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這稱號早在殷代已見文獻)唯恐神山流移到"西極",打破宇宙已有的平衡。使神山居民失其所居,就派北海之神禹強驅使十五頭巨鰲分爲五組,分別用頭頂住神山,六萬年一茗,這樣五座神山纔開始穩定下來不再流動,但是龍伯之國有個巨人,擡起腳幾步就到了這五座神山所在的地方,一鉤就釣上了六隻巨鰲,由於龍伯國巨人釣走了六鰲,致使"岱輿"、"員嶠"失去了負山的巨鼇,各自飄流到北極,沉入了汪洋大海,從此神山也只剩三座。
這也是一種傳說的故事。
方壺洲在東海中心,西南東北岸正等,方丈方面各五千裡。上專是羣龍所聚,有金玉琉璃之宮,三天司命所治之處。羣仙不欲昇天者,皆往來此洲,受太玄生籙,仙家數十萬。耕田種芝草,課計頃畝,如種稻狀,亦有玉石泉,上有九源丈人宮主,領天下水神,及龍蛇巨鯨**水獸之輩"):記載方丈洲在東海中心,是一個四岸各長五千裡的正方島,上空有龍在聚集,有金碧輝煌的宮殿,有耕種芝草的田和玉石泉;當中還說不欲昇天的仙人會到方丈洲居住,所以仙家達數十萬之多,而宮殿的主人爲九源丈人,他是天下水神和各種水獸的首領。
三天卻錄司命君,是方壺仙界衆仙的管理者,手下衆仙官司命君有五千衆,專門調查人間善惡,還有各種各樣仙獸神獸的三尸神。下界所有天地,凡是三尸神都會去到方壺仙島,報告此人一生的禍福罪惡,善良道德,再告知三天司命君,整理上天,報告給玉皇天帝,三天司命君,又是三尸神的總真管束真神也。
雖然方壺仙島屬於三天卻錄司命君管理衆仙,但最直接管理此地的,還是九源丈人,他纔是最早來到方壺之地的仙人,本體是一條仙龍修煉而成,成爲仙龍真體,管理着方壺仙島的所有一切,與三天司命君在其上下之位。
九源丈人又稱之爲九龍真神,他在此地影響力非常之強大,不管方丈仙島的所有衆仙以及神龍仙獸,都對他非常尊重,德高望重也。
張玄楚來到方丈之地,就遇到了天德龍王,此時的他正巡遊仙境,尋找福德之神,剛好路過丈人山不遠,就看到天空有一大帝神光燦燦,九色光芒萬丈,但是光芒卻不耀眼,非常隱晦,卻能讓他看到,定知此人不簡單。
見到此人,急忙飛到他的面前,恭敬行禮對他說道:“不知是哪方天帝遊戲到此處,此地衆仙卻沒有見到,實在是有失遠迎,還請天帝隨我一同去那丈人宮,九源丈人龍皇大帝宴請招待天帝。”
張玄楚道:“敝人姓張,名玄楚,號紫旭八靈天帝,來到此處純屬是遊歷此方,既然九源丈人也在此,張某當然要去會見丈人君,對他早有耳聞。”說完之後就讓天德龍王向前帶路。
雖說天德龍王是龍王,但他的身體是人的本體,龍的頭,是龍仙也。
很快來到丈人宮,此地有五方龍王宮漂浮半空,丈人宮懸浮在五方龍宮頂上。見到丈人君,又見到衆多龍王,此時的丈人君正在神殿供奉元始天王神像。
見九源丈人供奉完畢之後,天德龍王上前介紹認識,當丈人與衆龍王聽得是那紫旭天帝,大家都互相行禮,丈人命衆龍事宴款待紫旭天帝。
張玄楚不解的問道:“不知道丈人在此地居然供奉元始天王,丈人與天王必有淵源來由嗎?”
九源丈人讓張玄楚與衆龍王一同就坐,然後送上仙酒玉液仙果,在說道:“天帝有所不知,在早期的時候,敝人不才,遊歷天地之間,那時還是懵懂小龍,幸得元始天王道君點化,一舉飛昇成真龍,才游到此處,看守此地方壺仙島,後來得昊天玉帝告命,封正敝人爲九源丈人,管理下界天下衆天龍神龍王以及所有衆龍君,如今在此地已經幾十萬年了。”
張玄楚道:“這修煉年頭果然遙遠,但丈人有沒有想過,去到仙界,怎麼如此甘願在此地呢!”
