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2章 風雨欲來

2012年的最後一個月,工作會比較忙一些,這幾天更新不穩定,請見諒。

蘇聯政權的建立,一個叫做‘紅軍’的軍事怪獸正在冉冉壯大之中。

這個世界上,可能目前感覺到壓力最大的應該就是李漢了。是的,每每想起只要再一年兩年之後,這個叫做‘紅軍’的軍事怪獸就會擁有五百多萬的規模,還有依託於蘇俄一千多萬平方公里的遼闊領土。他就感覺到一陣手腳冰涼,那個國家的軍事潛力太大了,有着較爲完善的工業基礎。一旦新政權鞏固了統治基礎後,它會迅速擺脫現在的不利,成爲虎視世界霸權的存在。

社會主義揮舞的‘共產、平等’大旗對於貧民跟平民的吸引力李漢從來不敢小瞧。畢竟是紅色國度走出來的精英,他並不敵視紅色政權,恰恰相反的,還對紅色政權有着特殊的親切感。

但是對於成爲紅色國家的蘇俄,李漢毫不掩飾敵意。這個沙文主義橫行的國家,就算是成爲了社會主義國家,對外擴張派也是層出不窮,對於中國的威脅太大了。

必須在他強大起來之前,打痛了它!

至於消滅蘇俄政權,這種荒唐的想法李漢從來沒有過。先不說中國就算是再有二三十年的發展,也沒有那個一戰毀滅蘇俄的萬全把握,就算是有了中國也斷不會做。

一個極端被列強國家所排斥的政權,剛好能夠吸引全世界的敵視目光,爲中國分擔一部分崛起所帶來的敵意。

而且身邊還有日本這個惡鄰在,發展軍工,壯大武力,這是當前兩個李漢最關注的問題。

因爲時間已經步入了1918年,歐戰也許撐不了多久就要結束,在列強停戰之前,他需要安排的太多,提前做好準備總沒錯!

民國國防體制,還不是一個很完善的體制。雖然有後世共和國解放軍的經驗在,也有衆多國家的軍事體系可作參考。但民國草建之初的軍隊依舊受到了前清時期的影響,高層將領大半都是來自前清時期的軍隊,加上數千年來根深蒂固依舊民智未開,士兵素質普遍低下等等諸多因由,總之問題絕對不少。

由李漢親自設計的中華民國國防體系,爲了防止私軍、山頭主義跟內部派系,儘可能的剝離了將領的權力。

整個國防軍的最高統帥毫無疑問是民國大總統,現在是李漢。如願以償的廢掉了國務院總理之後,總統的權力徹底得到了保證,他是憲法規定的中華民國陸海軍統帥,民國三百多萬軍隊的唯一合法統帥。無論是陸軍部、海軍部還是總參謀部,都只有通過他,纔有發佈軍令的權力。

陸軍部爲遠東最爲龐大的中華民國國防陸軍的司令部,海軍部則爲民國已經達到十萬噸規模的海軍司令部,與陸軍部職責一樣,是接受總統的指揮。負責軍隊訓練,陸空、海軍國防軍事工業規劃及建設,軍備採購,軍需後勤存儲建設,以及軍事演習、戰事統籌等。

總參謀部則負責培訓合格的參謀指揮軍官,收集、細化分析軍事作戰情報,並在戰時向軍隊提供具體的作戰計劃。

三大軍事相關部門以下便是各大軍區,到目前爲止,民國因爲軍事跟外部環境的需要,林林總總的已經設立了十四個大小軍區。最大的軍區統轄之兵力近二十萬,最小的也有七八萬之數。爲了保證保證這些軍區的將領不會出現扎堆、山頭,李漢可謂是煞費苦心。結合後世蘇聯跟共和國的經驗,中俄戰爭之後,他首先通過頒佈軍事法令《軍區將領任免法案》,定下了大小軍區總司令、參謀長等職位,和平時期任期最多兩任,每任最多五年。

