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反思(上)

以十萬的軍隊應付蒙古二十萬的大軍這種戰力確實叫人吃驚很多人不得不重新估計日本人的實力。

“衆位你們有什麼感想啊要知道數百年前倭人還沒有火器按現在彼此雙方的實力來看假如在對等軍力的情況下我方是否能順利拿下九州乃至本州呢?”我向衆人問道這其實不是說我想說服衆人停止對日本動武要是那樣我連對馬島也就不用打了。戰爭需要策略我雖然是不想大造殺孽可是沒有說過不懲罰日本人儘管讓祖宗爲後人的罪行負責有些牽強但是俗話說得好“子不教父之過”何況他們前些年在中原沿海壞事也沒少做必須得給他們教訓讓他們永世銘記。當然瞭如果可能把日本打回原始社會那是最好最不濟也得讓他倒推個二三百年的這樣我才能給自己一個交待。

“先生我認爲蒙古本應該可以征服倭國的可是他們犯了四個致命的錯誤第一不應該由范文虎這樣的庸才做統帥;第二遠征軍應多配備馬匹;第三遠征軍應配屬“回回炮”;第四軍隊的規模還不夠大。假如蒙古人做到了這四點那麼倭國早就被征服了這四點當中以我軍目前的實力而論除了兵力有限以外其他的毫不遜色單以海軍來說其運輸能力和抗風暴的能力絕對不是數百年前蒙古人可以比的更何況我們可以以對馬島爲跳板和補給基地所以一旦進攻九州我軍不會重蹈蒙古人後轍。”

第一個開口的是古塔這小子現在是標準的主戰派見劉星如此優異的表現怎麼能不技癢也上來說上兩句。

“嗯古塔說得有道理不光是這些我軍的優勢還在於有強大的火炮騎兵想來蒙古和女真的騎兵不會輸於當年吧僅子龍號一次就可以運送戰馬千匹以上有了騎兵我們就可以在九州島上迂迴作戰想怎麼打就怎麼打補給的問題也會隨之解決。

至於兵器這不要緊等我們征服了對馬島倭人的鑄造技術也就能學會了即使來不及我們可以大量的打造後背刀例如將雁翎刀加厚加重此刀雖然鋼口差但難得韌性好並不易折。再有就是既然倭人有鳥槍那麼我們也可以造相信以湯若望和孫大人的才學技藝所造出的鳥槍一定會比倭人射程更遠裝填更方便有了這些利器儘管兵力少一些也可以征服倭國永除後患。”

佟養性很少這樣主動表自己的意見但是隨着他在軍隊的聲望日高他也的確應該在這樣的場合表現一下自己雖然不是很合我的心思可是我還是報以鼓勵的目光。

“佟將軍說得是蒙古人不行不等於我女真人不行只要戰馬充足九州島彈丸之地還不手到擒來。”立刻有人呼應道於是乎主戰派的呼聲不斷提高敢情剛纔說的是白說了這些人未嘗敗績一個個都是自命不凡。

“衆位蒙古的遠征軍只配備少量馬匹主要是基於以下的考慮:渡海登6作戰時戰馬所消耗的給養是步兵的數倍。也就是說:如果給參戰的四萬多蒙古兵都配上戰馬他們也就不可能有其他輔助部隊了。另外倭人用於阻擋騎兵的石牆大概也是忽必烈拒絕爲遠征軍提供更多馬匹的重要原因在海灘上四萬多蒙古騎兵是否比二十多萬混合步兵更易於突破倭人的石牆呢?我認爲答案無疑是否定的。所以對於說我軍也配備大量馬匹是不合時宜的就像這次在對馬島敵人的一線陣地已經阻擋了我軍的騎兵攻擊所以即使是要打我個人認爲也不應該配備那麼多騎兵相反的應該多配備火器和箭矢。”劉星出言反駁道。