丈人笑道:“此地非常之美妙,在此我唯獨大,不受天界所有衆仙管束,只受命於昊天玉帝一人,管理下方五方龍王,當然五方龍王有的時候也用不着我管,他們分別住在四海與中央,還有那四海龍王與中央龍神,由他們直接上天界,就已經非常之了不起,而我在此地,屬於逍遙天外之人,不受天地萬法之管束,逍遙慣了,當然就不喜歡上天界去。”
張玄楚道:“在天界裡,已有衆天仙龍神龍,也非常之遙遠而了不起,不過,或許你是對的,不願意好高頗遠,我們所有人應該向你學習。”
說到這裡之後,下方所有衆龍王,都一片掌聲,歡呼雀躍不已。九源丈人又給他一一介紹,介紹此地所有龍王。看到如此衆多頭戴金冠的龍神,身穿龍袍的衆多龍王,彷彿進入了混沌鴻蒙塔的神龍世界。
九源丈人管理之下有天下界衆神龍王,認識了…東方青帝青龍王,南方赤帝赤龍王,西方白帝白龍王,北方黑帝黑龍王,中央黃帝黃龍王。又有東方東海龍王,南方南海龍王,西方西海龍王,北方北海龍王。等這四方四海大龍王。
其中又有:日月龍王,星宿龍王。天宮龍王,龍宮龍王。天門龍王,閰羅龍王,地獄龍王。
天德龍王,地德龍王。天人龍王,飛人龍王。蓮華龍王,
花林龍王。五嶽龍王,山川龍王。
又加殺鬼龍王,伽羅吞鬼龍王。
小吉龍王,大吉龍王。金光龍王,金色龍王。陽炁龍王,陰炁龍王。醫藥龍王,獅子龍王。鎮國龍王,鎮宅龍王。錢財龍王,井竈龍王。金銀龍王,珍寶龍王。庫藏龍王,富貴龍王。五岡龍王,五穀龍王。金頭龍王,衣食龍王。官職龍王,官祿龍王。江海龍王,雲海龍王,淮海龍王,山海龍王,淵海龍王。國土龍王,州縣龍王,城市龍王,靈壇龍王。風伯龍王,振動龍王。雲雨龍王,大雨龍王,散水龍王。天雨龍王。
九源丈人坐在龍椅高臺上,對張玄楚以及衆龍王說道:“道言:昔於三天之上,以觀世界。伏見諸天諸地,疫炁流行,人多疾病,國土炎旱,五穀不收,兩兩三三,莫知何計。爾時,天尊乘五色雲,來臨國土,作大神通,變現光明,與諸天龍王、仙童玉女七千二百餘人,宣揚正法,普救衆生。大雨洪流,應時甘潤。汝等莫生不信,殃沉九祖,幽魂苦爽,名系鬼官之中,百劫千生,終無出日。若能勤心,受持讀誦,功德深遠,人民無災,各各延壽長年,無有中傷。
道言:國若有難,兵戈競起,人民相食,天地振動,日月不明。其國但於福德之方,宮苑之內,或有泉池之處,置九龍之位,立五聖之形,轉念此經,禮虛皇上帝鎮國。天龍當得,妖氛自滅,兵革不興,君臣有道,龍德相扶,天下太平,恆居祿位。是時,諸仙等衆,聞此演說,悉皆利益普潤,含靈俱作禮,各願受持。
道言:告諸衆生,吾所說諸天龍王神咒妙經,皆當三日三夜燒香誦唸,普召天龍,時旱即雨,雖有雷電,終無損害。其龍來降,隨意所願。所求福德長生,男女官職,人民疾病,住宅兇危,一切怨家及諸官事,無有不吉。汝等魔王及諸邪鬼,若聞此經不去者,頭破作七分,令絕根本。吾所說此經所厭者伏,所禳者卻。如有國土、城邑、村鄉,頻遭天火燒失者,但家家先書四海龍王名字,安着住宅四角,然後焚香受持,水龍來護。”
正正說時,衆仙各各浮空而來,神通變現,須臾之間,又有神龍吐水萬石,火精見之,入地千尺。復有大水龍王,主鎮中央,隨方守鎮,掃除不祥。
道言:善男子善女人家事龍王,若能書寫常安龍處,及着庫藏之中,皆以清水浄果,依時供養。或是月朝月半祭龍之日,讀誦經文,呼召龍王,家當富貴,無有虛耗,庫藏盈溢。此經神驗,不可稱量。是時,四衆聞此演說,歡喜無量,八萬四千龍王,一時踊躍,天地振動,神龍俱會,大雨洪流,普救衆生,一切天人,同時稱善,稽首奉行。
吾念汝等,恐不成於上善,故歷世界,是處經過,恐棄真就僞,率衆爲非,太平見露,黃衣相隨,善人得福,惡人自衰,罪及三族,子怨阿誰?吾在九天之上,時乘雲鶴,駕其赤龍,被差異典,五嶽洞府,天下名山。或遊世俗,隱遁塵中,煉行修質,愚賢豈知?或作嬰幼子,或作白頭爺,晝隱而夜遊,萬民心不從。太平未得顯,海藏開大洪。相洲震金鼓,天下聲讋讋。阿貧將道士,典吾複本宮。蓮華蓋九室,白鹿純萇鬆。鳳凰棲其陽,麒麟來相崇。幡花耀日月,見者誰不從。子欲見吾身,一心歸虛空。吾在九天上,暫時五嶽遊。衆賢集聚論,盟津平魯溝。流血當成津,白骨積成丘。青齊起洪水,冀定成洪流。燉煌鮑漢間,萬民當飄浮。古有大十難,百鍊吾身軀。尋思得如此,何爲先日讎。海藏開大荒,一舉平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