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立儲

李瑁礙於李隆基所定下的規矩,不能立後,以致整個皇宮內外都頗爲不安。

韋清兒背後的韋家倒還好,范陽盧氏近來的動靜卻着實不小,長安市井間的許多流言便是盧氏派人傳播出去的,李瑁耳目衆多,又豈會不知。

打擊世家之勢,這是李瑁一直以來所堅持的,世家太強,貫穿於大唐而生,大唐立國,便少不了世家的支持,世家若是死絕,大唐也必然難以存續,所以李瑁絕不會對世家下死手,但他也絕不會任由世家拿大,威脅到他的權威。

李瑁雖不能立後,但不代表他不能立儲,若是李瑁立了李儴爲太子,那誰是李瑁屬意的皇后自然就一目瞭然了,朝中的衆臣也就都知道該怎麼做,怎麼說了。

而且李儴雖是楊玉環之子,卻和楊家沒有太多關係,李儴文從李泌、高適,武從李光弼、馬璘,都是天策府舊臣中數一數二的人物,誰敢爲難?

楊玉環是聰明人,她聽得李瑁對李儴以太子相稱,臉上立刻露出難掩的喜色,她當着李義忠的面倒是沒說什麼,待李義忠出宮後,她纔對李瑁道:“儲君之立事關國本,陛下未與衆臣商議便定下太子人選,恐怕朝中會有議論聲吧。”

李瑁看着楊玉環,笑着問道:“怎麼?玉環不喜嗎?”

楊玉環聽到李瑁的話,笑着回道:“儴兒是臣妾的孩子,他被秋郎冊爲太子,臣妾豈會不喜。”

李瑁拉過楊玉環的手,胸有成竹道:“儴兒乃朕之嫡長子,按名按分都該是我大唐儲君。父皇覆轍,朕絕不重蹈。”

楊玉環聽得李瑁的話,終於放下了心,靠在李瑁的胸口道:“臣妾原是擔心儴兒年幼,立位儲君恐朝中有人妄議,有秋郎這句話臣妾就放心了。”

李瑁輕輕地將楊玉環攬入懷中,慢慢地撫着她的後背道:“你當朕立儴兒爲太子只是爲了定儲位嗎?朕受父皇舊制所限,雖百日內不得定皇后人選,但娘子與朕相濡多年,朕總該讓娘子安心纔是。”

皇后之位已經關係到朝局安穩,李瑁初登大寶,決不能容朝堂出現任何亂子,皇后不能定,那他就立太子,太子已定,太子生母的楊玉環自然就是皇后了。

李瑁和楊玉環又在宮中說了會兒話,忽然南霽雲進來傳話:李光弼領其子李義忠求見。

李瑁和楊玉環對視了一眼,嘴角掛上了一絲笑意,李瑁對李義忠的封賞方纔下去,李光弼便入宮求見,自然是來謝恩的。

李瑁對南霽雲道:“宣。”

“諾。”南霽雲躬身領命,命人領着李光弼父子進來了。

李光弼領着年僅十四的李義忠,走進了殿內,李光弼看到上首坐着的李瑁,上前拜道:“臣李光弼攜子義忠參見陛下。”

李瑁上前親自扶起李光弼,笑道:“光弼乃朕的潛邸功臣,不是外人,快快起身。”

“謝陛下。”李光弼站起身子謝道。

李瑁看着李光弼問道:“北伐之戰雖還在半年之後,但還有諸多事項需提前籌備,光弼此時不在府衙理事,怎的有空來宮中?”

李光弼聞言,拉過一旁站着的李義忠,對李瑁道:“犬子何德何能,無寸功在身,竟能得陛下以侯爵相封,實在是萬分惶恐。”

李瑁笑道:“光弼太過較真了,義忠亦是朕的義子,也算是半個宗室,封侯也是應當,而且朕封他爲薊州侯也算是子承父業,無礙。”

薊州侯本就是李光弼封國公前的封號,故而李瑁有此一言。

李光弼自知李瑁地用意,由衷感嘆道:“陛下厚愛,臣不知該如何報答了。”

李瑁道:“光弼莫非是忘了朕當年在宮外曾與你說過的話?世襲罔替。於國同休。朕可不是隨口說說而已。”

天寶四年,李瑁同李光弼隴右大捷,大破吐蕃時,李瑁便曾收李義忠爲義子,當場還曾許諾,將來若是李瑁得位,便封李光弼後人爲薊國公,世襲罔替,於國同休。李瑁今日之舉,自然是在踐行他當年對功臣的承諾了。

李光弼聽到李瑁的話,眼眶不禁微溼,低頭道:“當年之事陛下還記得。”

李瑁笑道:“朕既非年邁,又非寡恩之輩,怎會不記得。只是如今河北未定,朕也不好過早擢拔忠義,帶你年內河北大捷之後朕再另行冊封,到時李氏一門雙國公,也算是我大唐美談了。”

李光弼受李瑁所封,拜爲燕國公,若是李義忠再得封薊國公,父子雙國公,也算是開了大唐外臣的先河了。

李光弼激動地拱手道:“請陛下放心,年內北伐,臣必拿安祿山人頭獻與陛下。”

提起安祿山,李瑁頓時來了精神。

李瑁道:“再過半年,待秋收草谷入倉,朕當親自前往北地督師,力求一戰而定河北,滅了河北叛軍,還大唐百姓一個安定。”

李光弼聽了李瑁的話道:“以往各地分權,兵力分散,想要擊敗安祿山自然不易,但如今陛下以得帝位,海內歸心,安祿山不過蘚芥之疾,想要破之,當非難事。”

往年李隆基爲帝,李隆基不通軍事,還時常對前線戰事指指點點,掣肘陣前主帥,大軍上下難一,想要破敵自然不是易事,可李瑁卻不同,李瑁軍略雖比不得李光弼、郭子儀之流,但也是知兵之人,集大唐之力要破河北,只需穩紮穩打便可。

李瑁道:“朕已遣馬璘爲隴右節度使,崔乾佑爲河西節度使,要他們務求入秋前平定平定隴右和北地之亂,彷彿吐蕃趁虛而入,待隴右李亨之亂平定後,朕便可騰出手來,專心對付安祿山了。”

中原、關中之戰,馬璘最好的戰果也就是回紇葉護太子那顆人頭,除此之外,幾番大戰的風頭幾乎被李光弼佔盡,如今天下漸安,李瑁用馬璘爲隴右節度使,其中之意自然是爲了李亨,馬璘早就憋足了一股勁,要爲李瑁除去這顆眼中釘。

“算日子,馬將軍封殿下之命出征已有些時日,想必已經快過秦州了,待末將回府稍加整頓後便也前往虎牢整軍備戰。”李光弼看得出李瑁對河北已是勢在必得,當即請命道。

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十九章 激將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十二章 西都月下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十四章 平亂第十三章 圈套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十三章 威嚇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一章 水淹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十六章 大捷第十一章 定議第十三章 贈劍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十章 韋清兒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十七章 新軍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十章 阻撓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四章 結盟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十章 阻撓第十二章 斬將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十章 阻撓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五章 再遇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十九章 賑災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十一章 挑撥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
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十九章 激將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十二章 西都月下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十四章 平亂第十三章 圈套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十三章 威嚇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一章 水淹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十六章 大捷第十一章 定議第十三章 贈劍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十章 韋清兒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十七章 新軍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十章 阻撓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四章 結盟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十章 阻撓第十二章 斬將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十章 阻撓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五章 再遇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十九章 賑災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十一章 挑撥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