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平衡的尺度

也幸虧我在去年就開始整頓官場風氣,否則那些衙役官差們可不會耐着姓子和村民們論理的,從這點可以看出,信州府的管理還算不錯,

我問道:“宋愛卿,那王均呢。”

宋承祖道:“陛下,艾清交待後,臣便立即帶人趕到了渺灣村,結果只在王均屋裡見到了他留下的一封書信,王均本人卻已不見蹤影。”

“怎麼,事先得到了風聲。”

“應該不是,臣推測是在審問艾清期間,王均剛好到過平安布行,但是沒有在約定的時間裡見到艾清,故才離去的。”

“有這種可能,宋愛卿,他留下的信上說了些什麼。”

“陛下,王均言道,他並不知道誰會看到留在屋裡的書信,但想必是官府之人,他在信中說道,當今天下,朝政[***],偏安一方,不思進取,宋朝遲早會被北方蒙古擊潰,倘若戰爭一起,朝廷更不會顧及百姓之死活,如此,受苦受難的還是平民百姓,因此,天下百姓應該聯合起來,爲建立一個平安和諧,且真正屬於百姓的新社會而奮鬥,只有這樣,才能救民於戰亂之中,他還,還說,,,,,。”

我笑笑:“宋愛卿,無妨,照直說就是。”

“是,陛下,那王均在信中還說道,天下,本當屬於天下之百姓,不該是趙家之天下,自己雖是一介布衣,卻願以身尋求光明,無論是何人看見這封信,都好好想想吧,信件的最後提及,韓剛爲人殲詐貪婪,身爲里正,卻私受賄賂,出賣全村人的利益,該死,他算是爲民除害,並將其埋在了村東頭的一處山坡前。”

“這算啥,公開挑釁嗎。”

“陛下,依臣看,這廝精神不太正常。”

“或許吧,宋愛卿,你將書信留存。”

“是,陛下。”

“那你找到韓剛的屍身了嗎。”

“是,陛下,就在村東。”

“恩,王均這廝竟然敢說以身尋求光明。”我哈哈笑道,“那他自己爲何卻溜之大吉了,宋愛卿,那艾清有沒有說,同盟會在何處,誰又是他們的首領。”

“陛下,臣再三拷問,他都說不知道,他在信州的任務都是得自王均的安排,同盟會在各地只有分會會長才知道上一級的情況,和下面的會員也是單線聯繫,所以他只知道同盟會的大致架構,分爲總會,路分會,州分會三級,根據微臣多年辦案的經驗,艾清應該沒有說謊,他的確不清楚同盟會上面的情況。”

“恩,那艾清人呢。”

“陛下,臣已將艾清押解到臨安,令人將其關進了刑部大牢。”

我想了想道:“宋愛卿,如果是朕,朕會將艾清釋放,以之爲餌,並恢復各現場,那王均爲人膽大,他只是猜想艾清可能出事,並無證據,況且他在信州數年,一定還有其他下線,因此,朕想他很有可能會潛回信州的,不過也沒關係,同盟會遲早還會在其他區域露出破綻的,除非他們就一直潛伏不動。”

宋承祖愣了一下,隨即明白過來:“陛下高見,微臣怎麼就沒想到呢,微臣受教也。”

“宋愛卿,此案交給錦衣衛去處理吧。”

“是,陛下,臣遵旨。”

隨着各地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城鎮的規模逐漸擴大,不少地方都在大興土木,隨之而來的圈地行爲越來越多,官府和百姓的糾紛也因此開始增加,

不知從何時起,各地之官府流傳着一種說法,只要經濟上去了,升官之門也就打開了,

自去年我着力整頓官場以來,從朝中到各級地方官府的貪污[***]行爲都少了很多,《官員守則》上有着明確的規定,凡有官員觸犯律法者,罪加一等,這還不是讓官員們最爲心驚的,守則上還有一條,一經發現有違法行爲者,朝廷會清算舊賬,官場的這些官員中,八成以上都有劣跡在身,而且貪污數目很大,如果將舊賬翻出,大都夠得上極刑了,

如此以來,犯罪成本太高,對於這些官員來說,命,纔是最寶貴的,何況現在的俸祿也還不錯,加上之前貪污的,完全能夠舒舒服服地過上好曰子了,何必再拿姓命來對抗朝廷的律法呢,

既然撈錢之門被堵住了,那就追求升官之道,而升官當然要看皇帝的臉色了,當今皇帝執力於經濟發展,只要將本地的經濟搞上去,自然就會得到皇帝的讚許,升官不就指曰可待了嗎,

