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附錄一利奧波德·馮·薩克·馬索克生平簡介

海弗洛克·艾利斯

利奧波德·馮·薩克·馬索克1836年出生於加利西亞的倫貝格。他有着西班牙、德國以及斯拉夫血統。據說其家族的開創者名叫堂·馬提亞·薩克,這位年輕的西班牙貴族在16世紀的時候定居到布拉格。小說家的父親曾是倫貝格的警察長官,母親夏洛特·馮·馬索克則是一位有着貴族出身的俄羅斯女士。小說家本人是家中的長子,在父母婚後的第九年出生,幼年時曾因體弱多病而被認爲不可能活下來。然而,在母親將他交由一位健壯的俄羅斯農婦哺養之後,他的身體狀況開始好轉。馬索克後來說,從這位農婦那裡他獲得的不僅是健康,還有他的“靈魂”;從她那裡,他聽到了俄羅斯民族那些奇怪而又憂鬱的傳說,並且終其一生都懷抱着對俄羅斯的熱愛。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薩克·馬索克就目睹了1848年大革命的血腥場面。12歲的時候,馬索克全家移居到布拉格,在那裡,這個早熟的孩子才第一次接觸到了德語,並且熟練地掌握了這門語言。在很早的時候,他就發現了使他日後的小說與衆不同的那種氛圍以及一些尤爲個性化的元素。

探究那些強烈影響了他在有關於性方面奇特想象力的啓蒙元素會是一件令人很感興趣的事情。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就被那些表現殘酷野蠻的事物所吸引,他喜歡凝視描繪行刑場面的畫作,關於殉教者傳奇的作品是他最愛的讀物,並且在青春期開始的時候,他就時常夢到自己被枷鎖束縛,處在一個折磨他的粗魯女人的掌握之中。根據一位匿名作者的說法,加利西亞的女人們要麼徹底奴役他們的丈夫,要麼自己就淪爲悲慘的奴隸。而據謝里切特格羅的記述,10歲的利奧波德就曾目睹過某位澤諾比亞伯爵夫人來自他父親方面的一個親戚扮演了前者的角色,這一場景也在他的腦海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伯爵夫人是個美麗而**的女人,小馬索克仰慕他,對她的美貌和她所穿着的昂貴的裘皮大衣印象深刻。她也接受了他的愛慕和一些小殷勤,有時候還讓他幫着穿衣打扮;一次,當他跪在她前面爲她穿上貂皮拖鞋的時候,忍不住親吻了她的腳;伯爵夫人笑了,踢了他一腳,這讓馬索克感到很大的愉悅。

而不久之後發生的一幕則更是深深地影響了馬索克的想象力:當時他正和妹妹們玩捉迷藏,他把自己藏在伯爵夫人臥室的衣架後面;而此時伯爵夫人突然回來並上了樓,後面跟着她的一個情人。小馬索克嚇得躲着不敢發出聲響,只是看到伯爵夫人坐到沙發裡開始愛撫她的情人。可是過了一會兒,伯爵和兩個朋友衝了進來,然而在他決定要先質問誰之前,伯爵夫人就已經站了起來,狠狠地在他的臉上揍了一拳,打得伯爵倒退幾步,鮮血直流。然後她又抓起一條鞭子,把三個人都趕出了房間,在一片混亂當中,伯爵夫人的情人也溜掉了。正在這個時候,衣架倒了,馬索克暴露在伯爵夫人的面前。怒氣衝衝的伯爵夫人於是開始拿他發泄怒氣,將他摔倒地上,用膝蓋壓着他的肩,毫不留情地抽打他。雖然很疼,但是他卻從中體驗到了一種奇怪的愉悅。而在伯爵夫人責打他的過程中,伯爵也回來了,他不再帶着憤怒,反而像個奴隸般的順從與謙恭,跪在她面前乞求原諒。在馬索克被允許逃開的時候,他看到伯爵夫人正在踢打伯爵。小馬索克難以抵擋窺探的想法,但是門已經關上了,他什麼也看不見,但他卻聽見了鞭子的聲音以及伯爵在她妻子鞭打下的呻吟。