一時間整個大帳就蒙古東征日本的失敗原因開始了熱烈的討論圍繞其原因探討我軍的下一步行動當然了這種爭辯可不是像現在的辯論賽彼此都是武人難免臉紅脖子粗的。劉星代表的一派主張穩健對敵適時出擊而古塔一派則是主張趁熱打鐵一勞永逸兩派互不相讓很快就在營帳裡形成了左右兩列不同的陣營。從人數上講劉星一派人數不在優勢可是從素質上說這一派人的素質和天賦都很高而且頗具有戰略眼光。見衆人如此爭論就是再有幾天也分不出勝負來我不得不出言阻止停息這場“紛爭”。

“衆位你們今天所說或許都有道理但是我們應當結合實際或者說結合當時和現在的形勢來看問題。說由范文虎這樣的庸才做統帥我認爲不恰當范文虎不過是副統帥真正的統帥是右丞阿塔海不過他沒有親臨戰場實際的統帥是兩位副帥一爲范文虎一爲蒙古人唆都。范文虎只指揮新附漢軍其他部隊都由唆都指揮可以說所有精銳盡由唆都掌握唆都纔是實際上的統帥但蒙古人沒有海上作戰經驗因此范文虎有時成爲實際的指揮。范文虎和唆都在軍事上的才能確實平庸但在此次戰爭中他們並沒有犯什麼特別愚蠢的錯誤颶風來臨之前范文虎已有所預感他命令自己能指揮的部分艦隻駛入較安全的峽灣躲避結果總算保留了幾艘完好的船隻供高官們逃命。不過後來追究起責任來身爲漢人的范文虎當然當其衝被處死唆都所受的處罰不過降職而已於是范文虎自然成了歷史罪人這其中緣由大家自然明白。

另外大家恐怕忘了一條基本的常識:小國面對強國的威脅想保持獨立它不必擊敗強國只需讓強國意識到征服自己得不償失即可。而這一點倭國早就做到了。就算蒙古人能攻入九州倭人也不會向侵略者屈服他們會堅壁清野不斷襲擾。這樣入侵的大軍所有的人員武器和糧秣的補充都得依賴漫長脆弱的海路運輸。即便以中原之大也無力長期承擔這樣的戰爭元軍最終的結局只會是退出倭國。

事實上忽必烈確實準備第三次更大規模地入侵倭國他命令阿塔海負責徵倭準備阿塔海動用更多的人力物力製造更多的艦船召集更多的部隊徵集更多的兵甲給養。然而在準備了幾年後元軍在安南(越南)和占城等地的失敗終於使忽必烈意識到進攻倭國不可能有任何好處。忽必烈最終降旨宣佈:爲了體恤民力征日準備一律停止士兵和民夫大多遣散回鄉。忽必烈的舉動等於承認了自己過去十多年對倭政策的失敗。但無論如何與歷史上許多偉大的統帥相比忽必烈承認錯誤的勇氣是令我們欽佩的。忽必烈去世後他的孫子鐵穆耳(成宗)改變對倭敵視政策恢復通商蒙古人終於能通過和平渠道獲得倭國的白銀。

恐怕這纔是我們需要借鑑的吧這場戰爭我們要算一算賬看合不合算以朝鮮目前的國力能不能支撐征服後維持駐軍需要多少開銷說倭人不反抗誰都不信元帝國在安南的失敗也可以作爲我們的前車之鑑。

