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

李隆基相詔,李瑁不敢拖延,與江採萍匆匆告別後便跟着傳旨的太監一同趕往了溫室殿。

說來也巧,李瑁走到溫室殿門外時,恰巧遇到了同樣奉詔而來的太子李亨。

李瑁上前拜道:“小弟李瑁拜見太子皇兄。”

李亨嘴角擠出一絲笑容,似是嘲諷道:“十八弟今日倒是難得,眼中竟還有爲兄這個太子。”

在李亨看來,自己這個十八弟仗着軍功和父皇的寵愛,從來不將自己這個太子看在眼中,更何談什麼尊敬了。

李瑁和李琮欲取李亨之位而代之,早已滿朝皆知,這可早就不是什麼秘密。

李瑁自然聽出了李亨的話中之意,嘴角輕輕一揚,笑着回道:“俗語說得好,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只要皇兄還是太子一日,小弟就該禮敬一日,也是應該的嘛。”

“李瑁,你不要太猖狂。”

李瑁方纔言下之意竟說他這太子之位早晚有當不下去的一天,頓時氣結,恨不得將他這番話公諸於天下,讓天下人看看李瑁李瑁的狼子野心。

不過李瑁的話出自己口,入於他耳,這天下除了他們兩人再無人知曉,李亨拿李瑁沒有半點辦法。

“不知小弟說錯了什麼,竟惹得皇兄如此動怒?”李瑁故作一臉茫然之色,問道。

李亨也是城府極深之人,練氣的涵養還是有的,他一擺袍袖,咬牙輕笑道:“好啊,咱們走着瞧。”

說完,李亨便走進了溫室殿。

李瑁見自己未能激怒李亨,也不氣餒,聳了聳肩也就跟着走了進去。

此時安祿山已經得了李隆基的召見,進了溫室殿,正陪着李隆基還有楊玉瑤在殿中飲宴觀舞。

“太子到,壽王到。”御前太監一聲清唱,李亨和李瑁二人聯袂而入。

“兒臣李亨,兒臣李瑁拜見父皇。”李瑁朝着安坐殿上的李隆基俯身拜道。

“我兒無需多禮。”李隆基擡了擡手,讓李亨和李瑁起身。

安祿山見李亨和李瑁進殿,立刻支撐着站起了肥胖的身子,無視般地繞過了李亨,反倒徑直走到了李瑁地身前,彎腰拜道:“末將平盧節度使安祿山拜見壽王殿下。”

安祿山之言一出,一剎那,李亨的臉色赤紅,難看到了極點。

他李亨纔是大唐的太子,東宮的主人,未來的皇帝,而安祿山竟然無視自己,直接向李瑁行了拜禮,這叫李亨的臉上如何掛地住。

此時莫說李亨了,就連李瑁和李隆基的臉上也露出驚訝之色。

“你這胡兒當真大膽,爲了見了太子和壽王你怎麼只拜壽王不拜太子了?”李隆基指着安祿山肥胖的身軀,奇怪地問道。

安祿山撓了撓頭,一臉不解地問道:“壽王殿下乃陛下親子,又在劍南大敗吐蕃,有大功與朝廷,末將自當拜見。末將不識朝廷禮儀,卻不知這太子是何官職,末將也需要參拜嗎?”

“哈哈哈。”

李隆基和楊玉瑤聽了安祿山的話頓時笑了起來。

李隆基指着安祿山道:“你這胡兒倒也是個實心眼,你需知道,太子可不是什麼官職,他也是朕的皇子,是大唐的儲君,位份可比壽王還高,將來朕百年之後這皇位是要交給他的,你說你該不該拜。”

“哎呀!原來太子比壽王還大。”安祿山頓時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樣。

“末將安祿山拜見太子。”安祿山聽了李隆基的話後,立刻朝着躬身一拜。

安祿山雖是胡人,但畢竟在邊鎮爲將十多載,哪有不識得太子的道理,他方纔的話自然是假的,但偏偏李隆基卻很願意相信。

蓋因李亨當上太子後,勢力發展極快,十大節鎮中有四鎮都和他關係匪淺,算得上是太子黨的人。這些節度使雖然都忠於皇帝,但人心隔肚皮,連親生兒子都信不過,要玩權衡之術的李隆基怎麼會將全部的信任交給這些外人?

此事的李隆基還沒有昏庸到天寶十年後的那種程度,自然看得出安祿山的模樣是真是假,但他一向信奉帝王心術,平衡之道,安祿山既然已經公開畫清了和太子的界限,他自是樂見其成。

有些時候,事情的真假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符合上位者的利益,顯然安祿山剛纔的表現就符合了李隆基的利益。

正所謂難得糊塗,只要能遏制住太子的勢頭,打擊他的聲勢,縱然糊塗一次又有何妨?