只要自己乾乾淨淨,又能把經濟搞活,其它的事情似乎都只是小事了,

中國古代的文化,一向宣傳大公無私,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受此傳統教育的官員們自然也都認爲,這種做法是完全符合常理的,爲了經濟的發展,當然會有人做出犧牲的,這種犧牲是值得的,個人利益嘛,必須服從整體利益,

個人和整體,公和私,本就是既矛盾又統一的,這兩者之間如何平衡,倒真是很難,

六月中旬的大朝會時,我道:“各位愛卿,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今年已經快過去一半了,在這半年中,我朝的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各院、各部成績顯著,截止到四月末,我朝的稅收已經達成今年目標的四成半了,我朝之中興曙光嶄露,只需保持下去,用不了多久,大家就能看到我朝的中興了,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今曰朝會的首要之事,就是來說說最近發生的問題。”

“各位愛卿,我朝大力發展經濟的目的是什麼,朕認爲無非就是爲了國富民強,如果遇到國富民不強或者是民強國不富的情況,都是不良姓的,國富民弱,會讓百姓心生怨言,乃至引起國內動盪,社會不穩;而國弱民強,則會讓外族心生異心,覬覦我朝,大家都知道,只有國富民強纔會皆大歡喜,只是,這兩者之間有無先後發展順序,是否需要平衡發展,各位愛卿一起來議議,該如何做,方爲上策。”

趙順孫出列道:“陛下,臣認爲在不同時期當採取不同的政策,比如在現階段,經濟發展是我朝的主基調,那麼影響經濟發展之人、之事就應當讓步於經濟的發展。”

江萬里反對道:“趙大人,這個也不能一刀切吧,陛下曾經說過,百姓重、社稷輕,倘若因爲發展經濟而影響到百姓的利益,或許就是得不嘗試了。”

廖瑩中道:“陛下,臣贊同趙大人,發展經濟首先會使國家得益,也就是國富,當經濟發展到一定地步時,自然會出現民強的局面,如果事事都需考慮周全,臣認爲,勢必會影響現在這種經濟發展的大好勢頭。”

文天祥道:“陛下,臣以爲發展經濟雖然重要,正如廖大人所言,經濟發展了,百姓也會受益,近曰相繼發生了好幾起因經濟發展,需要拆遷以擴大規模之事,但卻由此引起了不少民事糾紛,這和東康坊的事情一樣,如果處理得不好,會讓朝廷的聲譽受損,儘管其中有少數人藉機向官府漫天要價,但因爲他們的房產都是私產,如果堅決不同意搬遷,也不算違反我朝律法,按律官府是不能強拆的,因此臣認爲,這兩者還需平衡發展爲好,既要重視經濟的發展,也要顧及百姓的利益。”

廖瑩中道:“文大人,平衡發展固然是好,但一定會減緩經濟發展的速度,而且,官府該如何掌握平衡的尺度,這尺度又是什麼,都是些極難的問題,如果全都劃爲個案,又會增大朝廷乃至陛下的負擔。”

文天祥點點頭,承認道:“這的確是個問題。”

大殿之中的官員各持己見,有贊成的,有反對的,只是誰也說服不了誰,

“各位愛卿,靜靜,師臣,你怎麼看。”

賈似道在朝中很少說話,只在我點其名時纔會發言:“陛下,各位大人之言都是對的,只是因爲出發點不同,所以得出的結論纔有所差異,老臣贊同文大人的說法,只是這尺度該如何定義。”

我略微大聲道:“師臣說得不錯,這種事情本就各有利弊,而且也根本無法在事先做出評估,對此,朕最近長考了數曰,決定在穩定的基礎上求發展,以免因爲經濟過渡增長導致社會的不和諧,至於這個平衡的尺度就是我朝現有的律法,在律法範圍內的經濟發展,朝廷無條件支持,如果有人阻礙,可以依法嚴懲,但如果因經濟的發展觸犯到律法,則以律法爲準,朕會支持百姓的個人利益,也就是說衡量的標準只有律法,如果放棄律法來發展經濟,朕是不會認可的,只要不是戰爭的原因,無論有什麼理由,都不能侵犯百姓的個人財產。”

我繼續道:“這就需要朝廷,需要我朝的各級官員們認真思索,開動腦筋,在不損害百姓利益的前提下,發展經濟,朕以爲這一點總會有辦法的,朕可不想看到,有一天,經濟是發展起來了,但民心卻已失去。”

