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虐戀的文化影響與意義

馬索克(Sacher-Masoch)是一位有受虐傾向的奧地利著名作家,像薩德一樣,他的真實生活也和他的文學作品緊密地連在一起。他筆下的女主人公個個冷若冰霜:大理石一樣的身體,石頭一樣的女人,冰冷的維納斯,她們全都像月光下冰冷的雕像。馬索克認爲,女人是被製造出來馴服男人的獸性衝動的。他總是被那些比自己強悍、年歲也大過自己的女人所吸引,他屈從於她,當他的獸性衝動表現出來時,她就對他施加上的虐待。後來,他的虐戀幻想進入了一種更加明確而獨特的模式,總是有一位身着貂皮衣(很明顯,馬索克有對貂皮的戀物癖)的女人,手持作爲性感象徵的皮鞭,爲其情人的獸性淫慾而鞭打他。雖然他的小說場景略有不同,但總包含類似的鞭打情節。

《穿裘皮的維納斯》是馬索克最主要的虐戀作品。這是一位貴族男子自願成爲一位女士的奴隸的故事。他願意受她的驅使,受她的懲罰,使自己成爲她對之握有生殺予奪權利的財產。在他們兩人相處的過程中,女方始終比較勉強,最後她移情別戀,殘忍地結束了他們之間的關係。馬索克書中的男女主人公的名字塞弗林(Severin)和旺達(Wanda)已成爲男性奴隸和女性主人之間關係的象徵,在現代的報刊雜誌的虐戀者的尋偶廣告中,這兩個名字常常被尋找此類伴侶的人們使用。旺達與塞弗林之間的協議也成爲虐戀活動主奴關係中此類協議的範本。

馬索克的作品之所以成爲受虐傾向的經典之作,是因爲它是所有後來的虐戀文學的範本,後來的虐戀文學中的一切要素它都已具備:捆綁、鞭打、主奴合同、奴隸主人關係及統治屈從關係等。他的虐戀小說的文學價值也是比較高的,這就使它同一般的色情文學作品區別開來,與薩德的作品一起進入了經典的行列。

受虐狂與施虐狂具有截然不同的超我一自我結構。將薩德的小說與馬索克的小說加以比較,就可以看出它們是截然不同的。薩德的小說表現的是犯罪與性;而馬索克的小說表現的則是自我貶低和難以滿足的。二者對女性的態度也截然不同:薩德的女性總是被動、受虐的,而馬索克的女性是施虐者。前者總是要摧殘女性或同女性,貶低女性;後者卻總是把女性理想化,使她成爲幻想中的人物,同男性奴隸之間幾乎是沒有****關係的。前者所看重的是數字,主要是女性受害者的數量;後者所看重的是個人。在薩德所創造的世界中,充滿了各種活動,而在馬索克的世界中,重要的不是行動,而是等待,等待意外的溫柔與殘忍,一種延遲的消費。前者絕不訴諸情感;而馬索克的主人公在接受鞭打時卻對性與情滿懷期待。

與薩德的文學不同,受虐的文學是色情的但不**。薩德的小說中充滿**的描寫和直接的行動,沒有對身體秘密的探索,只有行動;馬索克的小說卻是遊戲性的,幻想的味道更重。在後者,施虐者和受虐者有時會交換角色;但對於前者來說,交換角色是絕不可能的:如果一個女人是自願受苦的,那麼她馬上就會被施虐者拒之門外,施虐與受虐更不可能是相互自願的。

著名文學家和哲學家德魯茲認爲,薩德的施虐傾向是真正的殘忍;馬索克的受虐傾向卻是幻想中的和遊戲性的暴力。他對這兩位作家的分析也許是貼切的,但是,以這一分析爲依據得出施虐傾向與受虐傾向完全不屬於同一領域,就不正確了。在現代的虐戀活動中,施虐傾向並不是薩德筆下的真正的暴行,而是同受虐傾向一樣,帶有幻想和遊戲的性質。而且施虐和受虐雙方都是自願的。正因爲如此,虐戀才能成爲人口中相當大一個比例的人們的性實踐和,而不是少數犯罪分子的暴行。

《穿裘皮的維納斯》的出版,其意義可能不僅表現在文學方面,更有可能揭示西方社會生活的深層內涵。對我們瞭解虐戀性文化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和影響不無啓發。

