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內商

此時,晉國。

晉國皇帝姬榮,坐在龍椅上,目光盤桓着衆臣子。

準確來說,是爭吵不休的衆臣子。

這其中,主要吸引他注意力的,就在臣子蘇代上。

蘇代是晉國另一個大臣蘇拙的大弟弟,這蘇拙是當年晉國在崛起的過程中,竭力輔佐先帝,更準確的說,應該是先帝中的先帝,因爲已經是上面兩代的事了。

當時,蘇拙用拉攏聯合,個個擊破的方式,在周邊各國中突圍,讓晉國每次在遭受各國圍攻的時候都化險爲夷,成就了一番偉業的人。

所以,蘇代和小弟弟蘇厲看見蘇拙因爲輔佐先帝而功成名就,對蘇拙非常的仰慕,也想成爲蘇拙那樣的人,於是二人刻苦鑽研邦交之道,經常出入大鴻臚寺,著作邦交學說,也收了一大羣弟子。

問題就出在這裡,當初爲了幫助晉國謀取利益,前往魏國進行活動,因爲受魏國皇帝的寵信而被魏國貴族的嫉恨,魏國貴族派人將其謀殺。

蘇拙死後,他爲了晉國利益而破壞魏國的事情全部泄露了,魏國皇帝在得知這種情況後,非常憤怒,並且遷怒於晉國,當時正巧是幾個大國家要對晉國實施包圍的策略,晉國的霸主地位還不穩,就連楚國也在南邊遙遙響應。

晉國皇帝對此非常擔憂。

蘇拙死後,蘇代想繼承蘇拙的舊業,就去求見晉國皇帝,向晉國皇帝獻上邦交突圍的策略,晉國先帝採納了他的策略,此後蘇代就留在晉國。

蘇拙當初在晉國時,與晉國的丞相結爲親家,蘇代到晉國後,也與之相交往,兩人非常友好。

當時,那位丞相的政治野心很大,不以丞相的地位爲滿足,還想進一步奪取權柄,爲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派蘇代到魏國去侍奉在那裡做人質的晉國皇子,伺機爲自己謀取政治利益。

蘇代利用回晉國彙報的機會,用旁敲側擊的方法暗示晉國要充分信任臣子,從而幫助丞相獲得了更大的權力。

後來,晉國先帝受一些人的鼓動,竟讓丞相代自己攝政,將處理國政的全部權力都交給丞相,丞相攝政後,晉國因此而發生動亂。

魏國與其同盟趁此機會攻打晉國,騷擾邊境,晉國丞相死了之後的第二年,當時的晉國先帝也死了,朝臣共同擁立太子繼承皇位,這就是後來的晉國真正意義上的霸主晉武帝,也是現在的皇帝姬榮的父親。

蘇代因爲自己與晉國的內亂有一定關係,不敢再回到晉國,就與弟弟蘇厲一起歸附了魏國,魏國皇帝待他們很友好。

有一次,蘇代路過阮國,阮國幫助晉國捉拿了他。

魏國皇帝聽說阮國捉拿了蘇代,就派使者出使晉國,說服晉國先帝釋放了蘇代,蘇代又到了洞國,洞國皇帝對他非常友好。

魏國聯合幾個小國,想要攻打洞國,洞國危急,當時正在洞國的蘇代想幫助洞國解除危難,就寫了一封信給晉國皇帝,信中說:

“晉國位於

擁有萬乘兵車的大國之列,卻派遣人質到魏國,名聲卑賤而權利低下,奉獻大量的兵力幫助魏國攻打洞國,百姓疲勞,財物耗費,縱然攻破洞國,也只能使仇敵日益強盛而殘害了自己的國家,這三個方面都是晉國最大的失策。然而陛下卻仍在繼續這樣幹。如果讓盛國併吞它們,是使盛國增加一倍的國力。那就成爲了晉國一個心腹大患。一個強大的魏國,晉國還像狼一樣顧慮重重不能支撐,如今又出現一個強大的盛國降臨晉國,這個禍害就一定大了。”

