部民,帶來了很重要的消息。回津門後最好看看記錄大事的檔案。”

元,就是第一,曹廣弼說的“元部民”,就是漢部的第一代部民。漢部在會寧立村設籍,這第一代部民的名字,都登記在漢部的第一本籍貫簿上,開頭幾個人,即是:狄喻、折彥衝、曹廣弼、楊開遠、歐陽適、阿魯蠻、蕭鐵奴和楊應麒。

之後漢部通過聯姻、戰爭漸漸擴大,新加入的部民越來越多,慢慢就有了第二本、第三本籍貫簿。根據加入漢部的早晚,漢部內部有了第二代、第三代部民、第四代部民的說法,不過出於團結全部的考慮,折彥衝等人都力圖淡化代與代之間的鴻溝——這是一件至今尚未完成的工作。

第一代部民共有三百六十一人,如今還活着的只有二百九十二人,但登記在“元籍”的元部民,卻已經擴大到約三千人。爲什麼元部民會越來越多呢?

原來,由於元部民是漢部的元老部民,所以雖無明文規定,但這些人在部中的地位實際上都比較高,其他部民在心理上也承認他們的“老資格”,這便讓元部民形成了一種超然的地位和尊貴的自我認知。新部民在立功(特別是戰功)之後,往往便有將自己的姓名登記入元籍的訴求,漢部的首腦們因勢就利,在徵得老部民們同意之後滿足了這部分人的需求,同時爲了防止元部民的墮落與犯罪,慢慢形成了“入籍”和“除籍”的規矩。“入籍”和“除籍”的通路形成以後,元部民便實現了人員的流動性和選拔性,從一種籍貫上的資歷,變成一種制度化的地位。由於元部民終身而不世襲,老部民犯錯會被除名,而新部民又有機會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爲元部民,因此這個規矩也有助於消除原部民的驕矜和新部民對老部民的牴觸。

一方面,漢部內部優秀而忠誠的人都被慢慢吸納進來;另一方面,這些人又分佈在各個要害部門,成爲漢部的骨幹。目前元部民並不具有律法上的特權,但他們既是整個漢部的骨架,也是整個漢部的實權階層。在這個亂世裡,漢部要不斷強大需要不停地吸收新血,所以常常出現後來居上的情況——比如楊樸、盧克忠等人便因爲能力而被迅速提拔。但他們在漢部地位的真正確立,卻仍是在他們也成爲元部民之後。

在會寧漢村時,元部民每逢開春都會聚集在一起,如在死谷中度過的第一個春節一般,朝敬天地祖宗。隨着漢部的事業越做越大,這個紀念性質的聚會便漸漸成爲一個帶有政治功能的會議。流求開發以後,部分元部民作爲骨幹跟隨歐陽適南下,爲了配合季風北來的時間,以便在流求的元部民北上,元部民會議才從春節改爲每年的六七月間。

在外地的元部民大多身居要職,元部民會議時誰該來誰不該來都有定製。如身在汴梁的周小昌例不出席,遼口鞍坡的軍官兩年一至,流求官吏三年一至輪流出席等等。而這些元部民聚到一起以後,除了互道各自別來之情,也向大會彙報他們在所在地的見聞,其中重要的事宜都會記錄在案以備稽考。