李銀河

第19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1)第7章第4章第8章第8章第20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2)第21章 附錄三:潘光旦譯著中關於虐戀的論述 (1)第3章第19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1)第8章第17章第20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2)第21章 附錄三:潘光旦譯著中關於虐戀的論述 (1)第1章 序言:虐戀的文化影響與意義第11章第1章 序言:虐戀的文化影響與意義第8章第19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1)第14章第5章第16章第17章第2章 英文版序言:藝術家是人類靈魂的歷史學家第21章 附錄三:潘光旦譯著中關於虐戀的論述 (1)第6章第18章 附錄一利奧波德·馮·薩克·馬索克生平簡介第2章 英文版序言:藝術家是人類靈魂的歷史學家第3章第10章第2章 英文版序言:藝術家是人類靈魂的歷史學家第21章 附錄三:潘光旦譯著中關於虐戀的論述 (1)第19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1)第14章第6章第2章 英文版序言:藝術家是人類靈魂的歷史學家第19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1)第18章 附錄一利奧波德·馮·薩克·馬索克生平簡介第11章第3章第4章第6章第17章第10章第1章 序言:虐戀的文化影響與意義第9章第1章 序言:虐戀的文化影響與意義第10章第15章第15章第1章 序言:虐戀的文化影響與意義第17章第20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2)第19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1)第5章第13章第2章 英文版序言:藝術家是人類靈魂的歷史學家第5章第8章第10章第7章第11章第14章第19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1)第8章第14章第3章第10章第10章第3章第17章第11章第21章 附錄三:潘光旦譯著中關於虐戀的論述 (1)第19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1)第19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1)第20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2)第1章 序言:虐戀的文化影響與意義第10章第16章第12章第3章第21章 附錄三:潘光旦譯著中關於虐戀的論述 (1)第18章 附錄一利奧波德·馮·薩克·馬索克生平簡介第17章第19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1)第2章 英文版序言:藝術家是人類靈魂的歷史學家第20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2)第2章 英文版序言:藝術家是人類靈魂的歷史學家第8章第7章第16章第17章第15章第18章 附錄一利奧波德·馮·薩克·馬索克生平簡介
第19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1)第7章第4章第8章第8章第20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2)第21章 附錄三:潘光旦譯著中關於虐戀的論述 (1)第3章第19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1)第8章第17章第20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2)第21章 附錄三:潘光旦譯著中關於虐戀的論述 (1)第1章 序言:虐戀的文化影響與意義第11章第1章 序言:虐戀的文化影響與意義第8章第19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1)第14章第5章第16章第17章第2章 英文版序言:藝術家是人類靈魂的歷史學家第21章 附錄三:潘光旦譯著中關於虐戀的論述 (1)第6章第18章 附錄一利奧波德·馮·薩克·馬索克生平簡介第2章 英文版序言:藝術家是人類靈魂的歷史學家第3章第10章第2章 英文版序言:藝術家是人類靈魂的歷史學家第21章 附錄三:潘光旦譯著中關於虐戀的論述 (1)第19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1)第14章第6章第2章 英文版序言:藝術家是人類靈魂的歷史學家第19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1)第18章 附錄一利奧波德·馮·薩克·馬索克生平簡介第11章第3章第4章第6章第17章第10章第1章 序言:虐戀的文化影響與意義第9章第1章 序言:虐戀的文化影響與意義第10章第15章第15章第1章 序言:虐戀的文化影響與意義第17章第20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2)第19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1)第5章第13章第2章 英文版序言:藝術家是人類靈魂的歷史學家第5章第8章第10章第7章第11章第14章第19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1)第8章第14章第3章第10章第10章第3章第17章第11章第21章 附錄三:潘光旦譯著中關於虐戀的論述 (1)第19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1)第19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1)第20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2)第1章 序言:虐戀的文化影響與意義第10章第16章第12章第3章第21章 附錄三:潘光旦譯著中關於虐戀的論述 (1)第18章 附錄一利奧波德·馮·薩克·馬索克生平簡介第17章第19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1)第2章 英文版序言:藝術家是人類靈魂的歷史學家第20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2)第2章 英文版序言:藝術家是人類靈魂的歷史學家第8章第7章第16章第17章第15章第18章 附錄一利奧波德·馮·薩克·馬索克生平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