同時,他還從後勤跟裝備手段出發,嚴格控制各軍區的裝備跟物資補給情況。同時在軍隊有紀律憲兵監督,在駐軍所在地有廉政公署跟調查局監督地方官員與駐地軍事機構將領的聯絡,通過種種的手段確保軍區將領不能與駐紮地行政單位多接觸。

同時,各軍區下屬軍隊會不定期一年、兩年輪流更換駐地,甚至連將領也不會長時間帶一個隊伍。制定了這麼多的限制,李漢心才稍稍安,民國纔剛安穩了幾年,這個國家現在經不起大動盪。所以可能引起軍閥混戰的萌芽,必須堅決消滅掉。

通過種種手段,民國目前的軍事統帥大權,牢牢的掌握在李漢的手中。在以前大概還有人說李漢這樣是獨.裁,這樣的國防軍,並不是純粹的國家軍隊而是他李漢的私軍。但是隨着統一戰爭、中日、中俄戰爭的勝利,加上這幾年國內民生建設的發展,李漢在國內的威望無人能敵。隨着中俄戰爭之後,幾百萬平方公里被割佔領土的迴歸,已經沒有人再關心這個話題了。

所有人都明白,中國,現在就是一個年輕強權人物的天下。

現在的民國海軍共有107艘水面戰艦,總噸位11.24萬噸,比起民國建國之初,總噸位幾乎暴增了兩倍。只可惜,這其中五艘自美國引進的老式戰列艦便佔去了近六萬噸的總噸位,可以說,這幾年來民國除了自行建造了兩艘千噸驅逐艦外,也就只建造了五十多艘近海炮艦跟魚雷快艦,幾乎沒增加過大型戰艦。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幾年來民國潛艇部隊從無到有,已經建造了69艘水下惡狼。

不過全世界都是因爲陸地的幾場大勝利才知道的中國,所以說,民國現在的資源大半都是傾斜向國防陸軍之上。也是以犧牲海軍的發展爲代價。民國才能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組建起一張規模龐大的陸軍來。截止到1918年六月,民國國防陸軍一百四十七個步兵師,騎兵廢除師級編制組建了十七個騎兵旅,加上其他的炮、工、輜重、通訊、醫療等附屬部隊,加上軍事院校,總計有穿着陸軍制服地官兵三百四十七萬餘人。全軍有火炮一千九百多門,迫擊炮一千六百多門,六十個左右的骨幹師旅,已經按照歐洲標準武裝到了牙齒。

在世界來說,這種常備軍規模,除了歐洲正在混戰的那些強國之外,已經是首屈一指的了。這都是李漢幾年來辛辛苦苦一點一滴的積攢,經營出來的家底,也是他權力的基礎。目前國防軍的軍官團已經初步形成,國產裝備已經基本上普及了七成左右的編制,完全完成國產化換裝需要到19年年中左右。

從13年李漢便開始計劃陸軍裝備國產化到現在,已經持續了近五年,然而民國依舊沒能徹底完成裝備國產化換裝。再一類比一年便武裝了兩百多萬軍隊,同時還在向歐洲出售軍資的美國,工業化的差距讓民國抱大腿韜光隱晦的日子還需要很久。

軍隊因爲中日、中俄幾場大戰的勝利士氣高昂,加上士兵的補貼跟待遇都是一流,戰鬥力相當不錯,在世界上也介於準一流陸軍跟第二陣營中。在遠東地區,絕對是一支令人膽寒的武裝力量。

現在列強各國都在關注這個國家的軍事變化,尤其是面對那支越來越壯大的陸上武裝力量,最不安的莫過於英法日三國。美國倒是樂意看到民國在陸地上的崛起,從而牽制日俄甚至英法在遠東的擴張,保護其在遠東越來越龐大的利益。

但是三國可就不爽了,陸地上隨着民國軍隊的強大,英法兩國更是感覺到了一種坐立不安的危機,兩國在華擁有外人無法想象的特權,而這些特權是他們每年可以合法規避上千萬的賦稅,並從民國源源不斷實行經濟掠奪。當然,這些都不是兩國最擔心的。第一次、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八國聯軍侵華等等,兩國在這個國家犯下了太多的罪孽,以英法兩國爲首簽訂的不平等協議,將民國的主權肆意踐踏。