шшш●tt kan●C○

第12章 重操舊業第28章 鄧家(上)第31章 血清第18章 軍妓(下)第4章 賭注第36章 赴會(下)第13章 落難第20章 謠言第31章 血清第33章 解困(上)第7章 回到登州第18章 海權第5章 天命汗第17章 重逢第23章 歷史舞臺第3章 治人第13章 討論(中)第11章 對馬海戰(三)第7章 院判第8章 先進是塑造的第11章 香菸魅力第18章 身世之謎第35章 討價還價第2章 逼宮第13章 落難第9章 驚喜第17章 獲益第27章 奇襲第37章 黃雀在後(下)第9章 誰讓你清高第36章 得償夙願第4章 陷入困境(上)第9章 出兵臺海(一)第14章 平定臺海第23章 弘光退位第31章 坑蒙拐騙第18章 審問第8章 城下之盟(三)第26章 鄭和寶船第14章 反思(下)第30章 天花第13章 落難第7章 平壤第15章 導火索第12章 嬉鬧第24章 堂吉訶德計劃(中)第3章 遭遇第32章 神效第19章 藩鎮第16章 攻城第30章 百廢待興第19章 變故第17章 各朝各代第11章 坎坷第2章 吃飽的感覺真好第33章 解困(下)第20章 謠言第13章 討論(下)二十一章 贖金第24章 忙亂第10章 三件事第26章 軍事改革(下)第28章 鄧家(上)第2章 賭注(下)第17章 重逢第25章 一觸即發第7章 院判第18章 海權第25章 羣英會蔣幹中計(二)第2章 攻城第10章 鄭芝龍的麻煩(下)第3章 新城(上)第8章 造反第7章 疫苗(下)第3章 新城(上)第4張 雄踞天草第3章 有才軍師第12章 嬉鬧第3章 新城(下)第35章 討價還價第30章 早有預謀(上)第7章 回到登州第8章 冰封第2章 兩面夾擊第31章 籌備第6章 爭論不休第14章 反思(下)第20章 土地革命(上)第6章 辯論第20章 海上梟雄第13章 鼓動第1章 烽火臺第19章 糧食戰役第2章 兩面夾擊第12章 嬉鬧第25章 別樣的風情第8章 疽癰第4章 妥協第19章 整容
第12章 重操舊業第28章 鄧家(上)第31章 血清第18章 軍妓(下)第4章 賭注第36章 赴會(下)第13章 落難第20章 謠言第31章 血清第33章 解困(上)第7章 回到登州第18章 海權第5章 天命汗第17章 重逢第23章 歷史舞臺第3章 治人第13章 討論(中)第11章 對馬海戰(三)第7章 院判第8章 先進是塑造的第11章 香菸魅力第18章 身世之謎第35章 討價還價第2章 逼宮第13章 落難第9章 驚喜第17章 獲益第27章 奇襲第37章 黃雀在後(下)第9章 誰讓你清高第36章 得償夙願第4章 陷入困境(上)第9章 出兵臺海(一)第14章 平定臺海第23章 弘光退位第31章 坑蒙拐騙第18章 審問第8章 城下之盟(三)第26章 鄭和寶船第14章 反思(下)第30章 天花第13章 落難第7章 平壤第15章 導火索第12章 嬉鬧第24章 堂吉訶德計劃(中)第3章 遭遇第32章 神效第19章 藩鎮第16章 攻城第30章 百廢待興第19章 變故第17章 各朝各代第11章 坎坷第2章 吃飽的感覺真好第33章 解困(下)第20章 謠言第13章 討論(下)二十一章 贖金第24章 忙亂第10章 三件事第26章 軍事改革(下)第28章 鄧家(上)第2章 賭注(下)第17章 重逢第25章 一觸即發第7章 院判第18章 海權第25章 羣英會蔣幹中計(二)第2章 攻城第10章 鄭芝龍的麻煩(下)第3章 新城(上)第8章 造反第7章 疫苗(下)第3章 新城(上)第4張 雄踞天草第3章 有才軍師第12章 嬉鬧第3章 新城(下)第35章 討價還價第30章 早有預謀(上)第7章 回到登州第8章 冰封第2章 兩面夾擊第31章 籌備第6章 爭論不休第14章 反思(下)第20章 土地革命(上)第6章 辯論第20章 海上梟雄第13章 鼓動第1章 烽火臺第19章 糧食戰役第2章 兩面夾擊第12章 嬉鬧第25章 別樣的風情第8章 疽癰第4章 妥協第19章 整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