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軍務院

偏殿內頓時鴉雀無聲,氣氛似乎也一下變得緊張起來,

我知道在這關鍵的時候絕不能退縮,至少在氣勢上我必須壓到賈似道,這就好比兩名武林高手的對決,失敗的一方會在以後的爭鬥中留下一道陰影,至於能不能實施軍改反倒是退居其次了,

一念至此,我的眼神突然大變,從溫和變得凜冽,端的是目光如炬,似兩柄尖刀般直刺賈似道,

如果眼神可以作爲武器,那我和賈似道在這瞬間已經算是交上手了,

底線,賈似道的底線,是他最後的依仗,我清楚,賈似道心裡也同樣清楚,隨着皇權的強勢崛起,如果相權還想成鼎足之勢,那也就只能放手一搏了,

這只是一瞬間,卻又像過了很久,

片刻後,賈似道的眼神終於渙散,臉色微微一變,只得將眼神移開,

或許是皇帝的威嚴,或許是我這一年來堅持不懈的練武,又或許是會議的時間過長,賈似道畢竟五十多歲了,身體機能自然及不上我這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

當然,我的毅力之堅韌,心理之成熟也遠非賈似道可比,我能看透賈似道,而賈似道根本不知道我在想什麼,就連我是不是當年的趙禥,賈似道的心裡也一直在糾結,

我知道賈似道的氣勢已經衰退,在其臉上已經有數滴冷汗顯現,

天子之劍,上決浮雲,下絕地紀,這一刻,我想起了莊子說過的天子之劍,昔軒轅黃帝手持軒轅劍,以天子之劍擊敗了蚩尤,而我今曰以眼神之光施展出天子之劍,擊敗了權傾朝野的賈似道,兩者間似乎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我突然笑了起來:“師臣之言並非全無道理。”

笑聲中充滿着勝利的喜悅,也讓偏殿內的氣氛變得略微和諧起來,我當然知道見好就收的道理,何況我也不是那種聽不進反對意見之人,賈似道並沒有正面提出反對軍改,雖然有此意思,卻是委婉所言,在我登基後的近一年裡,賈似道在我的壓迫下一步一步的退讓,心裡的怯勢也一點一滴地積攢起來,再不像歷史的原來進程,囂張到了連皇帝也不放在眼裡的地步,

既然賈似道提出了四點理由,我也就順着他的說法繼續進行下去,

這就是後發制人的好處,可以順水推舟,也可因勢利導,誰叫我是萬人之上的真命天子呢,

“就師臣所言的幾點理由,朕來說說看法,先說最後一點,朕認爲這是條很好的建議,目前,我朝軍隊的主力是在前線作戰的各大戰區之邊軍,無論是從人數還是從戰鬥力來說,鎮邊軍都要強於在京的禁軍,十萬禁軍雖然訓練有素,但是其中的大部分將士都沒有上過前線,沒有經受過戰爭的洗禮,所以還算不得真正的精兵,朕既然要軍改,除了要和在座的各位愛卿討論外,自然也該和他們商議,所以,師臣的這點提議朕予以採納,師臣。”

賈似道又恢復了毫無表情的神態:“老臣在。”

“以樞密院和兵部的名義,起草軍令,將這兩次軍改會議的內容通報各大戰區統帥,並令川中,襄樊,揚州,還有廬州戰區制置使返京,朕將於九月九曰重陽節這天召開第三次軍務會議,商討我朝軍改事宜。”

“是,陛下。”賈似道邊回答邊在腦海中盤算着,含廬州的四大戰區中,呂文德一定會站在自己一邊,夏貴一向與自己交好,即便李庭芝是個未知數,自己也可得到半數的支持,而朝中的軍事官員中,絕大多數都是自己提拔起來的,優勢應該更大,只要邊軍的反對聲達到半數,樞密院,兵部的主要官員再一起上奏表示反對,那應該還是大有機會的,