“現在陛下如果想轉禍害爲吉祥,轉失敗爲成功,就不如慫恿各國與魏國結交,派使臣到大禮王室去結盟,宣傳攻打阮國的計策,晉國、盛國得不到好處卻又一定要這麼幹,現在您如果不聯絡,魏國可能就將撼動晉國的霸主地位,諸侯都擁護魏國而您不允許,這樣就會引起霸業動搖,這樣您的名聲就卑賤了。”

晉國皇帝看了蘇代的信,認爲蘇代的意見很有道理,對身邊的人說:“先帝曾經對蘇家有恩,後來因爲內亂蘇代兄弟才離開晉國。晉國要向魏國報仇,非得蘇氏兄弟幫助不可。於是,晉國皇帝採納了蘇代的建議,不再幫助魏國攻打盛國。

楊沐坐上了主位,擦了一下手,目光在桌子上巡視了片刻,發現今日吃的正是火鍋,各種肉食和蔬菜,加上一些辣辣的紅色湯底,讓人看着就很有食慾。

大雪天吃火鍋,的確很有一番滋味。

這火鍋,當然也是他的傑作,當初爲了這些蔬菜,他還特地早了好些時候就開始準備,修建一座冰窖,專門用來儲藏蔬菜,再加上冬天出的一些蔬菜,湊成了這一些配菜。

楊沐直接拿起筷子就吃了起來,反正在這後宮裡他最大,也沒什麼好講究的,夾起幾塊羊肉就開始吃。

聖女峰的六個弟子,倒是沒見過這種吃法,見楊沐吃得津津有味,不知道怎麼下筷,在想自己要不要也把筷子伸進去夾起一塊來嚐嚐呢?

可是,這可是皇帝陛下下筷的地方呀,自己如果也下筷的話,是大不敬的!

還是皇后吃過幾次,已經習以爲常了,率先夾起幾片蔬菜扔進了裡面,示意她們也動筷子。

“曦妃娘娘駕到——”

門外,一聲通傳之聲傳來,原來是妙曦到了。

楊沐擡頭,透過紙糊的窗戶往外看,二十個宮女,二十個太監,隨從轎伕等等,一應擺設和裝飾等,樣樣俱全,好大的陣仗,可謂是正規妃子出行的禮儀標配。

今兒個是吹的什麼風?

楊沐有些怪異,妙曦在後宮中可以說是一個另類了,自從被調教了一番後,倒是沒以前那麼不守

“臣妾參見陛下,參見皇后。”妙曦一進門,就跪地叩拜。

此後,燕昭王將蘇代召回晉國,厚待蘇代。燕昭王與他蘇代商討征伐魏國的大計,蘇代幫助燕昭王制定了對抗魏國的策略。一段時間以後,晉國聯合諸侯攻打魏國,大獲全勝,重創魏國。