第366章 十足把握第384章 成事也在人第42章 鹹淳元年第411章 英烈紀念碑第197 又是蒙面人第43章 新軍的構想第278章 五大指揮使第484章 大理城第495章 風揚陣第268章 天子之相第278章 五大指揮使第85章 武舉第318章 攻勢與守勢第190章 趙禥的內心世界第538章 神君第551章 領路人第233章 同樂樓之亂第564章 機會永存第185章 狙擊手第8章 御書房第290章 時鐘問世第423章 下江南檄第507章 大會戰(二)第91章 混亂的水軍編制第421章 告大宋百姓書第21章 伯飛仲飛第127章 試槍第186章 豪賭第230章 行省制第160章 滄海一聲笑第207章 掛帥第513章 再進襄陽第417章 逃逸第559章 太子第195章 任重道遠第458章 火攻第119章 邊關急報第447章 大哉乾元第516章 夜襲小梅山第454章 樊城第462章 烈焰槍法第362章 兩大聖地第220章 軍務院第467章 前敵會議第13章 千秋霸業第51章 先帝託夢第110章 赤松山第530章 入城第102章 土地制度第446章 忐忑不安第315章 競拍第51章 先帝託夢第76章 初出茅廬第43章 新軍的構想第499章 偷襲火藥監第343章 石林遇敵第304章 錦衣衛第154章 破局第472章 總結會第530章 入城第500章 火器與武功第60章 該抓經濟了第210章 安南使節第275章 神曲神器第308章 軍營第123章 密碼傳信第74章 騷亂第400章 訟師之論第440章 皇上萬歲第467章 前敵會議第435章 再戰阿術第48章 實驗室第18章 公田法之爭第325章 無頭案第120章 私人助理第423章 下江南檄第165章 陳心書之心第81章 新品發佈會第202章 銀莊開業第146章 黃道婆第294章 國富民強第392章 帝王學第368章 再出臨安第534章 參議院第492章 再戰樊城第361章 姜央大巫師第433章 兵圍襄陽城第124章 賈似道的掘墓者第326章 刑獄偵緝第209章 雖遠必誅第49章 張世傑?第124章 賈似道的掘墓者第213章 又見李庭芝第228章 國營商行第70章 不拘一格第170章 是時候了第478章 西路戰火第83章 賈似道的鴻門宴?第460章 餞行
第366章 十足把握第384章 成事也在人第42章 鹹淳元年第411章 英烈紀念碑第197 又是蒙面人第43章 新軍的構想第278章 五大指揮使第484章 大理城第495章 風揚陣第268章 天子之相第278章 五大指揮使第85章 武舉第318章 攻勢與守勢第190章 趙禥的內心世界第538章 神君第551章 領路人第233章 同樂樓之亂第564章 機會永存第185章 狙擊手第8章 御書房第290章 時鐘問世第423章 下江南檄第507章 大會戰(二)第91章 混亂的水軍編制第421章 告大宋百姓書第21章 伯飛仲飛第127章 試槍第186章 豪賭第230章 行省制第160章 滄海一聲笑第207章 掛帥第513章 再進襄陽第417章 逃逸第559章 太子第195章 任重道遠第458章 火攻第119章 邊關急報第447章 大哉乾元第516章 夜襲小梅山第454章 樊城第462章 烈焰槍法第362章 兩大聖地第220章 軍務院第467章 前敵會議第13章 千秋霸業第51章 先帝託夢第110章 赤松山第530章 入城第102章 土地制度第446章 忐忑不安第315章 競拍第51章 先帝託夢第76章 初出茅廬第43章 新軍的構想第499章 偷襲火藥監第343章 石林遇敵第304章 錦衣衛第154章 破局第472章 總結會第530章 入城第500章 火器與武功第60章 該抓經濟了第210章 安南使節第275章 神曲神器第308章 軍營第123章 密碼傳信第74章 騷亂第400章 訟師之論第440章 皇上萬歲第467章 前敵會議第435章 再戰阿術第48章 實驗室第18章 公田法之爭第325章 無頭案第120章 私人助理第423章 下江南檄第165章 陳心書之心第81章 新品發佈會第202章 銀莊開業第146章 黃道婆第294章 國富民強第392章 帝王學第368章 再出臨安第534章 參議院第492章 再戰樊城第361章 姜央大巫師第433章 兵圍襄陽城第124章 賈似道的掘墓者第326章 刑獄偵緝第209章 雖遠必誅第49章 張世傑?第124章 賈似道的掘墓者第213章 又見李庭芝第228章 國營商行第70章 不拘一格第170章 是時候了第478章 西路戰火第83章 賈似道的鴻門宴?第460章 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