他們不得不擔心,一旦民國崛起了,會不會對兩國進行報復。而一旦民國進行報復,不僅兩國在華特權跟租界保不住,就連兩國在印度支那半島的殖民地也危險,就算是再狂妄的國家,也不會認爲,他們能夠不遠萬里的運送一支軍隊,萬里迢迢趕來亞洲,然後在民國的臨近國土上,與這個國家打一場殖民地的爭奪之戰。

英法日協約三國中對民國崛起最擔心的日本也開始沒底起來。面對這支三百多萬之巨的武裝力量,日本人十分懷疑,他們還有北上吞併滿蒙的機會嗎?

中日矛盾由來已久,尤其最近幾年,隨着中國的崛起,中日兩國不僅在遼東半島、臺灣、琉球等島嶼問題上存在分歧,還在東北及中國國內特權問題上,中日頻繁爆發衝突。隨着時間步入了1918年,中日兩國矛盾又有爆發的趨勢。導火索就是1914年底中日山東衝突之後簽訂的《中日停戰協議》。

根據《中日停戰協議》,新生的中華民國承認日本在華特權,承認庚子賠款,只是庚子賠款將延遲三年,於1918年初按照6%的利息全額移交三年需支付之數額。

當時李漢之所以默許外交部在這份屈辱協議上簽字,主要還是因爲民國當時正處於內憂外患之中。雖然在山東擊敗了日本,但是並沒有與日本打一場全面戰爭的實力。而且歐戰在即,國內也尚未實現統一,南方割據勢力衆多等等。於是纔有了當時的簽字。

只是時局瞬息萬變,短短三年的時間,民國在遠東正面擊敗了俄國數十萬軍隊。工業上第一個五年計劃已經所有投資悉數到位,除了造船業遠遠不可敵外,中國已經建設擁有了一份不差於日本多少的軍事重工業。經濟上,在過去的三年多的歐戰中,民國持續從歐美分享到了超過15億華元的戰爭收益,雖然看上去比日本的23日日元要差不少,但如果算上戰前中國投資的一些美國公司的股票,加上發現的一些美元假鈔跟走私的毒品等,收益可能還要再翻一倍有餘,已經超過了日本。

正是依託於這種收益,民國才能快速的組建起一支規模龐大的軍事武裝力量,並且跟日本叫板。

當時間走到1917年底,《中日停戰協議》規定的中方將向日本支付庚子賠款的時候。國內爆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遊行示威,抗議政府接受日本無理要求,並要求政府拒絕繼續庚子賠款。更有激進者向政府書寫了血書,要求發兵收復遼東及臺灣。

遊行示威給了李漢當局很好的藉口,他當下便令外交部以‘民生沸騰,若妥協恐激起民變及排日之風爲藉口’,向日本政府轉達‘合理要求’,要求暫緩移交庚子賠款。這擺明了就是不願意繼續支付庚子賠款,日本方面自然不會同意。從時間步入18年至今的快半年時間裡,兩國都是在磨嘴皮子中渡過的。

雙方都不願意妥協,民國知道一旦妥協,將損失國民的信任,損失這個新崛起的國家的自信心,而且還有數千萬的鉅額賠款。日本更加不可能妥協,因爲妥協只是第一步。一旦在這裡讓步了,更遠的日本在華租界、在華特權、不平等協議、遼東半島跟臺灣佔領地都將暴露在中日兩國之間。

只是不妥協,那就意味着戰爭。

是的,一場新生中華民國與日本之間的戰爭或將爆發。只是兩國都在儘量控制,日本還在消化南洋新佔領的印度支那半島近兩百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民國也在忍耐,因爲一旦開戰,必將是中日兩國的全面戰爭,必將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慘烈戰爭,中國現在不但要顧忌蘇俄政權跟中亞的影響力,還要準備應付一場全面戰爭的物資,總之,大家都在儘可能的控制...直到控制不住。

