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阻撓

昨夜宛城之戰劍南軍雖爲參與其中,但也一直忙活到寅時諸事才基本停當,待到李瑁睡下時已是卯時初刻。

次日午時,天色已然大亮,李瑁方纔昏昏沉沉地從睡夢中醒來。李瑁不過稍作洗漱,天策府長史高適已然在門外相侯。

“啓稟殿下,契丹耶律和求見。”高適上前稟奏道。

李瑁聽到這個名字,眉頭微微皺了皺,問道:“耶律和來此作甚?”

高適如實回道:“聽他話中的語氣,似乎有意北歸。”

“北歸?他想的倒好。”李瑁聽到這兩個字,嘴角露出一絲不屑的笑意。

李瑁似乎想起了什麼,於是問道:“昨夜本王命你查探的事情有結果了嗎?”

高適回道:“殿下所想分毫不差,宇文炤確實是似與耶律和的手中,而且是他親手射殺的。”

李瑁道:“耶律和其志不小,遼東以奚族和契丹實力最強,殺了宇文炤,遼東就是耶律和說的算了。”

高適贊同道:“耶律和急着北歸,無非就是希望在中原之戰勝負鼎定之前先滅了奚族,然後一統遼東,等到將來殿下騰出手了,也拿他無計可施了。”

對於契丹,李瑁的心裡天生藏着一種極高的防備,他不會忘記,原本的歷史上,契丹趁着唐末軍閥混戰,藩鎮割據之時,大肆擴張勢力,甚至最後凌駕於中原之上,欺辱百年。

不過如今李瑁既然在此,就絕不會讓這件事情重演,我爲刀俎,人爲魚肉,李瑁哪有輕易放過的道理。

李瑁道:“傳令馬璘,讓他加緊刮練降服昨日俘虜的胡軍,不要給耶律和半點插手的機會。至於耶律和,本王已有計較,你領他進來吧。”

昨日宛城一戰,尹子奇雖然逃了,但算上奚族在內,李瑁卻俘獲了四萬胡軍,李瑁有意將他們收歸己用,故而命馬璘加緊刮練。

“諾。”高適躬身領命,下去帶人了。

過了片刻,在高適的帶領下,耶律和出現在了李瑁的身前。

耶律和與他族那些性情粗疏的首領不同,天生便多了一副心眼,他一見李瑁在前,便連忙快步走了上去,恭敬地跪拜道:“契丹耶律和,拜見靖王殿下,願殿下萬福金安。”

李瑁看着耶律和這副恭謙的模樣,心裡雖有不屑,但面子上還是親自將他攙扶了起來,笑道:“耶律族長可是本王的功臣,快快起身。”

耶律和起身道:“昨日一戰皆賴殿下神威,末將豈敢居功。”

李瑁問道:“耶律族長有功在身,本王豈會看不到,待耶律族長和本王一同北上潼關,取了安祿山的人頭,本王當與耶律族長同入長安,請求父皇冊封。”

李瑁之言一出,耶律和的臉上頓時露出了一絲苦色,聽李瑁話中的意思,竟是要耶律和率軍和他一同北上。其實耶律和之前已經和高適講明來意,高適必然是已經告知了李瑁的,李瑁現在這副樣子無非就是故作不知,想阻止他北歸罷了。

耶律和雖然知道李瑁的意思,但能否早日北歸關係到遼東歸屬,耶律和只得硬着頭皮道:“末將麾下的士卒離家已久,思歸情切,末將此來便是欲向殿下辭行,先行北歸,還望殿下允可。”

李瑁聽着耶律和的話,心裡已經隱隱有些不快。

耶律和越是急着回遼東,說明李瑁的擔憂便越發地真實。如今的契丹雖然人數和兵力都遠遠比不上吐蕃、突厥、回紇,甚至連南詔的都不如,但在李瑁看來,他的危害卻比他們都要大得多。

契丹如狼,好在現在這匹餓狼還在李瑁能夠壓制的範圍之內,一旦給了他們機會,叫他們長成那支名爲“遼”的巨獸,那便將釀成大禍。

李瑁道:“天下何人不思鄉,然既從戎投軍,又豈能輕易爲鄉情所累,契丹軍思鄉,難道我劍南兒郎就不思鄉嗎?可是國難當頭,兒女私情自當置於一旁,耶律族長以爲呢?”

李瑁的話,滿嘴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可仔細論起來卻與耶律和沒有半點關係。

李瑁平定安祿山叛亂,此乃大唐內戰,又與契丹何干,他想北歸本就是分所應當,可他卻又不敢將這些道理去同李瑁爭論,於是只得道:“契丹士卒自然比不得劍南軍精銳,訓練有素,在外久了,末將擔心人心不穩,難以管代。”

李瑁聞言,高聲笑道:“本王當是什麼,這個好辦,士卒人心不穩,無非就是營亂,這個耶律族長大可寬心,將來若是契丹營亂,本王自當出兵助族長彈壓。”

李瑁口中所說的彈壓,無非就殺人,李瑁殺神之名在外,耶律和哪敢將族兵交由他轄帶,耶律和忙道:“末將勉強尚能管轄,將來若力不能及,再來想殿下請教。”

李瑁終於滿意地點了點頭,拍着耶律和笑道:“如此便好,契丹與大唐情同兄弟,若是有難處,耶律族長儘管開口。”

“那是,那是。”耶律和的笑容中帶着難掩的苦色,現在,他竟有些後悔這麼早殺了宇文炤。

纔出狼窩,又入虎穴,此事耶律和內心的苦澀恐怕只有他自己才懂。

耶律和在李瑁這邊並未待得太久,因爲待他進來的長史高適又出現在了門口,顯然又是又要事稟奏,於是耶律和識趣地告了辭。

“殿下,潼關哥舒翰大敗,二十萬大軍損失殆盡,這是李光弼將軍命人加急送來的戰報。”高適一進門,便將一封加急的信件送到了李瑁的手中。

“這麼快!”李瑁想過哥舒翰會敗,但沒想到哥舒翰竟會敗地如此快。

高適回道:“安祿山在靈寶西原設伏,一舉全殲哥舒翰部近二十萬人馬,哥舒翰僅率八千殘軍逃回潼關。”

李瑁看着戰報,點了點頭道:“安祿山大敗,光弼恐安祿山出兵潼關,進軍關中,已經率精騎攻入閿鄉,欲擋住安祿山西進之路。”

高適道:“安祿山麾下十五萬大軍,李將軍麾下只有兩萬精騎,貿然守城恐易陷入危局,殿下當火速馳援。”

李瑁搖了搖頭道:“不,光弼另有安排,速傳李泌、馬璘、崔乾佑來此議事。”

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六章 名將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十四章 重賞第十六章 人選第十一章 激將第十一章 激將第三章 問安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十六章 定策第十五章 授首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五章 再遇第十一章 激將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七章 閿鄉城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四章 徵前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三十章 內鬥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十章 韋清兒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九章 城破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十八章 返程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二十章 賑災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二章 神箭第十七章 論戰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六章 鳳棲梧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九章 寧王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六章 鳳棲梧第十四章 危局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一章 北上之議
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六章 名將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十四章 重賞第十六章 人選第十一章 激將第十一章 激將第三章 問安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十六章 定策第十五章 授首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五章 再遇第十一章 激將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七章 閿鄉城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四章 徵前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三十章 內鬥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十章 韋清兒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九章 城破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十八章 返程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二十章 賑災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二章 神箭第十七章 論戰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六章 鳳棲梧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九章 寧王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六章 鳳棲梧第十四章 危局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一章 北上之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