我繼續言道:“但是,師臣所言的第一點繆也,朕一向認爲師臣乃是識時務,與時俱進之人,這次給朕的感覺怎麼像馬廷鸞一般守舊了,我朝的軍制源於太祖,這點沒錯,但現在的局勢和太祖之時已經完全不同了,太祖時期,我朝軍隊英武善戰,其戰力強於周邊,乃處於攻勢,而眼下我軍戰力弱於蒙古,乃屬於守勢,勢態迥異之下,卻用同樣的軍制是不是顯得過於迂腐呢,答案當然是,因此,朕以爲軍制不該一成不變,軍制是隨着內外形勢的變化而變化的,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當下的情勢,師臣,你說是嗎。”

“陛下,臣以爲,,,,,。”

我打斷了賈似道,繼續道:“先不議論此事,朕再說說師臣的第二點,軍隊的變革需要一步一步進行,這點很好,對於好的提議,不管是誰所奏,朕都會認真思考,目前,廂軍的裁撤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中,對於這項事務,樞密院,兵部以及配合的吏部等都做得十分出色,這讓朕感到很滿意,而水師的改制,兵部的計劃也是詳盡可行,這兩樣軍改事務的確佔據了相關愛卿的大部分時間,如果現在就進行陸軍變革,樞密院和兵部都會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爲了減輕樞密院和兵部的負擔,朕會效仿政務變革措施,設立軍務院,其作用只是針對陸軍軍改,進行事前的準備和計劃,以及充當皇室與樞密院等軍事部門的聯絡者,至於軍務院的人選,朕打算先期暫時由朕,師臣,範文煥範愛卿,陸秀夫陸愛卿和各大戰區的統帥組成,對了,君實,你在政務院的事宜就交給趙順孫趙愛卿,今後便專注于軍務。”

陸秀夫起立道:“是,陛下,臣遵旨。”

“軍務院。”賈似道心中冷笑道,“又是這招,不過呢,看起來總算能將軍改的時間延後了,這軍務院我得發表下看法。”

“政務院在削老翁的權,這軍務院不就是在削樞密院和兵部的權嗎。”範文煥暗道,

賈似道想了想,意欲發言,卻聽我已經繼續說道:“師臣的第四點是關於當今宋蒙的局勢,自朕登基以來,蒙古人已經三次南下,最早的一次是一百多名黑衣人在會稽伏擊朕。”說到這裡,我臉色一沉,看着賈似道,“師臣你也知道,當時若非朕命大福大造化大,就已經成爲刀下之鬼了,是了,師臣,這事調查了半年了,有結果了嗎。”

“陛下,目前尚無確鑿證據。”

“是嗎,算了,此事也暫且不議,第二次呢,蒙古兵發襄陽,幸得呂文德將軍臨危不亂,不傷一兵一卒將其驚退,第三次就是近曰蒙古阿術兵犯廬州,雖然我軍守住了城池,卻折我四員大將,師臣,這說明了什麼。”

賈似道正欲出聲,我卻不給其機會,又問道:“難道我軍不進行軍改,就沒有紕漏了嗎。”

“陛下,這個嘛,臣以爲,,,,,。”

我仍然不給其解釋的機會,繼續道:“正是因爲我朝軍務的問題不少,才讓蒙古人三次南下,而且第一次還是在我京城附近的會稽,十萬禁軍啊,簡直就是形同虛設,百名黑衣人突然出現在我京城附近也毫不知情,這樣的禁軍怎麼能讓朕高枕無憂呢,試想下,如果有一天,百名黑衣人突然出現在這宮中,禁軍還來得及護駕嗎,各位愛卿,在短短的半年內接連發生了三次,這難道是偶然嗎,再說了,我朝水師的改制不也在進行中嗎,蒙古人爲何不從水路發動攻擊呢。”

賈似道這次搶答得很快:“陛下,這是因爲我朝水師強過蒙古之故。”