近日楊家人蒙恩蔭百官,太子黨的許多忠直之臣沒少在朝中彈劾,楊玉瑤對李亨也是早有怨恨,自然巴不得他吃癟,與李隆基一同笑了片刻後纔對李隆基道:“三郎,兩位殿下都還站着呢,何不讓他們坐下說話。”

李隆基輕輕拍了拍她的手,無有不應地回道:“朕光顧着說話都疏忽了,還是娘子想的周到,亨兒,瑁兒,你們都坐下吧。”

“謝父皇,謝貴妃。”李亨和李瑁一齊向李隆基和楊玉瑤道了謝,分兩側坐了下來。

李瑁和李亨方一坐下,站在李隆基身旁侍奉的高力士便擺了擺手,兩名在溫室殿中侍奉的宮女便走到他們倆的身邊,將一份謄抄的平盧戰報送到了他們的案上。

“平盧節度使安祿山大敗奚人,斬首三千,護我大唐北疆,立了了天寶年的頭功,朕欲加封他范陽節度使一職,二位皇兒以爲如何?”李隆基待李瑁和李亨看完了軍報,問道。

李隆基說完話,看了眼李瑁,又似是不經意地看了看李亨的方向,似乎是在權衡着什麼。

現范陽節度使王斛斯與李亨一向交好,王斛斯也可算得上是太子黨的人,要將王斛斯的范陽節度使交給安祿山,自然就是動了李亨的利益。

李亨雖然明知自己上奏可能會引起李隆基的不快,但王斛斯是他麾下大將,若是今日對他不聞不問,消息傳了出去,必定會打擊他的聲勢,甚至會引起太子黨內部的動盪。

李亨於是起身勸道:“啓稟父皇,現任范陽節度使王斛斯並無過錯,若是貿然將其裁撤恐怕難以服衆,還望父皇三思。”

李隆基看着李亨的表現,眼中隱隱流露出一絲失望和警惕。

這個太子,還是不願意放棄自己的權力啊。

李亨越是如此,李隆基對他就越是忌憚,反倒真的動了打擊太子黨羽的心思。

“王斛斯人在邊鎮,身爲軍政大員,自當戮力王事。然其在任之期,不思進取,固步自封,正所謂無功便是過,王斛斯無帥才,放在節度使之位卻是不合適。瑁兒你以爲如何?”李隆基又向李瑁問道。

若是單獨擼掉王斛斯的范陽節度使一職,李瑁自然是一萬個樂意,可若是將這范陽節度使之職轉而交給安祿山,李瑁心裡卻是不願的。

李瑁在心中稍稍斟酌了一下,回道:“父皇英明神武,賞罰分明,但凡建功者,自當獎賞,但安將軍新晉平盧節度不過一年,對平盧事務也只是初步釐清,若此時加封其位范陽節度使,恐有揠苗助長之嫌。”

王斛斯是李亨的人,李瑁竟然不同意以安祿山替代王斛斯,李隆基聽了李瑁的話,當即面試有些難看了起來。

就連坐在李隆基身旁的楊玉瑤也感覺到了李隆基的不悅,朝着李瑁連打眼色,示意他小心說話。畢竟王斛斯是走是留與他無干,他有何爲了此人惱了李隆基。

李隆基皺眉問道:“如此說來瑁兒也是認爲應當留下王斛斯嗎?”

李瑁搖了搖頭道:“啓稟父皇,兒臣並非此意。”

“哦?那我兒是何意?”李隆基一下子來了興致。

李瑁回道:“王斛斯在范陽節度使之位兩年,未建功勳,理當罷免,只是安將軍畢竟初升平盧節度使未久,恐怕一時難以同時兼顧兩鎮軍務,兒臣以爲太原尹裴寬久治地方,極有才幹,可爲范陽節度使。”

裴寬兩字從李瑁地口中緩緩吐出,李隆基的臉色終於舒緩了下來。

裴寬此人李瑁並非胡亂舉薦,而是有所思量的。

裴寬乃聞喜人,河東世家裴氏子弟,他既不是李亨的人,也不是李瑁的人,更不是李琮的人,他是實實在在的皇帝心腹。

裴寬少年爲官,開元年間曾爲替李隆基執掌制誥的中書舍人,專門跟在李隆基身側,爲他擬草詔旨,深的李隆基的信任。

所以說,李瑁推舉裴寬爲范陽節度使,非但資歷和能力足夠,更加符合李隆基的心思。

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三章 心機第十七章 新軍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八章 起兵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十七章 新軍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十一章 冷箭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十六章 定策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四章 徵前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十一章 冷箭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十五章 紛爭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十五章 授首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十一章 冷箭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五章 立儲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一章 面聖第十一章 盤算第十二章 誤闖第二章 稱帝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十九章 激將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四章 提詩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十九章 賑災第十二章 誤闖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十九章 回京第三章 問安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十七章 論志第三章 暗探第十七章 新軍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八章 議政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八章 提點第十二章 賜婚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十七章 小道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十一章 激將第十四章 重賞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
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三章 心機第十七章 新軍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八章 起兵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十七章 新軍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十一章 冷箭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十六章 定策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四章 徵前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十一章 冷箭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十五章 紛爭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十五章 授首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十一章 冷箭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五章 立儲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一章 面聖第十一章 盤算第十二章 誤闖第二章 稱帝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十九章 激將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四章 提詩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十九章 賑災第十二章 誤闖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十九章 回京第三章 問安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十七章 論志第三章 暗探第十七章 新軍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八章 議政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八章 提點第十二章 賜婚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十七章 小道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十一章 激將第十四章 重賞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