隨着蘇俄政權武裝力量的擴增,以及中日衝突的加劇,李漢認爲有必要召開一屆軍事會議,就前兩年民國國防體系的建設跟規劃問題,進行一次總結,同時就一些暴露的問題進行改正,以應付可能不久後將到來的衝突。

西安,總參謀部指揮作戰會議室內,一排排的高級將領腰板筆直的在那裡端坐,軍帽都放在自己的膝蓋上面。

儘管室外的問題很高,而且會議室的門跟窗戶都是關得死死的,但是卻沒有一個人喊熱。只因爲十二座大扇葉的風扇被置於作戰會議室內,雖然屋子裡面的氣溫還有點高,但有它們在辛勤的工作着總歸大家還是能感覺到一些涼意的。

仔細觀察這些軍官,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年輕。這些是現在國家的驕子,有的是一路跟隨李漢起兵創建了這個共和國的將領,有的是近幾年來幾場大戰中崛起的年輕英傑,有的是留學海外軍事名校學習多年的精英,甚至還有些是從民國初年的其他勢力合併的軍隊中提拔的高級將領。

儘管出身不同,儘管學歷不同,但是現在的他們是自信與驕傲的,也是最團結的一個羣體。只因爲他們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核心,有了自己的靈魂、信仰跟驕傲,他們是近代中華從未有過的最有自尊心的軍人。

最前面一排端坐着的除了陸軍部跟海軍部的幾位次長外,其餘不是遠從庫倫、上烏金斯克趕來的季雨霖跟吳佩孚,就是從阿拉木圖趕回來的熊秉坤跟從比斯克趕來的張孝淮等等,都是民國國防軍一二線軍區的最高長官。

後面的幾排最低軍銜也是中將,可以說,這裡幾乎雲集了民國陸海軍的八成高級將官,一旦出現了問題,李漢辛辛苦苦建立的國防軍事體系短時間內將陷入崩潰之中。

只是,有誰有那個能力在民國的總參謀部內製造血案呢?

答案自然是沒有!

而現在,所有人都在安靜的等待着,等待着大總統,等待着這位民國最高統帥,統一了全國並一手建立起了民國如今規模龐大的三百多萬軍隊的那位絕對領袖。

雲集了國內這麼多的高層將領,就算是平時愛開玩笑的幾位年輕將領也都收束了心神,安靜的坐在那裡等待着。

他們不知道這一場會議之後,這個國家會發生什麼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所有人都在忍不住的期待,期待那位奠定了中華民國現今偉業,創造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總統,爲這個國家帶來更大更好的變化。