今年的元部民會議楊應麒沒有參加,他參加的最近一次元部民會議是在重和元年六月——也就是去年年中,那時候,陳正匯還在漂往流求的海船上。

第190章 名妓第23章 整軍備(上)第251章 兩個戰場之間(上)第323章 修羅之戰(下)第230章 中原戰局(上)第317章 小延福園(上)第264章 尚未出鞘的刀(上)第9章 塞外(下)第56章 林公子入港(上)第110章 雖知君乃豪傑(下)第250章 大勝利的背後(下)第151章 夕下論第159章 針鋒第5章 出谷(上)第129章 仁義之師>第269章 虎率羣狼萬獸走(下)第324章 漠北金帳(上)第278章 無望之城豎降旗(下)第264章 尚未出鞘的刀(下)第294章 大漢如日方中(下)第127章 子夜問藥第230章 中原戰局(下)第209章 河套局(上)第143章 塘沽問第132章 陰山戰事>第165章 陰陽第104章 小利中喻大節(下)第336章 醉獻妃(上)第37章 一村之治(下)第12章 鷹兔(上)第257章 敗中見真將軍(下)第321章 當世活佛(上)第206章 學生潮(下)第253章 盟友的恐懼感(上)第293章 遠族來歸何意(下)第217章 窺九鼎(下)第340章 君之尊(上)第317章 小延福園(下)第244章 閨中兒女事(下)第126章 童貫巡邊第287章 竟破塘沽之堵(上)第301章 胡商大算盤(下)第37章 一村之治(上)第194章 正名第242章 南北孰爲先(下)第347章 嶽幕(上)第226章 漢部見聞(上)第53章 梟雄之異志(下)第353章 屠營(上)第235章 輕裝向太原(上)第83章 金主的賜婚突襲(上)第300章 堅毅與警覺(下)第345章 輾轉(下)第327章 金夏合(下)第182章 諾第22章 立法規(上)第17章 建村落(上)第170章 安撫第94章 將軍跨海南巡(下)第96章 亦圖力挽狂瀾(下)第108章 英雄亦無百年(上)第24章 反契丹(下)第67章 遣宋使的人選(下)第46章 保州攻防戰(下)第143章 塘沽問第77章 大流求歸宿彷徨(下)第344章 北遊(下)第86章 大搶親喲大搶親(上)第228章 牙疼之惱(下)第257章 敗中見真將軍(上)第87章 問將軍房事能否(上)第75章 海上盟約新議(上)第243章 熊魚不可兼(下)第七十二章 下第2章 部勒(下)第68章 阿骨打的精明(下)第230章 中原戰局(下)第215章 演兵法(下)第35章 襲遼帝鑾(下)第14章 烏古(下)第38章 南朝北意(下)第99章 棋局誰是先手(上)第355章 姻幻(上)第七十二章 上第132章 陰山戰事>第18章 通商路(下)第100章 且看各自機心(上)第179章 亂第28章 稱帝號(下)第244章 閨中兒女事(上)第30章 新編胡伍(上)第19章 議婚姻(上)第29章 再破遼師(下)第323章 修羅之戰(上)第54章 老和尚遠來(下)第82章 用沙壘起的藍圖(下)第331章 七軍沒(上)第33章 虛實反覆(下)第220章 汴梁一空(下)
第190章 名妓第23章 整軍備(上)第251章 兩個戰場之間(上)第323章 修羅之戰(下)第230章 中原戰局(上)第317章 小延福園(上)第264章 尚未出鞘的刀(上)第9章 塞外(下)第56章 林公子入港(上)第110章 雖知君乃豪傑(下)第250章 大勝利的背後(下)第151章 夕下論第159章 針鋒第5章 出谷(上)第129章 仁義之師>第269章 虎率羣狼萬獸走(下)第324章 漠北金帳(上)第278章 無望之城豎降旗(下)第264章 尚未出鞘的刀(下)第294章 大漢如日方中(下)第127章 子夜問藥第230章 中原戰局(下)第209章 河套局(上)第143章 塘沽問第132章 陰山戰事>第165章 陰陽第104章 小利中喻大節(下)第336章 醉獻妃(上)第37章 一村之治(下)第12章 鷹兔(上)第257章 敗中見真將軍(下)第321章 當世活佛(上)第206章 學生潮(下)第253章 盟友的恐懼感(上)第293章 遠族來歸何意(下)第217章 窺九鼎(下)第340章 君之尊(上)第317章 小延福園(下)第244章 閨中兒女事(下)第126章 童貫巡邊第287章 竟破塘沽之堵(上)第301章 胡商大算盤(下)第37章 一村之治(上)第194章 正名第242章 南北孰爲先(下)第347章 嶽幕(上)第226章 漢部見聞(上)第53章 梟雄之異志(下)第353章 屠營(上)第235章 輕裝向太原(上)第83章 金主的賜婚突襲(上)第300章 堅毅與警覺(下)第345章 輾轉(下)第327章 金夏合(下)第182章 諾第22章 立法規(上)第17章 建村落(上)第170章 安撫第94章 將軍跨海南巡(下)第96章 亦圖力挽狂瀾(下)第108章 英雄亦無百年(上)第24章 反契丹(下)第67章 遣宋使的人選(下)第46章 保州攻防戰(下)第143章 塘沽問第77章 大流求歸宿彷徨(下)第344章 北遊(下)第86章 大搶親喲大搶親(上)第228章 牙疼之惱(下)第257章 敗中見真將軍(上)第87章 問將軍房事能否(上)第75章 海上盟約新議(上)第243章 熊魚不可兼(下)第七十二章 下第2章 部勒(下)第68章 阿骨打的精明(下)第230章 中原戰局(下)第215章 演兵法(下)第35章 襲遼帝鑾(下)第14章 烏古(下)第38章 南朝北意(下)第99章 棋局誰是先手(上)第355章 姻幻(上)第七十二章 上第132章 陰山戰事>第18章 通商路(下)第100章 且看各自機心(上)第179章 亂第28章 稱帝號(下)第244章 閨中兒女事(上)第30章 新編胡伍(上)第19章 議婚姻(上)第29章 再破遼師(下)第323章 修羅之戰(上)第54章 老和尚遠來(下)第82章 用沙壘起的藍圖(下)第331章 七軍沒(上)第33章 虛實反覆(下)第220章 汴梁一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