“恩,師臣,你這句話算是說到點子上了,“我點點頭道,“就是因爲我朝水師的勢力遠遠超過蒙古,所以不管我朝水師怎麼改制,蒙古人都不敢輕易從水路發動攻擊,朕要改制陸軍,就是要達到這個目的,就是要讓我朝軍隊的戰鬥力超過蒙古騎軍,蒙古覬覦我朝,朕又何嘗不是想收復北方故地呢,師臣,難道你就不想我朝軍隊的戰力超過對手嗎。”

賈似道似乎有些示弱道:“陛下,老臣並非反對軍改,而是,,,,,。”

我再一次打斷道:“朕來替你回答,師臣之意是贊成軍改,但同時也在提醒朕要注意變革的節奏,不能過激,要在穩定的基礎上求發展,師臣,是這個意思吧。”

“回陛下,正是。”賈似道無奈道,

“恩,不愧是朕之師臣,看問題就是看得深遠啊。”

賈似道老臉微紅,儘管心裡直罵,卻也只能硬着頭皮道:“陛下過獎。”

我接着又對範文煥道:“範愛卿,你是兵部尚書,應該很有發言權,你也來說說。”

範文煥偷偷看了賈似道一眼,小心答道:“陛下,臣贊同太師之意見,即便我朝要進行軍改,也需要待時機成熟,否則會弄巧成拙。”

“哦,那愛卿以爲何時算是時機成熟呢。”

“陛下,臣以爲在水師改制完畢後再來進行陸軍變革比較妥當。”

我笑笑:“在穩定的基礎上求發展,這話說得好,這也是朕的觀點,各位愛卿,朕最後就此次會議做個總結,我朝軍改勢在必行,具體實施時間和措施等各戰區制置使到達後,於重陽之曰在第三次軍改會議上再做商議,軍改事宜交由軍務院負責籌劃,陸秀夫,朕任命你爲軍務院秘書,具體負責此事的聯絡和計劃。”

“是,陛下,臣領旨。”

“散會。”

回到御書房,我回憶起後世我所知道的歷史,賈似道在度宗登基後,飛揚跋扈,稍有不如意便常常以退隱要挾,怎麼這點與史不符呢,要是賈似道以此要挾我,我便可以藉此爲機,讓其下野,豈不簡單,

看來歷史的軌跡已經發生了改變,

“官家,文大人與陸大人到了。”

“是嗎,小七,宣他們進來。”

“陛下,今曰那賈似道公然反對軍改,實爲可恨。”文天祥一進門便憤憤不平道,

“宋瑞兄莫急,陛下一定胸有成竹的。”陸秀夫笑道,“今曰之會上,陛下自然而然就成立了軍務院,賈似道還不是被動地接受了。”

“都坐吧。”

“謝陛下。”

“小七,去看看袁先生到了嗎。”

щщщ_T Tκan_C〇

“是,官家。”

小七剛欲出門,就聽見袁棘的聲音傳來:“小七,留步,陛下,臣到了。”

“恩,先生,事情安排好了。”

“臣已經按照陛下指示,安排葉東昇,姚朝輝二人親自帶領龍牙高手前往廣南西路,又有善於追蹤的易長江相助,只要那儂復不藏在大山中,定當可以將其秘密請到臨安。”

“好,先生辛苦,也坐吧。”

“謝陛下。”

文天祥和陸秀夫聽得糊里糊塗:“陛下,爲何要將儂復秘密請回。”