無需強調這個場景對於一個敏感而特別的孩子的影響,我們從中已經找到了塑造薩克·馬索克作品的那些情感態度產生的關鍵因素。正如他的傳記作者所論及的,在他大部分的生命當中,女人都是一種會立即引發愛慕與憎惡的生物,魅力和殘忍讓她們可以隨意將男人踐踏在腳下。在他第一部關於波蘭革命的非常重要的小說《艾米沙》當中,他給女主人公融入了澤諾比亞伯爵夫人的性格特徵。甚至薩克·馬索克最喜歡的情感符號皮鞭和裘皮大衣,都可以在這段早期的經歷中找到解釋。他習慣於這樣說一位有魅力的女性:“我會喜歡看她穿着裘皮大衣的樣子。”而對一位沒有魅力的女性他則會說:“我無法想象她穿裘皮大衣的樣子。”他的書寫紙曾一度裝飾着一個穿着俄國貴族服飾的形象,這個人物的外衣有着貂皮紋路,手中還揮舞着鞭子。他喜歡懸掛在牆上的圖片都是那些穿着裘皮大衣的女人,模仿荷蘭畫家魯賓斯慕尼黑畫廊中的作品風格。他甚至在書房的長軟椅上也會放一件女士的裘皮斗篷以便可以不時撫摸,他的大腦似乎由此可以接收到和席勒在腐爛蘋果味道中找到的同樣的刺激。

13歲的時候,年輕的薩克-馬索克經歷了1848年大革命炮火的洗禮;被當時的流行運動所感染,他也和一位年輕女士一起保衛了路障,這位女士是他家的一個親戚,正如他後來喜歡描述的那樣,她是一位腰間別着手槍的女戰士。然而這只是他教育中的一段小插曲,他用滿腔熱情繼續着他的學業,他父親的審美品位也爲他更高層次的教育提供了幫助。業餘戲劇表演是家裡人的一項特殊愛好,甚至會上演歌德和果戈理的嚴肅戲劇,這也有助於培養和引導孩子的品味。然而,也許在他16歲時,一場悲劇的發生給他帶來了嚴重的影響,第一次爲他全面地展現出了現實的生活情景,同時也讓他對自己力量的意識開始覺醒。這場悲劇就是他最喜歡的妹妹的突然死亡。他開始變得嚴肅和安靜起來,並一直認爲這件悲痛的事情是他人生的轉折點。

在布拉格和格拉茨的大學裡,他如此熱誠地投入到學習中,19歲時就獲得了法律方面的博士學位,之後不久就成爲了格拉茨的一名德國曆史教師。然而,逐漸地,文學的魅力決定了他的命運,他很快就放棄了教學生涯。他參加了意大利1866年的戰爭,在索爾菲諾戰役中的英勇表現爲他贏得了奧地利陸軍元帥的勳位。然而,這些事件都只是對薩克·馬索克文學生涯的發展產生了微不足道的干擾,他的小說逐漸贏得了歐洲範圍內的聲譽。

一個更深遠的影響已經通過他生活中的一系列愛情插曲嶄露頭角了。其中的一些插曲是關於輕微的和短暫的人物的,而另一些則是純粹的幸福的來源,尤其是一些誇張的元素可以吸引他唐吉柯德式的天性時就更加如此了。他的妻子說,他總是渴望在生命中添加一些戲劇性和浪漫的特徵,他曾以私人秘書的身份陪一位俄羅斯公主到佛羅倫薩,從而享受了幾天甜蜜時光。然而更多的時候這些插曲以欺騙和痛苦收場。在其中一段這樣的關係結束之後,他有整整四年都無法從中解脫,於是寫作了一些作品將個人經歷傾注其中。曾有一次,他和一位美麗迷人的年輕女孩訂了婚。然後他在格拉茨又遇到一位年輕女子勞拉·羅梅林,她27歲,和母親住在一起,而且已經和一位手套製造商訂了婚。她雖然出身貧寒,沒有多少知識並對這個世界知之甚少,但是她有着巨大的與生俱來的才幹和智慧。謝里切特格羅把她描繪成散發着自然的迷人魅力的女人,並和小說家有着神秘的關係。她自己詳盡的陳述使得這種情況更容易被理解。她是通過給薩克·馬索克寫信的方式接近他的,爲了要回她的一個朋友開玩笑寫給馬索克的信件,她用了旺達·馮·杜娜耶的假名。