第395章 真正的合作第293章 會第210章 湯黎之謀(下)第278章 罪己第291章 變(2)第299章 枝江(上)第248章 赴宴第204章 合作意向第429章 站隊第80章 漢江之上第537章 宣言第118章 掃平內患(4)第534章 防第143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34章 秘密採購與租船協議(1)第314章 整頓與聯合鹽業(中)第550章 戰車第476章 分離情報機構第465章 蕪湖陷落第725章 偷襲戰果(2)第599章 毒氣第236章 證據第158章 鶩蚌相爭、漁翁得利(4)第369章 升官與報復第485章 一個計劃第五百七十六章第四百六十八章第479章 永不合作第425章 政局亂象第485章 遠東準盟友(下)第76章 紫禁城內(下)第271章 河水已渾、引魚上鉤第六百三十七章第86章 城內的混亂局勢第327章 離開漢陽前的準備第377章 靠攏第545章 年輕的哈里曼(下)第56章 全面進攻(下)第115章 掃平內患(1)第254章 誓師奪關(下)第四百六十四章第601章 日本反應第573章 山東危機(5)第512章 日本第375章 內部會議(下)第193章 三府合併第371章 風雨欲來第537章 宣言第736章 罵名我來當1第678章 文化運動第422章 大戰的硝煙第258章 奪關(下)第362章 餘波(中)第42章 武昌起義第一槍第31章 來自奧匈帝國的某卡爾(下)第371章 風雨欲來第五百九十二章第660章 互相試探第253章 誓師奪關(上)第628章 捷報頻傳3第277章 謊言與合作第386章 網第66章 爭端第495章 浙江第216章 戰時軍事總司令第713章 不宣而戰5第477章 戰後新氣象第701章 皇姑屯事件(上)第527章 和談(一)第119章 神仙粉?海.洛.因!第76章 紫禁城內(下)第353章 不安的預感第42章 武昌起義第一槍第179章 招募第684章 軍事會議(中)第639章 中俄之戰5第77章 漢口小停第433章 輸血第656章 決戰唐努烏梁海8第693章 矛盾激化1第54章 你聽那呼聲第213章 軍務會議、居正逼宮(中)第58章 恩威並重(中)第657章 決戰唐努烏梁海9第169章 又見陰謀(下)第151章 惡戰一家嶺(3)第257章 奪關(中)第114章 內憂外患(2)第439章 出兵湖南第444章 大戰(一)第302章 勸進(下)第414章 三人遊第159章 鶩蚌相爭、漁翁得利(5)第263章 伏擊李純第737章 罵名我來當2第85章 宴請第112章 杜家齷齪(3)第558章 銀元第156章 鶩蚌相爭、漁翁得利(2)第552章 海軍之春
第395章 真正的合作第293章 會第210章 湯黎之謀(下)第278章 罪己第291章 變(2)第299章 枝江(上)第248章 赴宴第204章 合作意向第429章 站隊第80章 漢江之上第537章 宣言第118章 掃平內患(4)第534章 防第143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34章 秘密採購與租船協議(1)第314章 整頓與聯合鹽業(中)第550章 戰車第476章 分離情報機構第465章 蕪湖陷落第725章 偷襲戰果(2)第599章 毒氣第236章 證據第158章 鶩蚌相爭、漁翁得利(4)第369章 升官與報復第485章 一個計劃第五百七十六章第四百六十八章第479章 永不合作第425章 政局亂象第485章 遠東準盟友(下)第76章 紫禁城內(下)第271章 河水已渾、引魚上鉤第六百三十七章第86章 城內的混亂局勢第327章 離開漢陽前的準備第377章 靠攏第545章 年輕的哈里曼(下)第56章 全面進攻(下)第115章 掃平內患(1)第254章 誓師奪關(下)第四百六十四章第601章 日本反應第573章 山東危機(5)第512章 日本第375章 內部會議(下)第193章 三府合併第371章 風雨欲來第537章 宣言第736章 罵名我來當1第678章 文化運動第422章 大戰的硝煙第258章 奪關(下)第362章 餘波(中)第42章 武昌起義第一槍第31章 來自奧匈帝國的某卡爾(下)第371章 風雨欲來第五百九十二章第660章 互相試探第253章 誓師奪關(上)第628章 捷報頻傳3第277章 謊言與合作第386章 網第66章 爭端第495章 浙江第216章 戰時軍事總司令第713章 不宣而戰5第477章 戰後新氣象第701章 皇姑屯事件(上)第527章 和談(一)第119章 神仙粉?海.洛.因!第76章 紫禁城內(下)第353章 不安的預感第42章 武昌起義第一槍第179章 招募第684章 軍事會議(中)第639章 中俄之戰5第77章 漢口小停第433章 輸血第656章 決戰唐努烏梁海8第693章 矛盾激化1第54章 你聽那呼聲第213章 軍務會議、居正逼宮(中)第58章 恩威並重(中)第657章 決戰唐努烏梁海9第169章 又見陰謀(下)第151章 惡戰一家嶺(3)第257章 奪關(中)第114章 內憂外患(2)第439章 出兵湖南第444章 大戰(一)第302章 勸進(下)第414章 三人遊第159章 鶩蚌相爭、漁翁得利(5)第263章 伏擊李純第737章 罵名我來當2第85章 宴請第112章 杜家齷齪(3)第558章 銀元第156章 鶩蚌相爭、漁翁得利(2)第552章 海軍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