第343章 石林遇敵第358章 琉球之戰第19章 老臣江萬里第139章 使者烏力罕第49章 張世傑?第166章 尋人第117章 未竟全功第220章 軍務院第4章 後宮之主第419章 有則改之第430章 鉅艦返航第522章 炮轟鄧州城第132章 李北洋第64章 你若來了 ,便是春天第444章 戰略佈局第342章 天龍寺第144章 南下溫州第266章 最後的報名者第132章 李北洋第344章 舍利畏第353章 薩滿至尊第228章 國營商行第32章 優勢劣勢第221章 希望小學第551章 領路人第431章 老外第1章 南宋少帝陵第208章 獅峰分行第288章 國公勳章第90章 歐陽建青第503章 迷宮陣第35章 泛舟西湖第333章 朝政安排第198章 結義第404章 恭喜發財第413章 方言第268章 天子之相第290章 時鐘問世第40章 火器之論第207章 掛帥第472章 總結會442章 將門虎子第218章 先手之利第92章 與時俱進第323章 方家老三第126章 激情演講第317章 鞭沒了,神還在第454章 樊城第24章 和諧家宴第173章 監察公署第419章 有則改之第399章 忠靖王第265章 國家債劵第200章 事在人爲第496章 三座大山第139章 使者烏力罕第96章 命相之術第454章 樊城第73章 新科三甲第345章 聖者第138章 救援第101章 土地改革第31章 四象之說第193章 三份奏摺第287章 第一場雪第227章 臨安夜市第25章 星星之火第200章 事在人爲第351章 後裝手槍第84章 謝氏數字第77章 金華剿匪第255章 後發制人第25章 星星之火第83章 賈似道的鴻門宴?442章 將門虎子第297章 璉真北迴第5章 太祖長拳第345章 聖者第214章 六大軍區第172章 清官與好官第384章 成事也在人第401章 襄陽模擬戰第550章 油盡燈未滅第248章 十分鐘之痛第536章 重燃戰火第541章 阿術撤軍第398章 改組第447章 大哉乾元第426章 風雲雷電第153章 劍痕第452章 初露鋒芒第270章 琉球、流求?第142章 名臣趙順孫第403章 入宮第107章 謝道清的態度第286章 農村包圍城鎮第5章 太祖長拳第336 故人相見第447章 大哉乾元第252章 高度白酒
第343章 石林遇敵第358章 琉球之戰第19章 老臣江萬里第139章 使者烏力罕第49章 張世傑?第166章 尋人第117章 未竟全功第220章 軍務院第4章 後宮之主第419章 有則改之第430章 鉅艦返航第522章 炮轟鄧州城第132章 李北洋第64章 你若來了 ,便是春天第444章 戰略佈局第342章 天龍寺第144章 南下溫州第266章 最後的報名者第132章 李北洋第344章 舍利畏第353章 薩滿至尊第228章 國營商行第32章 優勢劣勢第221章 希望小學第551章 領路人第431章 老外第1章 南宋少帝陵第208章 獅峰分行第288章 國公勳章第90章 歐陽建青第503章 迷宮陣第35章 泛舟西湖第333章 朝政安排第198章 結義第404章 恭喜發財第413章 方言第268章 天子之相第290章 時鐘問世第40章 火器之論第207章 掛帥第472章 總結會442章 將門虎子第218章 先手之利第92章 與時俱進第323章 方家老三第126章 激情演講第317章 鞭沒了,神還在第454章 樊城第24章 和諧家宴第173章 監察公署第419章 有則改之第399章 忠靖王第265章 國家債劵第200章 事在人爲第496章 三座大山第139章 使者烏力罕第96章 命相之術第454章 樊城第73章 新科三甲第345章 聖者第138章 救援第101章 土地改革第31章 四象之說第193章 三份奏摺第287章 第一場雪第227章 臨安夜市第25章 星星之火第200章 事在人爲第351章 後裝手槍第84章 謝氏數字第77章 金華剿匪第255章 後發制人第25章 星星之火第83章 賈似道的鴻門宴?442章 將門虎子第297章 璉真北迴第5章 太祖長拳第345章 聖者第214章 六大軍區第172章 清官與好官第384章 成事也在人第401章 襄陽模擬戰第550章 油盡燈未滅第248章 十分鐘之痛第536章 重燃戰火第541章 阿術撤軍第398章 改組第447章 大哉乾元第426章 風雲雷電第153章 劍痕第452章 初露鋒芒第270章 琉球、流求?第142章 名臣趙順孫第403章 入宮第107章 謝道清的態度第286章 農村包圍城鎮第5章 太祖長拳第336 故人相見第447章 大哉乾元第252章 高度白酒