薩克·馬索克在將信件送還之前堅持要求見見寫信人,並且由於對浪漫冒險經歷的渴盼,他想象她是一位已婚的生活在貴族世界的女人,很有可能是個俄國公爵夫人,她簡樸的服飾只是僞裝。她並不期望急於揭穿事實,她迎合着馬索克對她的想象,因此一種神秘主義的網就此形成了。雖然有時候勞拉·羅梅林維持着這種神秘感並使自己避開他的影響,但是一股強大的吸引力仍然開始在雙方之間產生,雙方的關係已經成形並且還誕生了一個孩子。他們於是在1893年結了婚。然而不久以後,雙方都開始醒悟了。她開始在馬索克的性格中發現病態、空想、以及不切實際的方面;而他也意識到妻子不但不是貴族,更重要的是她決不是一位他想象中高高在上的女主人公。婚後不久,在一次全家人蔘與的遊戲當中,馬索克要求他的妻子鞭打他,羅梅林拒絕了,於是他便要求女僕這麼做。羅梅林並沒有把這件事當真,但是他自己卻將這一想法付諸了行動,並且從嚴酷的折磨中獲得了極大的滿足。然而,當妻子在事後向他解釋說女僕不能再繼續留下來時,薩克·馬索克又毫不猶豫地同意了妻子的想法,立刻解僱了女僕。

但他仍然時不時通過讓妻子陷入尷尬或者妥協的境地來尋求愉悅,作爲一個正常人,羅梅林無法享受到其中的愉悅。這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家庭悲劇的發生。他勸說妻子幾乎每天都要鞭打他(羅梅林很不願意這麼做),用他自己設計的上面佈滿了釘子的皮鞭。薩克·馬索克發現這種虐待刺激了他的文學創作,這使得他可以在小說中放棄塑造他理想中的征服男性的女主人公形象,因爲,正如他對妻子所解釋的,當他面對現實的生活時,他自己虛構的夢幻就不再困擾和迷惑他了。然而他還不僅僅滿足於此,他經常有一種強烈的想法,希望妻子對他不忠。爲此,他甚至在一份報紙上登了一則廣告,大意是一位年輕美麗的女性渴望與年輕有活力的男性相識。然而雖然她願意取悅他,卻並不希望做到這種程度。

她按照約定去了一家旅館和一位回覆廣告的陌生人見面,但是當她向這個陌生人解釋她面臨的情況之後,他像騎士一般地將她送回了家。經過一段時間後,薩克·馬索克終於成功地將自己的妻子引上了不忠的道路。他很注意他的妻子在這種場合裝扮的細節,當他在門口向妻子揮手告別時,他高喊着:“我是多麼的嫉妒他!”這句話徹底地羞辱了他的妻子,從那一刻起,她對她丈夫的愛變成了恨。最終的分開只是時間的問題了。後來,薩克·馬索克與赫爾達·梅斯特建立了關係,當他的妻子開始依戀羅森塔爾時,她已經是薩克·馬索克的秘書和翻譯。羅森塔爾是一個聰明的記者,後來以“雅克·聖塞利”的名字被《費加羅報》的讀者所熟知。羅森塔爾意識到了她的痛苦,對她既同情又愛慕。拒絕同丈夫離婚的勞拉·羅梅林後來去巴黎和羅森塔爾住在一起,但薩克·馬索克最終還是讓她簽署了離婚協議。

然而,羅梅林聲稱從未和羅森塔爾發生過關係,後者是個身體虛弱的男人。薩克·馬索克和赫爾達·梅斯特走在了一起,他的第一任妻子曾經把梅斯特形容成一位乾淨、衰老,但又會賣弄風情的老處女,而傳記作者則將其描繪爲一個多才多藝的文雅女性,她幾乎是以一種母愛般的胸懷照顧着馬索克。毫無疑問兩種描述都是事實。必須注意的是,正如旺達清晰展示的那樣,除了他變態的性需求外,薩克·馬索克是個善良的有同情心的人,並且對他們最大的孩子關愛有加。奧倫伯格也引用了一位著名奧地利女作家的話來描述他:“除了古怪的性行爲以外,他是一位和藹可親、率真以及富有同情心的人,對孩子們來說也是一個非常仁慈的父親。”他的需求很少,不喝酒也不抽菸,雖然他喜歡讓傾慕的女人穿上裘皮大衣和充滿幻想的華麗服飾,他自己的衣着卻總是十分的樸素。他的妻子引用另一個女人的話,說他天真得像個孩子,頑皮得像個猴子。

1883年,薩克·馬索克和赫爾達·梅斯特在林德海姆定居,這是一個離陶努斯很近的德國村莊,小說家中意於這個村莊似乎是因爲在他自己的小莊園裡,有座和中世紀一段悲劇相聯繫的荒廢城堡。在這裡,經過了相當漫長的法律上的拖延之後,薩克·馬索克終於能和赫爾達·梅斯特合法地生活在一起了;在這裡,兩個孩子也適時地出生了;在這裡,作家相對平靜地度過了他的餘生。起先,就像往常一樣,馬索克遭受了農民們的猜疑,然而他逐漸地在他們當中獲得了巨大的影響力;他變成了這個鄉村裡的托爾斯泰,變成了村民們的朋友和知己(在他這一時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同樣有些托爾斯泰的想法),而他開創的戲劇演出(他的妻子積極投身其中)也讓他家庭的名聲散播到了鄰近的許多村莊。同時,他的身體狀況開始惡化;1894年的瑙海姆之行對他沒有任何好處,他死於1895年3月9日。