第194章 皇見皇第247章 合議第20章 擺駕毓靈宮第106章 伐鄭第616章 擴散第615章 比照謀反第192章 風雲詭譎第569章 謀劃第113章 蠶食第420章 宴請楚國商人第349章 遠交近攻第321章 深夜探討第10章 強推政令第370章 閱兵進行時(二)第517章 兩國結盟第140章 大勢已去第48章 一字長蛇陣第62章 欲封爵第197章 諸國伐魏第172章 素女功的威力第242章 醉翁之意不在酒第613章 絕處逢生第474章 得重騎兵者得天下!第168章 商務部的新工作第567章 降軍成主力第20章 擺駕毓靈宮第289章 迎接儀仗第366章 大閱兵第192章 風雲詭譎第86章 路見不平第611章 準備第85章 落魄母子第387章 談條件第216章 皇子名鈞第546章 端王使蒼第28章 澤王斷臂第333章 牆倒衆人推第352章第452章 楚國的無恥行經第51章 奔襲糧草第76章 鍊鋼法第261章 楚國的請求第15章 政令推行第570章 康國大勢已去第531章 魏軍氣惱第236章 惶恐的王膺第228章 大戰落幕第64章 胡駭的遭遇第223章 一戰定乾坤?第259章 三國使臣覲見第391章 祭天第363章 立太子之後第318章 不知情的萬喜第379章 參觀完畢第23章 失職領罰第121章 流言四起第577章 太子歷練第282章 蒼國主導會盟第427章 大宏王朝第265章 平等的交易第476章 爭辯第401章 瀕臨滅國第480章 女帝猜測第476章 爭辯第386章 要把女帝擄進宮第379章 參觀完畢第361章 給天子一個教訓第616章 擴散第220章 突變第29章 顧接不暇第182章 霸主之爭第559章 康國對峙第220章 突變第259章 三國使臣覲見第531章 魏軍氣惱第373章 懲罰第461章 好戲即將開始第370章 閱兵進行時(二)第482章 雲國變故第312章 魏軍身負第476章 爭辯第20章 擺駕毓靈宮第336章 族議第95章 奪位陰謀第52章 罪俘第11章 戰爭賠償第460章 蒼楚宣戰(二)第119章 襲營第304章 百萬晉軍南下第405章 宮中有變第365章 募兵制第129章 這叫禪讓第384章 確立貨幣第618章 大德王朝第417章 玻璃問世第546章 端王使蒼第539章 浩浩蕩蕩第433章 混戰開始
第194章 皇見皇第247章 合議第20章 擺駕毓靈宮第106章 伐鄭第616章 擴散第615章 比照謀反第192章 風雲詭譎第569章 謀劃第113章 蠶食第420章 宴請楚國商人第349章 遠交近攻第321章 深夜探討第10章 強推政令第370章 閱兵進行時(二)第517章 兩國結盟第140章 大勢已去第48章 一字長蛇陣第62章 欲封爵第197章 諸國伐魏第172章 素女功的威力第242章 醉翁之意不在酒第613章 絕處逢生第474章 得重騎兵者得天下!第168章 商務部的新工作第567章 降軍成主力第20章 擺駕毓靈宮第289章 迎接儀仗第366章 大閱兵第192章 風雲詭譎第86章 路見不平第611章 準備第85章 落魄母子第387章 談條件第216章 皇子名鈞第546章 端王使蒼第28章 澤王斷臂第333章 牆倒衆人推第352章第452章 楚國的無恥行經第51章 奔襲糧草第76章 鍊鋼法第261章 楚國的請求第15章 政令推行第570章 康國大勢已去第531章 魏軍氣惱第236章 惶恐的王膺第228章 大戰落幕第64章 胡駭的遭遇第223章 一戰定乾坤?第259章 三國使臣覲見第391章 祭天第363章 立太子之後第318章 不知情的萬喜第379章 參觀完畢第23章 失職領罰第121章 流言四起第577章 太子歷練第282章 蒼國主導會盟第427章 大宏王朝第265章 平等的交易第476章 爭辯第401章 瀕臨滅國第480章 女帝猜測第476章 爭辯第386章 要把女帝擄進宮第379章 參觀完畢第361章 給天子一個教訓第616章 擴散第220章 突變第29章 顧接不暇第182章 霸主之爭第559章 康國對峙第220章 突變第259章 三國使臣覲見第531章 魏軍氣惱第373章 懲罰第461章 好戲即將開始第370章 閱兵進行時(二)第482章 雲國變故第312章 魏軍身負第476章 爭辯第20章 擺駕毓靈宮第336章 族議第95章 奪位陰謀第52章 罪俘第11章 戰爭賠償第460章 蒼楚宣戰(二)第119章 襲營第304章 百萬晉軍南下第405章 宮中有變第365章 募兵制第129章 這叫禪讓第384章 確立貨幣第618章 大德王朝第417章 玻璃問世第546章 端王使蒼第539章 浩浩蕩蕩第433章 混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