第9章第16章第19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1)第13章第6章第5章第20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2)第12章第13章第15章第7章第18章 附錄一利奧波德·馮·薩克·馬索克生平簡介第2章 英文版序言:藝術家是人類靈魂的歷史學家第12章第16章第4章第5章第2章 英文版序言:藝術家是人類靈魂的歷史學家第7章第1章 序言:虐戀的文化影響與意義第14章第20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2)第20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2)第5章第10章第5章第8章第21章 附錄三:潘光旦譯著中關於虐戀的論述 (1)第21章 附錄三:潘光旦譯著中關於虐戀的論述 (1)第4章第15章第16章第11章第13章第12章第19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1)第19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1)第7章第9章第16章第11章第15章第17章第19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1)第9章第13章第18章 附錄一利奧波德·馮·薩克·馬索克生平簡介第20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2)第16章第14章第8章第1章 序言:虐戀的文化影響與意義第20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2)第2章 英文版序言:藝術家是人類靈魂的歷史學家第17章第15章第4章第3章第12章第21章 附錄三:潘光旦譯著中關於虐戀的論述 (1)第4章第6章第19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1)第15章第13章第21章 附錄三:潘光旦譯著中關於虐戀的論述 (1)第10章第13章第17章第16章第5章第11章第12章第11章第8章第18章 附錄一利奧波德·馮·薩克·馬索克生平簡介第18章 附錄一利奧波德·馮·薩克·馬索克生平簡介第6章第8章第2章 英文版序言:藝術家是人類靈魂的歷史學家第17章第18章 附錄一利奧波德·馮·薩克·馬索克生平簡介第9章第5章第6章第20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2)第17章第18章 附錄一利奧波德·馮·薩克·馬索克生平簡介第1章 序言:虐戀的文化影響與意義第18章 附錄一利奧波德·馮·薩克·馬索克生平簡介第1章 序言:虐戀的文化影響與意義第6章第19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1)第20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2)第14章第15章第1章 序言:虐戀的文化影響與意義第6章
第9章第16章第19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1)第13章第6章第5章第20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2)第12章第13章第15章第7章第18章 附錄一利奧波德·馮·薩克·馬索克生平簡介第2章 英文版序言:藝術家是人類靈魂的歷史學家第12章第16章第4章第5章第2章 英文版序言:藝術家是人類靈魂的歷史學家第7章第1章 序言:虐戀的文化影響與意義第14章第20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2)第20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2)第5章第10章第5章第8章第21章 附錄三:潘光旦譯著中關於虐戀的論述 (1)第21章 附錄三:潘光旦譯著中關於虐戀的論述 (1)第4章第15章第16章第11章第13章第12章第19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1)第19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1)第7章第9章第16章第11章第15章第17章第19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1)第9章第13章第18章 附錄一利奧波德·馮·薩克·馬索克生平簡介第20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2)第16章第14章第8章第1章 序言:虐戀的文化影響與意義第20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2)第2章 英文版序言:藝術家是人類靈魂的歷史學家第17章第15章第4章第3章第12章第21章 附錄三:潘光旦譯著中關於虐戀的論述 (1)第4章第6章第19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1)第15章第13章第21章 附錄三:潘光旦譯著中關於虐戀的論述 (1)第10章第13章第17章第16章第5章第11章第12章第11章第8章第18章 附錄一利奧波德·馮·薩克·馬索克生平簡介第18章 附錄一利奧波德·馮·薩克·馬索克生平簡介第6章第8章第2章 英文版序言:藝術家是人類靈魂的歷史學家第17章第18章 附錄一利奧波德·馮·薩克·馬索克生平簡介第9章第5章第6章第20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2)第17章第18章 附錄一利奧波德·馮·薩克·馬索克生平簡介第1章 序言:虐戀的文化影響與意義第18章 附錄一利奧波德·馮·薩克·馬索克生平簡介第1章 序言:虐戀的文化影響與意義第6章第19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1)第20章 附錄二:旺達·馮·薩克·馬索克的自白 (2)第14章第15章第1章 序言:虐戀的文化影響與意義第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